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专家讲座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局限性牙源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
    张述寅,莫静珍,李国威,李元,胡开进
    2021, 14(3): 257-260.  DOI: 10.19538/j.kq.2021.03.001
    摘要 ( )  
    牙源性感染是指因牙或牙周围结构破坏引起的牙槽和(或)颌面部感染。局限性牙源性感染经及时、正确处理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但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引起骨髓炎及间隙感染(即播散性感染),重者可发展至海绵窦血栓形成、脑脓肿、纵隔炎而危及生命。文章通过对常见局限性牙源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阐述,为口腔全科医生及时有效地处理局限性牙源性感染提供帮助。
    局限性口腔颌面部腺体组织感染的诊治与预防
    刘平,胡开进,李元,薛洋,张泽玮,周宏志
    2021, 14(3): 261-265.  DOI: 10.19538/j.kq.2021.03.002
    摘要 ( )  
    口腔颌面部腺体组织感染是指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体由于分泌通道阻塞合并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局限性腺体组织感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感染可向腺体外组织扩散,引起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也可通过血循环扩散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或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文章通过常见局限性腺体组织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特殊人群的转诊治疗进行阐述,为口腔全科医生及时有效地处理口腔颌面部局限性腺体组织感染提供帮助。
    局限性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
    马洋,邓天阁,胡开进,李元,薛洋
    2021, 14(3): 266-270.  DOI: 10.19538/j.kq.2021.03.003
    摘要 ( )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是指由结核杆菌、放线杆菌、梅毒螺旋体、白色念珠菌等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发生在口腔颌面局部的感染。发病率虽低,但若未经及时、有效治疗,可引起较为严重的颌面部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文章就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进行阐述,以期为口腔医生正确认识及有效诊治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提供参考。
    局限性口腔创伤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
    刘川,李元,张武阳,胡开进,薛洋
    2021, 14(3): 271-274.  DOI: 10.19538/j.kq.2021.03.004
    摘要 ( )  
    口腔创伤性感染是指口腔软硬组织遭受创伤后继发的感染。口腔软硬组织创伤后经及时、正确处理,发生感染的概率较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引起局限性感染,继续发展可引起骨髓炎、间隙感染甚至累及全身重要器官危及患者生命。文章通过对局限性口腔创伤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进行阐述,以期为口腔全科医生及时、正确地预防和处理局限性口腔创伤性感染提供参考。
    专家讲座
    意向性牙再植的临床考量
    朱晗懿,黄正蔚
    2021, 14(3): 275-281.  DOI: 10.19538/j.kq.2021.03.005
    摘要 ( )  
    当根管治疗和根尖手术难以治疗患牙根尖周病损时,意向性牙再植作为一项有着较久历史的临床技术,可作为保存天然牙的治疗手段之一。与牙种植术相比,有着更好的美学性能、经济效益,并保存了患牙的本体感受是意向性再植特有的优势。文章就意向性再植的适应证与非适应证、与牙种植术的比较及临床治疗程序做一综述。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口腔医学本科生牙周临床实习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曹洁,许砚耕,胡文杰
    2021, 14(3): 282-286.  DOI: 10.19538/j.kq.2021.03.006
    摘要 ( )  
    牙周临床实习教学是牙周病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理论课和牙周前期实习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牙周病学本科教学体系。文章结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口腔医学本科生牙周临床实习的30余年教学实践,归纳了牙周临床实习的目标,总结了牙周临床实习教学的特点、内容和模式,为国内推广实施规范化的口腔本科生牙周临床实习教学提供参考借鉴,以促进我国牙周病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牙周病诊治水平。
    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国家级继教项目课程设计和实践的初步探索
    释栋,胡文杰,孟焕新,刘建
    2021, 14(3): 287-290.  DOI: 10.19538/j.kq.2021.03.007
    摘要 ( )  
    口腔种植治疗正在国内快速推广和普及,但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的难度和风险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成为影响种植治疗远期疗效的潜在隐患,从而影响我国口腔种植的健康有序发展。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基于10余年牙周种植的临床和科研基础,设计并推出了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旨在推广牙周种植科学理念,强化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的特点分析和风险管控,经过近5年的实践和探索,获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和社会反响。文章将对项目课程的设计、内容和实施效果进行总结,为主题化口腔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进一步深化开展积累经验。
    线上教学模式在口腔黏膜病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吴芳龙1,杨拯2,周红梅1
    2021, 14(3): 291-294.  DOI: 10.19538/j.kq.2021.03.0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线上教学模式在口腔黏膜病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15级和2016级共445名参加口腔黏膜病学课程的学生,按照学习模式分为传统教学组(2015级5年制192名+8年制30名)和线上教学组(2016级5年制193名+8年制30名)。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区别于线上教学模式。通过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及调查问卷评估来比较教学效果。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制学生传统教学组的平时成绩比线上教学组高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但线上教学组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在各人文地理大区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尽管5年制学生传统教学组的期末成绩略低于线上教学组,而8年制学生传统教学组的期末成绩略高于线上教学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线上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较好,有52.75%的学生推荐线上教学模式。结论    在一些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等情况下,线上教学模式可作为口腔黏膜病学本科教学的替代模式。
    论著
    上颌窦气化及其相关解剖特征的锥形束CT分析
    吴兴胜1,曾永发1,章福保2,郭恬1,石连水1
    2021, 14(3): 295-301.  DOI: 10.19538/j.kq.2021.03.009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窦不同气化分型的发生率及相关解剖特征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20年1—6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并拍摄CBCT影像患者200例,对其CBCT图像进行重建分析。依据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将上颌窦气化类型分为正常气化和过度气化,统计各分型的发生率。根据上颌窦气化程度,将纳入研究的上颌窦分为正常气化组和过度气化组,评估每组以下与上颌窦气化相关解剖学特征:上颌窦气化度(amount of maxillary sinus pneumatization,MSPA);牙槽骨高度(height of alveolar bone,BH);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maxillary sinus lateral wall thickness,LWT);上颌窦间隔(maxillary sinus septa,SS);上颌窦副口(accessory maxillary ostia,AMO);上颌窦口直径(diameter of the ostium,OD)。结果    因7侧上颌窦存在明显炎症而被排除,最终纳入研究的是200例患者的393侧上颌窦。200例患者的上颌窦正常气化发生率为50.0%(100/200),共发生于163侧上颌窦中(41.5%);过度气化发生率为67.0%(134/200),共发生于230侧上颌窦中(58.5%)。MSPA、BH、LWT在过度气化组中分别为(5.48 ± 2.36)、(5.10 ± 1.62)、(1.80 ± 0.75)mm,在正常气化组中分别为(-0.07 ± 4.07)、(11.12 ± 3.76)、(2.80 ± 1.51)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过度气化组的SS、AMO发生率分别为48.26%和18.26%,而正常气化组发生率分别为11.04%和4.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OD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上颌窦过度气化的发生率较高,这类气化现象会导致MSPA的增加、LWT和BH的降低,更易出现SS、AMO,提醒口腔医生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前和正畸加力过程中应关注上颌窦的气化程度及其相关的解剖特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对微笑美学参数喜好度的研究
    苏恩典a,陈莹晖b,程辉b,于皓b
    2021, 14(3): 302-307.  DOI: 10.19538/j.kq.2021.03.010
    摘要 ( )  
    目的    探讨微笑美学参数的改变对微笑美的影响,并研究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对微笑美学参数的喜好度,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张美观协调的志愿者(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生)微笑图像作为模板图像,通过调整颊隙率、侧切牙与中切牙宽度比值、上中切牙宽长比例和牙龈暴露量等微笑美学参数对模板图像进行修改,获得24张微笑图像,作为调查资料。选择2019年3—9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成年患者158例[男75例、女83例,年龄(29.8 ± 5.5)岁]作为调查对象,对24张微笑图像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所获VAS评分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 颊隙率为0 ~ 15%、侧切牙与中切牙宽度比值为62% ~ 87%、上中切牙宽长比例为80% ~ 95%,以及牙龈暴露量为-1 ~ 1 mm时,其VAS评分在相应微笑美学参数中相对较高(均P < 0.05)。结论    颊隙率、侧切牙与中切牙宽度比值、上中切牙宽长比例以及牙龈暴露量均可对微笑美产生显著影响。
    不同频率和单脉冲能量下Er∶YAG激光辅助单根管荡洗对根尖压力影响的研究
    李依洲1,何新宇1,聂铭远2,于悦2,雷争辉1,潘翀2,赵继志1
    2021, 14(3): 308-311.  DOI: 10.19538/j.kq.2021.03.011
    摘要 ( )  
    目的 采用高频脉动压力传感器测量不同频率和单脉冲能量下前牙单根管模型Er∶YAG激光辅助化学预备产生的根尖压力值。方法    前牙单根直根管模型内注满去离子水,根尖孔外接50 000 Hz高频大量程传感器。Er∶YAG激光工作尖置于根管口上3 mm处,激光激励频率设置为20 ~ 50 Hz(以10 Hz为间隔),单脉冲能量设置为5 ~ 50 mJ(以5 mJ为间隔);采用超短脉宽模式,记录不同频率和单脉冲能量下Er∶YAG激光辅助荡洗时的根尖瞬时压力。结果    单根管模型根尖压力值随单脉冲能量升高而线性增加。当单脉冲能量≥ 35 mJ时,根尖压力在荡洗过程中出现累积,压力值显著增加。功率设置越高,压力值升高幅度越大。结论    根尖压力值随单脉冲能量升高而线性增加,高功率下根尖区会出现高压累积,增加根尖损伤风险。临床合理设置参数,对Er∶YAG激光辅助化学预备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牵张力对牙周膜干细胞内质网线粒体偶联及其介导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杨宽1,2,包立辉2,张彩娣3,翟启明2,邸天凯3,王爽1
    2021, 14(3): 312-316.  DOI: 10.19538/j.kq.2021.03.012
    摘要 ( )  
    目的    探究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在受到牵张力作用下的成骨分化能力及其内质网线粒体偶联的变化。方法    从牙周膜分离原代PDLSCs并进行传代培养,使用第3代细胞以施加或不施加牵张力处理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在加力后收取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培养,采用茜素红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PDLSCs成骨分化水平和成骨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水平。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内质网的空间接触变化,采用qRT-PCR检测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fusion 1,Mfn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on 2,Mfn2)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PDLSCs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    茜素红染色和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施加牵张力后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显著增强(P < 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DLSCs内质网线粒体偶联长度与线粒体周长之比显著降低(P < 0.05)。实验组细胞Mfn2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但两组Mfn1基因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与对照组相比则显著升高(P < 0.05)。结论    施加牵张力可促进PDLSCs的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LSCs内质网线粒体的偶联、升高线粒体膜电位趋势有关。
    葡萄糖酸氯己定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结合华卟啉钠的影响研究
    宋玉琦1,王佩臣2,王晓春1,孙玲玲1,毕良佳1
    2021, 14(3): 317-322.  DOI: 10.19538/j.kq.2021.03.0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葡萄糖酸氯己定(chlorhexidine gluconate,CHX)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结合华卟啉钠(sinoporphyrin sodium,DVDMS)的影响。方法    根据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液中加入DVDMS的质量浓度分为4个实验组(10、20、40、80 μg/mL DVDMS组)与1个对照组(不加DVDMS),每组再根据加入CHX的质量分数(0、0.05%、0.10%)分为3个亚组,分别记为PBS、0.05% CHX、0.10% CHX亚组。使用光谱仪检测在入射光为405 nm时各组的光谱数据,导入Origin 7.0软件中进行处理,绘制荧光光谱曲线图,并计算各实验组累计相对荧光强度。结果 同一质量分数CHX的各实验组随着DVDMS质量浓度的增加,累计相对荧光强度均有上升趋势。在同一质量浓度DVDMS组中,各不同质量分数CHX亚组累计相对荧光强度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20、40、80 μg/mL DVDMS组的F值分别为531.94、1259.04、3585.47、8611.56,均P < 0.05);其中,0.05% CHX亚组的累计相对荧光强度大于0.10% CHX亚组,0.10% CHX亚组的累计相对荧光强度大于PBS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质量分数为0.05%和0.10%的CHX均可增加牙龈卟啉单胞菌与DVDMS的结合,0.05% CHX的作用效果更佳。
    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效果评价
    张智颖a,刘东娟b,潘亚萍a
    2021, 14(3): 323-327.  DOI: 10.19538/j.kq.2021.03.014
    摘要 ( )  
    目的    制备高效价高纯度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和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多克隆抗体,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将新鲜培养的P. gingivalis和F. nucleatum菌液灭活后与佐剂乳化混匀,作为抗原皮下多点注射免疫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定期免疫并在抗体效价达到预期后采用颈动脉取血获得抗血清。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多克隆抗体交叉反应。应用硫酸铵沉淀法纯化多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blot方法鉴定抗体的纯度。荧光显微镜观察多克隆抗体应用于免疫荧光实验的效果。结果    免疫6周后,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320 000 ~ 1∶640 000,相互之间未出现交叉反应,且纯度较高。免疫荧光实验中可观察到明显的荧光,并可见P. gingivalis的球杆状形态和F. nucleatum的短杆状形态。结论    成功制备了P. gingivalis和F. nucleatum多克隆抗体,其特异性良好,为后续的免疫学相关实验奠定了基础。
    基于锥形束CT影像对下颌管解剖变异的系统评价
    钟双泽1,李佳岭2,王铁梅1
    2021, 14(3): 328-332.  DOI: 10.19538/j.kq.2021.03.015
    摘要 ( )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进行解剖学研究的系统评价,以评估下颌管变异及其解剖学发生率。方法    在PubMed、Cochrane、CNKI数据库中搜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关于成年人群下颌管解剖变异的相关文章,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分析。通过系统评价对副颏孔(accessory mental foramen,AMF)、磨牙后孔(retromolar foramen,RMF)、下颌骨舌侧孔(mandibular lingual foramina,MLF)、下颌管分支(bifid mandibular canal,BMC)等下颌管解剖变异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6篇描述性横断面研究。分析结果显示,AMF发生率为9.54%(95%CI:6.39% ~ 12.69%),RMF发生率为23.64%(95%CI:14.44% ~ 32.84%),MLF在研究的成年人群中每一个体几乎均有发现,BMC发生率约为38.0%。结论    下颌管分支的各孔和管在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解剖变异,基于CBCT影像对下颌管解剖变异研究可为临床提供指导性意见。
    数字化外科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刘福来,李志萍,孟箭,葛良玉
    2021, 14(3): 333-337.  DOI: 10.19538/j.kq.2021.03.016
    摘要 ( )  
    目的 评价数字化外科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下颌骨肿瘤或囊肿患者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颌骨三维CT和下肢CT血管造影(CTA)检查。应用Mimics 8.11软件对下颌骨病灶进行截骨范围设计、缺损的镜像重建。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截骨、塑形和复位导板,同时根据镜像重建下颌骨模型预弯钛板。术中根据截骨、塑形和复位导板完成下颌骨的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的制备及下颌骨缺损的即刻修复。术后评价患者面型、张口度、咬合关系,并结合影像学资料评价骨结合及髁突位置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Ⅰ期愈合,移植的血管化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面型逐渐恢复对称,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恢复至3.0 ~ 3.8 cm;病灶未累及下颌升支及髁突的患者两侧髁突均位于关节窝内,盘髁关系均尚可;腓骨与下颌骨结合良好,无异常骨吸收。结论    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良好,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2013—2017年武汉市195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与瘤样病变构成比分析
    宁宝山1,耿金欢2
    2021, 14(3): 338-341.  DOI: 10.19538/j.kq.2021.03.017
    摘要 ( )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武汉市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与瘤样病变发病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2013—2017年武汉市2所医院收治的住院病例,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或瘤样病变1953例,分别按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进行划分并分析结果。结果       1953例患者中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占51.87%、恶性肿瘤占19.05%、囊肿占23.30%、瘤样病变占5.78%。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男女构成比(分别为49.02%和50.98%)基本无差异,其中以涎腺肿瘤居高(41.44%),且肿瘤多为良性(73.14%)。口腔颌面部囊肿男性构成比(54.73%)高于女性(45.27%),其中以颌骨囊肿居高(41.54%)。口腔颌面部瘤样病变女性构成比(57.53%)高于男性(42.47%),其中以牙龈瘤居高(69.91%)。年龄分布上总体在20 ~ <30岁年龄段构成比居高(18.64%),≥70岁构成比较低(3.02%)。病变部位以口腔部位(26.83%)为主,其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瘤样病变均多发于口腔,而囊肿多发于涎腺。结论    武汉市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与瘤样病变以肿瘤最为常见,且以良性为主,不同性别间囊肿与瘤样病变存在差异性,口腔作为好发部位,临床应密切关注,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控制疾病发生。
    钛板表面壳聚糖-金纳米粒子/整合素β6复合物涂层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胡清玮1,2,邓小玲2,钟鸣3,黄文霞1,许铭炎1,2
    2021, 14(3): 342-346.  DOI: 10.19538/j.kq.2021.03.018
    摘要 ( )  
    目的    在粗糙纯钛板表面制备壳聚糖-金纳米粒子/整合素β6复合物(Ch-AuNPs/ITGB6)涂层,研究Ch-AuNPs/ITGB6对细胞成骨分化和抗炎能力的影响。方法    氧化还原法制备Ch-AuNPs,分别加入等质量ITGB6质粒(pLV-ITGB6)和空白质粒(pLV-cs2.0),在粗糙纯钛板表面分别形成Ch-AuNPs/ITGB6涂层和Ch-AuNPs/pLV涂层。应用动态光散射法(DLS)、电泳光散射法(ELS)检测Ch-AuNPs的湿态性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涂层形态,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分析涂层性质。将具有Ch-AuNPs/ITGB6及Ch-AuNPs/pLV涂层的钛板分别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共培养48 h,记为Ch-AuNPs/ITGB6组和Ch-AuNPs/pLV组。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h-AuNPs湿态直径大多为50 ~ 120 nm、分布均匀(多扩散系数PDI = 0.544),携带弱正电荷(zeta电位主要位于0 ~ 10 mV),可与ITGB6质粒形成Ch-AuNPs/ITGB6包被于钛板表面。与Ch-AuNPs/pLV组相比,Ch-AuNPs/ITGB6组可提高细胞OCN、OPN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NF-α、IL-6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Ch-AuNPs/ITGB6可成功包被于钛板表面,且能够促进MC3T3-E1中成骨分化蛋白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为种植体表面生物修饰提供新思路。
    综述
    微环境对牙髓再生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雪纯,毕静,陈旭
    2021, 14(3): 347-350.  DOI: 10.19538/j.kq.2021.03.019
    摘要 ( )  
    年轻恒牙牙髓再生治疗是目前牙髓病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它通过彻底有效的根管消毒,形成适宜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环境,促进根管内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使牙根得以继续发育。在牙髓再生过程中,微环境通过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可溶性信号分子等多种生物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影响干细胞的命运,调控其增殖、分化和代谢等活动。文章就不同微环境对牙髓再生的影响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小鼠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建模的研究进展
    王一名1,张武阳1,李晨2,李登科1,马振1,胡开进1,薛洋1
    2021, 14(3): 351-355.  DOI: 10.19538/j.kq.2021.03.020
    摘要 ( )  
    随着双膦酸盐药物的广泛应用,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的病例报道日益增多。动物模型是研究该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的有效途径。小鼠具有饲养周期短、便于进行基因水平的调控等优势,因此利用小鼠构建BRONJ模型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小鼠BRONJ模型构建相关研究在建模方法和建模成功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从实验动物、建模药物、药物诱导方案、建模成功率等方面对小鼠BRONJ建模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探寻出相对理想的小鼠BRONJ建模方案,提高建模成功率,进而为BRONJ相关的实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牙体外形突度及其设计考量的研究进展
    黄欣然,李卓柔,朱卓立
    2021, 14(3): 356-359.  DOI: 10.19538/j.kq.2021.03.021
    摘要 ( )  
    牙体外形突度是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其形成了牙冠外形的高度,与周围牙周组织的健康息息相关。如何建立合适的外形突度,从而恢复与天然牙相匹配的修复体外形,对维护牙周组织健康、延长修复体寿命、达到良好修复效果有着重大意义。文章将科学地定义牙体外形突度,探究其与周围软硬组织之间是否具有可定量分析的数学关系,从而指导恢复与重建修复体周围自然、和谐的软硬组织美学效果,为口腔技师进行修复体制作提供理论依据。
    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王丽华,任秀云
    2021, 14(3): 360-364.  DOI: 10.19538/j.kq.2021.03.022
    摘要 ( )  
    牙周炎是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慢性多因子炎症性疾病,其造成了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发生发展与氧化应激、炎症和血脂紊乱均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在作用机制、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中阐释了二者的相关性,且牙周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因两种疾病的多方面和长期性使得很难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文章重点综述近年来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牙根盾技术在口腔美学种植中的应用进展
    赵永强,蒋练
    2021, 14(3): 365-369.  DOI: 10.19538/j.kq.2021.03.023
    摘要 ( )  
    牙齿拔除后拔牙位点牙槽骨由于生理或病理性骨吸收,常导致种植时骨量不足,并且伴有软组织萎缩,严重影响种植修复的功能及美学效果。近年来学者们提出各种方案来预防拔牙位点软硬组织的吸收,其中“牙根盾技术”成为美学种植修复的新治疗方法。文章从“牙根盾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效果、技术改良及临床并发症等方面做一综述,进一步为口腔美学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EDTA预处理牙本质对自酸蚀粘接效果影响研究进展
    王惠敏,朱彦霖,杨宇斌,朱轩言,朱松
    2021, 14(3): 370-373.  DOI: 10.19538/j.kq.2021.03.024
    摘要 ( )  
    自酸蚀粘接因操作时间短、操作步骤少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粘接系统已不需要特定的洞型,即可有足够的粘接强度,但粘接的长期稳定性不佳。玷污层的处理和牙本质表面羟基磷灰石的保存是提高自酸蚀粘接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乙二胺四乙酸(EDTA)温和的脱矿模式使其作为自酸蚀粘接的牙本质预处理剂成为可能。但EDTA预处理牙本质表面是否可提高自酸蚀粘接强度及稳定性,仍存在争议。文章就EDTA预处理牙本质对自酸蚀粘接效果的影响、相关因素及机制做一综述,为提高自酸蚀粘接强度及长期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病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自体牙移植术后颌面颈部严重血肿1例报告
    张洲铭a,李永清a,邓中阳b,柴碧芳b,李家存b,侯锐b
    2021, 14(3): 374-376.  DOI: 10.19538/j.kq.2021.03.025
    摘要 ( )  
    混合牙列期下颌第一磨牙冠周炎伴颊侧龈瘘1例报告
    杨加震1,2,曾飞1,2,李帆2,卢洁1,2,孙仁浩1,2,杨芳2
    2021, 14(3): 377-378.  DOI: 10.19538/j.kq.2021.03.026
    摘要 ( )  
    锥形束CT辅助诊断右上颌第二磨牙双腭根1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陶荣,杨卫东
    2021, 14(3): 379-381.  DOI: 10.19538/j.kq.2021.03.027
    摘要 ( )  
    多学科联合治疗特发性多发埋伏牙1例报告
    陈昊,吕亮,康爽,李忱,陈嘉琳,郭永峰,赵震锦
    2021, 14(3): 382-384.  DOI: 10.19538/j.kq.2021.03.028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