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9-11-01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指南与共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的临床评估
    袁静,陈江华
    2019, 39(11): 927-929.  DOI: 10.19538/j.nk2019110101
    摘要 ( )   PDF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AAs)组成的对细胞生命至关重要的大分子。在高分解代谢刺激下,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临
    床表现为肌少症、低蛋白血症、贫血、感染、液隔改变等。因此,通过适当的测量和治疗,识别和治疗蛋白质代谢障碍
    是改善急慢性高分解性炎症性疾病患者预后的临床策略。文章系统的阐述了蛋白代谢和AAs在高分解代谢综合征
    (HPD)中的作用,演示了简单、廉价、可重复和全球可用的识别方法,为HPD的营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与矿物质代谢紊乱的关系
    刘章锁
    2019, 39(11): 930-932.  DOI: 10.19538/j.nk2019110102
    摘要 ( )   PDF  
    蛋白质能量消耗(PEW)和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CKD-MBD)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常见
    并发症,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二者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且互为促进因素,同时它们治疗措施也是相互影响的。
    尿毒症状态、血液透析治疗、慢性炎症、代谢性酸中毒、营养素摄入和骨痛肌痛促进了PEW和MBD的发生发展。积
    极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平衡蛋白质和磷摄入以及合理运动或可同时改善PEW和MBD,从而更好的降低MHD患者病
    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老年慢性肾脏病合并糖尿病的营养治疗
    刘琳,姜世敏,李文歌
    2019, 39(11): 933-936.  DOI: 10.19538/j.nk2019110103
    摘要 ( )   PDF  
    营养治疗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并糖尿病的老年CKD的营养治
    疗存在着特殊性。低蛋白饮食作为营养治疗的核心,可以改善合并糖尿病的老年CKD患者的预后,但同时引发营养
    不良、血糖升高、心情低落的风险较年轻患者更高,因此适度的低蛋白饮食和及时的营养状态评估对于此类人群尤为
    重要,同时应提高老年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障低蛋白饮食的实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合并糖尿病的老年
    CKD患者也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合并症,应该结合患者的营养状况,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
    慢性肾脏病营养代谢中的脑-肾对话
    达静静,查艳
    2019, 39(11): 937-940.  DOI: 10.19538/j.nk2019110104
    摘要 ( )   PDF  
    大脑通过与代谢依赖通路和交感神经系统(SNS)的免疫通路沟通,在脑-肾脏轴中有相当程度的参与。在慢性
    肾脏病的疾病进程中,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和神经病等的频繁出现,表明肾脏和大脑之间存在大量
    的串扰。文章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营养代谢特点为切入点,探讨了脑-肾对话在慢性病肾脏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如微血管和脑白质病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激素与神经递质调节紊乱、免疫炎症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等影响肾脏和
    大脑的体液和非体液双向通路调控机制,深入了解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患者营养代谢紊乱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为优化蛋白质营养和改善预后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诊治进展
    程东生,汪年松
    2019, 39(11): 941-944.  DOI: 10.19538/j.nk2019110105
    摘要 ( )   PDF  
    蛋白质-能量消耗(PEW)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常见,罹患PEW显著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增加
    死亡风险。在日常诊疗中,临床医生需要重视PEW的筛查和诊断,可以从生化指标、体重降低、肌肉量丢失以及饮食
    蛋白质和(或)热量摄入不足等四个方面综合判断。建议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及运动计划,定期跟踪随访,从而达到
    有效治疗PEW。
    肾脏病蛋白质能量代谢与肠道黏膜免疫研究进展
    何嘉炜,周绪杰
    2019, 39(11): 945-948.  DOI: 10.19538/j.nk2019110106
    摘要 ( )   PDF  
    免疫代谢主要研究免疫与代谢在生理及疾病中的相互影响,近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免疫细胞糖类、脂
    质、蛋白质代谢的改变影响细胞增殖及功能状态,进而参与疾病生理病理发生机制。新近认为天然或获得性免疫系
    统参与了既往所认为非免疫性疾病如肥胖等疾病代谢与免疫方面的异常,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或神经
    退行性病变的易感性。在肾脏病患者中,代谢紊乱与疾病进展互为因果。近年来有部分研究提示免疫代谢参与疾病
    发生及进展,并可作为干预靶点。因此,文章着重探讨免疫代谢尤其蛋白质能量代谢在肾脏病中的作用。
    指南与共识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解读
    刘文玲
    2019, 39(11): 949-955.  DOI: 10.19538/j.nk2019110107
    摘要 ( )   PDF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包括了晕厥的分类与病理生理、初步评估与危险分层、辅助检查、诊断、治
    疗及特殊人群的晕厥特点。反映了对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最新理念,简单实用,对临床医生处理晕厥乃至短暂意识丧失
    的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第六届世界肺动脉高压大会专家意见解读之一——专家组工作报告概要解读
    陈虹1,翟振国2
    2019, 39(11): 956-959.  DOI: 10.19538/j.nk2019110108
    摘要 ( )   PDF  
    自1973年以来,世界肺动脉高压大会(world symposia o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SPH)的工作组就分别侧重于
    肺动脉高压的各个方面,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需求。第6届WSPH于2018年在尼斯召开后,专家组总
    结形成专家共识。本文就该报告的概要部分进行解读,包含肺动脉高压的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
    研究、几种常见类型肺动脉高压的相关研究和患者管理与患者协会四大方面。这其中,较前的变化最大的是将PH的
    血流动力学标准进行了新的定义,但新标准的实行和使用、以及两个标准之间的患者的诊治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另
    外,首次明确提出了患者参与和管理在PH疾病诊治和有效护理中的重要性。
    第六届肺动脉高压大会专家意见解读之二——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定义和临床分类更新
    王瑶,万钧
    2019, 39(11): 960-962.  DOI: 10.19538/j.nk2019110109
    摘要 ( )   PDF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既往被定义为仰卧位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平均肺动脉压(mPAP)≥25
    mmHg。第六届肺动脉高压大会(WSPH)建议用mPAP>20 mmHg定义肺动脉压的异常升高,而要定义毛细血管前肺
    动脉高压需要加上PVR≥3 WU。关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类,此次大会在第一大类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中新增了“1.5
    对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s)长期有反应的肺动脉高压”并且用“1.6伴有明显肺静脉或肺毛细血管受累的PH”代替原
    有的“1’肺静脉闭塞病(PVOD)或肺毛细血管瘤样增生症(PCH)”。
    第六届肺动脉高压大会专家意见解读之三——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危险分层与药物治疗
    乔力松,许小毛
    2019, 39(11): 963-966.  DOI: 10.19538/j.nk2019110110
    摘要 ( )   PDF  
    尽管近20年来对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的认识不断深入,也发表了许多随机对照研究,许多新的靶向药物
    应用于临床,PAH仍然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类疾病。研究表明,PAH危险分层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治
    疗。综合临床、运动、右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提出的新的危险分层标准,与原有标准对于预后的判断具有较好的
    一致性,而且临床实用性明显增加。根据危险分层制定合适的初始治疗方案,并在随访中不断评估患者的危险分层,
    可及时发现可能的恶化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第六届肺动脉高压大会专家意见解读列之四——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治策略更新
    庞文翼1,2,谢万木1
    2019, 39(11): 967-971.  DOI: 10.19538/j.nk2019110111
    摘要 ( )   PDF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肺栓塞的并发症,其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专家参与。2018年,第6届
    世界肺动脉高压大会(WSPH)对CTEPH的认识和治疗进行了更新,强调早期识别和准确诊断的关键诊断步骤,提出
    了新的治疗流程。文章旨在结合临床实践对此部分专家共识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