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普通外科缝合技术和缝线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展望
    赵玉沛
    2008, 28(10): 789-792. 
    摘要 ( )   PDF(604KB) ( )  
    腹部切口的合理选择专家共识
    2008, 28(10): 793-796. 
    摘要 ( )   PDF(622KB) ( )  
    关腹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2008, 28(10): 797-799. 
    摘要 ( )   PDF(465KB) ( )  
    肝脏手术中的缝合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2008, 28(10): 800-801. 
    摘要 ( )   PDF(328KB) ( )  
    胆道手术中缝合 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2008, 28(10): 802-806. 
    摘要 ( )   PDF(747KB) ( )  
    胰腺外科手术中胰腺断端吻合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2008, 28(10): 807-809. 
    摘要 ( )   PDF(471KB) ( )  
    胃肠吻合专家共识(2008)
    2008, 28(10): 810-813. 
    摘要 ( )   PDF(568KB) ( )  
    血管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2008, 28(10): 814-817. 
    摘要 ( )   PDF(537KB) ( )  
    甲状腺手术切口缝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2008, 28(10): 818-820. 
    摘要 ( )   PDF(494KB) ( )  
    疝外科缝合技术和缝合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2008, 28(10): 821-823. 
    摘要 ( )   PDF(480KB) ( )  
    述评
    重视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景在平
    2008, 28(10): 824-825. 
    摘要 ( )   PDF(303KB) ( )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诊治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王深明
    2008, 28(10): 826-828. 
    摘要 ( )   PDF(500KB) ( )  
    专家笔谈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无创性诊断技术
    司逸,符伟国,王玉琦
    2008, 28(10): 829-832. 
    摘要 ( )   PDF(588KB) ( )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分类和评估
    黄新天
    2008, 28(10): 832-835. 
    摘要 ( )   PDF(607KB) ( )  
    专题笔谈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策略
    张鸿坤,李鸣
    2008, 28(10): 835-837. 
    摘要 ( )   PDF(483KB) ( )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蒋米尔
    2008, 28(10): 837-839. 
    摘要 ( )   PDF(472KB) ( )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正确处理
    陈忠
    2008, 28(10): 839-842. 
    摘要 ( )   PDF(650KB) ( )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及评价
    刘昌伟
    2008, 28(10): 842-844. 
    摘要 ( )   PDF(449KB) ( )  
    下肢缺血性疼痛的处理
    董国祥
    2008, 28(10): 844-845. 
    摘要 ( )   PDF(307KB) ( )  
    Leriche综合征的治疗
    吴庆华
    2008, 28(10): 845-848. 
    摘要 ( )   PDF(640KB) ( )  
    多节段下肢动脉闭塞的治疗
    吴丹明,周玉斌
    2008, 28(10): 848-851. 
    摘要 ( )   PDF(657KB) ( )  
    股深动脉成形术——下肢动脉缺血治疗不能忽视的方法
    周兆熊,张纪蔚
    2008, 28(10): 851-853. 
    摘要 ( )   PDF(490KB) ( )  
    周围动脉疾病的药物治疗
    孙敏莉,张柏根
    2008, 28(10): 853-856. 
    摘要 ( )   PDF(626KB) ( )  
    专家论坛
    杂交手术在肢体缺血治疗中的应用
    陈忠
    2008, 28(10): 857-858. 
    摘要 ( )   PDF(331KB) ( )  
    重视科研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孙备,袁晨曦
    2008, 28(10): 859-860. 
    摘要 ( )   PDF(329KB) ( )  
    争鸣与讨论
    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腔内还是传统手术?
    郭伟
    2008, 28(10): 861-862. 
    摘要 ( )   PDF(315KB) ( )  
    论著
    肢体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的现代策略
    张福先,赵永恒,闫巍,邢晓燕,张昌明,胡路,冯亚平
    2008, 28(10): 863-865. 
    摘要 ( )   PDF(472KB) ( )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70例。其中年龄最大83岁,最小58岁,平均73岁。男女比例为4∶1。70例中80%有间歇性跛行,跛行最近距离20m, 30%有静息痛,10%足溃疡及坏死。全部病例入院后进行了肢体血管超声、MRA、血管造影检查和踝肱指数(ABI)测定,其中63例(90%)有两个部位以上的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56例(80%)累及膝关节以下。治疗前ABI 平均为0.58。全部70例病人进行了腔内治疗同时辅助传统的手术技术。结果腔内手术成功率92%,90%病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疗效达到优秀为39例(56%)、良好为28例(40%)、一般为3例(4%)无不良和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治疗后ABI平均为090,平均增长了032。1年通畅率为86%,再狭窄率为6%,二次处理1年通畅率为90%。结论介入腔内治疗方法做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能有效的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反复应用的优点,值得推荐。

    膝下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徐欣,张文波,杨珏,陈斌,竺挺,符伟国
    2008, 28(10): 866-868. 
    摘要 ( )   PDF(454KB) ( )  

    目的探讨腔内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6例患有膝下动脉闭塞症的住院病人的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86例病人(90条患肢)经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82条患肢获得影像学成功(残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11%(82/90)。术前1周和术后1周行下肢节段测压,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4±016提高到085±023。1年累计初次通畅率为612%,24月累积初次通畅率为495%,肢体保全率978%,存活率978%。结论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症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以作为膝下动脉闭塞特别是重症肢体缺血的首选。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姜宏舟a,丁奎a,辛世杰a,李璇a,张健a,黄砚玲b,王传江a,段志泉a
    2008, 28(10): 869-871. 
    摘要 ( )   PDF(454KB) ( )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诊断治疗经验,探讨临床最佳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治的8例PAES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随访结果,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8例PAES病人均应用CT血管成像术 (CTA)检查得到早期诊断,并经手术病理确诊。均行肌肉分离术和(或)自体静脉移植动脉重建术治疗,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效果均良好。结论CTA检查是明确PAES诊断的较好方法。手术是治疗PAES的有效方法。病人的症状、腘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栓形成等因素是决定手术治疗方案的要点。

    支架植入术联合取栓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
    孙庆峰,姜维良,李宪伟,张英男,王桂梅,王海涛
    2008, 28(10): 872-873. 
    摘要 ( )   PDF(311KB) ( )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PTA)联合取栓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应用PTA联合取栓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2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病人成功行PTA联合取栓术,2例由于动脉管腔完全硬化闭塞而无法行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23%。有3例同时行对侧髂动脉PTA。术后病人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消失,围手术期无死亡。踝肱指数(ABI)平均增加052 。随访4~30个月,平均22个月。4例病人分别于术后25d和40d及12和21个月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PTA联合取栓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安全、疗效肯定,但应掌握其适应证,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早期持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影响研究
    童智慧,李维勤,虞文魁,张震环,叶向红,李宁,黎介寿
    2008, 28(10): 874-877. 
    摘要 ( )   PDF(561KB) ( )  

    目的研究早期持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1月到2007年12月间,前瞻性随机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ICU 收治的59例入院时合并ALI/ARDS的SAP病人分为HVHF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氧合指数、ALI/ARDS的发生率、机械通气的例数及时间。结果(1)氧合指数:HVHF组入院第3、10天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至入院第10天才较入院时有所改善(P<005);并且在入院第3、10天,HVHF组均优于对照组病人(P<005)。(2)ALI、ARDS的发生率:HVHF组入院第10天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入院第10天较入院时降低不明显(P>005);入院第10天HVHF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机械通气:两组病人急性期机械通气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VHF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早期持续性HVHF治疗能有效促进合并ALI/ARDS的SAP病人肺功能的恢复,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半肝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下肝切除术后肠道细菌易位影响对比研究
    乔治1,李荣1,黎沾良2,姚咏明2,李基业2,陆连荣2
    2008, 28(10): 878-880. 
    摘要 ( )   PDF(279KB) ( )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与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对肝叶切除术后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对2003-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及第一附属医院55例肝叶切除术病人分别选用两种不同阻断血流方法,术前和术后2h、24h、48h采集外周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全血细菌DNA,同时行血D乳酸、内毒素(LPS)浓度检测。结果术前PCR均为阴性,术后共有32例PCR阳性,两组PC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肝阻断组外周血浆D乳酸及LPS浓度较半肝阻断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叶切除术中采用半肝血流阻断较全入肝血流阻断肠黏膜屏障受损较轻,肠道细菌易位明显减少。

    离体肝肿瘤切除余肝自体移植术治疗肝占位性疾病
    莫一我1,王天朝1, 孙志为1,金焰1,王彦坤1,朱秀芳1,董坤1,杨占宇2,董家鸿3
    2008, 28(10): 880-882. 
    摘要 ( )   PDF(434KB) ( )  

    目的总结离体肝切除、余肝自体移植术治疗肝占位性病变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070310及20080123收治的2例接受离体肝切除、余肝自体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肝脏巨大血管瘤1例,肝尾叶巨大错构瘤1例。结果2例病人术程顺利,术后未发现肝衰、肾衰。1例术后肝创面活动出血,术后36h后再次开腹止血。术后恢复正常。平均12d肝功能指标完全正常。术后30~45d出院。1例随访11个月,肝功能正常,CT显示无新发血管瘤,生活质量高;1例术后1个月,肝功能完全正常,CT显示肝脏无异常。结论离体肝脏肿瘤切除、余肝自体移植术是治疗常规手术无法切除的肝占位性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

    乳管镜下置定位针在未扪及肿块乳管内肿物手术中的应用
    苑著,屈翔,张忠涛,李建设,滕长胜,王宇
    2008, 28(10): 883-884. 
    摘要 ( )   PDF(318KB) ( )  

    目的评价乳管镜下放置定位针对未扪及肿块的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定位价值。方法北京友谊医院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对92例临床未扪及肿块的乳头溢液病人进行117次乳管镜检查,发现24例乳管内占位性病变,均在乳管镜下放置定位针,根据定位进行手术,将乳管镜结果、手术情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4例病人中术后病理证实病变21例(875%),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16例,纤维囊性乳腺病2例,导管内癌2 例,导管浸润癌1例。结论乳管镜下放置定位针有助于确定未扪及肿块的病变乳管和乳管内占位性病变位置,有利于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准确进行手术切除。

    谷氨酰胺对腹部手术后肠通透性及细菌易位影响的临床研究
    姜海平,张文斌,王希,汤汉林,陈丹,张小勤
    2008, 28(10): 885-887. 
    摘要 ( )   PDF(434KB) ( )  

    目的观察外源性谷氨酰胺(Gln)对腹部手术后病人肠道通透性的影响,继而探讨其与肠细菌易位的关系。方法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76例腹部大中型手术病人随机分成Gln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于术后第2d开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持续7d。Gln治疗组于肠外营养中加入Gln。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检测血谷氨酰胺水平、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外周血肠源性细菌DNA。结果术后7d治疗组Gln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614±4213) μmol/L vs (611354±3981)μmol/L],P﹥005。与对照组比较Gln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L/M比值对照组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与术前比较无升高,P﹥005。两组术后相比较对照组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细菌DNA行PCR扩增后阳性率为1053%(8/76),PCR阳性组Gln水平较PCR阴性组显著降低,P﹤005;L/M则显著增高,P﹤001。结论外源性Gln的补充可以有效的提高腹部手术后病人Gln水平,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易位的发生。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华扬1,马秀坤1,乔立2,陈剑秋1
    2008, 28(10): 888-889. 
    摘要 ( )   PDF(284KB) ( )  

    目的通过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研究盆底失弛缓综合征(unrelaxed pelvic floor syndrome,UPFS)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变化。方法对天津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有便秘症状并经排粪造影诊断为UPFS的57例病人用肛管直肠压力测定仪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以无排便功能紊乱症状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UPFS病人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力排时直肠肛管压力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此压力差为负值,引起直肠初始感觉和初始便意感觉的容积及最大耐受容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PFS病人存在明显的直肠感觉功能下降和盆底肌肉协调运动障碍。

    文献综述
    急性肢体缺血术后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张健,景在平
    2008, 28(10): 890-892. 
    摘要 ( )   PDF(474KB) ( )  
    继发性腹主动脉消化道瘘的诊治进展
    刘冰,唐波,王海洋
    2008, 28(10): 893-895. 
    摘要 ( )   PDF(493KB) (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肝动脉切除可行性探讨
    李斌,王义
    2008, 28(10): 896-898. 
    摘要 ( )   PDF(445KB) ( )  
    讲座
    腹主动脉骑跨栓塞的诊治
    辛世杰,王雷
    2008, 28(10): 899-900. 
    摘要 ( )   PDF(320KB) ( )  
    术式讨论
    小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
    张福先,梁刚柱,马兵兵
    2008, 28(10): 901-902. 
    摘要 ( )   PDF(308KB) ( )  
    病案报告
    胆囊结石伴胆囊血肿致梗阻性黄疸1例
    范莹,马凯,孙洪利,杨光,孔静,吴硕东
    2008, 28(10): 903-903. 
    摘要 ( )   PDF(150KB) ( )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糖尿病足局部外科处理
    赵文光,王嘉桔
    2008, 28(10): 904-906. 
    摘要 ( )   PDF(46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