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讨论稿)
    2009, 29(01): 1-4. 
    摘要 ( )   PDF(414KB) ( )  
    述评
    如何开展外科临床研究—转化医学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杨镇
    2009, 29(01): 5-7. 
    摘要 ( )   PDF(402KB) ( )  
    专家评述
    社会和科技进步对胃肠外科的影响
    秦新裕
    2009, 29(01): 8-10. 
    摘要 ( )   PDF(382KB) ( )  
    胰头癌术式选择30年的变化——Whipple手术 扩大手术 保留功能手术
    田雨霖
    2009, 29(01): 11-14. 
    摘要 ( )   PDF(420KB) ( )  
    专家论坛
    普通外科范畴地震伤员救治的思考
    李宁
    2009, 29(01): 15-16. 
    摘要 ( )   PDF(321KB) ( )  
    国际外科新动态
    2008年国际会议有关胰腺外科最新内容介绍
    区金锐
    2009, 29(01): 17-20. 
    摘要 ( )   PDF(385KB) ( )  
    肿瘤综合治疗进展
    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顾晋
    2009, 29(01): 21-22. 
    摘要 ( )   PDF(293KB) ( )  
    肿瘤治疗新策略:针对肿瘤细胞代谢特征的靶向治疗
    吴国豪
    2009, 29(01): 23-25. 
    摘要 ( )   PDF(343KB) ( )  
    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相关问题分析
    陆明,沈琳
    2009, 29(01): 26-29. 
    摘要 ( )   PDF(368KB) ( )  
    微创外科新进展
    消化道早期癌肿内镜治疗现状与评价
    王伟,李兆申
    2009, 29(01): 30-32. 
    摘要 ( )   PDF(352KB) ( )  
    腹腔镜 经脐单孔腹腔镜和NOTES应用现状与评价
    郑民华,张卓
    2009, 29(01): 33-34. 
    摘要 ( )   PDF(301KB) ( )  
    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张忠涛,周晓娜
    2009, 29(01): 35-37. 
    摘要 ( )   PDF(351KB) ( )  
    经自然孔道的内镜外科:创造外科新时代?
    蔡秀军,梁岳龙
    2009, 29(01): 38-39. 
    摘要 ( )   PDF(337KB) ( )  
    腹腔镜与内镜相结合——微创外科发展方向
    郭 伟,张忠涛
    2009, 29(01): 40-41. 
    摘要 ( )   PDF(331KB) ( )  
    经脐单孔腹腔镜外科技术应用现状和展望
    周晓娜,张忠涛
    2009, 29(01): 42-43. 
    摘要 ( )   PDF(305KB) ( )  
    腹腔镜下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技术应用现状
    韩 威,张忠涛
    2009, 29(01): 44-46. 
    摘要 ( )   PDF(346KB) ( )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现状与评价
    张 寰
    2009, 29(01): 47-49. 
    摘要 ( )   PDF(337KB) ( )  
    微创外科时代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处理
    冯秋实
    2009, 29(01): 50-52. 
    摘要 ( )   PDF(396KB) ( )  
    外科学与人文科学
    外科医生的职业精神
    孙福川,季星彤,高 汉
    2009, 29(01): 53-55. 
    摘要 ( )   PDF(350KB) ( )  
    心脑科学 价值与外科医生临床思维
    兰礼吉
    2009, 29(01): 56-58. 
    摘要 ( )   PDF(412KB) ( )  
    外科医师诊疗决策中的伦理决策
    曹永福
    2009, 29(01): 59-61. 
    摘要 ( )   PDF(347KB) ( )  
    外科医生证据意识的养成
    吴雪松
    2009, 29(01): 62-64. 
    摘要 ( )   PDF(387KB) ( )  
    关于知情同意权及签字制度的思考
    聂 学
    2009, 29(01): 65-67. 
    摘要 ( )   PDF(346KB) ( )  
    如 何 告 知 坏 消 息
    王 彧,尹 梅
    2009, 29(01): 68-70. 
    摘要 ( )   PDF(377KB) ( )  
    论著
    复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点与发生方式探讨
    丛文铭,董辉,王斌 ,冼志红 ,吴伟清 ,俞花
    2009, 29(01): 71-73. 
    摘要 ( )   PDF(419KB) ( )  

    【摘要】 目的 探讨首次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与再次切除的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之间在临床病理学特点上的差异与起源方式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 根据其首次切除前与术后复发再次切除前两次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差异的状况,将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986年5月至1998年6月106例R-HCC分为两组,A组(n=29)血清AFP含量差异明显,B组(n=77)血清AFP含量相似。根据106例R-HCC的复发部位分为3型,Ⅰ型:相同肝叶肿瘤复发;Ⅱ型:不同肝叶肿瘤复发;Ⅲ型:同时累及多个肝叶的肿瘤复发。对A、B两组中各型R-HCC的复发间期、瘤体直径和组织学类型等进行比较。 结果 A、B两组R-HCC的平均复发间期分别为(34.1±3.8)个月和(24.6±2.7)个月( P <0.05),其中A组Ⅱ型病例为(39.4±5.9)个月,明显长于 B组Ⅰ型病例的(25.0±3.5)个月和Ⅱ型病例的(21.3± 4.1)个月( P <0.05);A组Ⅱ型R-HCC的瘤体平均直径为(4.6±1.3)cm,明显小于B组R-HCC的(6.2±0.4)cm ( P <0.05),各组R-HCC之间在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及生长方式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约25%的R-HCC具有多中心(多克隆)起源的特点,提示来自新生肿瘤细胞克隆性生长;约75%的R-HCC具有单中心(单克隆)起源的特点,提示来自首次切除后肿瘤残留或肝内转移灶导致的残癌生长,该分析可为临床评估R-HCC的来源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

    选择性半肝血流完全阻断切肝术
    童颖,徐峰,阚彤,沈伟峰,谢峰,杨甲梅
    2009, 29(01): 74-77. 
    摘要 ( )   PDF(416KB) ( )  

    【摘要】 目的 探讨选择性半肝血流完全阻断下切肝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治疗科2006-2007年100例因原发性肝癌行不超过半肝的规则性肝切除病人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选择性半肝血流完全阻断切肝术(A组),余65例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切肝术(B组),比较两组病人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切除体积、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及输血病人平均输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在A组肝血流阻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和两组肝切除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A组术后第3、7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而A组术后第1、3、7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1)。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半肝血流完全阻断切肝术能显著减少肝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量并减轻肝功能损害。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戴睿武,田伏洲,王雨,庞勇,张丙印,骆助林,朱永强,陈玉莲
    2009, 29(01): 78-80. 
    摘要 ( )   PDF(411KB) ( )  

    【摘要】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技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经验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2001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69例AOSC病人的损伤控制性手术和后续治疗的情况。结果 69例病人均经DCS治疗。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复苏后,18例病人痊愈,47例接受再次确定性手术。共治愈65例(94.2%),再次确定性手术术后出现胆肠吻合口瘘、胆道出血各1例(各为2.1%),经相应治疗痊愈;放弃治疗及死亡各2例(2.9%),原因与DCS无关。结论 对于符合指征的AOSC病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积极选择适宜方式的DCS和再次确定性手术治疗。

    肝移植治疗复杂性胆道损伤
    严佶祺,彭承宏,杨卫平,沈柏用,周光文,陈拥军,陈皓,申川,李宏为
    2009, 29(01): 81-83. 
    摘要 ( )   PDF(509KB) ( )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移植在胆道损伤修复失败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2例胆道损伤修复后失败而行肝移植治疗的病例资料。结果 1例病人因腹腔镜胆囊切除造成胆道损伤(Stragsberg E4型)合并肝固有动脉损伤,经胆肠Reux-en-Y吻合修复失败后而行尸体肝移植;另1例病人是由于幼时外伤而造成胆道损伤(Stragsberg E2型),虽历经多次修复手术,但最终发展为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而行活体肝移植。经初步随访2例病人的肝移植效果满意。结论 当胆道损伤合并严重血管损伤,或修复失败发展至继发性胆汁肝硬化时需要考虑行肝移植治疗。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前方切除平面
    林谋斌1 ,尹路1 ,陈伟国1 ,金志明1 ,倪俊声1 ,丁文龙2 ,朱正纲1
    2009, 29(01): 84-87. 
    摘要 ( )   PDF(1314KB) ( )  

    【摘 要】目的 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前方合理的切除平面。 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对24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结果 Denonvilliers筋膜的厚度变化明显,其与精囊的结合比与直肠的结合更为紧密。Denonvilliers筋膜的两侧与盆丛相邻,在5(5/12)具男性尸体中, Denonvilliers筋膜前方有两侧盆丛的交通支。结论 对于非直肠前方的肿瘤,可以采取Denonvilliers筋膜后方的切除平面,以减少自主神经功能损伤。

    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留置导引钢丝定位空回肠血管畸形出血部位
    凌跃新a,童赛雄a,艾志龙a,锁涛a,姚礼庆a,程洁敏b
    2009, 29(01): 88-90. 
    摘要 ( )   PDF(597KB) ( )  

    【摘要】 目的 探讨空回肠血管畸形出血部位的术中定位方法。方法 1995年12月至2005年11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对16例空回肠血管畸形病人,经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具体出血动脉后,再进一步对出血分支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置入导引钢丝作为术中定位标记。结果 肠血管畸形位于空肠9例、回肠6例、空肠加结肠1例。手术时均顺利找到标记物并切除病变肠管,从而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经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明确畸形的肠血管后,置入标记物作为术中寻找病变部位的定位标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沈历宗,黄一鸣,孙茂才,徐 皓,魏 尉,吴文溪
    2009, 29(01): 91-93. 
    摘要 ( )   PDF(364KB) ( )  

    【摘要】 目的 研究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证实的181例胃黏膜下层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病人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0.44%。影响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型 vs 分化不良型,P =0.0352)、直径大小(<2cm vs ≥2cm,P =0.0143)、部位(近端胃vs胃体vs远端胃,P =0.0254)及脉管内癌栓(无vs有,P =0.03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与大小为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部位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腹腔镜可调节捆扎带胃减容与袖状胃切除术治疗病态肥胖症对比分析
    周勇,刘金钢,耿东华,田忠
    2009, 29(01): 94-95. 
    摘要 ( )   PDF(355KB) ( )  

    【摘要】目的 评价腹腔镜可调节捆扎带胃减容术及袖状胃切除术治疗病态肥胖症的效果。方法 2006年3月至2007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对23例肥胖病人施行腹腔镜减肥手术,其中17例施行腹腔镜可调节捆扎带胃减容术(LAGB),6例施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对其疗效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 施行腹腔镜可调节捆扎带胃减容术或袖状胃切除术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后减重效果理想,无营养不良症状。 结论 袖状胃切除术操作简单、无异物植入体内、并发症少,利于开展此项手术。但两种术式远期疗效仍需深入研究、对比观察。

    莫西沙星对急性重症胆管炎疗效的临床研究
    尹大龙1a,陆朝阳1a,刘连新1a, 张树庚1a,孙备1b,刘杰1b,吴祥松1b,孟庆辉1b,李军1b,
    2009, 29(01): 96-98. 
    摘要 ( )   PDF(472KB) ( )  

    【摘要】 目的 探讨莫西沙星对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方案,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黑龙江省医院6个普通外科病房2008年1~6月ACST病人50例,在外科干预同时给予莫西沙星400mg,每日1次静脉点滴,观察入院、用药后3d和7d病人体温、WBC、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病原菌的变化情况。结果 50例病人中1例因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被剔除试验,其余49例在用药后3d有42例体温和WBC明显下降,肝功能各项指标在3d时也较入院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有效率85.7%。49例中有30例培养出细菌42株,其中混合感染11例(占36.7%),分离出大肠埃希氏菌22株(占73.3%),其次肺炎克雷伯杆菌8株,肠球菌5株,用药后7d有35株致病菌菌消失或转阴,清除率达83.3%(35/42)。结论 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肠球菌是胆道感染主要致病菌。莫西沙星可有效清除胆道内病原菌,安全有效治疗ACST。

    会议纪要
    “第十二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09, 29(01): 99-100. 
    摘要 ( )   PDF(319KB) ( )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累及血管的III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
    王捷,肖治宇
    2009, 29(01): 101-101. 
    摘要 ( )   PDF(443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