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7-01-17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专家论坛
    专题笔谈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策略
    马毅,王国栋,王东平,鞠卫强,巫林伟,胡安斌,朱晓峰,何晓顺
    2006, 26(12): 1-957. 
    摘要 ( )   PDF(486KB) (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及肝动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的181例同种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81例肝移植病人中与动脉相关的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6.6%(12/181);术后近期发生的7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5例为动脉血栓形成,2例为误伤右副肝动脉而继发的大面积肝坏死;术后远期发生的5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动脉血栓形成2例和动脉广泛狭窄3例。所有12例与动脉相关的并发症中,接受再次肝脏移植者7例,3例行急诊肝动脉取栓术并重建肝动脉血流;2例进行溶栓治疗。因肝动脉并发症导致死亡6例,占该组肝移植病人死亡的28.6%(6/21)。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在肝动脉吻合中的应用以及预防或及时纠正血液高凝状态,可以降低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肝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并发症的最常用方案。对已估计到即使行再动脉化术后肝功能也不能逆转的病人,应积极准备再次肝移植,且应在移植肝功能衰竭和严重感染出现之前进行。

    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手术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多因素分析
    刘建伟
    2006, 26(12): 1-941. 
    摘要 ( )   PDF(386KB) ( )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的术后严重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4年8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163例行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病人的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评价其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1.7%(19/163),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3.9%(39/16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并发症危险因素依次是低蛋白血症、胆肠吻合口过多、病人有心肺合并症或糖尿病和恶性病变,而影响手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是恶性病变、低蛋白血症和心肺合并症或糖尿病。结论:术前肝功能不良是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并发症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手术医生正确掌握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技能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影响乳腺癌保乳手术切缘阳性多因素分析
    张强1,张斌1,龙飞1,李爽1,王恩华2,张万和3
    2006, 26(12): 1-935. 
    摘要 ( )   PDF(260KB) ( )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切缘阳性与多因素的关系。方法: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对112例原发性乳腺癌行保乳手术。0期9例,Ⅰ期51例,Ⅱ期50例,Ⅲ期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切缘阳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手术术式、乳腺X线片微钙化范围、组织学分级及EIC是影响切缘阳性与否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影响切缘阳性的因素依次为:手术术式;组织学分级;广泛导管内癌成分(EIC),微钙化范围。结论:乳腺癌保乳手术前,常规高质量乳房X线(如全数字化钼铑双靶)检查和切缘距病灶≥1cm对防止切缘阳性有重要意义。环行连续切取切缘及近肿瘤缘至少两张切片病理检查能有效预防切缘的假阴性。

    专家论坛
    严重创伤的损伤控制性手术
    黎沾良
    2006, 26(12): 1-913. 
    摘要 ( )   PDF(296KB) ( )  
    专题笔谈
    外科休克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与防治对策
    姚咏明,刘峰,黎沾良
    2006, 26(12): 1-935. 
    摘要 ( )   PDF(492KB) ( )  
    述评
    提高外科休克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治水平
    刘大为
    2006, 26(12): 1-957. 
    摘要 ( )   PDF(298KB) ( )  
    专题笔谈
    战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新方法与新策略
    刘良明
    2006, 26(12): 1-908. 
    摘要 ( )   PDF(484KB) ( )  
    失血性休克
    管向东
    2006, 26(12): 1-954. 
    摘要 ( )   PDF(648KB) ( )  
    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研究进展
    方强,郑霞
    2006, 26(12): 1-915. 
    摘要 ( )   PDF(505KB) (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SIRS
    毛一雷
    2006, 26(12): 1-964. 
    摘要 ( )   PDF(499KB) ( )  
    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代谢特点及营养支持治疗
    伍晓汀, 张明鸣
    2006, 26(12): 1-915. 
    摘要 ( )   PDF(518KB) ( )  
    危重病人的强化胰岛素治疗
    虞文魁,李维勤
    2006, 26(12): 1-964. 
    摘要 ( )   PDF(445KB) ( )  
    论著
    蛋白酶抑制剂对外科高危病人SIRS与MODS作用的研究
    吴健锋a,管向东a,徐向东a,黄顺伟a,刘秀琴b
    2006, 26(12): 1-919. 
    摘要 ( )   PDF(2276KB) ( )  

    目的:评价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TI)对外科高危病人的疗效,通过观察细胞因子的变化和临床转归的影响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共58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U组,n=30)和对照组(C组,n=28)。U组病人在接受标准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蛋白酶抑制剂(UTI)治疗,术后12h内开始静脉注射UTI,每次20万单位,每天两次,连续5d。C组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安慰剂(生理盐水)。在治疗前后24、48、72h测定TNF-α、IL-6、IL-8,一氧化氮(NO)、血乳酸、肌酐(Cr),并进行治疗前、后APACHEII评分,观察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U组病人IL-6、IL-8、TNF-α、APACHEⅡ评分的平均值较C组显著降低。Cr、NO、血乳酸的浓度在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UTI可抑制外科高危病人促炎因子IL-6、IL-8、TNF-α,降低病人APACHEⅡ评分,但对临床转归有无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人预后分析
    杜斌1,席修明2,陈惠德3,安友仲4,周建新5,陈德昌1,刘大为1
    2006, 26(12): 1-964. 
    摘要 ( )   PDF(563KB) ( )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人发生血小板缺乏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家教学医院加强医疗病房(ICU)中1年内收治的366例MODS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病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信息、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及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病死率。结果:住院期间共有151例病人死亡(41.3%)。血小板缺乏[P=0.022,OR(比数比)=2.143,可信限(95%CI)1.114~4.121],神经系统衰竭(P<0.01,OR=6.033,95%CI 3.164~11.506)和最高SOFA评分(P<0.01,OR=1.215,95%CI 1.112~1.328),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共有220例MODS病人(60.1%)发生血小板缺乏。ICU住院时间(P=0.023,OR=1.017,95%CI 1.002~1.032)和最高SOFA评分(P<0.01,OR=1.271,95%CI 1.187~1.361)是发生血小板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最高SOFA评分(P<0.01,OR=1.405,95%CI 1.276~1.548)和继发性血小板缺乏(P<0.01,OR=3.517,95%CI 1.780~6.951)是伴有血小板缺乏的MODS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缺乏在MODS病人中非常普遍,并导致住院病死率升高。

    创伤严重脓毒症和MODS免疫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
    黄顺伟,管向东,陈娟,欧阳彬,陈敏英,黎丽芬,吴健锋,张晟,徐向东
    2006, 26(12): 1-959. 
    摘要 ( )   PDF(2975KB) ( )  

    目的:研究创伤、严重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免疫调理治疗作用。方法:前瞻性分析70例符合创伤、严重脓毒症和MODS标准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和胸腺肽α1治疗(常规治疗+免疫调理),免疫调理疗程为7d,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3、7、14和28d相关免疫学指标:淋巴细胞计数、CD4、CD8、CD4/CD8,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死亡20例,治疗组死亡13例,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CD4在7~14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CD8则在14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在治疗7d内,两组CD4/CD8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但是在停免疫调理治疗后,治疗组CD4/CD8会出现有意义的下降,P<0.05。治疗组的淋巴细胞计数及CD 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在7d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持续至治疗后28d,P<0.05。结论:免疫调理治疗可以改善创伤、严重脓毒症和MODS病人住院28d内的预后,可以升高淋巴细胞和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值得推荐临床使用。免疫调理治疗对CD4和CD8的升高作用则有不同步或延迟现象,可能与危重病人T细胞亚群对免疫调理的应答时间不一致和(或)T细胞亚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关。治疗7d内,常规治疗或常规治疗加免疫调理治疗对维持CD4/CD8的稳定具有同样价值,但是停免疫调理治疗后CD4/CD8则会出现下降趋势,原因不明,有待日后适当延长免疫调理疗程深入观察和探讨。

    高渗盐水和羟乙基淀粉对腹部大手术后液体平衡影响的研究
    赵建国,张应天,邵永胜,彭开勤,全卓勇
    2006, 26(12): 1-910. 
    摘要 ( )   PDF(428KB) ( )  

    目的:探讨7.5%高渗盐水(HS)和6%羟乙基淀粉(HES)对择期腹部大手术后液体平衡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共对120例胃肠道肿瘤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所有病人术毕进入外科ICU后分为3组,HS/HES组(n=40)输注7.5%高渗盐水(4mL/kg)后续6%羟乙基淀粉500mL,再续平衡液;HS组(n=40)输注7.5%高渗盐水(4mL/kg)后续平衡液;RL(单用平衡液)组(n=40)仅输平衡液。比较3组病人的输液量、尿量、液体平衡、体重变化、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分数(PaO2/FiO2),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HS/HES组、HS组与RL组相比,HS/HES组、HS组手术日尿量较多,输液量减少;术后48h的液体正平衡量减少;术后体重增加值降低,PaO2/FiO2比值较高,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较低。HS/HES组与HS组相比,HS/HES组液体正平衡量减少及术后体重增加值降低更显著。结论:7.5%高渗盐水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减少腹部大手术后的输液量和液体正平衡量,促进液体负平衡提前出现;并使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联合应用6%羟乙基淀粉后效果更显著。

    直肠癌术中从根部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临床意义探讨
    曹志新,徐向上,杨传永
    2006, 26(12): 1-959. 
    摘要 ( )   PDF(454KB) ( )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中从根部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499例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4.4%。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肿瘤浸润深度达到pT3和pT4的直肠癌病人,其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结论: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达到pT3和pT4时,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在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时应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以提高5年存活率。

    直肠癌系膜区域转移与微转移的病理学研究
    王存a,周总光a,王昭a,于永扬a,程中a,陈代云b
    2006, 26(12): 1-910. 
    摘要 ( )   PDF(3003KB) ( )  

    目的:探讨直肠癌系膜内癌灶、微转移灶的分布规律。方法:联合运用大组织切片与组织芯片技术,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2002年3月至2002年5月间的31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标本。结果:直肠系膜内癌灶349处,33%位于外带,肿瘤同侧多于对侧(P<0.05)。肿瘤远端系膜内播散4例,距离1.0~3.5cm。环周切缘癌浸润12例,与肿瘤位置无关。检获淋巴结计972枚,其中癌转移淋巴结128枚,微转移发生率与肿瘤分期无关。结论:按照原则手术,保持盆脏筋膜完整性是减少肿瘤局部残留的有效措施。进展期直肠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是必要的。

    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的研究
    姚宏伟,傅卫,袁炯,张同琳
    2006, 26(12): 1-959. 
    摘要 ( )   PDF(457KB) ( )  

    目的:评价经鼻置入导管行肠内全程减压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8月收治的8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病人,使用鼻胃管减压等常规保守治疗无效后,经鼻置入导管行肠内全程减压,并进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与鼻胃管相比,使用肠内全程导管减压后,病人的胃肠减压量明显增加、腹围和腹腔内压力明显降低;通过3~10d的经鼻置入导管减压等保守治疗后,8例病人的肠梗阻症状均缓解,未再接受手术治疗。结论:经鼻肠内全程导管减压用于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安全有效,且可能使病人免于再次急诊手术。

    肝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15例分析
    钱波,朱立新,熊奇如,耿小平
    2006, 26(12): 1-910. 
    摘要 ( )   PDF(285KB) ( )  

    目的:探讨肝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1月至2005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5例肝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行肝活检外,其余均手术完整切除病灶。结论:随着先进影像技术的不断普及,上述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手术切除是治疗和确诊肝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最主要和安全的手段。

    腹部手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病人疗效及预后影响
    吴国豪,张延伟,袁磊,林建华,吴肇汉
    2006, 26(12): 1-951. 
    摘要 ( )   PDF(423KB) ( )  

    目的:评价手术后低氮、低热量营养支持对外科大手术后病人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3~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128例腹部中等程度以上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标准化肠外营养液(卡文)[平均摄入热量(76.98±17.57) kJ/(kg·d),氮量(0.10±0.03) mol/(kg·d)]。对照组根据病人所测定的静息量消耗值[平均摄入热量(112.13±27.20) kJ/(kg·d),氮量(0.24±0.06)mol/(kg·d)],采用“全合一”方式配制3L袋,术后进行为期1周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病人血生化、营养状况、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当天至术后第28天的并发症。结果:两组研究结束时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浓度均低于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研究组术后1周体重下降(4.4±2.6)kg,对照组体重下降(4.2±3.0)kg(P=0.137)。研究组血糖值升高的幅度及波动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8例(12.9%)27次使用胰岛素,平均胰岛素用量(4.6±3.2)U/次;对照组23例(34.8%)92次使用胰岛素,平均胰岛素用量(8.4±4.7) U/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1=0.0047,P2=00051)。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1=0.143,P2=0.232)。结论:腹部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比较传统肠外营养能更好控制术后血糖水平,其对营养疗效及临床预后的作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