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根管内动能冲洗技术及应用策略
    丛鑫禹,王思祁,薛明
    2021, 14(2): 129-133.  DOI: 10.19538/j.kq.2021.02.001
    摘要 ( )  
    从根管系统中彻底清除牙髓组织、微生物、毒素及坏死组织是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但由于根管系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如峡部和侧支根管的存在,使得根管的清理与成形具有挑战性。机械预备会在根管壁形成玷污层,而残留的牙髓组织、微生物、毒素及坏死组织可能会导致根尖周组织的持续感染。因此,单纯的机械预备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根管清理效果,还需结合根管冲洗。根管冲洗是根管清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根管内冲洗器冲洗,在冲洗剂渗透范围方面受到限制,为了提高冲洗剂的效率、流量和在根管系统的分布范围,多种动能冲洗技术被陆续提出。文章将从冲洗的目的和特点、动能冲洗技术及应用策略三部分进行介绍。
    C形根管的形态与识别
    王思祁,丛鑫禹,薛明
    2021, 14(2): 134-137.  DOI: 10.19538/j.kq.2021.02.002
    摘要 ( )  
    根管治疗中根管的机械化学预备是感染控制的关键步骤,但C形根管的形态给根管的清理、成形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治疗前正确识别、评估根管形态变得尤为重要。随着检查方法的进步及设备、耗材的更新,C形根管的诊断率及治疗成功率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因此,了解C形根管的形态及临床意义,掌握C形根管的临床检查和识别方法,对于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根管机械预备与牙本质微裂
    王梓,许婉倩,薛明
    2021, 14(2): 138-142.  DOI: 10.19538/j.kq.2021.02.003
    摘要 ( )  
    根管机械预备是根管治疗术的关键步骤,在清除感染源和根管成形的同时,为化学冲洗和根管充填创造空间。但有学者认为镍钛器械会在机械预备过程中引起牙本质微裂,继而引发微渗漏、牙根纵裂,对根管治疗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就根管机械预备过程中形成牙本质微裂的原因、预防及争议做一介绍。
    根管充填的方法
    许婉倩,王梓,薛明
    2021, 14(2): 143-147.  DOI: 10.19538/j.kq.2021.02.004
    摘要 ( )  
    根管充填是根管治疗中的重要步骤,目的是从三维方向封闭根管系统,阻隔微生物和外界营养物质的进入,包埋根管预备和冲洗后的残余病原微生物,防止患牙再感染。为获得良好的根管封闭,专家们在不断改进根管充填的方法。文章就常用根管充填方法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做一介绍。
    动态导航技术在牙髓治疗中的应用
    刘思民,王祖华
    2021, 14(2): 148-151.  DOI: 10.19538/j.kq.2021.02.005
    摘要 ( )  
    随着动态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已逐步应用于牙髓治疗中,如根尖手术、钙化根管定位、建立髓腔入路等。动态导航技术可使临床操作更加直观、精确、微创。文章就近年来动态导航技术在牙髓治疗中的应用做一介绍。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口腔医学本科生牙周前期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甄敏,杨刚,胡文杰,康军,赵亦兵,冯向辉,刘建
    2021, 14(2): 152-156.  DOI: 10.19538/j.kq.2021.02.06
    摘要 ( )  
    牙周前期实习教学是牙周病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理论课和临床实习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牙周病学本科教学体系。文章结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口腔医学本科生牙周前期实习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规范化牙周前期实习的主要内容,为国内推广实施规范化的牙周前期实习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更好地促进国内牙周病学实习教学的良性发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本科期间的牙周病学教学状况回顾性调查分析和应对策略探索
    张艳玲,张浩筠,胡文杰,路畅,曹洁,高丽,谢颖,刘建
    2021, 14(2): 157-160.  DOI: 10.19538/j.kq.2021.02.07
    摘要 ( )  
    牙周病学是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课程之一。本研究通过调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学员本科期间接受牙周教学的状况,发现国内口腔医学院校本科阶段牙周病学课程设置不完善,学生接受的前期实习和临床实习培训严重不足,大部分学员本科期间接受过牙周病学理论和牙周基础治疗前期实习教学,部分学生从未在牙周前期实习或临床实习中接触过牙周手工洁治操作和牙周检查大表。基于此,对住培牙周实习课程体系进行初步探索,设置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牙周病学前期实习课程,其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未来可进一步完善、推广。
    论著
    Er∶YAG激光光子增强的光声流效应技术清理根管玷污层效果的体外研究
    何新宇1,林欣欣2,李依洲1,王众1,赵继志1
    2021, 14(2): 161-165.  DOI: 10.19538/j.kq.2021.02.008
    摘要 ( )  
    目的 观察不同Er∶YAG激光技术对根管内壁玷污层的清理能力,探究光子增强的光声流效应(shock wave enhanced emission photoacoustic streaming,SWEEPS)技术对根管内壁玷污层的清理效果。方法 示波器精确测定Er∶YAG激光不同工作模式的脉冲波形。收集人离体第三磨牙(85颗),使用机用ProTaper Universal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至30号(锥度0.09),建立玷污层模型,并使用5.25%次氯酸钠在预备过程中进行冲洗。分别应用Er∶YAG激光SWEEPS技术与光子诱导的光声流效应(photon-induced photoacoustic streaming,PIPS)技术激活17%EDTA,清理离体牙根管内壁玷污层30 s和60 s。将激光激活荡洗后的样本沿牙体组织长轴纵向劈开,扫描电镜分别观察距离根尖孔1、4及8 mm的根管内表面并进行评分。红外热像仪记录两种不同Er∶YAG激光技术激活荡洗时离体牙外表面的温度变化。结果 SWEEPS技术是一种双脉冲Er∶YAG激光工作模式,该技术对距离根尖孔4 mm及1 mm的玷污层清理效果优于PIPS技术 (P < 0.05)。红外热像仪检测发现两种Er∶YAG激光技术在激活荡洗过程中对牙周膜的热负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与PIPS技术相比,应用Er∶YAG激光SWEEPS技术可对根中段及根尖段玷污层有更好的清理效果,同时不增加对牙周膜的热负效应。
    脱矿冻干骨联合浓缩生长因子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评价
    赵军伟1,汪涌1,2a,韩爽1,2b
    2021, 14(2): 166-170.  DOI: 10.19538/j.kq.2021.02.009
    摘要 ( )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评价脱矿冻干骨(demineralized freeze dried bone allografts,DFDBA)联合应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共30颗牙周骨下袋患牙。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14颗患牙,采用DFDBA与CGF联合治疗;对照组16颗患牙,采用DFDBA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骨下袋牙槽嵴顶点到缺损底部间距离(AC-BD)、釉牙骨质界至骨下袋牙槽嵴顶点间距离(CEJ-AC)。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PD、CAL、AC-BD均明显小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CEJ-AC无明显改变(P > 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试验组CAL、AC-BD均小于对照组(均P < 0.05),而两组PD、CEJ-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与单独使用DFDBA治疗牙周骨下袋相比,DFDBA与CGF联合应用临床效果更好。
    两种异常咬合刺激对小鼠髁突影像及组织形态学影响研究
    徐小杰1,刘倩2,张月姣3,王霜4,周鹏3,王冬梅1,王美青1,2
    2021, 14(2): 171-176.  DOI: 10.19538/j.kq.2021.02.010
    摘要 ( )  
    目的 探究异常咬合刺激对小鼠髁突影像及组织形态学影响。方法 选取6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36只,根据饲养时间(3、7周)均分小鼠后,再随机分为对照组、单侧前牙反牙合(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组和双侧前牙咬合抬高(bilateral anterior elevation,BAE)组,每组小鼠均为6只。对各组髁突软骨进行HE染色,Ⅱ型胶原(collagen Ⅱ,Col 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Ⅹ型胶原(collagen Ⅹ,Col Ⅹ)和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免疫组织荧光染色,以及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成像。结果 (1)Micro-CT结果显示:UAC组和BAE组软骨下骨的骨吸收均较相同饲养时间对照组增多。(2)HE染色结果显示:与相同饲养时间对照组比较,UAC组小鼠软骨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软骨厚度降低;BAE组浅层软骨细胞大量增加,软骨变厚。(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相同饲养时间对照组比较,UAC组Col Ⅱ表达减少;BAE组Col Ⅱ在3周表达升高,7周表达降低。(4)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相同饲养时间对照组比较,UAC组Col Ⅹ和DMP1表达增加;而BAE组DMP1表达降低,Col Ⅹ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AC促进髁突软骨细胞向成骨分化,BAE未促进软骨内成骨;UAC和BAE均可造成髁突软骨下骨的骨丢失。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罗彬艳a,b,陈畅行a,b,闫福华a
    2021, 14(2): 177-182.  DOI: 10.19538/j.kq.2021.02.0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 LPS)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增殖、炎症因子分泌能力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使用不同质量浓度P.g LPS(1.0、2.5、5.0、10.0 μg/mL)刺激大鼠BMMSCs,记为P.g LPS组;同时设立对照组,即不使用P.g LPS培养的大鼠BMMSCs。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细胞内和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qRT-PCR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分别检测成骨诱导早期的成骨分化情况。结果    P.g LPS刺激1、3、5 d后,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差异不明显(均P > 0.05);P.g LPS刺激3 d后,各质量浓度P.g LPS组相较于对照组中TNF-α及IL-10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成骨诱导4、7 d后,各质量浓度P.g LPS组相较于对照组中成骨分化相关因子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 2)和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COL-Ⅰ)的表达水平均受到抑制(均P < 0.05);成骨诱导7 d后,5.0、10.0 μg/mL P.g LPS组ALP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1.0、2.5 μg/mL P.g LPS组ALP活性相比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结论    P.g LPS对BMMSCs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加BMMSCs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影响其成骨分化。
    基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HPV阴性头颈鳞状细胞癌预后风险评分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张泽颖,庞湃,薛孝猛,周璐,王瑶,孙长伏
    2021, 14(2): 183-189.  DOI: 10.19538/j.kq.2021.02.012
    摘要 ( )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阴性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相关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方法    根据HPV阴性HNSCC患者免疫、基质评分中位数分组,并筛选影响HPV阴性HNSCC预后的TME相关基因。将TCGA数据库HPV阴性HNSCC患者按3∶1比例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在训练组内通过Lasso回归算法建立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ROC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估。测试组和GEO数据库分别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GSVA分析探讨模型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的关系。结果    筛选出241个与HPV阴性HNSCC患者TME相关预后基因。构建并验证了包括ABCB1、C13orf18、CCL21、CCR7、CD79a、CSF2RB、DPT、IL10和SFRP1在内的TME相关基因预后评分模型。预后低风险评分的HPV阴性HNSCC患者呈现高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结论    构建并验证了TME相关HPV阴性HNSC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可作为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并有助于指导HPV阴性HNSCC患者个性化治疗。
    基于Steiner和Tweed分析法的三维及二维测量值差异分析
    逯之瑶1,焦二龙1,党亮生1,金作林2
    2021, 14(2): 190-195.  DOI: 10.19538/j.kq.2021.02.013
    摘要 ( )  
    目的    比较并分析西安地区正常牙合青年颅颌面硬组织Steiner和Tweed分析法三维及二维测量值差异。方法    招募120名18 ~ 40岁符合个别正常牙合标准的西安籍志愿者拍摄锥形束CT(CBCT)及头颅侧位片。选择Steiner和Tweed分析法相关24个标志点及18个测量项目,应用Invivo Dental 5.2和WinCeph 8.0 软件分别定点测量,应用SPSS 19.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BCT三维数据采用多平面重建法定点,精确性和稳定性均较高,但B(下齿槽座点)、U1crowN_R(右上中切牙切点)在X轴上定位欠佳(ICC < 0.90);(2)同二维测量值相比,三维测量角度值偏小,线距值偏大。在角度指标中,男性及女性SNA(蝶鞍点和鼻根点连线与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SNB(蝶鞍点和鼻根点连线与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ANB(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连线与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U1-NA(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GoGn-SN(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FMA(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的夹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和下颌平面的夹角)及男性SND(蝶鞍点和鼻根点连线与鼻根点和骨性下颌联合中点连线的夹角)的二维测量值较大;在线距指标中,男性及女性SL(颏前点向前颅底平面作垂线的交点与蝶鞍点的距离)、SE-L和SE-R(左、右两侧髁突顶点向前颅底平面作垂线的交点与蝶鞍点的距离)及女性Pog-NB(颏前点到下齿槽座点和鼻根点连线的距离)的三维测量值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三维定点在X轴上个别标志点精确度欠佳,在Y轴及Z轴上精确度较好;三维测量结果不受二维影像放大率及重叠误差影响,准确度更高。二维头影测量指标并不完全适用于对立体图像的三维测定。
    口外弓支抗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效果评价
    周林曦1,房兵1,张桂荣2
    2021, 14(2): 196-198.  DOI: 10.19538/j.kq.2021.02.014
    摘要 ( )  
    目的 评价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0 ~ 13岁。所有患者均为早期恒牙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远中磨牙关系,上牙列轻、中度拥挤,均角的非拔牙病例。应用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侧貌软组织相关指标的头影测量及比较分析,评价矫治前后相关软组织侧貌轮廓的变化。结果 20例患者均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将骨性Ⅱ类、远中磨牙关系的错牙合畸形矫正为骨性Ⅰ类、中性磨牙关系,患者侧貌改善,获得满意矫治效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鼻唇角增大、上唇倾角减小、上唇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UL-EP)减小、上唇突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表明上唇得到了内收;颏沟倾角增大,说明颏部向前生长;下唇倾角增大,说明下颌向前生长。结论 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可明显改善软组织侧貌。
    基于风险评估的上海市3岁儿童龋病分级管理临床效果评价
    易芳羽,张皓,曾晓莉,江一巍,虞瑾,笪东欣,王沪宁,郁莹,翁清清,张颖
    2021, 14(2): 199-203.  DOI: 10.19538/j.kq.2021.02.015
    摘要 ( )  
    目的    分析上海市3岁儿童患龋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评价基于风险评估的龋病分级管理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8年上海市4个区28家幼儿园3岁儿童1989名,随机分成试验组(986名)和对照组(1003名)。参照美国儿童牙医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 Dentistry,AAPD)提出的龋病风险评估工具(caries-risk assessment tool,CAT),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临床检查,将受检儿童分为高、中、低风险等级,试验组参照CAT进行干预管理,对照组按照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干预管理1年后,对两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风险等级的再评估。结果    (1)2018年共1848名儿童完成调查,其中试验组929名,对照组919名。总患龋率为28.0%,试验组和对照组患龋率分别为26.8%、29.1%。试验组高风险儿童比例为56.3%,对照组为59.3%。干预管理1年后(2019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剔除不完整数据后,共纳入1320名儿童的有效数据,其中试验组659名,对照组661名。总患龋率为35.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龋率分别为32.0%、39.1%;龋病发生率分别为11.9%、15.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P < 0.05)。(2)干预管理1年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高风险等级儿童分别降低了14.0%、12.4%,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1,P  >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风险等级儿童分别降低了3.7%、2.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21,P  >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低风险等级儿童分别增加了17.7%、14.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9,P < 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食甜食< 3次/ d、母亲未患龋、睡前刷牙后未进食甜食是试验组龋病高风险儿童的保护因素(P < 0.05),未定期进行专业口腔检查是危险因素(P < 0.05)。帮助孩子刷牙、使用含氟牙膏、6个月内去看过口腔医生是对照组龋病高风险儿童的保护因素(P < 0.05),出生6个月内人工喂养、进食甜饮料1次/ d是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儿童乳牙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涂氟、口腔检查、母亲未患龋是龋病高风险儿童的保护因素。应用基于风险评估的儿童龋病分级管理可降低乳牙龋病发生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臭氧油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应用效果研究
    顾春梅,周炳荣,韦敏,李淑媛
    2021, 14(2): 204-206.  DOI: 10.19538/j.kq.2021.02.016
    摘要 ( )  
    目的    观察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局部涂抹臭氧油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9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并拟拔除双侧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45例,共计患牙90颗。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方法,将所有患牙分为臭氧油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牙拔除术,术后连续3 d,臭氧油组在手术创面及创面周围涂抹臭氧油,对照组给予抗生素口服。于术后1、3、7 d评估患者疼痛、肿胀、张口受限程度等舒适度相关指标。结果   术后1、3、7 d,臭氧油组患者的疼痛及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臭氧油组患者的张口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局部涂抹臭氧油能够有效缓解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的疼痛、肿胀和张口受限程度。
    不完全去龋法治疗深龋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吕胜慎,马兰,印晶晶,禹怡君,苗雷英
    2021, 14(2): 207-215.  DOI: 10.19538/j.kq.2021.02.017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不完全去龋法治疗深龋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查找治疗深龋的相关文献。通过Meta分析评价不完全去龋法与完全去龋法治疗深龋临床效果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部分去龋法、逐步去龋法治疗深龋的临床效果。结果    共纳入13篇相关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深龋治疗中,与完全去龋法相比,不完全去龋法(包括部分去龋法和逐步去龋法)的术中牙髓暴露风险显著降低(均P < 0.05),而术后牙髓病变和修复失败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均P > 0.05)。结论    不完全去龋法治疗深龋更有利于保护牙髓活力,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综述
    釉基质衍生物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王忠山1,任子龙2
    2021, 14(2): 216-219.  DOI: 10.19538/j.kq.2021.02.018
    摘要 ( )  
    釉基质衍生物(enamel matrix derivatives,EMD)是从幼猪牙胚中提取的釉基质蛋白的衍生物,其组成成分复杂,包含多种蛋白成分和生长因子物质。EMD被广泛用于牙周再生领域,近年来在牙移植、直接盖髓治疗等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多,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文章就近些年EMD促进细胞矿化的机制研究,以及在牙周再生、牙移植、直接盖髓等临床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推动该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再生及免疫调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陈宁馨,赖光云,汪俊
    2021, 14(2): 220-224.  DOI: 10.19538/j.kq.2021.02.019
    摘要 ( )  
    乳牙牙髓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干细胞,提取自脱落的乳牙,易获取、无创伤,符合伦理要求,同时具有强增殖能力及多分化潜能;其低免疫原性的特点使得移植后宿主无发生免疫反应或排斥反应的风险,也不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这些特性使乳牙牙髓干细胞成为再生医学中细胞治疗所需的理想种子细胞之一。文章就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再生及免疫调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全脱出恒牙再植预后临床研究进展
    刘佳佳,杜样,邸天凯,卢晓曦,王小竞
    2021, 14(2): 225-228.  DOI: 10.19538/j.kq.2021.02.020
    摘要 ( )  
    牙齿全脱出(tooth avulsion)是指牙齿受外力从牙槽窝中脱出,牙髓和牙周膜同时损伤,牙槽窝空虚或伴有牙槽骨骨折。全脱出是牙齿常见创伤类型之一,发生率约为0.5% ~ 16%,多发于7 ~ 14岁儿童,以上颌中切牙最常见。牙齿全脱出后,再植是目前临床最常用且首选的治疗方式。再植的牙齿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脱位牙的牙根发育情况、离体干燥时间等。全脱出牙的牙髓及牙周预后情况复杂多样,现将全脱出牙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牙周炎症微环境对牙龈上皮屏障影响研究进展
    王佳岱,张璇,林莉
    2021, 14(2): 229-233.  DOI: 10.19538/j.kq.2021.02.021
    摘要 ( )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牙周致病菌、黏膜和免疫宿主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在牙周病中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菌之一,与黏膜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牙龈上皮是口腔微生物群的物理和免疫屏障,在牙周组织感染炎症后激活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就牙龈上皮细胞在P. gingivalis刺激炎症细胞形成的炎症微环境中的生物学行为研究做一综述。
    牙周炎与抗心磷脂抗体相关性研究进展
    张晓云,原韶钟
    2021, 14(2): 234-238.  DOI: 10.19538/j.kq.2021.02.022
    摘要 ( )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是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有关的自身免疫抗体,受细菌感染因素影响。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通过菌斑微生物引发宿主免疫反应产生炎症介质导致牙周组织破坏。目前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致病菌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导致血清ACA水平升高,牙周基础治疗可使血清ACA水平降低,ACA可通过调控炎性因子介导牙周炎症。文章就牙周炎与ACA相关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胡玲玲,潘珲,谢志坚
    2021, 14(2): 239-242.  DOI: 10.19538/j.kq.2021.02.023
    摘要 ( )  
    开窗减压术是治疗颌骨大型囊性病变或青少年替牙期囊性病变保留恒牙的保守治疗方式。通过保持开窗、降低囊腔内压力及配合定期冲洗,囊腔得以逐渐缩小,形成颌骨的成骨修复,从而能够保留重要神经血管组织,使恒牙正常发育或萌出,避免过多地切除组织、减少病理性骨折的发生,这些特点使开窗减压术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文章就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增强现实联合导板治疗颌面部多发异物1例报告
    程杰,汤炜
    2021, 14(2): 243-246.  DOI: 10.19538/j.kq.2021.02.024
    摘要 ( )  
    口腔手术显微镜辅助治疗Ⅲ型牙内陷伴根尖周炎1例报告
    曾鉴鸿,庄雪莹,季伶俐,陈旭
    2021, 14(2): 247-250.  DOI: 10.19538/j.kq.2021.02.025
    摘要 ( )  
    口腔手术显微镜联合锥形束CT辅助治疗上颌第一前磨牙遗漏远颊根管1例报告
    路瑶,曹荣玉,刘雪,孟磊,姚丽萍,卢志山
    2021, 14(2): 251-252.  DOI: 10.19538/j.kq.2021.01.026
    摘要 ( )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双侧广泛性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1例报告
    赵珺如,刘乙澍,崔念晖
    2021, 14(2): 253-256.  DOI: 10.19538/j.kq.2021.02.02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