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6-10-31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家论坛
    专题笔谈
    论蓍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回顾和展望
    马颂章,韩加刚
    2006, 26(11): 1-830. 
    摘要 ( )   PDF(1694KB) ( )  
    专家论坛
    腹壁切口缝合与缝线的选择
    唐健雄
    2006, 26(11): 1-814. 
    摘要 ( )   PDF(1811KB) ( )  
    专题笔谈
    成人腹股沟疝成因的现代认识
    李基业
    2006, 26(11): 1-814. 
    摘要 ( )   PDF(1814KB) ( )  
    肠造口旁疝的手术指征和方法
    唐健雄
    2006, 26(11): 1-814. 
    摘要 ( )   PDF(1860KB) ( )  
    腹壁巨大缺损的外科治疗
    何裕隆
    2006, 26(11): 1-842. 
    摘要 ( )   PDF(2707KB) ( )  
    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的合理选择
    李健文,郑民华
    2006, 26(11): 1-822. 
    摘要 ( )   PDF(2614KB) ( )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治疗
    赵渝,王刚
    2006, 26(11): 1-820. 
    摘要 ( )   PDF(2634KB) ( )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
    田文
    2006, 26(11): 1-824. 
    摘要 ( )   PDF(2750KB) ( )  
    腹股沟疝修补术人工材料感染的防治对策
    许军,刘昶,麻勇
    2006, 26(11): 1-865. 
    摘要 ( )   PDF(2630KB) ( )  
    论蓍
    腹腔镜下切口疝补片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姚琪远,陈浩,丁锐,花荣,倪泉兴,张延龄
    2006, 26(11): 1-836. 
    摘要 ( )   PDF(446KB) (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等问题。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79例行腹腔镜下补片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8例(98.7%)手术成功,1例因腹腔内广泛粘连而中转开放修补。平均手术时间为88min,平均术后住院4.6d,18例(22.8%)病人术中发现有1个以上的隐匿性缺损。术后并发症:术后短期内修补区腹壁明显疼痛58例(73.4%),腹壁缝合点较长时间疼痛6例(7.6%),浆液肿14例(17.7%),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出现肠瘘,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腰部切口疝的病人术后复发。结论:多数病人腹壁切口疝可以经腹腔镜行粘连松解及补片修补术,并可在术中发现其他隐性缺损,手术安全性较高。对腹腔内广泛粘连而影响操作器械进入及粘连分离者,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

    开放式肠造口旁疝手术修补法30例分析
    陈革,唐健雄,黄磊,袁祖荣
    2006, 26(11): 1-816. 
    摘要 ( )   PDF(297KB) ( )  

    目的:分析开放式肠造口旁疝的手术修补方法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30例肠造口旁疝病人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复发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原位腹腔内无张力造口旁疝修补术和移位造口旁疝修补术各有1例复发。移位造口旁疝修补术后有1例皮下积液。原位腹膜前无张力造口旁疝修补术有2例伤口愈合不良。未发生肠坏死及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原位腹腔内和腹膜前无张力造口旁疝修补术后住院时间10~14d,移位造口旁疝修补术后住院时间18~21d。结论:肠造口旁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前 后入路前瞻性对照研究(附263例报告)
    陈双,赖东明,杨斌,叶华
    2006, 26(11): 1-840. 
    摘要 ( )   PDF(369KB) ( )  

    目的:通过比较前入路(常规疝手术)和后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病人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评价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2001年8月至2005年7月,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263例病人275侧腹股沟疝(其中12例同时患有双侧疝)随机分为前入路组(132例)和后入路组(131例)。前入路组用假体的无张力修补(Lichtenstein术式45例,Rutkow术式87例),后入路组用单层网片修补。结果:前入路组平均随访32.2个月,后入路组为31.8个月。两组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平均费用方面,后入路组明显少于前入路组(P<0.05),术后腹股沟区疼痛不适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采用后入路方法进行腹股沟疝修补,可明显减少手术费用,降低术后疼痛不适的发生率,改善疗效,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裁剪式双层prolene网片在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
    刘栋才,袁联文,周家鹏,姚宏亮,舒国顺,周建平
    2006, 26(11): 1-816. 
    摘要 ( )   PDF(294KB) ( )  

    目的:探讨裁剪式双层prolene网片在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7年7月至2005年7月应用裁剪式双层prolene网片行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中,原发性腹股沟疝19例(33.9%),复发性腹股沟疝37例(66.1%)。巨大疝环12例(21.4%),伴发其他疾病44例(78.6%)。并发症发生率为10.7%(6/56)。平均手术时间45min;平均住院32d;随访6个月至8年,无术后复发。结论:应用裁剪式双层prolene网片进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符合老年腹股沟疝的解剖特点和“个体化”要求,尤其适合于老年巨大疝环者或复发性疝。由于操作简便、安全和经济等特点,易于广泛推广。

    平底短型网塞腹股沟疝修补术45例临床分析
    魏广辉,宋家琨,马颂章,韩加刚,刘军,王振军
    2006, 26(11): 1-840. 
    摘要 ( )   PDF(301KB) ( )  

    目的:探讨平底短型网塞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45例腹股沟疝的手术经验,包括Ⅱ型11例;Ⅲ型30例;Ⅳ型4例。采用平底短型网塞补片(T2)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手术方法、术中关键点和难点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手术后44例病人切口疼痛轻微、无红肿和渗液,手术后3d病人体温和白细胞变化均在正常范围,仅1例发生阴囊血肿。45例中 5例发生尿潴留,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住院时间2~3d。全部病人随访2~18个月,平均13个月,无异物感、无复发。结论:平底短型网塞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是安全有效的、术式简单。

    保留植物性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
    刘宝善,郑阳春,燕锦,刘超,徐琳,左明
    2006, 26(11): 1-842. 
    摘要 ( )   PDF(604KB) ( )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中保留植物性神经术后病人排尿、性功能的状况。方法:依据进展程度,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实施根治性手术的560例直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完全保留神经者408例,保留一侧或部分神经者50例,非保留神经者102例。结果:完全保留神经者93.5%排尿功能正常,保留一侧或部分神经者63.6%为正常,非保留神经者仅29.5%为正常。完全神经保留者100%勃起功能良好、85.5%射精功能良好、14.5%有逆精现象。一侧或部分神经保留者,90%勃起功能良好,52.5%的射精功能良好,38.2%有逆精现象。局部复发率10.2%(57/560),5年存活率74.1%(417/560);完全神经保留组分别为6.2%、82.4%,一侧或部分神经保留组为13.3%、68.8%,非保留神经组为24.5%,45.5%。结论:保留植物性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在确保根治性原则的同时,可良好地保存排尿及性功能。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生存和复发多因素分析
    黄文河1,庄业忠1,黄棉生1,王伟峰1,吴俊东1,许慕明1,陈声发1,刘东举2
    2006, 26(11): 1-824. 
    摘要 ( )   PDF(440KB) ( )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对病人术后生存和肿瘤复发影响。方法:随访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外科手术治疗286例低位直肠癌,对保肛手术(SPO)与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两组病人的临床病理指标、存活率和局部复发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保肛手术组160例,术后局部复发率10%,生存期24.4个月,5年存活率为616%;经腹会阴切除术(APR)组126例,术后局部复发率13.5%,生存期33.2个月,5年存活率为68.8%,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22),两组术后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3)。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并不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的生存和肿瘤复发。

    腹部手术大失血并凝血机制障碍的处理
    陆朝阳,孙备,姜洪池
    2006, 26(11): 1-840. 
    摘要 ( )   PDF(430KB) ( )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大失血并凝血障碍时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治疗14例手术中大失血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全方位、有序化输注各类凝血因子及合理治疗,13例取得理想止血效果,术后恢复顺利;1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后腹腔内引流出大量新鲜血,2次止血术后发生肺栓塞死亡。结论:腹部手术后大失血的创面处理不可急于求成,其正确处理有赖于术中凝血障碍的有效纠正和外科干预措施的合理选择。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07例治疗与预后分析
    陈春球,尹路,彭承宏,赵任,李宏为
    2006, 26(11): 1-824. 
    摘要 ( )   PDF(282KB) ( )  

    目的:提高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10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治疗与随访结果。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之比0.68∶1。手术治疗96例 ,完整切除58例,联合切除25例,部分姑息切除13例。良、恶性肿瘤的预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恶性肿瘤部分与完整切除病例的预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少见,应予以足够重视。B超、CT检查有助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早期诊断与施行根治性切除是有效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存活率。

    胃癌腹膜转移手术治疗的探讨
    李正荣,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蔡世荣,马晋平
    2006, 26(11): 1-814. 
    摘要 ( )   PDF(414KB) ( )  

    目的:研究胃癌远处腹膜转移肿瘤姑息性切除的可行性问题。方法:1994年9月至2004年9月共实施胃癌腹膜转移手术治疗44例,将其分为两组,胃癌姑息切除组29例,其中远处腹膜少处转移(P2)20例,远处腹膜多处转移(P3)9例;胃癌未切除组15例,其中P2 4例,P3 11例,探讨胃癌伴腹膜转移病人的存活率和影响存活率的因素。结果:胃癌姑息切除组和未切除组的存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4),胃癌姑息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6个月,而未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胃癌切除组和非切除组内P2、P3组之间的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膜转移的程度不是判断是否手术的标准,手术切除肿瘤病灶能提高P2和P3病人的存活率。

    纤维蛋白胶封堵法治疗肠外瘘32例报告
    沈贤1,马立业2,方国恩2,华积德2
    2006, 26(11): 1-865. 
    摘要 ( )   PDF(307KB) ( )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封堵法治疗肠外瘘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对32例术后肠外瘘病人应用纤维蛋白胶封堵法治疗肠外瘘,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31例获得愈合,封堵开始至愈合平均时间(8.9±3.6)d,平均封堵次数(2.3±1.3)次,其中1次者11例,2次者9例,3次及以上者12例,成功率为96.9%。结论:纤维蛋白胶能有效地促进肠外瘘愈合。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意义研究
    陆旭,李波,华彬,韦军民
    2006, 26(11): 1-814. 
    摘要 ( )   PDF(287KB) ( )  

    目的:评价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预测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状况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对120例女性乳腺癌病人联合使用美蓝溶液及99m Tc右旋糖酐(DX)示踪,γ记数探测仪定位,行SLNB。结果: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为98.3%,准确率为97.5%,假阴性率为6.5%,冰冻切片和连续石蜡切片加免疫组化检查的符合率为92.4%。结论:SLNB可以准确预测ALN转移状况;联合法并术中使用γ记数探测仪是SLN定位的首选方法;多枚ALN转移可能使假阴性率升高。

    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40例临床分析
    魏松锋,高明
    2006, 26(11): 1-865. 
    摘要 ( )   PDF(295KB) ( )  

    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5年10月经病理证实为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40例,对其甲状腺功能指标、诊断及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占同期291例经病理证实为桥本甲状腺炎的138%(40/291)。40例中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7/40),随访发现对侧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经再次手术无复发,其中7例病人随访5年以上,至今均存活。结论: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于合并自身甲状腺抗体阳性的中青年女性桥本甲状腺炎病人,甲状腺不规则结节性肿大发生癌变的发生率大于弥漫肿大者;桥本甲状腺炎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低,总体预后好。

    蛋白芯片法检测乳管液肿瘤标记物的临床研究
    续哲莉,邢华
    2006, 26(11): 1-865. 
    摘要 ( )   PDF(298KB) ( )  

    目的:探讨乳腺疾病乳管液肿瘤标志物表达的意义。方法:2005年8~12月采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检测系统),联合测定22例乳腺癌和54例乳腺良性疾病病人的乳管液与血清中12项肿瘤标志物,并对阳性表达明显的CA19-9、CEA、CA242、铁蛋白、CA125、CA15-3等6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种标志物在乳管液中的含量及表达的例数明显高于血清,且在乳腺癌组灵敏度明显提高。但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病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C-12系统检测乳管液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明显高于血清,但特异性较差。同时发现积乳症、乳管内乳头状瘤(病)与乳腺癌具有内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