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病案报告
    经旁路人工血管精确定位左颈总动脉行主动脉弓部夹层腔内隔绝术3例报告
    戈小虎,刘杰,李雪松
    2006, 26(10): 1-761. 
    摘要 ( )   PDF(134KB) ( )  
    论著
    置腔内转流管和颈动脉补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附45例报告)
    余波,王铁平,史伟浩,何勍,倪泉兴
    2006, 26(10): 1-747. 
    摘要 ( )   PDF(443KB) (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剥脱术(CEA)的手术方法及技巧,以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方法: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行CEA 45例,其中颈动脉硬化单侧狭窄36例、双侧9例。短暂性脑缺血(TIA)32例,缺血性脑卒中7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者4例。术前常规行多普勒彩超检查,9例行DSA检查,38例行CTA检查。颈内动脉起始段平均狭窄为(69±12)%。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CEA,术中常规置颈动脉转流管及用牛心包补片作颈动脉成形术。手术时间平均110 min,脑缺血时间平均2 min 45 s。结果:围手术期及术后30d均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2例分别于术后6h及10h出现TIA。术后随访6~42个月,均未发生脑卒中。32例TIA病人,28例症状消失,4例症状改善。1例8个月后颈动脉轻度狭窄(<30%),其余病人颈动脉均无再狭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运用颈动脉转流管及常规采用牛心包补片做动脉成形术可使手术更安全有效及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专题笔谈
    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分类和诊治
    黄新天
    2006, 26(10): 1-761. 
    摘要 ( )   PDF(660KB) ( )  
    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现状与评价
    辛世杰,秦岭峰
    2006, 26(10): 1-747. 
    摘要 ( )   PDF(475KB) ( )  
    论著
    PTA及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人腘动脉以下临界缺血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刘小平a,郭伟a,尹太a,贾鑫a,梁发启a,盖鲁粤b
    2006, 26(10): 1-761. 
    摘要 ( )   PDF(462KB) ( )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老年人腘动脉以下临界缺血性病变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应用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治疗腘动脉以下病变15例(18条肢体)的效果,其中合并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4条肢体。病人年龄 65~89岁,平均76岁。结果:PTA技术成功率89%(16/18),治疗病变部位21处;选择性地对4条肢体有复发的局限性短段狭窄闭塞的5处病变应用了5枚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治疗。术中造影即可见病变血管恢复通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44%(8/18)术后6个月有复发,在多数复发病人中能够成功地再次进行PTA。结论:PTA及药物洗脱支架在腘动脉以下病变应用的技术上可行并可重复治疗;近期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改善症状、保趾、保足或促进溃疡愈合方面。

    手术经验与技巧
    肝静脉裂隙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
    彭民浩,杨定华,陈滨,卢榜裕
    2006, 26(10): 1-765. 
    摘要 ( )   PDF(1500KB) ( )  
    论著
    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殷恒讳,王深明,叶财盛,叶洁莲,黄雪玲
    2006, 26(10): 1-751. 
    摘要 ( )   PDF(265KB) ( )  

    目的:比较经皮连续环形缝扎术(PCCS)和透光刨吸术(TIPP)对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138例(167条肢体)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资料,大隐静脉主干均行高位结扎+抽剥,小腿曲张静脉分别进行PCCS或TIPP手术。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手术前后静脉功能指标。结果: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均不留明显瘢痕,均能显著改善病人的症状,但二者在静脉功能改善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TIPP组较PCCS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后疼痛减轻,但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增加且并发症较多。而PCCS组病人术后均有比较剧烈的疼痛,需镇痛处理。结论:PCCS和TIPP都是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需要加以选择。

    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总结
    张精勇,金星,吴学君,张十一,种振岳
    2006, 26(10): 1-771. 
    摘要 ( )   PDF(452KB) ( )  

    目的:探讨滤器保护下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5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在滤器保护下经B超引导,由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以输液泵经溶栓导管持续泵入溶栓药物10~14d,同时行抗凝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均置管成功,其中3例未能通过髂静脉。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前均行影像学检查,治愈11例,显效34例,有效6例。其中5例接受髂静脉球囊扩张术,3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术,1例行耻骨上静脉转流术。结论: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腘静脉置管溶栓,可防止肺栓塞,延长尿激酶溶栓时间窗,减少尿激酶用量,减少出血并发症,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机会。

    胃癌胰体尾侵犯的发病因素和临床结局分析
    王昭,詹文华,何裕隆,蔡世荣,彭俊生,陈创奇,马晋平,陈正煊
    2006, 26(10): 1-751. 
    摘要 ( )   PDF(394KB) ( )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胰体尾侵犯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和手术干预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6年3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数据库资料中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870例胃癌病人中有73例发生胰体尾侵犯。Borrmann Ⅳ型、肿瘤穿透浆膜、离胃>3cm淋巴结转移、腹膜扩散与胃癌胰体尾侵犯相关(P<0.05)。联合胰体尾切除根治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1/44),围手术期内无病人死亡。联合胰体尾切除根治术组病人1、3、5年存活率分别为63%、24%和19%,其1年内各时点存活率总体上高于胃癌姑息性切除组和姑息性手术组(P<0.05)。结论:联合胰体尾切除的根治术具有可接受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能显著改善胃癌胰体尾侵犯病人的近期预后。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时肠道的处理
    朱维铭,李宁,吴性江,王新波,黎介寿
    2006, 26(10): 1-768. 
    摘要 ( )   PDF(430KB) ( )  

    目的:总结肠缺血和淤血时肠道的处理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收治的5例肠系膜血管闭塞的诊治过程,重点探讨不同情况下如何缩小肠管的切除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例病人中,3例病人处理得当,结果满意。1例病人初次处理不当,再次行肠切除,病人治愈。1例转当地医院后行造口还纳术,1周后因小肠大出血而死亡。结论:对于受累肠管范围较小的病例,应将受累肠管切除,保证吻合口愈合良好;对于肠管累及范围较大的病例,应尽可能保留生机可能恢复的肠管,采用肠造口的方法观察肠管活力,适时进行造口还纳。在处理肠管的同时,对肠系膜血栓的病人应进行取栓,术后抗凝治疗,避免血栓蔓延和复发。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李乐平,靖昌庆,林立明,郭琼行,石玉龙
    2006, 26(10): 1-735. 
    摘要 ( )   PDF(387KB) ( )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在男性直肠癌低位保肛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传统手术、TME和PANP+TME在男性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对各组病人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3年存活率、局部复发率、排尿功能、性功能作一评价。结果:TME组和PANP+TME组手术病人的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P<0.05);3组的3年存活率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TME组和PANP+TME组的局部复发率较传统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传统手术组、TME组、PANP+TME组的排尿障碍、勃起功能障碍和射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逐渐降低,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ANP手术分型与排尿障碍、勃起功能障碍和射精功能障碍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TME可以降低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降低排尿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PANP和TME结合使排尿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加降低,PANP手术保留神经越彻底,手术后排尿障碍、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低。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关系
    杨田,杨立群,张柏和,张永杰,周立宁,吴孟超
    2006, 26(10): 1-768. 
    摘要 ( )   PDF(416KB) ( )  

    目的:研究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探讨胆囊结石在XG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33例经病理确诊为XGC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均行B超检查,其中20例行CT检查。全部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合并胆囊结石32例,单发胆囊结石11例,多发胆囊结石21例。26例胆囊结石直径≥10cm;20例结石位于胆囊颈部,占所有合并胆囊结石病例的625%。此外,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合并Mirizzi综合征,无一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结论:XG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症,伴有黄色肉芽肿形成,重度增生性纤维化,以及泡沫状组织细胞为特征,临床上非常少见,术前诊断困难。需依赖病理检查确诊。几乎所有的XGC均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会引起胆汁淤积,使胆汁渗入破损的胆囊壁,从而可能引起XGC的发生。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很可能在XG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述评
    我国血管外科现状和对学科建设的思考
    王玉琦
    2006, 26(10): 1-735. 
    摘要 ( )   PDF(482KB) ( )  
    专家论坛
    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
    王深明
    2006, 26(10): 1-788. 
    摘要 ( )   PDF(399KB) ( )  
    专题笔谈
    血管外科腔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评价
    郭伟,张宏鹏
    2006, 26(10): 1-735. 
    摘要 ( )   PDF(472KB) ( )  
    专家论坛
    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景在平,陈泉
    2006, 26(10): 1-788. 
    摘要 ( )   PDF(473KB) ( )  
    专题笔谈
    颈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治疗的现状与评价
    章希炜,董剑,梁海滨
    2006, 26(10): 1-735. 
    摘要 ( )   PDF(640KB) ( )  
    主髂动脉硬化性闭塞治疗的疑难问题及解决策略
    陈忠
    2006, 26(10): 1-735. 
    摘要 ( )   PDF(701KB) ( )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及评价
    吴丹明,周玉斌
    2006, 26(10): 1-768. 
    摘要 ( )   PDF(474KB) ( )  
    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思考与评价
    叶志东,刘鹏,王非,林凡曹德生,杨煜光,王凤林
    2006, 26(10): 1-735. 
    摘要 ( )   PDF(326KB) (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选择及评价
    孙敏莉,张柏根
    2006, 26(10): 1-776. 
    摘要 ( )   PDF(480KB) ( )  
    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进展与评价
    刘昌伟,刘暴
    2006, 26(10): 1-810. 
    摘要 ( )   PDF(33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