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6-01-23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论坛
    专题笔谈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合并高血糖外科病人的处理
    黄莚庭
    2006, 26(02): 1-103. 
    摘要 ( )   PDF(1636KB) ( )  
    专题笔谈
    应激性高血糖与外科病人预后的关系
    吴国豪
    2006, 26(02): 1-82. 
    摘要 ( )   PDF(3460KB) ( )  
    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朱维铭
    2006, 26(02): 1-100. 
    摘要 ( )   PDF(1803KB) ( )  
    述评
    警惕外科病人合并高血糖的危害
    何三光,赵国华
    2006, 26(02): 1-100. 
    摘要 ( )   PDF(1607KB) ( )  
    专题笔谈
    糖尿病病人行胰腺手术时的围手术期处理
    苗毅
    2006, 26(02): 1-103. 
    摘要 ( )   PDF(2670KB) ( )  
    合并糖尿病急腹症病人围手术期处理
    李济宇,全志伟
    2006, 26(02): 1-103. 
    摘要 ( )   PDF(2537KB) ( )  
    糖尿病病人手术麻醉的高危因素及处理
    彭章龙,于布为
    2006, 26(02): 1-103. 
    摘要 ( )   PDF(2524KB) ( )  
    专家论坛
    输血与肿瘤的复发
    季加孚,李子禹
    2006, 26(02): 1-127. 
    摘要 ( )   PDF(2539KB) ( )  
    专题笔谈
    外科高血糖病人治疗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吴松华
    2006, 26(02): 1-100. 
    摘要 ( )   PDF(1751KB) ( )  
    控制高血糖促进外科病人康复的新策略
    伍晓汀,张明鸣
    2006, 26(02): 1-103. 
    摘要 ( )   PDF(3715KB) ( )  
    糖尿病足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周兆熊,张柏根
    2006, 26(02): 1-100. 
    摘要 ( )   PDF(2518KB) ( )  
    胰岛素抵抗与创伤性高血糖
    秦环龙,杨俊
    2006, 26(02): 1-107. 
    摘要 ( )   PDF(1709KB) ( )  
    论著
    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的病理机制探讨
    毛瑶,任建安,黎介寿
    2006, 26(02): 1-114. 
    摘要 ( )   PDF(2483KB) ( )  

    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代谢在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考察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主要酶系在17例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的病变肠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花生四烯酸代谢酶广泛表达于克罗恩病肠组织,其中环氧化酶-2,5-脂氧化酶和15脂氧化酶在克罗恩病溃疡部位的表达形成了规律性的空间分布。结论:环氧化酶-2和15-脂氧化酶是克罗恩病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的关键成分,而5脂氧化酶可能是克罗恩病炎症放大的动力。

    Müller术治疗年轻女性下肢浅静脉曲张
    崔佳森,景在平,赵志青,赵珺,曲乐丰,熊江,王利新
    2006, 26(02): 1-82. 
    摘要 ( )   PDF(1542KB) ( )  

    目的:探讨Müller术治疗年轻女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自1999年10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年轻女性下肢浅静脉倒流病225例,其中行Müller术182例。结果:182例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2d,随访3个月至55年,术后无出血及皮下血肿发生,色素沉着减轻或消失,湿疹样皮炎明显好转,无残留曲张静脉,3个月后切口痕迹消失,达到了较好的美容效果。结论:采用Müller术治疗年轻女性下肢浅静脉曲张,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练,疗效确切,特别能满足年轻女性对腿部美容要求。

    普通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陈娟a,黎丽芬a,管向东a,陈冬梅b,陈敏英a,欧阳彬a,黄顺伟a,吴健锋a
    2006, 26(02): 1-114. 
    摘要 ( )   PDF(2102KB) ( )  

    目的:监控普通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中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指导临床防治。方法:监测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SICU 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常见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11.6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11%)、白色念珠菌(9.6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产生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6%和59%;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是94.74%和88.24%。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非发酵菌耐药严重;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球菌活性最强,两性霉素B对真菌抗菌活性最强。结论:SICU医院获得性感染耐药菌株多,耐药问题严重,目标性细菌学监测治疗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可靠手段。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紧急处理
    高志清,付由池,刘正才
    2006, 26(02): 1-82. 
    摘要 ( )   PDF(1594KB) ( )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0月至2005年1月西安地区会诊的13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术中处理方法,以及长期随访的疗效。13例中,男7例,女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LC)9例,开腹胆囊切除(OC)4例。胆管横断伤5例,其中4例对端吻合术;另1例和3例胆管切除一段者,采用高位胆肠吻合术;胆管切除并左右肝管部切除5例,采用肝管Y形空肠“四针缝合法”吻合。结果:随访5个月至13年,无手术死亡,无黄疸及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胆管损伤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根据术中损伤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糖尿病合并急性胆管炎病人的治疗选择及预后分析
    李济宇,刘璞,王雪峰,全志伟
    2006, 26(02): 1-114. 
    摘要 ( )   PDF(444KB) ( )  

    目的:观察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胆管炎病人在手术方式选择上的差异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到200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外科收治的急性胆管炎319例,根据既往有无糖尿病史以及就诊时血糖的检测情况分为糖尿病组和血糖正常组,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结果:合并糖尿病185例。相比血糖正常组,合并糖尿病的病人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术后其他系统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高(P<0.05),首次诊断糖尿病的病人的上述指标更为严重,控制血糖将改善上述指标。内镜治疗后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手术治疗(P<0.05)。结论:影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胆管炎病人疗效的关键因素是血糖的控制。糖尿病的首次诊断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内镜引流术应作为此类病人首选的手术方式来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

    胰腺手术病人术后血糖变化及其意义
    龙锦1,葛春林1,郭仁宣1,陆明双2,郭克建1,张莉3
    2006, 26(02): 1-82. 
    摘要 ( )   PDF(2265KB) ( )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对病人术后空腹血糖的影响。方法:对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339例外科胰腺手术病人术前、术后空腹血糖的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胰腺手术的病人术后早期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应用胰岛素可以控制术后早期高血糖。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术后空腹血糖水平逐渐趋于正常。结论:胰腺手术可引起病人术后早期高血糖,须应用胰岛素以纠正术后高血糖。一般的胰腺手术不会破坏胰腺内分泌功能,导致病人出现糖尿病。

    生长抑素对肝癌术后血浆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B1水平影响的研究
    梁蔚文,龚时文,傅玉如,范新兰
    2006, 26(02): 1-114. 
    摘要 ( )   PDF(283KB) ( )  

    目的:研究肝癌肝切除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变化,与生长抑素(SST)对肝切除后血浆VEGF和TGF-β1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02~2003年拟行手术治疗的20例肝癌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例,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病人手术前后血浆VEGF和TGF-β1的浓度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血浆VEGF与TGF-β1 浓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SST治疗组术后血浆VEGF与TGF-β1浓度较对照组术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SST能明显降低血浆VEGF与TGF-β1的浓度,VEGF与TGF-β1促残瘤生长的作用可能受到抑制,提示SST对于预防肝癌手术后残瘤的复发可能有作用。

    U形管引流用于晚期肝门部胆管癌25例疗效分析
    吕斌,曾庆东,王磊,李占元
    2006, 26(02): 1-127. 
    摘要 ( )   PDF(1594KB) ( )  

    目的:分析评价U形管引流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5~2003年收治的25例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行U形管引流术。结果:25例手术经过顺利,总胆红素从术前的(307.9±164.8)mmol/L下降为术后的(180.1±83.8)mmol/L;血清转氨酶从术前的(132.2±41.9)U/L下降为(51.9±15.3)U/L。22例获随访病人平均存活时间为15.3个月,有2例已存活4年。结论:不能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行U形管引流可有效地解除黄疸,改善肝功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期。

    快速供肝切取与修整的外科技巧
    马毅,朱晓峰,何晓顺,王国栋,王东平,胡红星,钱世鹍,胡安斌,鞠卫强,巫林伟
    2006, 26(02): 1-103. 
    摘要 ( )   PDF(2365KB) ( )  

    目的:总结肝脏移植供肝的快速切取和修整经验。方法:分析2004年共186例快速供肝的切取和修整的资料。快速切取技术采用原位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灌注附加下腔静脉引流,快速切取供肝,4℃ UW液中保存和修整肝脏。结果:供肝热缺血时间为3~10min,平均4.5min;冷缺血时间平均为3~16h,平均7h。供肝的修整时间为26~90min,平均46min。供肝修整时发现肝动脉解剖变异20例。结论:快速供肝切取法要求术者技术娴熟、动作迅速和准确,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供肝热缺血时间。快速切取法能保证供肝的质量和确保供肝切取的成功。

    腹腔镜微创外科治疗胃间质瘤17例报告
    田忠a,勾健b,赵海鹰a,杨福全a,乔麟a,刘源a,孙思予c,王孟春c,刘金钢a
    2006, 26(02): 1-107. 
    摘要 ( )   PDF(1657KB) ( )  

    目的:评价腹腔镜微创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10月经腹腔镜行包括肿瘤在内的胃部分切除术治疗的17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7例病人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65±12)min,无并发症出现, 平均住院时间5.3d。病理结果:极低风险4例,低度风险8例,中度风险4例,高度风险1例。随访1~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HT3K〗(附46例报告)
    黎洪浩a,曹海玲a,陈建宇b,张红卫a,赖东明a,王捷a
    2006, 26(02): 1-103. 
    摘要 ( )   PDF(2503KB) ( )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年6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6例(52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20例(24条患肢)。所有病人均行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患肢顺行性深静脉造影。结果:复发的原因有大隐静脉主干及其部分属支残存(11条患肢),合并交通静脉功能不全(35条患肢),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0条患肢),出现小隐静脉曲张(10条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5条患肢),同时存在3个静脉系统病变(15条患肢)。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累及3个静脉系统。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的关键。

    泡沫硬化疗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34例报告
    刘小平a,温朝阳b,郭伟a,梁发启a,程志刚b,唐杰b
    2006, 26(02): 1-107. 
    摘要 ( )   PDF(1635KB) ( )  

    目的:探讨新型泡沫硬化疗法对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超声引导下以新型泡沫硬化剂自2004年8月对34例病人共计36条大隐静脉曲张肢体进行注射硬化治疗。结果:36条肢体均在超声引导下成功注射,平均每条肢体应用6.8mL泡沫硬化剂。有16.7%(6/36)大隐静脉于治疗后1个月复诊时实施了第二次注射治疗。平均随访6个月,全部病人(包括第二次注射治疗者)下肢活动后酸胀、乏力感消失,下肢明显的曲张畸形静脉消失;有22%(8/36)仅有小腿局限的轻度曲张。无严重的并发症,病人满意率100%。术后3个月复查血管超声,78%(28/36)大隐静脉主于闭塞或直径<3mm。结论:新型泡沫硬化剂注射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