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国肥胖病外科治疗指南(2007)
    2007, 27(10): 1-765. 
    摘要 ( )   PDF(3379KB) ( )  
    争鸣与讨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利弊及合理选择
    全志伟,王健东,王忠裕,何振平,姜洪池,秦鸣放,田雨霖,谭毓铨,王贵民,田伏洲,吴志勇,余云,杨福全,梁力建,苗毅,戴存才,王宇
    2007, 27(10): 1-847. 
    摘要 ( )   PDF(7297KB) ( )  
    专家论坛
    肿瘤血清标记物骨桥蛋白用于诊断胰腺癌研究
    杨盈赤a,赵玉沛a,廖泉a,张太平a,胡亚a,韩少梅b
    2007, 27(10): 1-823. 
    摘要 ( )   PDF(2358KB) ( )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发病机制及对策
    杨广顺,张海斌
    2007, 27(10): 1-847. 
    摘要 ( )   PDF(519KB) ( )  
    专题笔谈
    梗阻性黄疸影像学特征及检查方式的合理选择
    窦科峰,杨雁灵
    2007, 27(10): 1-823. 
    摘要 ( )   PDF(2763KB) ( )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文献评价
    郭伟,张忠涛
    2007, 27(10): 1-847. 
    摘要 ( )   PDF(2564KB) ( )  
    论著
    肝门区域血管阻断肝段切除335例报告
    郑光琪
    2007, 27(10): 1-823. 
    摘要 ( )   PDF(390KB) ( )  

    目的:总结在肝门H沟中阻断各肝叶、肝段或肝亚段的入肝血管分支,施行各种类型肝切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康桥医院1987-2006年行肝门区域血管阻断肝段切除的335例病人资料,其中根据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分别行大型肝切除(65例)、间隔性多个肝亚段切除(15例)、邻接多个肝亚段切除(209例)和单个肝亚段切除(46例)。结果:术后死亡10例(3.0%)。死于肝衰8例,出血2例。肝细胞癌(HCC)存活10~19年8例,肝内胆管癌术后存活0.5~3年。肝门胆管癌存活11年、5年、4年各1例。胆囊癌存活0.5~1年。良性肝病切肝后皆痊愈。6例肝内胆管结石尚需处理他处残留结石。〖HTH〗结论〓〖HTK〗(1) 间隔性多个肝段切除是一次手术治愈多支肝内胆管簇集性结石的有效方法。(2)该手术避免了全阻断入肝血流,缩小了术中肝缺血的范围,有效地减少了术中失血,提高了大肝癌的切除率,减轻了术后肝功能损害,是一个合理、有效、成本低廉的切肝手术方法。(3)从术后长期存活者体会乙肝的现代治疗对预防肝癌的转移和复发有重要意义。

    文献综述
    梗阻性黄疸病理生理学改变
    汤靓,周伟平
    2007, 27(10): 1-832. 
    摘要 ( )   PDF(463KB) ( )  
    短篇报道
    右下肢腘静脉瘤1例报告
    刘冰,王海洋,薛东波,张伟辉
    2007, 27(10): 1-815. 
    摘要 ( )   PDF(727KB) ( )  
    阑尾管状绒毛状腺瘤1例报告
    马振宁,陈德安
    2007, 27(10): 1-832. 
    摘要 ( )   PDF(781KB) ( )  
    论著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临床价值
    陈东,彭宝岗,李绍强,梁力建,殷晓煜,汤地,吕明德,黄洁夫
    2007, 27(10): 1-828. 
    摘要 ( )   PDF(551KB) ( )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的影响。方法: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58例血清总胆红素(TB)>85μmol/L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减黄和其他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31例(53.4%,31/58),平均减黄9d,减黄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25)μmol/L,与减黄前的(292±103)μmol/L及未减黄组术前的(382±174)μmol/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前减黄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32/58);减黄组为58.1%(18/31),未减黄组为51.9%(14/27),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影响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为肝切除,影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为TB>340μmol/L。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手术的风险性较高;术前胆红素过高易引发术后肾功能不全;术前是否减黄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相关。

    专题笔谈
    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耿小平,孙昀
    2007, 27(10): 1-765. 
    摘要 ( )   PDF(2728KB) ( )  
    梗阻性黄疸对器官系统功能的损害及对策
    徐智
    2007, 27(10): 1-823. 
    摘要 ( )   PDF(3678KB) ( )  
    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李家平,杨建勇
    2007, 27(10): 1-765. 
    摘要 ( )   PDF(3539KB) ( )  
    损伤性梗阻性黄疸的早期处理
    张永杰
    2007, 27(10): 1-823. 
    摘要 ( )   PDF(1805KB) ( )  
    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
    朱维铭,王萌
    2007, 27(10): 1-765. 
    摘要 ( )   PDF(2871KB) ( )  
    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减黄治疗的有关问题
    刘永锋,宋少伟
    2007, 27(10): 1-823. 
    摘要 ( )   PDF(1777KB) ( )  
    术式讨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术式合理选择
    彭承宏,李勤裕
    2007, 27(10): 1-832. 
    摘要 ( )   PDF(451KB) ( )  
    论著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效果临床研究
    石力,田伏洲,蔡忠红,汤礼军,汪涛,罗皓,陈琪
    2007, 27(10): 1-815. 
    摘要 ( )   PDF(285KB) ( )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行胆道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减黄效果。方法:1994年1月至2007年4月对成都军区总医院516例病人以普通探头作引导进行胆道穿刺引流,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穿刺置管成功率97.1%,一针穿刺成功率72.3%,带管时间平均18.4d,术后胆汁引流量平均420mL/d。并发症发生率0.58%。结论:所穿刺胆管应该为Ⅱ级以上,最好为Ⅲ级胆管,要避免对左右肝管进行穿刺;所穿刺胆管直径应>0.4cm;16~18G针适用于直径0.4~0.5cm胆管,6F针适用于直径0.5~0.6cm胆管,直径>0.6cm者可选用7F针;置管深度>5cm,同时以胶布粘贴并缝扎可切实固定管道,辅以术后适当减少活动可保证引流管不会脱落;非穿刺探头引导更有利于操作。

    手术经验与技巧
    胰肠吻合方式选择与胰肠吻合口漏
    陶京,王春友
    2007, 27(10): 1-832. 
    摘要 ( )   PDF(493KB) ( )  
    讲座
    梗阻性黄疸的内镜治疗
    孙思予,王晟
    2007, 27(10): 1-765. 
    摘要 ( )   PDF(508KB) (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肠切除病人中应用进展
    江志伟,李宁,黎介寿
    2007, 27(10): 1-832. 
    摘要 ( )   PDF(452KB) ( )  
    论著
    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时机探讨
    田伏洲,石力,汤礼军,汪涛,蔡忠红,罗皓,陈琪
    2007, 27(10): 1-823. 
    摘要 ( )   PDF(420KB) ( )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5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收治的16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行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情况,对术前减黄速度、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在167例病人中,顺利减黄者103例,缓慢减黄者58例 ,减黄失败者6例;顺利减黄者在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减黄缓慢者;在顺利减黄的病人中,减黄2周及3周后手术病人在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缓慢减黄病人中,减黄4周以上手术者根治性手术出血量显著小于减黄3周病人,但二者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减黄失败者只能被迫行内引流术,但术后1个月的平均总胆红素仍为2528 μmol/L,其中2例死亡。结论:减黄速度的快慢可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标准,只要连续2周血清总胆红素递减率均≥30%,即可进行手术;反之,则应适当延长减黄时间。

    专家评述
    我国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现状
    刘永锋,张浩
    2007, 27(10): 1-765. 
    摘要 ( )   PDF(2647KB) ( )  
    论著
    非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致胆道急症诊治研究
    李航宇1,余云1,何静妮1,魏皎1,许长录2,刘金钢1
    2007, 27(10): 1-823. 
    摘要 ( )   PDF(293KB) ( )  

    目的:探讨非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导致胆道外科急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导致胆道外科急症2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直接确诊,行经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或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未行外科手术。其余的手术中或术后确诊,7例行胆囊切除术,6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部手术病人术中或术后均发现胆汁内有华支睾吸虫成虫和(或)虫卵。结论:非流行区胆道外科急症的病人应注意病因诊断。华支睾吸虫感染病人常具有典型的病史和辅助检查改变,一经确诊,除必要的外科治疗外均应进行驱虫治疗。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外科病人手术后合理液体治疗
    吴国豪
    2007, 27(10): 1-765. 
    摘要 ( )   PDF(488KB) ( )  
    短篇报道
    疝环充填无张力疝修补后阑尾切口瘘道形成1例报告
    徐德利,高唯唯,吴国贤,杨应林
    2007, 27(10): 1-823. 
    摘要 ( )   PDF(832KB) ( )  
    论著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
    邓美海a,胡昆鹏a,李凯b,凌云彪a,潘卫东a,刘波a,郑荣琴b,许瑞云a
    2007, 27(10): 1-828. 
    摘要 ( )   PDF(282KB) (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特殊部位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5例入选的患有特殊部位肝癌的病例,分别采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A组,n=11)和经皮射频消融术(B组,n=14)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癌灶的超声造影变化、并发症情况,并做术后疗效的随访。结果:腹腔镜下消融组术后并发膈肌损伤致大量胸水、肿瘤消融不完全的情况较少。术后随访两组均有癌肿复发的病例出现。结论:对于特殊部位的肝癌,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具一定的优越性。

    胆道损伤行胆肠Roux-en-Y吻合后胆道再次狭窄的处理
    丁家增,彭承宏,严佶祺,杨卫平,陈拥军,李勤裕,李宏为
    2007, 27(10): 1-818. 
    摘要 ( )   PDF(448KB) ( )  

    目的:探讨胆道损伤经胆肠Roux-en-Y吻合后胆道再次发生狭窄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收治的胆道损伤经胆肠RouxenY吻合后发生再次狭窄的7例临床资料。结果:胆道损伤均由胆囊切除所造成,其中6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发生胆道损伤的类型,按Strasberg分型:E11例、E23例、E32例和E41例。6例接受了再次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其中1例施行了二期右半肝切除术,另1例施行了胆道外引流术,所有病人恢复基本良好。结论:胆肠Roux-en-Y吻合是修复胆道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再次胆肠Roux-en-Y吻合的病例,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手术技术的精益求精是成功的关键。

    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
    常光其a,王深明a,李晓曦a,陈伟b,李家平b,胡作军a,姚陈a
    2007, 27(10): 1-828. 
    摘要 ( )   PDF(2515KB) ( )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通过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2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治疗,根据椎动脉造影确定是否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全组21例中,急性夹层13例,慢性夹层8例,均接受了血管腔内带膜支架修复术,手术成功率100%。17例同时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其中4例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平均随访22.3个月(6~65个月),所有病例均存活。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部分血栓形成9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

    肿瘤血清标记物骨桥蛋白用于诊断胰腺癌研究
    杨盈赤a,赵玉沛a,廖泉a,张太平a,胡亚a,韩少梅b
    2007, 27(10): 1-828. 
    摘要 ( )   PDF(2358KB) ( )  
    目的:评价骨桥蛋白(OPN)作为肿瘤血清标记物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胰腺外科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相关临床住院病人的血清64例,运用ELISA法检测其中的46例胰腺癌病人、18例慢性胰腺炎病人以及20名健康人的血清中的OPN、CA19-9和CA242的含量。用ROC曲线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三种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在胰腺癌组均高于慢性胰腺炎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运用ROC曲线法对三种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处理。OPN、CA19-9和CA242 的AUC(area under curve)分别为0.788、0.808和0.737。分层分析表明,OPN和CA19-9在手术无法切除组高于手术可切除组(P<0.01)。 结论:OPN在胰腺癌血清学诊断中有临床意义,若同时联合检测CA199,则对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小切口减张术治疗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研究
    冉峰,刘长建,黄佃,乔彤,刘晨,王炜,张明
    2007, 27(10): 1-765. 
    摘要 ( )   PDF(1734KB) ( )  
    目的:观察小切口减张术治疗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992年2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37例下肢动脉栓塞术后再灌注损伤致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资料。均采用小切口减张术(即在小腿内、外侧各取纵行切口,长2~3cm,游离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打开深筋膜,将剪刀伸进切口内,分别向近、远端潜行剪开深筋膜,上至膝关节下,下至内踝)治疗。同时结合高渗脱水、利尿、伤口延期缝合等,观察其疗效。 结果:37例病人中33例痊愈,2例发生足趾坏疽行截趾术,2例出现小腿感觉障碍,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个月后恢复,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肌痉挛及高位截肢。其中22例微小减张切口行Ⅱ期缝合,15例自行愈合,无一例植皮。 结论:小切口减张术用于骨筋膜室综合征具有损伤轻微、创面小、细胞外液和蛋白损失少、感染概率相对较低,部分小切口能够自行愈合、无须Ⅱ期缝合或植皮等优点,方法实用,值得推广。
    临床研究生园地
    生长激素对胰腺癌移植瘤细胞周期及宿主IGF-1与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石毅1,赵玉沛2,廖泉2,苗毅1
    2007, 27(10): 1-828. 
    摘要 ( )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GH)对胰腺癌移植瘤细胞周期及对宿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方法:2003-2005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取BALB/c裸小鼠53只,以胰腺癌细胞SW-1990成瘤后随机分为注射GH的实验组(GH组,分为A组:GH 4mg每日1次共2周;B组: GH 2mg共2周;C组: GH 2mg共3周)及对照组(NS组),于最后一次注药后检测血浆IGF-1,分析肿瘤的细胞周期,观察肿瘤与小肠黏膜的超微结构。 结果:GH未能改变胰腺癌移植瘤细胞周期各期(G1、G2M、S)的百分率,也不影响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GH可提高宿主血浆中的IGF1水平;GH作用后小肠吸收上皮、杯状细胞呈现显著的功能旺盛状态。 结论:GH不能改变胰腺癌在体肿瘤的细胞增殖特性,但有利于维持小肠黏膜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