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9-10-01
    上一期    下一期

    本刊特稿
    专题笔谈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特稿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控三十年成就
    赖苹苹,丁洋,窦晓光
    2019, 39(10): 839-841.  DOI: 10.19538/j.nk.2019100101
    摘要 ( )   PDF  
    接种乙肝疫苗和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对于HBV感染防控有重要意义。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
    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加强育龄期女性HBV筛查,对高病毒载量慢性HBV携带孕妇孕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采取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接种等措施,大大降低HBV的母婴传
    播。近30年,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控已取得了显著性成就。
    专题笔谈
    心脏骤停与复苏调查的现状及展望
    杨可慧1,2,桑文涛1,2,潘畅2,徐峰2,陈玉国2
    2019, 39(10): 842-846.  DOI: 10.19538/j.nk.2019100102
    摘要 ( )   PDF  
    心脏骤停是常见的严重临床事件,因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仍是我国当下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
    们亟需开展中国人群心脏骤停发病率、病死率及危险因素调查,基于我国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数据,早期识别心脏骤
    停,尽早开始心肺复苏,可明显改善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结局。文章对心脏骤停的定义、院内外心脏骤停的流
    行病学现状、国内外差距及展望进行介绍。
    心肺复苏与心脏前负荷——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再思考
    金魁,徐军
    2019, 39(10): 847-850.  DOI: 10.19538/j.nk.2019100103
    摘要 ( )   PDF  
    心跳骤停是造成全球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心肺复苏发病机制和救治措施的研究从未停止,但心肺复
    苏在过去的20年间其生存率未取得显著进展,全球的心肺复苏生存率仍仅有7%左右。过去的20年学者们充分认识
    到了按压质量在心肺复苏中的重要性。然而,心脏的前负荷对于心脏的射血非常重要,增加心脏前负荷能否增加心
    肺复苏时的心脏血流,仍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
    中国公众心肺复苏思考与探索
    余涛
    2019, 39(10): 851-854.  DOI: 10.19538/j.nk.2019100104
    摘要 ( )   PDF  
    公众心肺复苏是依托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应对我国院外心脏性猝死的重要策略和方法。文章对公众心肺复
    苏的定义、实施主体、建设的关键核心和实施步骤进行了概述。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以第
    一反应者、自动体外除颤仪和综合防治体系的建设为核心,以培训、实践和科研相互促进实施,才能达成最终目标。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的现状及展望
    马青变,王军红
    2019, 39(10): 855-857.  DOI: 10.19538/j.nk.2019100105
    摘要 ( )   PDF  
    体外心肺复苏是难治性心脏骤停(CA)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发展迅速,
    然而国内外体外心肺复苏技术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医疗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体外心肺复苏技术需要多学科协作完
    成。随着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妊娠、创伤、主动脉夹层的CA患者使用体外心肺复苏技术也可能获得良好预
    后。成人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预后评估
    李湘民
    2019, 39(10): 858-861.  DOI: 10.19538/j.nk.2019100106
    摘要 ( )   PDF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具有复苏成功率低,死亡率高,神经功能结局预后低等特点。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来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外,也通过一些临床实践及研究来探索心脏骤停自
    主循环恢复(ROSC)预后的相关因素。文章就与心脏骤停ROSC预后相关的复苏前、骤停相关及ROSC后因素进行论
    述。
    心肺复苏实验研究的现状
    李瑞芳,龚平
    2019, 39(10): 862-866.  DOI: 10.19538/j.nk.2019100107
    摘要 ( )   PDF  
    心跳骤停病死率很高。目前仍有许多未知领域急需进一步去探索,以便于为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更新提供科
    学依据,为提高患者的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救治手段。对于心肺复苏研究来说,研究对象的标准化最为关键。
    从心跳骤停患者资料的标准化收集,模拟人的高度仿生化,到动物和细胞模型的构建,各有其优缺点,研究者可根据
    自己的实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模型。
    立足急诊医学科 建设心肺脑复苏中心
    花嵘,燕宪亮
    2019, 39(10): 867-872.  DOI: 10.19538/j.nk.2019100108
    摘要 ( )   PDF  
    心脏骤停的抢救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众多,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决定了其最终归宿。建立以急
    诊医学科为主导的多学科联动的心肺脑复苏救治中心呼之欲出。中心的建立以多学科联合抢救为依托,强调抢救的
    实效性即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以此为平台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必将为推动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