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计算机辅助联合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和手术导航中应用指南(2019版)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等
    2019, 39(07): 641-6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01
    摘要 ( )  
    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2019, 39(07): 651-6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02
    摘要 ( )  
    述评
    低位直肠癌临床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姚宏伟,张忠涛
    2019, 39(07): 655-6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03
    摘要 ( )  

    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规范了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切除范围,是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结直肠外科医生需要在做好规范化的TME手术基础上,综合考量直肠癌治疗策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保护病人肛门功能、性功能、排尿功能以及提升生活质量,并且考虑如何减少手术创伤。目前,直肠癌诊治领域的研究热点转向如何更好地保护功能以及进一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其中新辅助放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的“等待观察”策略、侧方淋巴结清扫以及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等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专家论坛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与JCOG0405 试验
    胡 祥
    2019, 39(07): 659-66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04
    摘要 ( )  

    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6a2、No.16b1)转移是胃癌的非治愈性因素,即属于Ⅳ期胃癌,其预后不良。近年,日本JCOG0405试验证明非治愈性因素仅为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阳性,系统化疗后行R0切除,病人能够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效果。因此,包含外科切除手术的综合治疗成为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胃癌的首选(即标准治疗)。

    专题笔谈
    直肠周围间隙和盆底解剖
    胡 祥
    2019, 39(07): 663-6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05
    摘要 ( )  

    在直肠肛管手术中,为了达到根治性和保存完整的泌尿生殖器官功能,对局部解剖的理解极为重要。掌握直肠肛管的基本结构、直肠周围间隙、筋膜层次和盆底解剖,有助于选择手术入路和剥离层面,达到规范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侧方淋巴结清扫及神经保护等。

    低位直肠癌术前影像学精准分期及意义
    王 屹
    2019, 39(07): 667-6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06
    摘要 ( )  

    低位直肠癌治疗的目标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延长生存期,同时尽可能保留括约肌结构和功能。由于肿瘤与周围结构间隙狭窄而导致手术切缘阳性,将增加低位直肠癌病人局部复发率。MRI通过分析低位直肠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预测环周切缘是否为阳性。根据MRI检查结果调整手术切面,有助于降低手术切缘病理阳性率和局部复发率;同时,应用MRI判断切缘阴性而采用单纯手术方式,也可避免新辅助放化疗的毒副反应。然而,治疗策略中的手术方式选择并未达成共识,其原因之一是缺乏低位直肠癌手术定义和规范。高分辨率MRI可通过判断低位直肠癌下缘与肛直肠环上缘的纵向位置关系,以及低位直肠癌向肠壁外浸润深度的横向位置关系,协助确定手术方式,精准选择病人进行适宜的手术,增加了保留括约肌结构和功能的机会。在手术不断精细化和局部化的趋势下,通过新辅助治疗或完全新辅助放化疗实现完全临床缓解后采用“等待观察”的非手术策略,有望成为保留器官及其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案之一。目前,病人的选择和完全临床缓解的判断尚处于研究中。

    中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器官功能保护
    叶颖江,刘 凡
    2019, 39(07): 673-6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07
    摘要 ( )  

    器官功能保护强调了在保证最佳肿瘤学预后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治疗技术和手段,避免或减少肿瘤治疗过程对患癌器官及其毗邻器官正常功能的影响。现代中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肛门直肠器官功能保护要求,但是现行的肿瘤治疗指南中缺少如何进行器官功能保护的指导。结直肠外科医生应认识到肛门功能是影响直肠癌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病人是否应该保肛,对于功能方面的考量须提高到和技术相同的高度。正确地评估病人术后排便功能情况是选择保肛适应证的基础,术前评价病人是否存在肛门功能不佳的危险因素能够很好地预判术后功能状态;推荐合理地使用多学科策略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改进吻合方式等途径来实现中低位直肠癌肛门功能保护。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方式选择
    韩加刚,王振军
    2019, 39(07): 676-6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08
    摘要 ( )  

    随着新辅助治疗的推广、微创技术的进步和新手术技术的开展,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逐年增加。在保证肿瘤根治性的前提下,改善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目标。目前,低位保肛手术主要有:(1)内括约肌切除术(ISR),如完全ISR、次全ISR、部分ISR和改良的部分ISR。(2)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包括经肛内镜微创手术(TEM)和经肛微创手术(TAMIS)。(3)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切除术(APPEAR),即经会阴另做切口实施,目前较少应用。(4)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手术:初步研究证实可安全、有效用于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保肛,该技术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目前已经制定专家共识和操作规范、实施手术系统培训、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有望成为低位直肠癌保肛的重要术式。

    下段直肠淋巴引流途径和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
    王 征,刘 骞
    2019, 39(07): 680-6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09
    摘要 ( )  

    下段直肠癌已被证明存在向上、向下、侧方3个淋巴引流途径,直肠癌通过侧方淋巴引流途径形成的淋巴结转移是其治疗后盆腔复发的重要原因。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术前同步放化疗并不能彻底清扫侧方转移淋巴结,其阳性残留比例>60%。对术前同步放化疗后仍然存在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手术清扫转移淋巴结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甚至是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途径。严格掌握侧方淋巴结清扫指征,提高病理学检查准确率,进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通过精准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有望为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病人带来局部复发率的下降和生存延长的双重获益。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争议与共识
    周建平,刘 刚,董 明
    2019, 39(07): 682-68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10
    摘要 ( )  

    侧方淋巴结转移是低位直肠癌病人诊治中常见问题,而东西方学者对于中低位直肠癌TME手术是否结合侧方淋巴结清扫仍然存在争议;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侧方淋巴结清扫与开放手术对比的相关研究仍停留在回顾性分析,需要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各自的优越性;新辅助放化疗能否代替侧方淋巴结清扫目前尚无定论,其与东西方学者对侧方淋巴结转移属于局部还是属于全身的认知有关。

    指南(共识)解读
    第9版日本《大肠癌处理规约》更新要点解读
    所 剑,孙 璇,李 伟
    2019, 39(07): 687-6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11
    摘要 ( )  

    第9版日本《大肠癌处理规约》(以下简称规约)正式出版发行,该版本与第8版相比有较大的改动,更新主要体现在英文标题,总则,肿瘤分期(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及病理学分期,内镜及手术治疗及组织学所见等几方面。第9版规约对分类和治疗方案逐渐细化,横向与日本其他肿瘤规约整合,纵向参照国际TNM分期,为日本甚至世界的大肠癌诊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论蓍
    腹腔镜下迷走神经后干及其属支临床解剖研究
    张 驰,胡 祥
    2019, 39(07): 691-6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12
    摘要 ( )  

    目的    观察、测量并分析腹腔镜手术迷走神经后干及其属支与胃左动脉的解剖关系。方法    选择2017-11-13至2018-11-16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保留胃功能的胃切除术41例胃癌病人,腹腔镜下观察迷走神经后干及其属支与胃左动脉关系,并进行分型。测量迷走神经后干、腹腔支的长度以及神经与胃左动脉共干长度、胃左动脉长度。结果    迷走神经后干、腹腔支、胃支出现率为100%。迷走神经后干及其属支与胃左动脉关系分型:紧密型9例(22.0%)、中间型25例(61.0%)、游离型7例(17.0%)。远端切缘为(2.7±1.0)cm,近端切缘为(4.9±2.6)cm,胃左动脉长度为(4.0±0.6)cm,迷走神经后干长度为(5.1±1.2)cm,腹腔支长度为(4.2±0.6)cm,神经与胃左动脉共干长度为(2.1±0.9)cm。结论    充分了解迷走神经后干及其属支与胃左动脉的解剖关系对完成腹腔镜下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部分切除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预测因素分析
    黄 亮,蔡永华,张兴伟,罗双灵,侯煜杰,胡焕新,康 亮
    2019, 39(07): 694-69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预测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治疗的185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治疗前癌胚抗原(CEA)、病理类型及分期、新辅助化疗方案、放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等。根据肿瘤治疗反应分为pCR组(49例)和non-pCR组(136例),计算pCR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49例(26.5%)病人达到pCR,103例病人病理学疗效分级为0或1,总降期率为55.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P=0.004)和N分期(P=0.032)、治疗前CEA水平(P=0.039)、化疗方案(P=0.003)与pCR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2分期和化疗方案中含有奥沙利铂是pC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2分期和以氟尿嘧啶为基础同时联合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pCR的独立预测因素。

    肠道菌群失调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相关性研究
    薛晓强a,白雪杉b,林国乐a,李昀昊b,周皎琳a,邱辉忠a
    2019, 39(07): 698-70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14
    摘要 ( )  

    目的    分析中低位直肠癌病人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腹腔镜LAR的155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和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结果    155例病人中有34例(21.9%)术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20例(12.9%)术后发生吻合口漏,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同时发生者为18例(11.6%)。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肠道菌群失调(c2=25.674,OR=90.398,P<0.05)、肿瘤直径增加(c2=6.644,OR=3.915,P<0.05)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c2=4.040,OR=0.024,P<0.05)。肿瘤直径 、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 、新辅助治疗、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肠道准备用药量、保护性肠造口、术前癌胚抗原水平、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早期诊断更多依赖于病人的临床表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肿瘤直径增加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术中行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直肠癌根治术前三维CT血管成像评估肠系膜下动脉分型可行性研究
    郑恢超,张 勇,田 跃,张 帆,康厚艺,叶景旺,王 李,赵 松,李 凡,童卫东
    2019, 39(07): 704-70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CT重建技术评估直肠癌病人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其特点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8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三维CT重建技术获得IMA图像,根据IMA分支的不同特点对其分型,对比分析IMA各分型之间的差异及特点。测量IMA长度(LIMA)及IMA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部的距离(DIMA),并分析LIMA、DIMA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108例病人的IMA分型为:Ⅰ型53例(49.1%),Ⅱ型24例(22.2%),Ⅲ型18例(16.7%),Ⅳ型13例(1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IMA分型的病人在年龄、BMI、LIMA、DIMA、阳性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型与Ⅰ型、Ⅲ型的LI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1)。LIMA为(5.7±2.0)cm, DIMA为(6.3±2.3)cm。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前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准确评估IMA分型及其走行路径,为直肠癌根治术中对IMA的处理及保留LCA提供导向作用。

    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行经肛门局部切除19例疗效分析
    于 洋,陈 楠,王 林,陈鹏举,彭亦凡,姚云峰,詹天成,赵 军,武爱文
    2019, 39(07): 708-7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行经肛门局部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诊治的行新辅助放化疗并接受经肛门局部切除的19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的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术后短期(1个月)并发症;次要研究终点为: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和肛门功能。结果    肿瘤直径为1.0(0.3~3.0)cm。8例(42.1%)肿瘤位于前壁,6例(31.6%)位于后壁,3例(15.8%)位于左侧壁,2例(10.5%)位于右侧壁;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为4.0(1.5~12.0)cm;术后病理学检查示,ypT0 12例(63.2%), ypT1 3例(15.8%),ypT2 4例(21.1%)。放化疗结束距手术的时间间隔为4.3(2.0~36.0)个月。局部切除手术时间为50(20~137)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mL,术后住院时间为4(1~5)d。随访30(2~62)个月,1例局部复发,3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腹盆腔和2例肺转移),肿瘤复发率为21.1%(4/19)。局部切除病例肛门功能评分术前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ME病例肛门功能评分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切除病例术后生活质量(EORTC QLQ-C30)和肛门功能(Wexner)评分低于同期TME手术组(P<0.01)。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ycT0~2N0病例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选择,可获得较好的肛门功能保留和生活质量。

    以肠系膜上动脉左侧为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内侧界可行性研究
    周乐其,冯 波,苏 浩,何子锐,张 森,马君俊,孙 晶,严夏霖,薛 佩,李健文,陆爱国,王明亮,郑民华
    2019, 39(07): 712-7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以肠系膜上动脉(SMA)左侧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边界的手术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134例病人,其中57例病人以SMA左侧为D3根治术的边界(SMA组),77例病人以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为D3根治术的边界(SMV组)。结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饮水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SMA组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均高于SMV组[(471.4±285.6)mL vs. (352.2±305.7)mL,(7.0±4.9)d vs. (5.7±2.0)d,P=0.023和P=0.037]。SMA组清扫淋巴结总数大于SMV组[(26.5±6.7)枚vs. (21.3±7.8)枚,P<0.0001],其余术后病理学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SMV组(28.1% vs. 13.0%,P=0.045),乳糜漏和腹泻的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 vs. 1.3%,P=0.083;8.8% vs. 2.6%,P=0.135)。结论    以SMA左侧为边界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可清扫更多的淋巴结,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腹腔镜改良Bacon术用于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8例疗效分析
    孙曦羽,牛备战,周皎琳,陆君阳,徐 徕,张冠南,邱辉忠
    2019, 39(07): 716-7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18
    摘要 ( )  

    目的    观察腹腔镜改良Bacon术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收治的行TaTME的8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腹腔镜辅助改良Bacon结肠肛管吻合。术后观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评估术后肛门功能。结果    8例病人均顺利实施手术。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8±0.4)cm。术后病理学检查获取淋巴结数目为(12.9±2.5)枚。一期手术时间为(140.8±8.6)min,二期手术时间为(39.1±9.6)min。两次手术间隔中位时间为19(13,20)d,中位住院时间为22(17,24)d。随访16(4,36)个月。8例病人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漏。6例病人术后有肛门不自主排气,2例病人术后偶有黏液或稀水样便失禁表现,但均少于每个月1次,可通过饮食结构调节以及外用卫生护垫改善。结论    腹腔镜改良Bacon术用于TaTME手术,避免了吻合口漏的发生,同时减少了术后肛门功能失禁的发生,但延长了住院时间。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级胰瘘严重程度分级研究
    谭宏涛,高 阅,梁美玲,郭得兴,左仲强,孙 备,姜洪池
    2019, 39(07): 719-72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B级胰瘘按严重程度分级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43例行PD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B级胰瘘72例。按B级胰瘘是否需影像学辅助介入治疗分为重度组(16例)和轻度组(56例),比较组间医疗总费用、住院时间、入重症监护(ICU)率、引流管留置时间、腹腔积液、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胆瘘、胃排空延迟、胰瘘外其他并发症类型数及发生率、胰瘘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指数(PMI)、胰瘘(ACB)等指标。结果    两组间在医疗总费用(8.4万元vs. 13.2万元)、住院时间(29.0 d vs. 42.0 d)、引流管留置时间(20.5 d vs. 53.0 d)、腹腔积液发生率(41.1% vs. 87.5%)、腹腔感染发生率(10.7% vs. 43.8%)、腹腔出血发生率(7.1% vs. 56.3%)、非胰瘘并发症类型数(1种vs. 4种)、胰瘘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3.6% vs. 87.5%)、PMI(0.22±0.08 vs. 0.37±0.00)、胰瘘ACB(0.19±0.08 vs. 0.3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胆漏、胃排空延迟、入ICU率、胰瘘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2016版胰瘘分级标准中B级胰瘘严重程度存在异质性,可分为轻度与重度,有助于为PD术后B级胰瘘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再手术分析
    吕承洲1,刘文波2,董文武1,张大林1,张 挺1,邵 亮1,贺 亮1,王志宏1,张 平1,张 浩1
    2019, 39(07): 722-7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侧区再手术的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    31例既往接受手术1~3次不等,其中17例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记述不明。术后12个月以内发现淋巴结异常有24例(77.4%),12个月后发现为7例。再手术前颈侧区淋巴结CT影像学诊断中,Ⅳ区的阳性率为58.1%,Ⅱ区(颈内静脉外缘以外)为41.9%,颈动脉三角区域、Ⅲ区(颈内静脉外缘以外)均为22.6%,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肌间为12.9%。术后病理学诊断各分区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64.0%,Ⅲ区81.8%,Ⅳ区68.4%,Ⅴb区8.3%,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肌间13.6%。结论    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前重视易复发淋巴结区域的影像学评估,术中进行规范的操作,可减少再手术的发生。

    原发癌灶定位与甲状腺微小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关系研究
    刘晓楠,张文超
    2019, 39(07): 725-7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21
    摘要 ( )  

    目的    探究原发灶定位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评估超声检查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34例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改良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依据超声定位分组,分析癌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颈侧各分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30.6%、Ⅲ区50.7%、Ⅳ区57.5%、Ⅴ区11.3%。癌灶位于中上极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癌灶位于下极者(89.7% vs. 75.7%,P=0.038),靠近外侧者较内侧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93.7% vs. 81.4%,P=0.049)。超声检查判定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43.9%、85.3%、85.7%、14.3%;特异度为91.4%、57.6%、35.1%、99.1%。超声预测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敏感度较高,Ⅱ、Ⅴ区淋巴结转移特异度较高。结论    癌灶位置与甲状腺微小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超声可为临床确定颈侧区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提供依据。

    Meta分析
    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用于肝脏肿瘤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Meta分析
    张玮琪,卓嘉明,方驰华
    2019, 39(07): 729-7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22
    摘要 ( )  

    目的    系统评价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应用于肝脏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有关肝脏肿瘤手术治疗应用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的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6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803例病人,其中采用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辅助肝脏肿瘤切除(试验组)328例,未采用者(对照组)47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输血率(OR=0.42,95%CI=0.22~0.80,P=0.00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49,95%CI=0.28~0.85,P=0.01)降低,切缘阴性率提高(OR=3.22,95%CI=1.09~9.51,P=0.03);在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应用于肝脏肿瘤的精准诊疗,可有效降低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切缘阴性率。

    短篇论著
    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阑尾残端瘘5例分析
    曹 毅,朱凯宁,肖 焘,端木尽忠,刘 逸,揭志刚,李正荣
    2019, 39(07): 735-7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23
    摘要 ( )  
    ICG-R15联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用于巨块型肝癌治疗决策22例分析
    王小明,胡明华,王冠男,孙卫东,钱道海,王 徐
    2019, 39(07): 737-7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24
    摘要 ( )  
    文献综述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深度神经网络评判研究进展
    刘书豪1,郑龙波1,李 帅2,卢 云1,3,4
    2019, 39(07): 739-7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25
    摘要 ( )  
    整块切除在胰头癌根治术中应用进展
    纪明哲,韦荣强,陈丹磊,邵成浩
    2019, 39(07): 741-7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26
    摘要 ( )  
    讲座
    近红外荧光腹腔镜成像技术在直肠吻合口血运评估中的应用
    姚宏伟,徐 威,张忠涛
    2019, 39(07): 744-7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27
    摘要 ( )  
    Hiatal韧带解剖研究的临床意义和应用
    丛进春,张 宏
    2019, 39(07): 746-7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28
    摘要 ( )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
    从青年医生视角看中国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发展历程
    成 伟
    2019, 39(07): 751-7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29
    摘要 ( )  

    我国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开始于2003年,发展时间短,但进步快速。16年来,国内医生在手术入路、手术流程、胰肠吻合等关键技术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工作。目前,我国LPD的手术量、手术技术和效果均处于世界前列。未来LPD的研究将逐渐从技术过渡至理论、培训、质量控制研究,需要与肿瘤综合治疗共同发展。青年医生应以谦虚谨慎、积极主动的态度推动LPD的开展与研究。

    病案报告
    转移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
    陈宏刚,乔 唐
    2019, 39(07): 753-7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30
    摘要 ( )  
    甲状腺手术误伤食管2例报告
    梁显亮1,梁建辉2
    2019, 39(07): 755-7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31
    摘要 ( )  
    胃旁路术后高氨血症并肝纤维化1例报告
    张涛涛1a,王 勇2,张向文1,蔡秋萍1b,祖 国1a,李文斌1a,赵国华1a,梁怀祝1a
    2019, 39(07): 756-7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32
    摘要 ( )  
    会议纪要
    “普通外科著名专家学术沙龙(33)”纪要
    王志宏1,张 浩1,田 文2
    2019, 39(07): 758-7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9.07.3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