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9-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重症脑功能监测在重症神经患者中的应用
    黄立,张丽娜,艾宇航
    2019, 39(12): 1015-1019.  DOI: 10.19538/j.nk2019120101
    摘要 ( )   PDF  
    重症脑功能监测在重症神经患者治疗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重症神经患者脑损伤机制复杂多样并且病理生
    理瞬息变化。重症脑功能监测旨在早期发现异常环节,从而筛查病因,决策治疗,动态反馈疗效,评估预后,实现临床
    问题导向性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用好重症脑功能监测的第一步是正确理解重症神经患者病理生理改变,其次是准确
    获取每一个参数,进行正确解读,最后整合多个参数并将其与临床指标及病理生理改变相结合,最终读懂重症神经患
    者所传递的信息,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科学严谨的治疗决策。
    重症神经患者持续脑电监测应用现状
    赵春光,张丽娜
    2019, 39(12): 1020-1025.  DOI: 10.19538/j.nk2019120102
    摘要 ( )   PDF  
    持续脑电监测(cEEG)作为无创、床旁、连续及实时的大脑功能监测手段,是重症患者神经功能多模态监测的重
    要组成部分。cEEG可发现非惊厥性癫痫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指导抗癫痫药物和镇静药物合理应用,评估大脑
    血流情况,实现脑病分级,预后评估等,是重症患者脑功能评价的重要手段。由于cEEG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还刚刚
    起步,实施中监测电极数量及监测时长等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各种脑电异常改变的病理和治疗意义,都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毫无疑问,cEEG有助于医师早期发现脑功能异常,从而进行治疗干预和动态监测,并评估
    预后,在重症神经患者管理中不可或缺,值得关注。
    神经重症的血流动力学治疗要点
    刘洋,陈焕,刘大为,王小亭,中国冷静治疗研究组
    2019, 39(12): 1026-1030.  DOI: 10.19538/j.nk2019120103
    摘要 ( )   PDF  
    神经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脑功能,其核心为优化脑灌注,终止原发或继发脑损伤。需关注以下
    要点:以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测量的脑氧水平间接判断脑灌注的充足性,作为调整脑血流的启动点,进而优化颅脑血
    流状态。经颅多普勒超声是目前床旁评估脑血流、脑血管阻力的关键手段,并可通过测量视神经鞘警示颅内压增
    高。血流动力学目标包括血压、心输出量、氧输送等需要更高层次的管理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脑功能监测指标的
    含义是双面的,过低水平的脑活动提示脑灌注不足,而异常活跃的脑电活动则提示过高的脑氧耗。脑氧、脑血流、脑
    功能为整体“三位一体”的颅脑血流动力学三角是神经重症患者管理的关键。
    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管理:有何不同?
    刘景仑,张丹
    2019, 39(12): 1031-1035.  DOI: 10.19538/j.nk2019120104
    摘要 ( )   PDF  
    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管理是重症管理整体的重要组成,脑损伤后一系列特殊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
    现使呼吸管理与非神经系统疾病有所不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和临床试验的证据使传统呼吸管理观点受到质疑与
    挑战,低碳酸血症和低呼气末正压(PEEP)策略不再是脑损伤患者呼吸管理的常规选项,但呼吸管理仍需遵循“避免
    再损伤”的原则。多模态神经监测有助于进行呼吸管理时不断优化颅内压、脑灌注和脑氧代谢的目标,做到呼吸管理
    的精准化,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重新认识神经源性心肌损伤
    陈晗,于荣国
    2019, 39(12): 1036-1039.  DOI: 10.19538/j.nk2019120105
    摘要 ( )   PDF  
    神经源性心肌损伤是一种发生在脑损伤患者中的一过性、可逆性的心肌病变,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参与其发
    生、发展过程中,主要可能与儿茶酚胺的毒性作用有关。临床上可表现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标志物等的改变,
    部分患者可以发生心肌顿抑,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心源性休克。正性肌力药物及机械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心
    脏功能,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儿茶酚胺的毒性作用,但其应用仍存在一定争议。
    关注神经重症患者迟发性脑缺血的治疗
    李祥,王毅,于湘友
    2019, 39(12): 1040-1044.  DOI: 10.19538/j.nk2019120106
    摘要 ( )   PDF  
    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是一种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
    出血后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但因患者神经功能损害严重、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困难等原因,不被临床医生
    重视。从强调宏观(血管痉挛)到注重微观(微循环障碍、自主调节功能受损等)的病理生理过程转变是理解DCI的基
    础;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则是防治DCI的关键。文章通过复习文献,对DCI的定义、监测技术、治疗手段等做一阐
    述,探讨DCI的综合防治策略。
    重度颅脑损伤:应该预防癫痫吗?
    孙守家,黄齐兵
    2019, 39(12): 1045-1047.  DOI: 10.19538/j.nk2019120107
    摘要 ( )   PDF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有较高概率发生癫痫,是否需要抗癫痫药物预防癫痫发作存在争议。文章认为,重度颅脑损
    伤患者早期(7 d内)在应用镇痛镇静治疗基础上无需加用抗癫痫药物,晚期无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的必要。而确
    诊为癫痫者则需应用抗癫痫药物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