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概念
    于金明,岳金波
    2006, 26(04): 1-256. 
    摘要 ( )   PDF(601KB) ( )  
    乳腺癌辅助化疗的新概念
    徐兵河
    2006, 26(04): 1-311. 
    摘要 ( )   PDF(450KB) ( )  
    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即刻乳房再造临床应用与评价
    苏逢锡,胡孝渠
    2006, 26(04): 1-256. 
    摘要 ( )   PDF(480KB) ( )  
    述评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张保宁,宣立学,王仲照
    2006, 26(04): 1-253. 
    摘要 ( )   PDF(494KB) ( )  
    专题笔谈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诊治进展
    姜军
    2006, 26(04): 1-256. 
    摘要 ( )   PDF(463KB) ( )  
    述评
    正确理解乳腺癌的新概念 提高乳腺癌综合治疗水平
    张斌
    2006, 26(04): 1-253. 
    摘要 ( )   PDF(341KB) ( )  
    专家论坛
    与乳腺癌有关的治疗不足与过度治疗问题
    李继光
    2006, 26(04): 1-281. 
    摘要 ( )   PDF(478KB) ( )  
    专题笔谈
    综合保乳治疗浸润性乳腺癌
    黄欧,沈坤炜
    2006, 26(04): 1-265. 
    摘要 ( )   PDF(505KB) ( )  
    讲座
    整形外科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宣立学1,穆兰花2,张保宁1
    2006, 26(04): 1-281. 
    摘要 ( )   PDF(474KB) ( )  
    专题笔谈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新概念
    吴世凯,宋三泰
    2006, 26(04): 1-256. 
    摘要 ( )   PDF(487KB) ( )  
    论著
    1 679例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
    黄欧,凌泓,沈坤炜,王莉萍,胡震,柳光宇,吴炅,陆劲松,邵志敏,韩企夏,沈镇宙
    2006, 26(04): 1-256. 
    摘要 ( )   PDF(690KB) ( )  

    目的:探讨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1956~2003年开展的1 679例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临床资料,选取病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共4个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能相关的因素,分析不同情况下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在选取的4个因素中,肿瘤大小不是影响内乳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腋窝淋巴结状况为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情况下,肿瘤位置和年龄对内乳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也不同。腋窝淋巴结阴性病人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4.4%,腋窝淋巴结1~3个阳性为18.8%,腋窝淋巴结4~6个阳性为28.1%,腋窝淋巴结≥7个为41.5%。结论:有4个或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内侧肿瘤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0cm的年轻病人是内乳淋巴结转移率的高危病人。

    专题笔谈
    乳腺癌的基因诊断
    王深明
    2006, 26(04): 1-311. 
    摘要 ( )   PDF(679KB) ( )  
    论著
    积乳症与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相关性探讨
    邢华,续哲莉,罗晓,张丹丹,宋昌龙
    2006, 26(04): 1-256. 
    摘要 ( )   PDF(308KB) ( )  

    目的:探讨积乳症与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经乳管镜诊断积乳症316例,应用乳管镜对溢乳以及合并乳头浆液性、血性溢液的病人进行检查,并选择部分病例进行乳管液雌孕激素受体检测及血清泌乳素测定。结果:镜下诊断积乳症316例,积乳症合并乳管内乳头状瘤16例,合并多发性乳头状瘤2例,合并乳管内乳头状瘤病3例。手术21例,术后病理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14例,乳头状瘤病3例,乳管炎伴炎性肉芽肿3例,乳腺腺病合并乳管扩张1例。行乳管脱落细胞雌孕激素受体检测93例,受体阳性79例;行泌乳素检测32例,21例垂体泌乳素高于正常范围,7例MRI检查脑垂体异常。结论:乳管镜诊断积乳症直观、准确,可同时完成乳管内治疗,并能及时发现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根据乳管液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及血清泌乳素水平可推测积乳症与乳管内乳头状病变具有内在的相关性,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对积乳症须积极治疗,减少乳管内病变的发生率。

    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42例分析
    常光其,李晓曦,胡作军,吕伟明,李松奇,姚陈,林勇杰,王深明
    2006, 26(04): 1-269. 
    摘要 ( )   PDF(321KB) ( )  

    目的:探讨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价值。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1年12月至2005年4月,共手术治疗42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病人。采用单侧或双侧股动脉入路植入带膜支架对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修复。结果:42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病人接受了血管腔内修复术,手术全部成功。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为术前腹主动脉瘤破裂休克时间较长,已经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另1例为术后出现脑血管意外,2例均在术后3d死亡。其余40例随访1~40个月,全部存活。结论: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研究
    龙飞,张斌,李爽
    2006, 26(04): 1-294. 
    摘要 ( )   PDF(279KB) ( )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人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住院治疗中的57例Ⅱ、Ⅲ期乳腺癌病人行新辅助化疗后,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阴性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结果:57例中检出前哨淋巴结(SLN)53例,检出率93.0%。SLN对腋窝淋巴结状况预测的敏感性为89.7%,特异性为100.0%,准确性为94.3%,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88.9%,假阴性率为57%。肿瘤对化疗反应为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和SD(稳定)的SLN检出率分别为100.0%、96.7%和70.0% (P<0.01)。SLN假阴性3例均为腋窝淋巴结转移数>4个者。结论:Ⅱ、Ⅲ期乳腺癌实施新辅助化疗后,行SLNB可获得与早期乳腺癌SLNB相似的效果。

    供受体血型不合肝移植可行性探讨
    王健东,全志伟,沈定丰,杜隽铭,朱健,沈军,施伟斌
    2006, 26(04): 1-269. 
    摘要 ( )   PDF(411KB) ( )  

    目的:探讨供受体血型不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例O型血重症肝炎病人接受B型血供肝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四联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激素减量延迟。结果: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排斥反应,已健康存活17个月。结论:供受体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可以作为抢救重症肝炎病人的选择,尤其对O型血受体疗效较好。

    乳腺癌广泛导管内癌成分与组织蛋白酶D Ki-67及单链DNA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赵海鹰1,田忠1,森本忠兴2,刘金钢1,余云1
    2006, 26(04): 1-294. 
    摘要 ( )   PDF(402KB) ( )  

    目的:探讨乳腺癌广泛导管内癌成分(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EIC)、粉刺状坏死(comedo necrosis)、组织学分级与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Ki67、单链DNA(ssDNA)及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检测日本德岛乳腺门诊与东德岛医院1996年1月至1997年4月连续手术切除的5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Ki-67、单链DNA及c-erbB-2的表达。结果:EIC阳性组,肿瘤上皮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为高表达(P=0.021),肿瘤间质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粉刺状坏死的出现,与c-erbB-2癌基因、肿瘤上皮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和细胞增殖指数相关(P分别为0.042,0.006及0.013)。结论:肿瘤上皮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可能参与了EIC与粉刺状坏死的形成。EIC与粉刺状坏死的检测有临床应用价值。

    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探讨
    刘全芳1,王伟中2,杜嘉林1,区金锐1
    2006, 26(04): 1-269. 
    摘要 ( )   PDF(494KB) ( )  

    目的:探讨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KTWS)的发病机制和分期综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999年7月至2004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对14例KTWS病人行患肢动脉造影,对不同的血管病变分别以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PVA、NBCA、钢圈进行Ⅰ期血管内介入治疗,4周后再行Ⅱ期手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13例(13/14)病人术后症状消失,除增长、增粗的患肢未能恢复到健肢完全一致外,其余体征消失。随访12例,平均随访(26.5±9.3)个月,未见复发迹象。结论:通过针对KTWS发病机制的分期综合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

    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陈亚进,商昌珍,徐国权,刘璐,陈积圣
    2006, 26(04): 1-263. 
    摘要 ( )   PDF(454KB) ( )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0~2005年应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和纤维胆道镜治疗的11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0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和左肝管结石16例。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联合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49例)、LC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术(62例)、LC联合腹腔镜下左肝叶切除和胆道镜胆管探查术(7例)。结果:96例病人术后得到随访和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无残留结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4例接受LC结合胆道镜胆道探查术的病人,中转开腹手术,其中2例由于存在高位胆管狭窄,1例由于肝门部严重粘连水肿,1例由于不易控制的动脉性出血。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安全、可行、疗效良好, 应该在胆系结石病的治疗中得到推广应用。

    腹膜后肿瘤术中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切除与重建
    杜晓辉,李荣,宋少柏,梁发启
    2006, 26(04): 1-311. 
    摘要 ( )   PDF(304KB) ( )  

    目的:探讨累及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肿瘤切除时,受累血管的切除与重建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33例累及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切除及血管重建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人均成功实施了肿瘤完整切除,包括受累血管的切除与重建,无手术死亡。随访29例,其3、5年存活率分别为60.1%和40.6%,平均存活期为53.9个月。结论:累及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肿瘤不是根治性切除的手术禁忌证,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切除与重建术,安全、有效、可行;重建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可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病人存活时间。

    讲座
    早期乳腺癌治疗中前哨淋巴结活检应用价值探讨
    王水,刘晓安
    2006, 26(04): 1-263. 
    摘要 ( )   PDF(472KB) ( )  
    乳腔镜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与评价
    骆成玉
    2006, 26(04): 1-311. 
    摘要 ( )   PDF(2600KB) ( )  
    论著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26例诊断与治疗
    邢壮杰,杨继武,赵晖,李润生,邵明涛,姜志良
    2006, 26(04): 1-294. 
    摘要 ( )   PDF(314KB) ( )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5年7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6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病人的病例资料,26例均急诊行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并配合药物治疗。结果:无死亡病例,26条肢体均获保存,术后肢体变暖,24例病人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恢复,2例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未恢复。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是保存缺血肢体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