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6-03-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经验谈
    专题笔谈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努力避免非计划性的胆道再次手术
    梁力建
    2006, 26(03): 1-176. 
    摘要 ( )   PDF(322KB) ( )  
    专题笔谈
    胆道再次手术的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
    彭承宏,王小明
    2006, 26(03): 1-162. 
    摘要 ( )   PDF(324KB) ( )  
    胆道镜联合放射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
    刘金钢
    2006, 26(03): 1-173. 
    摘要 ( )   PDF(311KB) ( )  
    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再手术治疗
    何振平
    2006, 26(03): 1-177. 
    摘要 ( )   PDF(505KB) ( )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再手术治疗
    张永杰
    2006, 26(03): 1-169. 
    摘要 ( )   PDF(717KB) ( )  
    专家经验谈
    胆道再次手术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吴伯文
    2006, 26(03): 1-177. 
    摘要 ( )   PDF(495KB) ( )  
    专题笔谈
    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的肝切除术
    陈平,董家鸿
    2006, 26(03): 1-169. 
    摘要 ( )   PDF(493KB) ( )  
    胆道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的应用
    吕明德
    2006, 26(03): 1-165. 
    摘要 ( )   PDF(149KB) ( )  
    胆肠吻合术后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原因和处理
    刘颖斌,彭淑牖
    2006, 26(03): 1-169. 
    摘要 ( )   PDF(519KB) ( )  
    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原因和治疗
    陆敏强
    2006, 26(03): 1-169. 
    摘要 ( )   PDF(494KB) ( )  
    论著
    CT定位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肺肿瘤疗效分析
    殷伟强,何建行,徐鑫,钟南山,韦兵,刘君
    2006, 26(03): 1-165. 
    摘要 ( )   PDF(2332KB) ( )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肺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999年以来在CT定位引导下,采用WE7568集束电极射频肿瘤消融仪,用集束电极经皮穿刺到肺内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每针次温度75~95℃左右维持10min或15min。结果:78例病人经CT引导行射频消融80例次,绝大多数病灶(77.4%)复查CT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或CT值下降30~37,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CT定位下经皮集束电极射频消融对肺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明显,对晚期肺癌、多发性肺转移瘤及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作为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
    姚礼庆,钟芸诗,许剑民,周平红,刘厚宝,徐美东
    2006, 26(03): 1-169. 
    摘要 ( )   PDF(454KB) ( )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PH)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方法:2000年7月至2004年10月对504例Ⅲ、Ⅳ度内痔病人行PPH术,分析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结果:504例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min;术后1d疼痛的发生率为20.5%,出血发生率为5.7%;1个月以后(5~12周)再出血率为10.9%(55/504)。3例出现吻合口狭窄,分别发生在术后1、3和 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2.4±6.6)个月,随访率为91.4%(455/498),2例严重的内痔病人作了再次PPH术,其余病人均无复发。结论:只要能正确处理并发症,PPH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重度内痔的理想方法。

    胆道再次手术235例分析
    赖佳明,梁力建,彭宝岗,李绍强,张昆松
    2006, 26(03): 1-180. 
    摘要 ( )   PDF(436KB) ( )  

    目的:总结胆道再次手术的经验,探讨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996年7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235例胆道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肝胆管结石残留或复发,占全组病例的82.2%;其次为胆肠吻合术后狭窄,胆管囊肿,胆管狭窄及胆管肿瘤。再次手术治疗方式以肝叶切除(占66%)合并胆肠吻合或T管引流为主。胆道再次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结论:胆道再次手术既有胆道疾病本身因素,亦有医源性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仔细探查,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及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是减少胆道再次手术的关键。

    高位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疗效分析
    郑光琪
    2006, 26(03): 1-162. 
    摘要 ( )   PDF(300KB) ( )  

    目的:探讨高位切除治疗晚期肝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1995~2004年收治的13例晚期肝门胆管癌均施行高位肝管切除。根据肝门胆管癌向肝内外侵犯方向和范围,分为2组。A组8例,肝门胆管癌向肝内外侵犯,其中7例侵犯肝内2、3级肝管;B组5例,2例左肝内大胆管癌侵犯右肝管,3例侵犯右侧2级肝管。A组采用肝门胆管癌骨骼化切除,中央肝切除7例、左肝叶切除1例,3~9支肝管断端重建新的肝门胆管后与空肠行Y形吻合。B组采用切除肝左叶和肝门胆管,右肝管整形后与空肠Y形吻合。结果:1例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高位切除肝管的10例中存活10年1例,4年2例,2年2例。结论:骨骼化切除、中央肝切除、高位肝管切除和胆肠引流重建能改善晚期肝门胆管癌的疗效。

    低中心静脉压对肝叶切除病人术中出血及肾功能的影响
    林成新a,郭雅b,刘敬臣a,黎乐群b,何文政a,王喜军a,李英英a,彭民浩b
    2006, 26(03): 1-180. 
    摘要 ( )   PDF(409KB) ( )  

    目的:观察低中心静脉压(LCVP)对肝叶切除手术出血量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LCVP组在肝实质完全离断过程中中心静脉压(CVP)控制在0~5cmH2O(1cmH2O=0.098kPa),C组CVP维持在6~12cmH2O之间。观察两组病人术中总失血量、输血率和输血量,比较肝脏手术部位不同及第一肝门血流处理法不同的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术前、术毕肾功能变化。结果:LCVP组和C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7±317)mL和(800±709)mL,P<0.05。LCVP组在不同部位肝叶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均少于C组。进行第一肝门阻断者,LCVP组出血量明显少于C组。术中LCVP组输血量明显少于C组。两组病人术前、术中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低中心静脉压可减少肝叶切除术中的出血量,对手术中病人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核因子kB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
    蔡秀军,沈波,虞洪,梁霄,陈继达,黄迪宇,郑雪咏,王一帆
    2006, 26(03): 1-162. 
    摘要 ( )   PDF(259KB) ( )  

    目的:探讨胆管癌中核因子kB(NF-kB)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997~2003年50例胆管癌组织、27例癌旁组织及9例正常胆管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F-kB的表达。结果:NF-kB在胆管癌和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0%(48/50)和100.0%(27/27),高于正常组织44.4%(4/9)(P<0.01);NF-kB强阳性表达组MVD高于弱阳性组和阴性组(F=12.662,P<0.01);NF-kB表达与MVD、VE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s=0.542、0.660,P<0.01)。结论:NF-kB在胆管癌中高表达,与微血管形成呈正相关,NF-kB可能通过调节VEGF等血管形成相关因子促进微血管形成。

    腔内外联合断流术对门奇静脉侧支循环影响的研究
    刘波1,邓美海1,林楠1,许瑞云1,刘浔阳2,黄飞舟2,李瑞珍2
    2006, 26(03): 1-180. 
    摘要 ( )   PDF(438KB) ( )  

    目的:研究腔内外联合断流术对门奇静脉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2001年3月至2004年5月对腔内外联合断流术治疗43例的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病人,运用微探头超声检查治疗前后食管下段静脉结构的情况,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后病人食管黏膜下曲张静脉消失,食管周围静脉丛曲张程度也明显减轻或消失。短期追踪随访静脉曲张的再发率和出血率分别为2.5%和0。奇静脉内径较治疗前有所变小,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血流量较前下降43%。结论:腔内外联合断流能有效地闭塞食管下段壁内外的静脉,阻断门奇静脉分流,防治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与复发,而且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李江,刘斌,郑南
    2006, 26(03): 1-169. 
    摘要 ( )   PDF(405KB) ( )  

    目的:研究恶性阻塞性黄疸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与全肠外营养支持(TPN)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37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后随机分为EEN组(17例)和TPN组(20例),均于术后第2天晨(48h内)开始进行营养支持,EEN液经空肠造口管以肠内营养输注泵滴入,TPN液经深静脉置管滴入。术前及术后第5、7天监测肝、肾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功能检测值EEN组恢复速度较TPN组快,其中血总胆红素(TB)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于术后第7天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功能检测值EEN组术后升高幅度较TPN组低、恢复较快,其中尿转铁蛋白(TRF)、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α1微球蛋白(α1mG)于术后第7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促进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后肝、肾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全肠外营养支持。

    胰岛细胞肿瘤35例诊治分析
    徐少明,龚渭华,田华,王平,郑毅雄,刘颖斌
    2006, 26(03): 1-162. 
    摘要 ( )   PDF(445KB) ( )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胰岛细胞肿瘤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53~200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胰岛细胞肿瘤35例,并结合国内有关文献报道进行诊治分析。结果:35例胰岛细胞肿瘤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33例,其中胰岛素瘤24例(72.7%, 24/33),无功能胰岛细胞瘤7例(21.2%,7/33),胰高糖素瘤、胃泌素瘤各1例。国内同期文献报道胰岛细胞肿瘤2 785例。结论:胰岛细胞瘤主要是胰岛素瘤和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其他肿瘤少见。对良性者宜行单纯肿瘤切除或胰腺部分切除,对恶性肿瘤应采用扩大范围的根治性肿瘤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好于其他腹腔内脏器肿瘤。

    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道探查87例分析
    赵海鹰1,刘金钢1,张昱鹏2,田忠1,余云1
    2006, 26(03): 1-169. 
    摘要 ( )   PDF(305KB) ( )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道探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7年9月至2004年12月8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病人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道探查术,5例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行胆道镜胆道探查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结石清除率为100%,术后平均住院7.2d。结论: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应首先考虑经胆囊管途径行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术。

    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功能变化临床分析
    郭兴罡1,徐海涛2,董新舒2,陈国林2
    2006, 26(03): 1-177. 
    摘要 ( )   PDF(269KB) (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病人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5年收治的142例原发性肝癌,按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分为2组。Child A级102例(A组),Child B级40例(B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主要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癌病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清胆红素于手术后均升高,术后3d达较高水平,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A、B两组在升高幅度及下降趋势上差异有显著性,肝功能Child A级病人2周后上述指标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原发性肝癌病人手术前、后的主要肝功能指标变化与术前肝功能Child 分级密切相关。

    儿童嗜铬细胞瘤8例报告
    范欣荣a,李汉忠a,宋宗禄a,夏溟a,肖河a,李永强a,曾正陪b
    2006, 26(03): 1-169. 
    摘要 ( )   PDF(457KB) ( )  

    目的:探讨儿童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984~2004年诊治的8例儿童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通过临床表现、24h尿儿茶酚胺、131碘-间碘苄胍全身核素扫描(131I-MIBG扫描)、B超或CT检查明确定性及定位诊断。并用α-受体阻滞剂行术前药物准备。结果:8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病理诊断:良性5例,恶性3例。结论:儿童嗜铬细胞瘤少见,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手术切除是目前惟一可治愈的方法。

    门静脉高压症预防性手术方法探讨
    黄源,林进令,蓝柳根,洪士开,李富
    2006, 26(03): 1-177. 
    摘要 ( )   PDF(296KB) ( )  

    目的:探讨联合手术在门静脉高压症病人预防性手术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至2004年3月8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下降(12.21±4.73)cmH2O(1cmH2O=0.098kPa),明显优于断流术后下降(7.16±8.35)cmH.2O;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增加,而联合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食管静脉曲张明显减轻;联合术后病人出血率和病死率均为6.25%,明显优于断流术组和未手术组(P<0.05)。结论:对肝功能尚好的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实施预防性联合手术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损伤喉返神经的原因及预防(附2 266例分析)
    孔凡民,王春声,李航宇,李昱骥,隋春阳,周建平,董明,田雨霖,郭克建,郭仁宣
    2006, 26(03): 1-169. 
    摘要 ( )   PDF(295KB) ( )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所致喉返神经(RLN)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7月2 266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的手术资料,对甲状腺良性病变的位置及手术方法与RLN损伤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位于甲状腺背侧的良性病变RLN损伤率为8.62%(81/940),显著高于甲状腺其他部位病变的手术损伤率(0.15%)。位于甲状腺背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显露RLN组的喉返神经损伤率为1.56%(1/64)、0(0/33),显著低于未显露喉返神经的损伤率[8.53%(59/692)、13.91%(21/151)]。位于甲状腺其他部位的良性病变,显露RLN组与未显露喉返神经组的RLN损伤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喉返神经损伤与病变位置有关;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位于甲状腺背侧,手术应常规显露RLN,而位于其他部位则不需常规显露RLN,可采用RLN区域保护法。

    腔镜乳晕径路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101例分析
    靳小建,卢榜裕,蔡小勇,江文枢,陆文奇,刘祖军,黄飞,黄玉斌,雷宇,陈永军
    2006, 26(03): 1-162. 
    摘要 ( )   PDF(437KB) ( )  

    目的:探讨腔镜乳晕径路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2002年8月至2005年5月采用胸部乳晕入路行腔镜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101例。其中甲状腺腺瘤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1例。结果:成功完成手术100例。1例因出血而转开放性手术。行双侧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27例(A组),单侧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64例(B组),甲状腺肿瘤摘除术10例(C组),A组的手术时间明显比B组和C组长,差异有显著意义(q=2.9058,P<0.05;q=4.0463,P<0.05)。A组术后有33.3%须用止痛药,明显高于B组(9.4%)和C组(10.0%),差异有显著意义(χ2=8.459,P=0.01)。而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乳晕径路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方法,可同时处理双侧甲状腺病变,可作为甲状腺良性肿瘤的首选手术方法。

    高龄低位直肠癌不同吻合平面保肛术后对控便功能的影响
    鲁兵,傅传刚,刘连杰,邢俊杰,孟荣贵,金国祥,喻德洪
    2006, 26(03): 1-176. 
    摘要 ( )   PDF(429KB) ( )  

    目的:评价高龄低位直肠癌不同吻合平面保肛手术后肛门控便功能。方法:对2000~2003年39例采用保肛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病人分别按吻合口位置分组,对术后控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病人排便次数达到正常的时间为术后(9.8±2.86)个月,术后36.1%病人出现I度失禁的表现。低位吻合组与超低位吻合组比较术后控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贮袋组与直肠吻合组比较术后控便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低位直肠癌低位吻合与超低位吻合术后对控便机能影响差异不明显,采用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能够明显改善高龄病人近期的控便功能。

    锁骨下动脉损伤及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手术方法探讨
    万圣云1a,宋海屏1a,余昌俊1a,葛建军1b,高涌2,余朝文2
    2006, 26(03): 1-180. 
    摘要 ( )   PDF(310KB) ( )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损伤及创伤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略。方法:1991~2005年对2例锁骨下动脉损伤,6例锁骨下假性动脉瘤根据病变的部位、程度及受伤时间、累及范围等选择手术入路,采用血管缝扎、血管壁修补、血管吻合、血管移植、辅助体外循环及球囊止血技术实施手术。结果:6例痊愈,1例动静脉狭窄,1例动脉闭塞伴臂丛损伤。平均失血800mL。结论:锁骨下动脉损伤及假性动脉瘤手术复杂,术前对病变进行仔细评估,选择合理的切口及手术方法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