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6-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专题笔谈
    专家论坛
    论著
    专题笔谈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肠系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治
    王玉琦
    2006, 26(06): 1-408. 
    摘要 ( )   PDF(637KB) ( )  
    专题笔谈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生理
    施德兵,符伟国
    2006, 26(06): 1-452. 
    摘要 ( )   PDF(2827KB) ( )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
    王振军
    2006, 26(06): 1-408. 
    摘要 ( )   PDF(355KB) (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
    方国恩,章琎
    2006, 26(06): 1-452. 
    摘要 ( )   PDF(487KB) ( )  
    缺血性肠病的介入治疗
    李选
    2006, 26(06): 1-408. 
    摘要 ( )   PDF(488KB) ( )  
    超声检查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彬
    2006, 26(06): 1-452. 
    摘要 ( )   PDF(504KB) (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朱理玮
    2006, 26(06): 1-409. 
    摘要 ( )   PDF(349KB) ( )  
    动脉造影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张纪蔚
    2006, 26(06): 1-452. 
    摘要 ( )   PDF(493KB) ( )  
    慢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
    王锦辉,陈旻湖
    2006, 26(06): 1-416. 
    摘要 ( )   PDF(484KB) ( )  
    论著
    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多元回归分析
    黄耿文,杨连粤,鲁伟群,丁翔
    2006, 26(06): 1-408. 
    摘要 ( )   PDF(268KB) ( )  

    目的:研究与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关的因素,并探讨减少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988年6月至2005年4月间连续施行的378例肝癌切除病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与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有关的因素。结果:肝癌切除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7%,手术死亡率为1.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门阻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血等4项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有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肝门阻断和术中输血这3项指标是决定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降低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在于术中有效地控制出血及输血量,同时对伴存肝硬化的病人应尽量缩短肝门阻断时间。

    专题笔谈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术式选择
    晋援朝
    2006, 26(06): 1-452. 
    摘要 ( )   PDF(333KB) ( )  
    专家论坛
    肿瘤靶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师英强
    2006, 26(06): 1-408. 
    摘要 ( )   PDF(476KB) ( )  
    论著
    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田忠a,赵海鹰a,杨福全a,乔麟a,刘源a,刘金钢a,吴慧颖b
    2006, 26(06): 1-443. 
    摘要 ( )   PDF(299KB) ( )  
    Hassab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
    刘彧,梁廷波,郑树森,俞军
    2006, 26(06): 1-452. 
    摘要 ( )   PDF(291KB) ( )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人行Hassab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9-2004年200例接受Hassab手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病人发现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发病率为13%(26/200),抗凝治疗后均顺利出院,无一例死于该并发症。结论:Hassab术后并发PVT病因尚未明确,血小板峰值>300×109/L是危险因素;其诊治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抗凝溶栓治疗,预防性抗凝并不能明显降低发生率。

    专题笔谈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
    傅传刚,王汉涛
    2006, 26(06): 1-443. 
    摘要 ( )   PDF(320KB) ( )  
    论著
    胃癌病人肠黏膜通透性改变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贾云鹤1,江志伟2,李宁2,黎介寿2
    2006, 26(06): 1-443. 
    摘要 ( )   PDF(445KB) ( )  

    目的:前瞻性研究胃癌癌性营养不良病人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4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进展期胃癌病人30例,营养不良者15例,营养正常者15例。口服含乳果糖10 g、甘露醇5 g 的测试液,收集服药后6 h全部尿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排泄率的比值(L/M)。同时测定血清中CRP浓度。结果:营养正常者L/M为(0.049±0.010),营养不良病人L/M为(0.161±0.141),营养不良病人尿中L/M明显增高(P<0.01),L/M升高者血清CRP明显高于L/M正常者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营养不良病人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升高,该现象与炎性反应相关。

    不同缝合方法在肝移植胆道重建中的应用比较
    彭承宏1,王小明2,沈柏用1,周光文1,鲁正1,李宏为1
    2006, 26(06): 1-452. 
    摘要 ( )   PDF(305KB) ( )  

    目的:比较不同的缝合方法在肝移植胆道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完成的158例肝移植所采用的不同胆道缝合方法及术后胆道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中26例采用间断缝合法,3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2例为吻合口狭窄;47例采用连续缝合法,5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3例为吻合口狭窄;85例采用改良连续缝合法,6例发生胆道并发症,但无吻合口狭窄。结果显示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在3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连续缝合法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改良连续缝合法是一种较理想的胆管缝合方法,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治疗(附43例报告)
    汪根树1a,陈规划1a,陆敏强1a,杨扬1a,蔡常洁1a,王卫东2,郑丰平1b,单鸿1c,姜在波1c,李华1a,许赤1a,易述红1a,易慧敏1a,许长谋1c,何可可1c
    2006, 26(06): 1-443. 
    摘要 ( )   PDF(461KB) ( )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狭窄(BS)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43例OLT术后BS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43例B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T管的胆管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肝动脉内支架术及再次肝移植术。结果:43例BS总治愈率为48.8%(21/43),好转率为30.2%(13/43),总有效率为79.0%(34/43)。41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34.1%(14/41),好转率为31.7%(13/41),总有效率为658%(27/41)。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及肝内外混合型BS的总治愈率分别为100%(5/5)、64.3%(9/14)、50.0%(1/2)及28.6%(6/21),其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80.0%(4/5)、64.3%(9/14)、50.0%(1/2)及0。12例BS行再次肝移植术的治愈率为50.0%(6/12)。结论:目前OLT术后BS总体疗效尚不理想。BS介入治疗效果与其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型疗效最好,肝外型和肝内型次之,肝内外混合型疗效最差。再次肝移植是治疗难治性BS的有效方法,但要选择好手术时机。

    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效果的评价
    邓美海,汤照峰,刘波,钟跃思,林楠,许瑞云
    2006, 26(06): 1-443. 
    摘要 ( )   PDF(309KB) ( )  

    目的:比较左肝外叶切除术和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两种方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对中山大学第三医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85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同期分别采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第1组44例,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左肝外叶切除和T管引流术的方法,第2组41例病人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方法。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第1组术后近期效果优良率为90.9%,而第2组为80.5%。第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方面较第1组有明显的优势。第1组病人在术后残石率、胆道感染率和再手术率方面明显低于第2组。结论: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能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疗效明显好于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肝内胆管结石较多、病灶较复杂、肝内胆管病变严重的病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流术不是一种“根治性”手术。

    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
    何远翔,王为民,黄海林,查玮,王强
    2006, 26(06): 1-452. 
    摘要 ( )   PDF(305KB) ( )  

    目的:评价直肠拖出采用双吻合器技术实施保肛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手术的疗效。方法:1997年12月至2005年1月对38例超低位直肠癌,采用直肠拖出、双吻合器技术行保肛的手术切除。结果:38例病人均成功地保留了有大便控制功能的肛门,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随访中有2例局部复发。结论: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是安全可行的。

    脾结核12例临床诊治体会
    李敏朋1,黎乐群2,肖开银2
    2006, 26(06): 1-443. 
    摘要 ( )   PDF(304KB) ( )  

    目的:总结脾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1995~2005年收治12例脾结核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纳差、消瘦、左上腹痛,脾肿大伴贫血。B超、CT检查均提示脾肿大,其中11例示脾内占位病变。6例手术治疗,术后均予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另6例保守治疗。结果:全部病人均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工作。结论:脾肿大伴发热、纳差、消瘦、左上腹痛、贫血等时,应考虑该病可能,尤其是合并脾外结核者。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价值但无特异性。对孤立性或某些多发性脾结核,不能排除脾脏恶性肿瘤时,手术既能明确诊断,又能达到治疗目的。无论手术与否,均应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

    果糖与葡萄糖用于胃肠肿瘤手术病人的临床对照研究
    吴晓江,赵军,宗祥龙,张连海,步召德,李子禹,季加孚
    2006, 26(06): 1-447. 
    摘要 ( )   PDF(396KB) ( )  

    目的:观察果糖注射液对胃肠肿瘤手术病人能量供应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肠肿瘤手术病人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5年1~7月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应用果糖和葡萄糖注射液的两组胃肠肿瘤手术后病人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及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无差异,果糖治疗组输液过程中血糖和胰岛素波动程度明显小于葡萄糖治疗组。结论:果糖对胃肠肿瘤术后病人血糖和胰岛素影响较小,可在术后短期替代葡萄糖为肿瘤病人提供部分能量。

    应用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26例报告
    朱晓强,龚鼎铨
    2006, 26(06): 1-447. 
    摘要 ( )   PDF(311KB) ( )  

    目的:总结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5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26例巨大腹壁切口疝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痊愈出院,无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无复发。结论:补片修补术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理想方法。

    球囊辅助下血透用桡动静脉内瘘术
    范隆华1,冯岗2,朱迎春2,符伟国1
    2006, 26(06): 1-408. 
    摘要 ( )   PDF(303KB) ( )  

    目的:评价球囊辅助下血透用桡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法和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8~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例诊断明确的尿毒症病人行球囊辅助下桡动静脉瘘术。选择非主利手,游离头静脉和桡动脉,分别结扎头静脉和桡动脉的远端,向头静脉和(或)桡动脉近端插入Fogarty取栓导管,用1mL的注射器向球囊注入肝素盐水0.1~0.3mL,充起球囊,持续、均匀扩张头静脉和(或)桡动脉及其狭窄段,以7.0无损伤血管缝线吻合血管。结果:术后即时、回病房当天、术后1d、3d和7d听诊吻合口杂音,扪及血管震颤。平均随访3个月,手术通畅率100%。已有5例病人内瘘成熟,内瘘血流量大于150mL/min,满足血透流量。结论:球囊辅助下桡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高,可以纠正头静脉狭窄,内瘘成熟快。短期临床效果好,中远期临床效果在进一步观察中。

    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评价
    王成刚,吴丹明,周玉斌,易巍,贾琪,孙雨莘
    2006, 26(06): 1-443. 
    摘要 ( )   PDF(459KB) ( )  

    目的:评价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辽宁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0年1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502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计595条患肢)采用电凝术治疗,并对其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出现皮肤灼伤,18例出现皮下硬结, 4例复发,其余顺利康复。平均住院时间45d。结论: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疗效确切的微创手术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手术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