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及门静脉高压外科学组
    2019, 39(12): 1241-12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01
    摘要 ( )  
    机器人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临床操作专家共识(2019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实用技术分会,等
    2019, 39(12): 1248-12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02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美国临床肿瘤协会《潜在可治愈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9)》更新解读
    隋宇航,胡继盛,孙 备
    2019, 39(12): 1254-12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03
    摘要 ( )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因早期诊断困难,治疗复杂导致其预后极差。近年来,胰腺癌的外科手术技术、辅助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措施均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胰腺癌病人的长期存活率并未得到显著改善。美国临床肿瘤协会于2016年针对潜在可治愈胰腺癌颁布了相应的临床实践指南,并于2017年首次更新。2019年,该组织围绕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对潜在可治愈胰腺癌的临床实践指南再次更新,推荐FOLFIRINOX方案作为胰腺癌病人术后辅助治疗的首选方案,以期改善病人的预后。
    美国胃肠病协会关于急性胰腺炎胰腺坏死处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更新解读
    皋 林,童智慧,李维勤
    2019, 39(12): 1257-12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04
    摘要 ( )  
    美国胃肠病协会(AGA)于2019年8月在Gastroenterology(《胃肠病学》)杂志上发表了针对胰腺坏死处理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的更新,归纳并总结了当前的临床证据与专家意见,旨在为胰腺坏死这一复杂临床情况的最佳干预提供指导建议。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急性胰腺炎胰腺坏死的处理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从一开始的以手术为主的清创策略过渡到现阶段较为成熟的升阶梯治疗模式。针对胰腺坏死的治疗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非手术治疗和有创干预。其中,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抗菌治疗和营养支持等。一旦坏死组织发生感染或无菌性坏死使病人产生显著临床症状,提示有强烈干预指征时,此时更多地依赖于有创干预。升阶梯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为:以经皮引流或透壁内镜引流为首要手段,对于引流无法处理的大量固体坏死,可进行经皮微创或经内镜下坏死清除,若微创手段干预无效可进行开放手术清创。关于选择经皮微创阶梯治疗还是经内镜阶梯治疗,目前尚无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对病死率等主要临床结局产生影响,不同治疗中心可根据各中心的专业特长和医疗资源,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2018年版日本《甲状腺肿瘤诊疗指南》外科治疗部分更新解读
    董文武,张 浩
    2019, 39(12): 1260-12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05
    摘要 ( )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均呈上升趋势,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外科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重要手段,规范的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病人预后和生活质量,而不规范的手术治疗则会增加复发风险,降低存活率,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国内外为了规范甲状腺癌的诊疗、改善病人预后,颁布了很多指南,而且随着新的治疗方法的应用和临床证据的出现,各国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甲状腺学会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颁布的指南。既往外科医生对欧美指南的关注度更大,而对邻国日本甲状腺癌的治疗情况了解甚少。日本继2010年发布第一版《甲状腺肿瘤诊疗指南》之后,也于2018年正式发布了旧版指南的修订版。与旧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推荐意见更加全面和确切,包括乳头状癌的危险分层及不同危险分层病人原发灶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的指征、不同组织学分型滤泡状癌初次手术和补充手术的处理原则以及遗传性和散发性髓样癌处理原则等。
    述评
    重视急性肠梗阻诊断和治疗规范化
    孙益红,汪学非
    2019, 39(12): 1265-12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06
    摘要 ( )  
    急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复杂、病情常危急多变。对不同类型肠梗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认识不足、对特殊类型肠梗阻的危急性重视不够、对影像诊断的过度依赖和不恰当的诊疗决策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临床上,应从规范病史采集、理学诊断和特殊临床表现的病理学机制解读等环节着手,强化年轻外科医生的基本功训练、规范选择影像诊断技术并合理解读检查结果,及早作出定性和定位诊断,明确其病因,排除绞窄性梗阻和闭襻性梗阻,及时准确评估病情变化;准确把握手术干预时机,并遵循损伤控制原则,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专题笔谈
    急性肠梗阻发病现状及病因分析
    胡建昆,张维汉
    2019, 39(12): 1269-12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07
    摘要 ( )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种原因可能导致其发生。过去几十年间,由于人类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肠梗阻的病因也已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与肠梗阻发生有关最常见的病因依次为肠粘连、肿瘤及疝。此外,近年来因炎性肠病而导致的肠梗阻发生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正确认识并熟悉肠梗阻病因及其变化趋势有助于其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从而改善病人预后。
    绞窄性肠梗阻影像学特征及评价
    张 艳,伍 兵
    2019, 39(12): 1273-12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08
    摘要 ( )  
    绞窄性肠梗阻是一种有血运障碍的梗阻,通常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可导致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常危及病人生命。因此,正确识别和及早处理绞窄性肠梗阻对于病人来说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由于能提供梗阻部位、梗阻原因等信息而广泛用于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
    肠梗阻行肠镜检查指征与操作技巧
    隋金珂,张 卫
    2019, 39(12): 1276-12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09
    摘要 ( )  
    肠梗阻作为普外科主要急腹症之一,目前治疗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是医生在处理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关键在于明确梗阻原因、治疗方式的确定及手术时机的选择。随着技术及设备的进步,肠镜检查从肠梗阻时的禁忌证到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肠梗阻地诊断和治疗,成为判断病情、指导和实施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肠梗阻病人的急诊肠镜检查有其特殊性,不同于择期肠镜检查,从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如不能服用泻剂,并要尽可能地做到简单和有效),到梗阻病人的肠镜检查操作,应根据其梗阻原因和梗阻位置的不同,所采取肠镜检查的方案和技巧也各有不同。
    术后肠梗阻诊治再认识
    朱维铭
    2019, 39(12): 1279-12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10
    摘要 ( )  
    手术后肠梗阻因好发于小肠,也称手术后小肠梗阻(PSBO),是腹部手术后常见急腹症。其诊治关键是准确把握病情走向,避免贻误手术时机造成肠坏死严重后果,但过于积极的手术干预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手术。PSBO诊断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增强CT对预测肠绞窄和急诊手术的准确率可达90%,判断病因的准确率也达85%~90%;小肠插管减压后经导管注入Gastrografin进行造影,不但能够促进PSBO缓解,提高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避免贻误手术时机。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外,对于反复发作的PSBO,手术治疗能够去病因,避免复发。择期手术疗效优于急诊手术,对于反复发作的PSBO,应争取在最佳的时机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简单的PSBO,可选择腹腔镜手术,但要避免伤及小肠,同时松解粘连要完全;复杂的PSBO首选开放手术,其效果满意。PSBO的预防依赖于仔细的手术操作,虽然腔镜手术后PSBO发病率是否低于开放手术尚缺乏可靠的数据,但保护肠管、避免异物残留,是预防PSBO的关键。
    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共识与争议
    叶颖江,高志冬,祝丽宇
    2019, 39(12): 1283-12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11
    摘要 ( )  
    急性肠梗阻是结直肠癌病人行急诊手术常见的原因之一,预后通常较差。手术是解除梗阻、挽救病人生命最重要的方法。一期切除吻合术可通过一次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恢复肠道的连续性、避免分期手术并发症并减少疾病负担,理应为最理想的手术方式。但由于尚存在一定的手术技术难点、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等原因,目前在手术探查时能否首选行一期切除吻合尚存争议。
    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外科治疗策略
    李昀昊,林国乐
    2019, 39(12): 1287-12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12
    摘要 ( )  
    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是结直肠外科常见的棘手问题之一,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手术方式纷繁多样,目前其外科治疗策略存在诸多争议。传统的三期手术、Hartmann术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术中结肠灌洗结合一期切除吻合可作为急诊手术的重要选择之一。随着结肠支架的推广与使用,支架置入后再行择期手术也被证实安全、可行。结肠支架置入后择期腹腔镜根治手术的实施加快了病人术后恢复,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这与当今微创外科、加速康复等前沿理念不谋而合。但结肠支架置入后如发生穿孔、移位,容易导致肿瘤播散,增加术后复发风险,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为了减少病人手术创伤,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外科医师应借助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慢性假性肠梗阻诊断与治疗
    陈启仪1,姜 军2
    2019, 39(12): 1291-12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13
    摘要 ( )  
    慢性假性肠梗阻(CIPO)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肠道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在无机械性肠梗阻情况下肠运动功能受到损害。CIPO可能由于原发性和继发性因素损害肠神经系统(神经病变),平滑肌(肌病)和(或)Cajal间质细胞(间质病)所致。CIPO易漏诊和误诊,治疗极其困难,主要基于营养支持、药物和外科治疗。目前肠道微生态在CIPO中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可能成为CIPO新的治疗方法。
    放射性肠炎继发肠梗阻特点及处理要点
    黄雨桦,李幼生
    2019, 39(12): 1295-12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14
    摘要 ( )  
    放射性肠炎是腹、盆腔恶性肿瘤经放射性治疗后引起的常见消化道并发症,随着放疗病人的增多及生存时间的延长,放射性肠炎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依据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的差异,放射性肠炎可分为急性放射性肠炎和慢性放射性肠炎,其中约 1/3 的慢性放射性肠炎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放射性肠炎继发肠梗阻的手术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功能、防止复发。目前,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治疗的总体原则是行确定性的病变肠管切除和消化道重建手术。对于并发急性肠梗阻的病人,应积极采取非手术措施将急诊手术转化为择期或限期手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此外,由于慢性放射性肠炎病人出现营养不良风险较高,围手术期应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
    液体治疗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价值及评价
    陈 鸣,虞文魁
    2019, 39(12): 1298-13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15
    摘要 ( )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救治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液体治疗纠正因消化液丢失、炎症渗出增加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并稳定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因此,根据肠梗阻病人体液丢失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正确选择液体治疗的时机、液体量和成分以及科学合理地根据心脏前负荷、组织灌注和氧代谢评估液体治疗效果是优化肠梗阻液体治疗的关键。
    论蓍
    粘连性小肠梗阻肠绞窄预测因素和手术干预对梗阻复发影响研究
    王 权,曹雪源
    2019, 39(12): 1302-13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16
    摘要 ( )  
    目的    分析粘连性小肠梗阻(aSBO)发生肠绞窄的相关预测因素,并探讨手术治疗对aSBO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88例aSBO病人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肠绞窄发生的相关因素并随访比较aSBO病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结果    288例中绞窄性肠梗阻37例(12.9%),单纯性肠梗阻251例(87.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增快[>100次/min;OR(95%CI):4.14(1.31-13.07),P=0.015]、白细胞计数增高[>15×109/L;OR(95%CI):4.31(1.31-14.16),P=0.016]、腹部CT示肠系膜肿胀增厚[OR(95%CI):11.04(2.18-55.92),P=0.004]和CT示腹腔积液[OR(95%CI):28.36(9.85-81.66),P<0.01]是预测肠绞窄的独立因素。84例(29.2%)在随访期间出现肠梗阻复发,手术治疗组的复发率(21.3%,26/122)与非手术治疗组(34.9%,58/166)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    心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腹部CT示肠系膜肿胀增厚和腹腔积液,可作为aSBO肠绞窄发生的预测因素,外科干预可降低aSBO的复发率。
    可切除结直肠癌肠梗阻SEMS术后手术时机临床研究
    刘 刚,张 浩,高 威,李 新,宋 禾,周建平,董 明
    2019, 39(12): 1306-13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17
    摘要 ( )  
    目的    对比可切除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肠梗阻内镜下肠道支架置入术后限期手术治疗与一期急诊手术病人的临床效果,探讨支架置入术后再手术的最佳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行内镜下肠支架置入术联合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支架组)。评价支架取得效果为限期手术未造口,根据病人临床数据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44例同期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接受急诊手术病人为对照组(急诊组),分别比较两组一期手术吻合率、平均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参数。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3,且具有一定准确度(P<0.05)。内镜下结肠支架置入术后满8 d择期手术组与不满8 d组相比,一期吻合率显著增高,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缩短,而且ICU的利用率也显著降低(P<0.05)。支架组与急诊组病人相比,其一期吻合率显著增高,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降低,术后ICU的使用率及腹泻的发生率都显著降低,但总住院天数与总住院费用显著增高(P<0.05)。结论    内镜下肠道支架置入术联合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肠梗阻是安全可行的,并且支架置入8 d后择期手术更为合理。
    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临床对比研究
    蔡正昊,刘海山,马君俊,孙 晶,何子锐,臧 潞,董 峰,等
    2019, 39(12): 1310-13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技术优劣。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病人,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传统中间入路组(中间组)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组(尾侧组),并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病理情况、CME完成情况等)。结果    共纳入75例病人,其中中间组35例,尾侧组40例,两组病人基线水平(除CA19-9外)、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病理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除肠管长度(24 cm vs.22 cm)、A线长度(9.8 cm vs.9.4 cm)、B线长度(9.0 cm vs.8.5 cm)、切除系膜面积(112.4 cm2 vs.109.0 cm2)、中位淋巴结清扫数(19枚 vs.19枚)、淋巴结清扫合格率(97.1% vs.97.5%)、CME完成率(80% vs.8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肥胖[体重指数(BMI)≥25]为影响CME完成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9)。结论    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安全性、可行性、短期疗效、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及CME完成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仍需更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予以证实。
    左右联合路径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全胰腺切除术关键技术与疗效分析
    郑楷炼,王 欢,倪晨明,何天霖,李 刚,胡先贵,张怡杰,金 钢
    2019, 39(12): 1316-13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19
    摘要 ( )  
    目的    探索左右联合路径联合血管重建的全胰腺切除术在治疗胰颈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12例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左右联合路径整块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全胰腺切除术的胰颈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该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技术、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切缘情况、预后等指标。结果    12例病人均为胰颈部恶性肿瘤,均侵犯胰周静脉,术中施行联合静脉切除重建。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8岁,体重指数(BMI)中位数23.41,无术中死亡病例,中位手术时间235 min;中位出血量800 mL;中位输少浆血量600 mL;中位血管切除长度4.10 cm;中位门静脉阻断时间15 min,术后标本9例行组织大切片检查,肿瘤切缘R0切除率91.7%,所有病人术后均采用快速康复技术管理,术后疼痛缓解率达100%,术后A级胃排空障碍1例,感染2例,术后30 d无死亡病人,术后中位住院天数12 d,中位生存时间19.8个月。结论    左右联合路径整块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全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颈部恶性肿瘤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手术难度大,建议在高流量胰腺外科中心开展。
    “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研究
    陈庆民,刘松阳,王英超,张 威,刘 凯,纪 柏,刘亚辉
    2019, 39(12): 1321-13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二科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00例病例资料,在标本切除阶段均采用“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结果    20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联合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端端吻合)。平均手术时间(281±49)min,其中标本切除时间(91±15)min,术中出血量50~850 mL,平均(122±53)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6±9) d;术后B级胰瘘18例(9.0%),C级胰瘘3例(1.5%);术后吻合口出血2例(1.0%);腹腔内出血14例(7.0%);胃排空延迟9例(4.5%);胆瘘11例(5.5%);死亡2例(1.0%)。术后病理学诊断:胰头导管腺癌33例(16.5%),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5例(7.5%),胰头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3.0%),胰腺导管上皮异型增生1例(0.5%),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4.5%),胰头囊腺瘤5例(2.5%),慢性胰腺炎1例(0.5%),十二指肠腺癌4例(2.0%),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1.0%),十二指肠良性占位性病变11例(5.5%),非胰头来源的壶腹周围癌105例(52.5%),壶腹周围良性肿瘤9例(4.5%)。结论“结肠后入路-钩突先行”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早期乳腺癌病人保乳手术标本病理切缘评价临床价值研究
    程元甲a,陈晶晶a,张 虹b,张 爽b,叶京明a,徐 玲a,段学宁a,李 挺b,刘荫华a
    2019, 39(12): 1326-13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标本病理切缘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1-01—2017-12-3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接受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病人资料,探讨病理切缘范围与预后的关系,以及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对于保乳手术切缘评价的一致性。结果    共474例保乳病例纳入研究,总体复发转移发生率为3.4%,局部复发率(LRR)1.5%,5年无病存活率(DFS)95.7%,5年总存活率(OS)96.8%。术后石蜡与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对于保乳切缘评价的符合率为100%,首次切缘阳性与阴性相比,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1,P=0.242)。切缘阴性病人不同切缘宽度的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3,P=0.726;χ2=0.077,P=0.781),局部复发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808,P=0.613)。结论    术中冰冻与术后石蜡病理学检查评价保乳手术切缘符合率高,不同宽度阴性切缘病人的无病存活率和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泡型包虫病临床价值研究
    阿吉德a,柴金萍b,王 皓c,高 伟a,王向前a,田青山a,赵顺云a
    2019, 39(12): 1331-13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对肝泡型肝包虫病肝切除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62例肝泡型包虫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按肝切除手术方法分为解剖性肝切除组(35例)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组(27例),分别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包虫数量、包虫大小及术前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技术同样适用于肝泡型包虫病病人的外科治疗,而且具有肝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超声造影诊断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价值研究
    马英路1a,黄品同2,王 坤1a,张文晓1a,李保卫1a,杨 智1a,王明辉1a
    2019, 39(12): 1335-13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超声造影(CEUS)联合应用对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结节68个,分别以CEUS动脉期早期不均匀低增强,Bethesda报告系统分类大于Ⅳ级作为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分析FNA、CEUS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与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比较在敏感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NA诊断的特异度均高于CEUS及联合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A对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良恶性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度,CEUS与FNA联合应用并未提高诊断准确率。
    短篇论著
    改良冲洗引流用于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部切口积液治疗分析
    黎 鑫,周业江
    2019, 39(12): 1338-13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24
    摘要 ( )  
    文献综述
    肠梗阻介入治疗进展
    李瑞奇,沈可欣,罗 海,谢忠士
    2019, 39(12): 1340-13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25
    摘要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粘连性肠梗阻研究进展
    施吉飞,马 涛
    2019, 39(12): 1344-13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26
    摘要 ( )  
    肝细胞癌围手术期抗复发治疗进展
    施长鹰,沈伟峰,杨甲梅
    2019, 39(12): 1347-13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27
    摘要 ( )  
    讲座
    腹腔镜手术在肠梗阻治疗中应用
    杜晓辉,杨华夏
    2019, 39(12): 1351-13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28
    摘要 ( )  
    木式讨论
    梗阻性结直肠癌造口方式选择
    楼 征,张 卫
    2019, 39(12): 1354-13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29
    摘要 ( )  
    病案报告
    以顽固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复杂恶性腹膜间皮瘤1例报告
    马佳敏,武林枫,王 刚,李慧英,孙 备,孙振宇,张王军,左 倩,李云雪
    2019, 39(12): 1357-13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30
    摘要 ( )  
    腹腔内胚窦瘤1例报告
    潘梓文,张 洋,许永飞,孙元琳,徐越超
    2019, 39(12): 1359-13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12.31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