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病案报告
    胃浆膜面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
    雷晟东,雷继刚,雷庆林
    2007, 27(11): 1-854. 
    摘要 ( )   PDF(776KB) (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脑保护伞释放鞘断裂1例
    唐骁,符伟国,郭大乔,蒋俊豪,颜志平,罗剑钧
    2007, 27(11): 1-890. 
    摘要 ( )   PDF(804KB) ( )  
    短篇论著
    Oddi括约肌结石嵌顿处理体会
    许浏,陆松春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145KB) ( )  
    手术经验与技巧
    肝尾状叶肿瘤切除及术中大出血的预防
    杨甲梅
    2007, 27(11): 1-923. 
    摘要 ( )   PDF(1667KB) ( )  
    讲座
    早期胃癌的影像诊断
    张晓鹏,唐磊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3934KB)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液体治疗的合理选择
    安友仲
    2007, 27(11): 1-923. 
    摘要 ( )   PDF(2736KB) ( )  
    论著
    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效果与术后降分期对照研究
    孙应实a,张晓鹏a,唐磊a,顾晋b,季加孚b,曹崑a,李洁a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777KB) ( )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北京肿瘤医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42例原发性直肠癌病人术前应用15T磁共振成像(MRI)测量不同监测时间点的肿瘤体积。比较肿瘤体积变化与T降期、N分期的关系。T降期是将术后病理分期与治疗前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期进行对照。结果:T降期与T未降期两组肿瘤体积平均缩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585,P>0.05);两组放化疗前与手术前肿瘤平均体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0.007,P<0.01)。N0与N1、2两组放化疗前肿瘤平均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前肿瘤体积和肿瘤体积缩小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放化疗前肿瘤体积较大者倾向于较差的T分期。放化疗后缩小率高的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阴性可能性更大。直肠癌术前放化疗肿瘤缩小率对于肿瘤T分期是否降期的预测和评估准确性较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过程的不同时间点体积变化无法准确提示肿瘤是否降期。

    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在巨块型肝癌切除中的应用
    戴卫东,胡继雄,钟德玝,苗雄鹰
    2007, 27(11): 1-923. 
    摘要 ( )   PDF(301KB) ( )  

    目的:评估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在巨块型肝癌切除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38例位于右半肝及中央型的巨大肝癌行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观察肝脏血流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35例在肝外游离出右肝静脉并加以阻断,3例以小的心耳钳沿腔静脉方向纵行夹住右肝静脉阻断出肝血流。所有病例右侧均顺利阻断肝蒂。肝脏血流阻断时间平均为(18±6)min,手术时间平均为(180±45)min,术中出血400~1 200mL,56例术中未输血。术后无一例发生肝功能衰竭。术后膈下感染2例,胆漏4例,经引流自愈。结论:在巨块型肝癌切除中,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原因及预防
    石岚,程波,屈新才,刘春萍,黄韬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431KB) ( )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医源性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3年6月至2006年8月间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1 17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喉返神经损伤41例和再次手术与喉返神经在术中是否被分离显露的关系。结果:初次手术、再次手术和2次以上手术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率分别为2.1%、3.8%、9.5%,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率为1.0%、1.5%、4.8%。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和未解剖喉返神经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率为2.3%、2.5%;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率为0.2%、2.3%。结论:甲状腺癌和甲状腺再次手术容易造成喉返神经损伤。术中常规解剖喉返神经可减少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术中喉返神经完整解剖者,术后声嘶多为暂时性,保守治疗可恢复。对原因不明的喉返神经麻痹,应早期手术探查,尽量恢复神经功能。

    病例讨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致反复发作性胰腺炎
    王英超,王广义,王中义,王大广,王有德,谭毓铨
    2007, 27(11): 1-923. 
    摘要 ( )   PDF(1719KB) ( )  
    论著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术后复发60例诊治分析
    施娅雪,焦元勇,张纪蔚,张皓,张柏根
    2007, 27(11): 1-852. 
    摘要 ( )   PDF(469KB) ( )  

    目的:分析和总结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术后复发原因及诊治经验。方法:对1995年8月至2005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66侧)CVI术后复发病人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双功多普勒彩超检查,明确复发原因,针对深、浅、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施行相应手术。结果:复发原因中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占95.45%(63/66),隐静脉主干及部分属支残留占72.72%(48/66),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43.94%(29/66)。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在静脉通畅性诊断准确率为100%;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和双功彩超在深静脉瓣膜功能检测及隐静脉主干、属支残留的诊断符合率为87.5%、79.16%;双功彩超对交通静脉的漏诊率(5.11%)明显低于静脉造影(28.31%)。再次手术术后按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评分(VCSS)为(1.9±1.3)分,明显低于术前(7.0±4.2)分,P<0.01。结论: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主干及属支残留是CVI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再次手术应全面纠正深、浅、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双功彩超对CVI术后复发病例的病因及定位诊断,尤其是隐-股静脉交界处的病因分析和交通静脉精确定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短篇报道
    小切口刮除术治疗腋臭224例分析
    唐云志,刘学军,黄晓安,张慧芳
    2007, 27(11): 1-890. 
    摘要 ( )   PDF(770KB) ( )  
    文献综述
    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
    胡祥
    2007, 27(11): 1-852. 
    摘要 ( )   PDF(3541KB) ( )  
    术式讨论
    早期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消化道重建
    何裕隆
    2007, 27(11): 1-890. 
    摘要 ( )   PDF(1735KB) ( )  
    论著
    肝硬化出血病人血ET-1及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罗宏武,黄飞舟,刘波,刘浔阳,任树平
    2007, 27(11): 1-852. 
    摘要 ( )   PDF(376KB) ( )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出血病人血内皮素(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普外科将6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出血病人分为2组:Ⅰ组32例为一般治疗组,Ⅱ组34例为乌司他丁(UTI)治疗组,分别检测Ⅰ、Ⅱ组出血后第1、2、4、7、10、14天血内皮素(ET-1)、肿瘤坏死因子-a (TNF-α)变化情况,并检测第1、7、14天的肝功能。另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未出血病人20例,检测血浆ET-1、TNF-α,作为对照组。结果:出血后第7、14天,Ⅰ、Ⅱ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呈先升高后下降(P<0.05),但于出血后第14天Ⅱ组较Ⅰ组下降快。Ⅰ、Ⅱ组出血后第1天血ET-1、TNF-α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随后逐步下降。Ⅱ组ET1、TNFα下降较Ⅰ组快,具有统计学意义。Ⅰ、Ⅱ组血ET-1、TNF-α下降指数与TBIL增高指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大出血后ET-1、TNF-α升高对肝功能的损害有重要作用,应用UTI治疗可抑制TBIL、ALT、AST、ET1、TNF-α等的升高,起到保护肝脏功能的作用。

    述评
    重视早期胃癌的治疗
    陈峻青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1593KB) ( )  
    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新理念
    朱正纲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323KB) ( )  
    专家论坛
    外科医生与ICU的合作与管理
    许戈良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279KB) ( )  
    专题笔谈
    早期胃癌及其临床现状
    秦新裕,刘凤林
    2007, 27(11): 1-863. 
    摘要 ( )   PDF(475KB) ( )  
    早期胃癌及其术中淋巴结清扫
    薛英威,王宽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496KB) ( )  
    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
    余佩武,罗华星
    2007, 27(11): 1-863. 
    摘要 ( )   PDF(646KB) ( )  
    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吴齐,李子禹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478KB) ( )  
    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导航外科
    李国立,李宁,黎介寿
    2007, 27(11): 1-863. 
    摘要 ( )   PDF(528KB) ( )  
    早期胃癌预后与随访
    毕建威,申晓军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487KB) ( )  
    论著
    伴远隔转移的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
    杨秋蒙1,朱正纲1,米村丰2
    2007, 27(11): 1-863. 
    摘要 ( )   PDF(386KB) ( )  

    目的:析原发病灶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但同时伴有远隔转移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顾性分析1973年4月至1998年11月,中日两家大学8所附属医院的4 420例(每家医院220~1 270例)早期胃癌,其中22例伴有远隔转移。分析伴远隔转移的早期胃癌(远转组)和不伴远隔转移的早期胃癌(无转组)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类型、长期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转组肿瘤与无转组在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5年存活率(远转组34.7%,无转组91.3%)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在年龄、分化程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胃癌也可能发生远隔转移并导致预后不佳。女性、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且肿瘤直径>4cm可能是早期胃癌发生远隔转移的危险因素。

    技术改进
    真腔远端完全闭塞De Bakey Ⅲb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
    张健,冯翔,崔佳森,梅志军,景在平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1651KB) ( )  
    专题笔谈
    早期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评价
    季加孚
    2007, 27(11): 1-863. 
    摘要 ( )   PDF(464KB) ( )  
    病案报告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术中运用球囊导管止血1例
    施德兵,符伟国,陈斌,郭大乔,史振宇,竺挺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698KB) ( )  
    原位肝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1例
    周天保1,杨广顺2
    2007, 27(11): 1-863. 
    摘要 ( )   PDF(1633KB) ( )  
    论著
    分化型甲状腺癌430例手术方式与并发症分析
    刘春萍,李治,黄韬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290KB) ( )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收治43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430例均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加或不加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喉神经损伤5例(1.16%),均为单侧;甲状旁腺损伤2例(0.47%),均为部分损伤;喉上神经损伤3例(0.69%),术后出血3例(0.69%),食管损伤1例(0.23%)。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双侧甲状腺全切除的适应证,安全可行。

    腹腔镜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应用价值
    胡伟国a,郑民华a,马君俊a,陆爱国a,孙延军a,臧潞a,王明亮a,李健文a,吴云林b,朱正纲a
    2007, 27(11): 1-890. 
    摘要 ( )   PDF(2432KB) ( )  

    目的:探讨腹腔镜早期胃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31例早期胃癌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等。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28例,近端胃切除术2例,全胃切除术1例。腹腔镜下胃周围淋巴结清扫(D1+α)16例,胃周围淋巴结+肝动脉旁淋巴结清扫(D1+β)2例,扩大淋巴结清扫(D2)13例。手术时间195(90~280)min,术中失血146(40~800) mL,术后排气时间1.8(1~4)d,术后住院天数10.8(7~20)d,1/31例(3.2%)病人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手术上、下切缘距离肿瘤为3.8(1~8)cm和3.5(1.5~7.0)cm,手术清扫淋巴结9.6(2~19)枚。术后随访14(2~32)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方法。

    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肝细胞癌肝移植12例分析
    张彤,蔡常洁,陆敏强,傅斌生,杨扬,许赤,李华,张剑,汪根树,张俊峰,陈规划
    2007, 27(11): 1-856. 
    摘要 ( )   PDF(443KB) ( )  
    目的:探讨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肝细胞癌肝移植手术疗效、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12例合并PVT的肝细胞癌肝移植临床及随访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8d 至36个月,中位时间19.5个月。术后第12天、第21天、第30天各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期间死亡1例(术后第15个月死于肝癌复发)。目前存活8例,其中7例已经无瘤生存13、14、24、24、25、28、30个月,1例带瘤存活36个月。12例病人1年累积存活率750%。1例病人肝移植术后2个月吻合口局部PVT复发,目前已经存活30个月。 结论:合并PVT的肝细胞癌肝移植者预后良好,合理的手术技巧和恰当的术后处理可以避免术后PVT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