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06-08-2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刊特稿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论坛
    专题笔谈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特稿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2006, 26(09): 1-690. 
    摘要 ( )   PDF(452KB) ( )  
    述评
    重视肝脏微小占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陈孝平,张志伟
    2006, 26(09): 1-645. 
    摘要 ( )   PDF(335KB) ( )  
    专题笔谈
    CT MRI及PET对肝脏微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黄杨卿,杨甲梅
    2006, 26(09): 1-690. 
    摘要 ( )   PDF(662KB) ( )  
    肝脏深部微小肝癌的处理
    杨广顺,杨宁
    2006, 26(09): 1-645. 
    摘要 ( )   PDF(325KB) ( )  
    专家论坛
    影响小肝癌病人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
    梁力建,郑进方
    2006, 26(09): 1-657. 
    摘要 ( )   PDF(475KB) ( )  
    小肝癌外科治疗中应重视的问题——多中心起源和肝内转移
    彭承宏,陈皓
    2006, 26(09): 1-664. 
    摘要 ( )   PDF(604KB) ( )  
    专题笔谈
    临床常见肝脏微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杨甲梅
    2006, 26(09): 1-657. 
    摘要 ( )   PDF(295KB) ( )  
    肝脏微小占位病变的术中定位
    杨连粤,房锋
    2006, 26(09): 1-664. 
    摘要 ( )   PDF(494KB) ( )  
    肝硬化合并微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刘颖斌1,朱锦辉2,彭淑牖1
    2006, 26(09): 1-657. 
    摘要 ( )   PDF(508KB) ( )  
    超声在肝脏微小占位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评价
    李开艳,张青萍
    2006, 26(09): 1-664. 
    摘要 ( )   PDF(479KB) ( )  
    肝脏微小占位病变的局部治疗及评价
    戴朝六,金山
    2006, 26(09): 1-657. 
    摘要 ( )   PDF(681KB) ( )  
    论著
    超声造影对小肝癌合并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段红艳1,罗葆明2,张彤3
    2006, 26(09): 1-664. 
    摘要 ( )   PDF(506KB) ( )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合并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0月,使用造影剂Sonovue对小肝癌结节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价肝癌瘤体内的增强变化,并与动态增强CT和(或)动态增强MRI对比。结果:小肝癌超声造影的表现以动脉期呈高增强,门静脉期呈等或低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为标准,正确诊断率为88.2%(60/68),而结合延迟期肝癌呈低增强的标准,正确诊断率为97.1%(66/68),假阳性率2.9%(2/68)。结论:超声造影能提高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率。

    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同手术切除方式比较
    张隽,乔岐禄,刘玉村,万远廉
    2006, 26(09): 1-648. 
    摘要 ( )   PDF(281KB) ( )  

    目的:探讨切除肝血管瘤应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方法: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手术治疗62例肝血管瘤病人,其中36例行肝血管瘤剥除术,26例行肝切除术,将两者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血管瘤剥除术手术过程中失血量以及输血量均明显少于肝切除术,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合并症发生的惟一独立因素。结论:血管瘤剥除术是治疗肝血管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围巾式”食管-空肠吻合术(附121例报告)
    邵永胜,彭开勤,张应天,刘文,赵建国,朱岭
    2006, 26(09): 1-643. 
    摘要 ( )   PDF(406KB) ( )  

    目的:介绍“围巾式”食管-空肠吻合术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连续121例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围巾式”食管-空肠吻合术的临床结果。结果:手术死亡率1.65%(2/121)。存活的119例中,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和反流性食管炎。2000年12月以前,有4例(3.36%)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经胃镜下扩张治愈;改进技术后再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围巾式”食管-空肠吻合术可减少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安全、有效。

    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杨慧琪,秦明放
    2006, 26(09): 1-657. 
    摘要 ( )   PDF(452KB) ( )  

    目的:比较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优缺点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5年12月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后GERD的83例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18例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术后两组症状均完全消失。平均随访2.6年,Nissen组未出现症状复发,Toupet组2例病人症状复发,需服抑酸药物控制。术后4个月复查食道测压和酸反流的指标两组均在正常范围内。Nissen组食道炎症的治愈率为84.6%,Toupet组为66.7%。术后4d,Nissen组吞咽困难、腹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oupet组(分别为27.7%和16.7%);术后1年,两组之间的差别明显减小(分别为1.5%和0)。结论:Toupet胃底折叠术后短期内呑咽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issen胃底折叠术,但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两者间差异明显减小。对中重度GERD应首选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对高龄,术前检查提示食管蠕动功能明显减弱的病人,可考虑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

    肛管鳞癌的诊断与治疗(附15例分析)
    苏伟,黄美雄
    2006, 26(09): 1-670. 
    摘要 ( )   PDF(298KB) ( )  

    目的:探讨肛管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北京医院1984-1998年间收治15例肛管鳞癌,首次诊断为肛管癌者仅5例。15例中行放疗化疗11例,8例行Miles手术。结果:病理均证实为鳞癌。根据NCCN(2003年)分期,Ⅰ期6例,Ⅱ期4例,ⅢA期2例,ⅢB期3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组织间质纤维化(+++)者4例,(++)者7例,(+)者4例。随诊最长10年,平均生存期(47±27.6)个月。结论:肛门指诊是发现和诊断肛管癌的重要手段。放疗以及以放疗为主,化疗、手术为辅的综合治疗是肛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肿瘤分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法以及肿瘤组织间质纤维化对病人的预后均有影响。

    胰腺巨大囊性实质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陈润浩,傅德良,杨峰,龙江,李骥,狄扬,金忱,倪泉兴
    2006, 26(09): 1-657. 
    摘要 ( )   PDF(474KB) ( )  

    目的:探讨胰腺巨大囊性实质性肿瘤术前有效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巨大胰腺囊性实质性肿瘤(直径>8cm)的术前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结果。结果: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外科自1999年至今收治15例直径>8cm的胰腺囊性实质性肿瘤,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病理诊断:实性假乳头状瘤9例,囊腺瘤4例,囊腺癌2例。结论:胰腺巨大囊性实质性肿瘤的诊治较为困难,螺旋CT、DSA结合肿瘤标记物检测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可切除性判断,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胰源性左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文献复习并附67例报告)
    孙备,孔瑞,姜洪池,王凤军,刘杰,武林枫,孟庆辉,李泮泉
    2006, 26(09): 1-648. 
    摘要 ( )   PDF(449KB) ( )  

    目的:探讨胰源性左侧门静脉高压症(PSPH)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5例PSPH及复习国内近10年报道的52例PSPH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方法主要为超声、CT、MRA(磁共振三维重建血管造影)、胃镜及腹腔动脉造影。8例(8/67)行单纯脾切除术,23例(23/67)行单纯脾切除+胰腺原发病治疗,13例(13/67)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1例(21/67)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胰腺原发病治疗,2例(2/67)行脾动脉栓塞+曲张出血静脉硬化术。术后随访率896%(60/67),随访12~53个月,平均331个月。1例行单纯脾切除未断流者于术后13个月出现呕血,余59例病例术后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胰源性左侧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无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者,可行单纯脾切除术;对于有出血病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动脉栓塞术、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等方法,并且应同时重视对胰腺原发病的治疗。

    早期乳腺癌30例分析
    王丕琳,智迎辉,张铁,尹子毅,宋茂民
    2006, 26(09): 1-648. 
    摘要 ( )   PDF(293KB) ( )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为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病人中乳腺局限性增厚18例(60%),可触及结节者仅11例(37%);有乳腺增生病史伴增生症状加重者22例(73.3%)。钼靶X线单纯钙化12例(40%),肿块结节影5例(17%)。24例(80%)超声检出边界不规则低回声结节,79%的结节内或周围可测到血流信号。11例通过空芯针穿刺获得诊断,19例由超声或钼靶定位后手术活检确诊。结论:高危年龄妇女乳腺增生伴症状加重、乳腺局限性增厚是早期乳腺癌的重要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钼靶X线检查;及时对乳腺结节、局限性增厚、钼靶X线致密影等可疑病灶行组织学穿刺活检或超声以及钼靶定位后手术活检,可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IL-2基因转染联合CTL杀伤肝癌细胞的体外试验研究
    叶小鸣,左继东,朱易凡
    2006, 26(09): 1-690. 
    摘要 ( )   PDF(283KB) ( )  

    目的:通过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转染联合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杀伤试验,探讨一种肝癌的免疫基因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多聚阳离子脂质体作载体,将IL-2基因转染至HepG2细胞,通过检测IL-2浓度变化,观察转染效率。用MTT法检测其联合特异性CTL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转染IL-2基因至HepG2细胞的体外最佳转染比例为5∶1,其可持续分泌IL-2 30d,分泌高峰在转染后第2~3天。联合特异性CTL细胞,对HepG2细胞显示明显的协同杀伤效应。结论:经转染IL-2基因后,HepG2细胞分泌IL2可达30d,可以有效地维持特异性CTL细胞的活力,两者联合,对杀伤肝癌细胞有明显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