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胃癌根治术标本规范淋巴结送检及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胃肠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
    2019, 39(09): 881-8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01
    摘要 ( )  
    述评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原则与进展
    杨尹默,田孝东
    2019, 39(09): 890-8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02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源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细胞,较为少见,具有恶性潜能及较高的异质性。大部分pNENs生长缓慢,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均好于胰腺癌。手术切除是治愈pNENs的惟一方式,应据病人年龄、一般状况、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肿瘤部位、与胰管的位置关系、周围器官侵犯情况和远处转移等综合评价手术指征及选择手术方式。姑息性切除对于部分病人亦可改善症状并生存获益。

    重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诊疗
    楼文晖
    2019, 39(09): 894-8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03
    摘要 ( )  

    近年来,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很大,尤其是涉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诊断、治疗的影像学、肿瘤内科、外科等领域,仅了解自己熟悉领域的进展不能很好地完成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对这类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治疗涉及多个科室的疾病,多学科合作的模式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显著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学科诊治。

    专题笔谈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分级诊断
    黄素明,纪 元
    2019, 39(09): 897-9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04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是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基础。不同阶段的诊断标准存在不同临床意义,日趋完善。总的分级原则,由以往关注肿瘤大小等分期要素,发展为以肿瘤增殖程度作为主要标准,到以分化程度作为先决条件,结合增殖指数进行分级。首先依据形态分为神经内分泌瘤和神经内分泌癌,然后根据核分裂像和Ki67增殖指数把前者分为G1,G2,G3三级。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李 颖1,于江媛2,夏艳飞1,周玉陶1,蒋力明1
    2019, 39(09): 900-90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05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起源于干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能够产生生物活性胺和(或)多肽激素,且具有显著异质性。随着内镜和影像学等技术的进步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其检出率呈现升高趋势。目前临床上对pNENs的认识尚不充分,易误诊和漏诊,认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及选择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尽早明确诊断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
    戴梦华,王文倩
    2019, 39(09): 907-9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06
    摘要 ( )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常规体检的普及,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F-pNENs)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标准、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ENETS)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系统为目前临床常用的分期系统(G分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G分期将NF-pNENs肿瘤分为良性,低度恶性和恶性肿瘤,对于不同分期,手术指征及治疗方法完全不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位置、大小、淋巴血管侵犯及Ki-67密切相关,而淋巴结转移预示肿瘤术后早期复发和转移,术前了解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超声引导下肿瘤穿刺技术的进步为术前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提供了更加敏感的指标。国内外指南一致认为肿瘤大小是决定是否手术的关键。对于直径<2 cm、惰性生长、未见恶性征象、无临床症状的NF-pNENs,可选择定期复查;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即便出现局部血管及器官侵犯,也应积极行常规术式的胰腺切除术。对所有接受手术的病人,均应行淋巴结采样或清扫术。对于合并肝转移的病人,可根据转移灶情况选择根治性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或肝移植术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综合诊治
    刘悦泽,张太平,赵玉沛
    2019, 39(09): 911-9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07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种类丰富,异质性大,发病率逐年上升。30%~80%的病人确诊时已发生肝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即使发生肝转移,病人仍然可以通过手术获得长期生存,外科手术在pNENs肝转移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pNENs肝转移相对罕见,但其总体预后明显好于胰腺癌肝转移病人,掌握其外科治疗指征与原则对于提升病人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已有相关指南给出诊治参考意见,但pNENs肝转移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手术指征的把握仍有争议。各胰腺中心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优势,为病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应加强各级医院协作,减少漏诊、误诊、误治,进一步规范我国pNENs肝转移的外科诊治。

    侵犯大血管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
    彭俊峰,邵成浩
    2019, 39(09): 914-91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08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明显好于胰腺癌,局部进展期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侵犯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等胰腺周围大血管。术前需进行全面的检查,对肿瘤的可切除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估和判断,选择合适的术前治疗。积极的手术治疗不仅能增加肿瘤的根治性切除,还可以避免肿瘤继续进展带来的并发症。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腹腔干的切除重建手术安全可行,疗效确切。联合肠系膜上动脉切除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积累经验。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清扫价值与争议
    郭世伟,金 钢
    2019, 39(09): 917-92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09
    摘要 ( )  

    随着影像学和诊断技术的进步,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检出率增长迅速。但因其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治疗手段复杂,诊治指南相对不完善,给临床实践造成了很大困扰。尤其是在外科治疗方面,保留胰腺功能和标准清扫肿瘤术式之间难以取舍,针对直径<2 cm的肿瘤更存在巨大争议。而在选择术式的同时,是否要行淋巴结清扫仍是另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很难开展随机对照研究,针对此问题的研究多为跨度长、基于公共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其受时间、不同地区医疗水平和术者等因素影响较大,混杂因素较多,得出的结论不一。

    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相关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原则与方法
    韩 序,楼文晖
    2019, 39(09): 921-9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10
    摘要 ( )  

    尽管多数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为散发,但其中一部分是由胚系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1型(MEN-1)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最常合并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其次是林岛综合征(VHL病),结节性硬化症和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合并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的pNENs异质性和复杂性导致其诊断较为困难,该类疾病的诊治和随访应由拥有pNENs诊治经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进行管理。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中的pNENs病灶存在恶变风险,其手术介入的正确时机和切除范围一直存在争议。

    胰岛素瘤定位及手术方式选择
    吴文铭,姜佳霖,赵玉沛
    2019, 39(09): 925-9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11
    摘要 ( )  

    胰岛素瘤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由于肿瘤过度分泌胰岛素导致反复发作的低血糖症,症状显著,危害性大,通常临床上持积极干预观点。定位诊断和外科治疗是胰岛素瘤诊治过程中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定位诊断方面,传统影像学检查手段有了新进步,分子成像等新技术方法不断出现。外科治疗方面,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手术方案的选择、术式利弊的权衡及术中操作的要点也成为业内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药物治疗及其进展
    陈洛海,陈 洁
    2019, 39(09): 929-9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12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20%~64%的pNENs在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而功能性肿瘤在pNENs中相对多见。因此,药物治疗在pNENs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是pNENs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新一代的SSAs尚不足以取代兰瑞肽水凝胶或长效奥曲肽用于治疗增殖指数较低且生长抑素受体表达阳性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依维莫司和舒尼替尼是目前被推荐用于pNET的两种靶向药物,其他靶向药物在pNET中也已逐渐开展临床试验,部分药物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化疗主要用于生长速度较快的pNET及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NEC),新方案临床试验多针对NEC;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在生长抑素受体表达阳性的pNET中可能具有重要治疗价值;pNENs的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并未显示出非常好的疗效;联合不同药物或方案治疗pNENs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总之,pNENs药物治疗虽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很多治疗药物尚处于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尚远。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
    邱 琳,石洪成
    2019, 39(09): 934-9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13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是最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对于早期局限的pNENs,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并可达到治愈的效果,但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pNENs,因pNENs常过表达生长抑素受体,肽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或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近年来关于PRRT用于pNENs的临床试验研究逐年增多,许多报道证实了90Y及177Lu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在pNENs病人中的良好疗效。

    论蓍
    肝门部胆管癌行大范围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尹 磊1a,阮 祥1a,张协群2,袁 波3,俞文隆1a,傅晓辉1a,姜小清1c,张宝华1b,张永杰1a
    2019, 39(09): 939-9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14
    摘要 ( )  

    目的    分析行大范围肝切除术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临床特点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335例行大范围肝切除术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并发症发生的严重程度分为两组:低Clavien-Dindo分级组(LCD)及高Clavien-Dindo分级组(HC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5例行大范围肝切除术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LCD组219例,HCD组116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Bismuth Ⅲa/Ⅳ型、右半肝/扩大右半肝/右三叶切除是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术前减黄组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4.18%(67/196),与未减黄组的35.25%(49/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96)。剂量反应曲线及Logistic回归提示,胆红素<140 μmol/L病人与胆红素≥140 μmol/L病人术后并发症风险存在统计学差异(OR=1.917,95%CI 1.147~3.203,P=0.0130)。进行统计学校正后,统计学关联仍然存在,其中胆红素<140 μmol/L组,减黄率59.2%(151/255),胆红素≥140 μmol/L组,减黄率56.3%(45/80)例。结论    在联合大范围肝切除的HCCA病人中,对于TB≥140 μmol/L的病人,术前应常规行减黄治疗。特别是对于右半肝切除、术前高INR的病人,更应引起足够重视。减黄方式对术后总体并发症情况无显著影响,可根据病情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减黄方式。

    ICG荧光显影引导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刘 胜,尹新民,刘 毅,朱斯维,成 伟,沈贤波,李云峰,吴 舒,姚立波
    2019, 39(09): 944-9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融合技术在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08例肝脏肿瘤病人临床资料,术前计算剩余肝体积,进行肝功能储备试验,评估病人对腹腔镜右半肝切除的耐受性。根据术中是否采用荧光融合影像技术引导腹腔镜手术将所有病人分为两组:荧光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组(试验组)和非荧光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组(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对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    共108例病人在腹腔镜下完成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手术,其中实验组24例,对照组84例。试验组共3例染色失败,其中1例正染失败,2例反染失败。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手术时间[(274.58±42.12)min vs.(303.99±54.67)min,P<0.05]及肝门阻断时间[(52.71±9.09)min vs.(59.58±11.56)min ,P<0.05]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42±74.07)mL vs.(317.86±165.49)mL,P>0.05]。两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肿瘤直径、肺部感染、出血及胆漏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G荧光显影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有助于术中切肝平面的确认,从而减少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同时可用于术中胆漏的检测。ICG荧光融合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技术的推广,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能有效提高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的手术效率及可控性。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辨别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前沿临床应用研究
    汤 睿1,范应威2,贾 凡1,3,李 昂1,肖 颖4,李 莉4,康宏向2,樊海宁3,董家鸿1,卢 倩1
    2019, 39(09): 949-9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16
    摘要 ( )  

    目的    探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辨别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前沿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2例术前分别诊断为Bismuth Ⅳ型和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接受围肝门+左三肝叶切除手术。两枚标本离体后均沿胆管轴向剖开胆总管-肝总管、右前肝管、左肝管。利用OCT设备扫描此三支管道,判断癌与正常胆管交界部位,并进行缝线标记,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病理学检查确诊2例均为肝门部胆管癌。OCT扫描可见正常胆管壁表现为低反射的黏膜上皮、高反射的黏膜下结缔-肌层及外层低反射的结缔层。肿瘤区域表现为管壁分层结构消失,多发无反射团块,可伴有乳头状凸起。2枚标本共6处标记,OCT判断肿瘤前沿与病理学检查位置相差<1 mm共4处,相差2 mm共1处,相差7 mm共1处。结论    OCT技术作为快速实时成像方式具有判断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前沿的应用潜力。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不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可行性研究
    邱兆岩1,樊伟华2,鲁意迅1,谢天宇1,徐敬周3,王鑫鑫1,陈 凛1
    2019, 39(09): 955-9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不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行择期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手术193例病人临床资料,其中43例未放置腹腔引流管,其余150例放置腹腔引流管,比较两组病人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方式、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术后住院日、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换药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病人在平均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学分期及分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引流组较引流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缩短[(7.17±0.14) d vs.(10.88±0.88) d,P<0.05],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缩短[(3.39±0.21)d vs.(4.30±0.16)d,P<0.01],术后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3.23±0.61) vs. (5.39±0.42),P<0.05)],术后换药次数明显减少[(3.53±0.52)次vs.(7.81±1.05)次,P<0.05],二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可加快病人康复,且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建议严格把控腹腔引流管放置指征,不建议常规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研究
    卢家俊,施云涛,史向军,黄新余,郑 起,袁 周
    2019, 39(09): 959-96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1例腹膜后肿瘤病人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观察腹膜后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血管的关系,详细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指导制定手术方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78 min,平均术中出血543 mL,肿瘤平均直径12.8 cm。9例(9.9%)发生术后并发症,1例因原有疾病死亡,82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包膜完整,达到肿瘤的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为90%。结论    在后腹膜肿瘤切除术前的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指导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的制订,使病人能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人工智能制定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与相关指南一致性研究
    段明月1,叶玉琴2,张 乐1,王可人1
    2019, 39(09): 964-9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对乳腺癌术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评估 Watson肿瘤解决方案(WFO)与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治疗指南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实施手术后确诊为乳腺癌的100例病人资料,术后癌组织标本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的表达水平,将该100例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录入到WFO系统中,并将其推荐治疗方案与NCCN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治疗指南进行对比,采用Kappa检验分析其一致性。结果    100例病人中共有64例(64%)治疗方案一致,其中临床分期为Ⅱ期(42/44,95.5%)~Ⅲ期(15/16,93.6%)及免疫组化分型为三阴性乳腺癌(7/8,87.5%)的治疗方案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75);年龄≥41岁、免疫组化分型为Luminal A型及病理学分级为Ⅲ级的治疗方案也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其中年龄41~55岁的病例的治疗方案一致性一般,而年龄>55岁级及病理学分级为Ⅲ级的治疗方案一致性不理想;在年轻早期乳腺癌病人中,临床分期Ⅰ期(7/40,17.5%)、淋巴结转移癌为阴性的治疗方案很不一致(Kappa值<0);而年龄<41岁、病理学分级为Ⅰ~Ⅱ级、免疫组化分型为Luminal B型及HER-2型的病例的治疗方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FO在临床分期Ⅱ~Ⅲ期及免疫分型为三阴性乳腺癌(P<0.05)病人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年龄≥41岁、分子分型为Luminal A型、病理学分级为Ⅲ级的病人可考虑使用;对临床分期Ⅰ期的早期乳腺癌病人不推荐使用。WFO对部分病人可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在乳腺癌术后临床实践方面及临床学习和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综述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进展
    郭诗翔1,王槐志1,2
    2019, 39(09): 968-9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20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标记物研究进展
    孙 备,钟浩亮
    2019, 39(09): 972-9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21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周文涛,楼文晖
    2019, 39(09): 976-9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22
    摘要 ( )  
    肠道微生物术前准备与结直肠术后吻合口漏关系研究进展
    袁晓敏,曹 云,王 潇,汤 聪,陈玉根
    2019, 39(09): 979-9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23
    摘要 ( )  
    讲座
    胰腺癌手术切缘共识与争议
    李 勃a,郭世伟a,蒋 慧b,金 钢a
    2019, 39(09): 983-9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24
    摘要 ( )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
    从TaTME发展看直肠癌微创外科治疗进步
    杨盈赤,姚宏伟,张忠涛
    2019, 39(09): 988-9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25
    摘要 (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疾病本身认识的深入,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从局部切除到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从开放手术到腹腔镜手术,再从腹腔镜手术到机器人手术,目前已经进入微创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 应运而生。正如TME的提出者Heald所言:“TaTME是近30年直肠癌外科治疗技术的集大成者”,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已成为直肠癌微创外科治疗技术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病案报告
    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
    周成富,赵 强,崔 庆
    2019, 39(09): 991-9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26
    摘要 ( )  
    Riolan动脉弓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报告
    施辉友a,余芳芳b,赵朝祥a,唐 滢a,王荣品a
    2019, 39(09): 994-9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27
    摘要 ( )  
    游走脾并蒂扭转、脾梗死1例报告
    谢元康,谢斌辉
    2019, 39(09): 996-9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28
    摘要 ( )  
    恶性胰腺神经鞘瘤1例报告
    段云捷,崔现平,孙 琳,秦成坤
    2019, 39(09): 999-10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9.29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