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6-04-21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专题笔谈
    讲座
    论著
    讲座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提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多脏器功能障碍的认识及防治水平
    王春友
    2006, 26(05): 1-365. 
    摘要 ( )   PDF(501KB) ( )  
    专题笔谈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上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处理
    廖泉,赵玉沛
    2006, 26(05): 1-368. 
    摘要 ( )   PDF(344KB) ( )  
    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反应期腹腔高压的识别与处理
    毛恩强
    2006, 26(05): 1-365. 
    摘要 ( )   PDF(497KB) ( )  
    重症急性胰腺炎糖代谢异常的调控
    王单松,靳大勇
    2006, 26(05): 1-368. 
    摘要 ( )   PDF(315KB) ( )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周细菌感染的手术时机
    刘续宝
    2006, 26(05): 1-365. 
    摘要 ( )   PDF(338KB) ( )  
    论著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54例临床分析
    童智慧,虞文魁,李维勤,叶向红,王晓东,燕晓雯,刘海燕,黎介寿
    2006, 26(05): 1-368. 
    摘要 ( )   PDF(450KB) ( )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特点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997年1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503例SAP中合并ARF的5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用直线回归(逐步回归)方法,对影响SAP合并ARF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AP合并ARF的发生率为10.7%,病人的年龄、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持续时间、病情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CT评分)、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ACS(腹腔间室综合征)、感染及局部并发症等因素对ARF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54例中,死亡18例(33.3%),同时合并ARDS和MODS是增加病人病死率的重要原因。是否伴有胰周感染对病人的病死率影响不显著。结论:早期液体复苏、控制病情发展、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及积极有效的引流是预防SAP并发ARF,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专题笔谈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肝功能不全的特点和治疗
    黄鹤光,陈燕昌
    2006, 26(05): 1-365. 
    摘要 ( )   PDF(508KB) (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的诊断和处理
    孙诚谊
    2006, 26(05): 1-368. 
    摘要 ( )   PDF(505KB) (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肿的内镜治疗
    唐承薇
    2006, 26(05): 1-365. 
    摘要 ( )   PDF(346KB) ( )  
    讲座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肠道功能障碍
    田锐,雷若庆
    2006, 26(05): 1-368. 
    摘要 ( )   PDF(330KB) ( )  
    论著
    胰腺黏液非囊性癌9例临床分析
    许雪峰,楼文晖,王单松,倪晓凌,匡天涛,吴文川,靳大勇
    2006, 26(05): 1-365. 
    摘要 ( )   PDF(457KB) ( )  

    目的:探讨胰腺黏液非囊性癌的组织学特点、生物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000~2005年间收治的9例胰腺黏液非囊性癌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病理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随访资料。9例胰腺黏液非囊性癌病人,男7例,女2例,年龄平均(63.1±8.7)岁。肿瘤位于胰头8例,胰体尾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其中4例合并扩大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胰体尾切除。结果:术后病理报告:瘤体平均4.3cm×4.3cm×4.4cm。镜下见8例胰头肿瘤均侵犯十二指肠,侵犯肠系膜上静脉4例。肿瘤侵犯神经3例,淋巴结转移2例。镜下肿瘤表现明确的间质黏液湖及其上漂浮较少的恶性上皮细胞。随访8例,死亡5例。术后存活5~23个月,平均存活11个月,均死于肿瘤复发和肝转移。结论:胰腺黏液非囊性癌应是胰腺恶性肿瘤的一个独立的类型,其生物学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讲座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胰瘘的处理
    苗毅,蒋奎荣
    2006, 26(05): 1-368. 
    摘要 ( )   PDF(539KB) ( )  
    论著
    末端回肠瘘确定性手术后吻合口梗阻原因及治疗
    刘磊,赵允召,任建安,黎介寿
    2006, 26(05): 1-365. 
    摘要 ( )   PDF(461KB) ( )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瘘确定性手术(择期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梗阻的原因及联合使用非血管介入技术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2003年2月至2005年3月行末端回肠瘘确定性手术49例。年龄31~66岁。发生术后吻合口梗阻12例(24.5%),其中男7例,女5例;术前结肠废用时间37~68d;以非血管介入技术经肛门置导管于吻合口近端约15cm的肠腔内行持续负压引流,待梗阻症状、体征消失即刻逐步恢复肠内营养直至摆脱肠外营养及静脉输液,至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正常、电子结肠镜检查证实吻合口通畅后拔除导管。结果:共置管12次,全部成功。操作时间9~17min,平均(11.4±4.8)min。梗阻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为9~22h,平均(14.9±3.6)h。置管后4d内全部摆脱肠外营养支持和静脉输液,导管留置时间为12~23d,平均(16.4±4.2)d。置管、导管留置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无导管堵塞,无经肛门排出者,肠内营养支持实施顺利,未再发生梗阻。经半年以上随访及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电子结肠镜复查证实无吻合口瘢痕性狭窄发生。结论:末端回肠瘘确定性手术后出现的吻合口梗阻的原因是术前较长时间的结肠废用。联合使用非血管介入和肠内营养支持技术,可迅速解除梗阻的症状、体征并摆脱肠外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易行且经济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同期临床对比研究
    王自强,余佩武,蔡志民,吴淼,钱锋,青廉,罗华星
    2006, 26(05): 1-378. 
    摘要 ( )   PDF(767KB) ( )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根治及D2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方法、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5年5月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44例及传统开腹手术58例病人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及肿瘤根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44例病人中43例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行D1+α淋巴结清扫6例,D1+β2例,D2及D2+手术35例,平均清扫淋巴结(30.11±16.97)枚,1例因胃左动脉根部淋巴结融合包绕血管而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手术平均用时长于开腹组[(282.84±32.81) vs (223.75±23.25)min]。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止痛剂注射次数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分别为(139.30±82.67)mL,(5.61±0.81)cm,(1.02±1.03)次,(4.10±0.75)d,(3.24±0.777)d,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腹腔镜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其他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腹腔镜组肿瘤近或(远)端切缘、淋巴结清扫数量、第一及二站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6.05±1.27)cm、(6.37±1.12)cm、(30.11±16.97)、47.7%及31.8%,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术后近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较传统开腹手术耗时长,但能达到与开腹胃癌标准根治术(D2)相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肿瘤切缘,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应用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进行结
    江志伟,李宁,黎介寿,汪志明,刘碧竹
    2006, 26(05): 1-363. 
    摘要 ( )   PDF(294KB) ( )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的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CAC)进行结肠吻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将30例结肠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研究组使用CAC进行结肠吻合,对照组使用常规吻合器进行结肠吻合。术后观察有无发生与吻合相关的并发症,肠道排气、排便时间,CAC的排出时间。结果:两组术后均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或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肠道排气、排便时间无差异。研究组CAC于术后8~14d均排出体外。结论:应用CAC进行结肠吻合安全可靠,使用简便。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肝移植治疗
    舒明,彭承宏,沈柏用,陈皓,邱伟华,邓侠兴,李宏为
    2006, 26(05): 1-374. 
    摘要 ( )   PDF(407KB) ( )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行肝移植治疗的经验。方法:2002年8月至2004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对4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病例(其中1例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治疗。结果:3例移植术后已分别无瘤存活17个月、12个月和27个月至今。1例术后第3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病例的肝移植治疗,小肝癌切除后复发肿瘤仍符合Milan标准者有着良好的预后;个别合并门静脉癌栓者预后较好;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者应相当谨慎。

    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多因素分析
    肖梅a,周宁新a,黄志强a,黄晓强a,张文智a,张高魁b
    2006, 26(05): 1-363. 
    摘要 ( )   PDF(403KB) ( )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1999~2004年手术治疗的98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了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生存危险状态函数。影响术后生存期的主要因素有肿瘤是否切除、手术方式、肿瘤组织病理分化程度、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值、肿瘤转移方式。切除术1,2,3年存活率分别为63.8%,29.1%,24.9%,引流术分别为36.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最佳方案,扩大淋巴结、受侵神经清扫有助于提高远期存活率,正确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病人存活率的关键。

    肌注型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疗效分析
    陆敏强,蔡常洁,赵辉,杨扬,许赤,李华,易述红,易慧敏,汪根树,陈规划
    2006, 26(05): 1-374. 
    摘要 ( )   PDF(408KB) ( )  

    目的:评价小剂量肌肉注射剂型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HBV)再感染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施行肝移植术且符合研究标准的130例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肌肉注射剂型HBIg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预防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术后监测HBV再感染情况并同国内外研究进行比较。结果:130例中128例术后血清HBsAg转为阴性并检测到HBsAb,平均随访12.2个月,HBV再感染率为6.3%(8/128);对照组再感染率为3.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肌注型HBIg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特殊近端锚定区的处理
    杨代华,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梁发启,张国华
    2006, 26(05): 1-365. 
    摘要 ( )   PDF(610KB) ( )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中特殊近端锚定区的处理方法。方法:1997年7月至2005年7月对41例特殊类型腹主动脉瘤(瘤颈过短、严重成角、严重钙化、附壁血栓、形态不规则等)的腔内修复术中,根据情况分别采用近端裸支架跨肾动脉技术、覆盖部分肾动脉并肾动脉支架成形技术、针对成角选择合理产品、近端裸支架内支撑技术、近端延长支架型血管内支撑技术、“凹口”状支架型血管保留肾动脉技术来处理特殊近端锚定区的病变。结果:41例EVAR中原发性近端Ⅰ型内漏发生率17.1%(7/41),随诊发现原发性内漏4例自愈,3例转化为持续性内漏,另发现4例继发性内漏。术后30d近端Ⅰ型内漏发生率17.1%(7/41)。无中转开腹手术及术中瘤体破裂、肾梗死等情况发生。结论:对特殊近端锚定区的病例,通过相关技术处理可以使之适合腔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