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变迁特点的分析
    梁英健,朱然,章志丹,李旭,马晓春
    2007, 27(12): 1-1014. 
    摘要 ( )   PDF(510KB) ( )  

    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变迁。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VAP病人的痰培养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中ICU中VAP发生率为19.1%。铜绿假单胞菌为最常见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年中均排在前6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03-2005年间逐年增加,2006年有所下降;脑膜败血黄杆菌在2005、2006年分离率明显下降;近两年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离率增加。2004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高(均在75%以上)。4年中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超过4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占比例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非发酵菌仍为VAP主要致病菌。4年中VAP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发生了改变。

    院士论坛
    腹腔感染与免疫调控
    黎介寿
    2007, 27(12): 1-980. 
    摘要 ( )   PDF(1672KB) ( )  
    专家论坛
    严重腹腔感染的综合治疗
    任建安,黎介寿
    2007, 27(12): 1-1014. 
    摘要 ( )   PDF(2770KB) ( )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
    吴国豪
    2007, 27(12): 1-980. 
    摘要 ( )   PDF(2726KB) (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方式选择
    别平,何振平
    2007, 27(12): 1-1014. 
    摘要 ( )   PDF(1786KB) ( )  
    指南与解读
    美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06)》解读
    连小兰
    2007, 27(12): 1-980. 
    摘要 ( )   PDF(689KB) ( )  
    专题笔谈
    外科感染引流时机与方法选择
    李玉民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2715KB) ( )  
    深部真菌感染的外科诊治
    刘连新,陆朝阳
    2007, 27(12): 1-980. 
    摘要 ( )   PDF(3463KB) ( )  
    短篇论著
    细菌性肝脓肿62例诊治经验分析
    甄作均,陈焕伟,崔伟珍,张海雄,杨少仪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300KB) ( )  
    述评
    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现状
    黎沾良
    2007, 27(12): 1-980. 
    摘要 ( )   PDF(2252KB) ( )  
    专题笔谈
    腹部外科感染初始治疗的抗生素选用
    汤耀卿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3366KB) ( )  
    早期目标化治疗用于感染综合征复苏
    管向东,吴健锋
    2007, 27(12): 1-980. 
    摘要 ( )   PDF(3243KB) ( )  
    外科ICU病人医院获得性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变化趋势
    杜斌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3157KB) ( )  
    免疫缺陷病术后感染特点与防治
    蔡常洁,李敏如
    2007, 27(12): 1-983. 
    摘要 ( )   PDF(3578KB) ( )  
    病案报告
    胆囊小细胞癌1例
    何保玉,凌晓锋,徐智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734KB) ( )  
    论著
    超声或CT引导经皮置管引流治疗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31例分析
    陈焕伟,崔伟珍,甄作均,张海雄,杨少仪
    2007, 27(12): 1-983. 
    摘要 ( )   PDF(2457KB) ( )  

    目的:评价超声或CT引导经皮置管引流治疗急性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和胰周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急性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例资料。全部病人均实施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胰周感染性积液。结果:31例病人中,25例通过经皮置管引流后成功治愈,置管引流治愈率为806%(25/31),2例死亡(分别死于脑出血和呼吸以及肾功能衰竭);4例引流失败,行外科手术引流,2例痊愈,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总治愈率为87.1%(27/31),总病死率为12.9%(4/31);引流时间7~90d,平均23d,引流次数1~4次,无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急性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和胰周积液经皮置管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选择适当的病例,可以避免传统外科手术引流。

    文献综述
    肝胆外科感染诊治进展
    孙备,张奇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2643KB) ( )  
    喹诺酮类药物的外科临床应用进展
    陈军,任建安,黎介寿
    2007, 27(12): 1-983. 
    摘要 ( )   PDF(3318KB) ( )  
    论著
    早期乳酸清除率评估外科严重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研究
    徐向东,吴健锋,管向东,陈娟,欧阳彬,杨春华,陈敏英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280KB) ( )  

    目的:评估早期乳酸清除率与外科手术后严重脓毒症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观察并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因术后严重脓毒症进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6例病人的APACHE Ⅱ评分、入ICU 6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病人预后的相关资料。将病人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各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和基础血乳酸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28.8±11.7)%对(15.2±11.2)%,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26.7%对51.1%,P<0.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用于评估外科术后严重脓毒症的预后。

    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郑昊1,朱然2,章志丹2,马晓春2
    2007, 27(12): 1-983. 
    摘要 ( )   PDF(2395KB) ( )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者的自身因素、手术因素与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PC)发生的关系及术前各项肺功能指标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PPC的关系。 方法:对2002年9月至2004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4例围手术期COPD病人按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及手术部位分别分组,对不同组间PPC的发生率进行χ2检验;利用SPSS11.12统计软件对术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肺功能指标与PPC间的关系、对术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肺功能指标与术后机械通气(MV)时间的关系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54例病人中30例(556%)发生PPC。年龄>70岁组与年龄≤70岁组的PPC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MI≥24组的PPC发生率显著高于BMI<24组;手术时间≥2h组的PPC发生率显著高于<2h组;上腹部手术组PPC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下腹部组。术前PaO2和各肺功能指标与PPC的发生呈负相关趋势;而肺通气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后机械通气(MV)时间也呈负相关趋势。结论:围手术期COPD病人,BMI≥24、手术时间≥2h者,上腹部手术者,术前肺通气功能较差者,PPC的发生率高;术前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越重,MV时间越长。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液体管理与术后肠道屏障功能恢复
    代文杰,朱化强
    2007, 27(12): 1-983. 
    摘要 ( )   PDF(522KB) ( )  
    论著
    保留脾和脾动 静脉胰体尾切除9例临床分析
    戴存才,苗毅,陈建敏,刘训良,徐泽宽,钱祝银,蒋奎荣,吴峻立,褚朝顺,奚春华,郭峰
    2007, 27(12): 1-980. 
    摘要 ( )   PDF(466KB) ( )  

    目的:探讨保留脾和脾动、静脉的胰体尾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7年3月行保留脾和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术的9例临床资料。结果:其中,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4例,胰腺囊腺瘤3例,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各1例。手术采用先在肿瘤的右侧横断胰腺,显露脾动、静脉,自胰腺体部向脾方向分离脾动、静脉及其分支,不切断或切除脾动、静脉,不游离脾。9例病人均成功完成保留脾和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手术。肿瘤大小为(4.0cm×3.5cm×3.0cm)~(12.0cm×10.0cm×8.0cm)。手术时间平均为4.2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5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3d。术后发生复查血小板为(79~270)×109/L。术后发生胰瘘3例,引流量10~50mL/d,其中2例保守治疗痊愈,另外1例术后第30天发生大出血,再次急诊手术切除脾和脾动、静脉,痊愈出院。结论:保留脾和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术难度大,但对于胰腺体尾部良性和交界性肿瘤的切除却是最佳选择。

    文献综述
    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与预防
    董明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784KB) ( )  
    论著
    经肛管括约肌间径路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研究
    卢晓明,牛彦锋,刘金林,王国斌
    2007, 27(12): 1-980. 
    摘要 ( )   PDF(437KB) ( )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安全可行性,并评价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分析2000-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选择的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病人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部手术遵循TME原则,肛门手术在直视下距病灶下缘2cm切断直肠黏膜和肛门内括约肌,经括约肌间隙向上游离达肛管外括约肌环上方与腹部手术会合,近端结肠与肛管完成端端吻合。前瞻性随访术后病人肿瘤复发与肛门排便功能状况。 37例病人完成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生急性肺栓塞并死亡1例,盆底肌肉出血1例,吻合口漏3例。36例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0(24~60)个月。3例(8.33%)吻合口复发,其中1例死亡; 1例同时肺、腹膜转移于术后24个月死亡;2例因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6、24个月死亡;1例腹腔内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于术后16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已比较满意。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性高、根治效果好的保肛术式。

    微创技术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113例分析
    成正军,别平,冯春林,林恒
    2007, 27(12): 1-989. 
    摘要 ( )   PDF(2218KB) ( )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效果和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 2005年11月和2005年11月至2007年6月两等时段内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中心收治的113例SAP的病例资料,对其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第二阶段主要应用微创技术(如腹腔穿刺、腹腔镜探查引流等)治疗SAP,病死率由第一阶段22.2%降为第二阶段5.1%,开腹手术、反复开刀次数和并发症(如假性囊肿、深部真菌感染等)发生率大为降低。结论:微创技术的介入可以替代部分外科手术。

    胰腺血供及其移植血管重建的研究
    司中洲,齐海智,李杰群,易仁政,贺志军,胡伟,李一宁
    2007, 27(12): 1-989. 
    摘要 ( )   PDF(2224KB) ( )  

    目的:了解胰腺动脉及其变异情况,为胰腺移植动脉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2月300例胰腺动脉造影片,统计胰腺动脉的变异情况,并分析其结果。结果:(1)300例造影中,仅1例能辨认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及上后动脉的变异率分别为6.33%和5.06%。(2)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及其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的主要变异是发自第一空肠动脉,其发自第一空肠动脉的变异率分别是19.51%、17.54%及12.28%。(3)胰背动脉变异情况较为复杂,其变异率为23.61%。结论:胰腺动脉走行复杂,在胰腺移植供胰的血管重建过程中,所重建的血管应既要能保证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完整的血供又要能够减少术后血栓等外科并发症的发生。

    争鸣与讨论
    外科感染有关概念的翻译与争论
    盛志勇,黎沾良,管向东,杜斌,邱海波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635KB) ( )  
    手术经验与技巧
    机械缝合器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预防和处理
    王振军
    2007, 27(12): 1-989. 
    摘要 ( )   PDF(490KB) ( )  
    病案报告
    开窗式支架型血管重建主动脉弓1例
    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155KB) ( )  
    论著
    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在腹部中等以上手术病人术后补液中的应用
    王新颖,李宁,彭南海,罗露露
    2007, 27(12): 1-992. 
    摘要 ( )   PDF(432KB) ( )  

    目的:探讨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在腹部中等以上手术病人术后补液中的应用。方法: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将63例胃肠外科中等以上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31例)和对照组(复方电解质葡萄糖注射液,32例),术后连续输注3d,1500mL/d,其他不足的液体及电解质按病人需要再补充。监测病人术后输液前、输液后0h、2h血糖变化,输液前和连续输液3d后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锌、肝肾功能、尿糖和尿酮体的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由于较快恢复进食等原因对照组有3例拒绝输液脱落、治疗组有1例脱落,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两组病人术后血糖均较术前有所升高,输液后连续3d治疗组血糖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输液后2h和术后第2天输液时血糖与入院时差值治疗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9,0.043)。输液后第3天两组病人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均有所下降,其中治疗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输液后血锌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1)。结论: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成年病人术后应用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既可以有效补充血容量和能量,又能补充微量元素锌,同时对血糖水平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