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30
    上一期    下一期

    卷首语
    专题笔谈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论著
    综述
    讲座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主编寄语
    孙宏晨
    2021, 14(1): 1-128. 
    摘要 ( )  
    专题笔谈
    牙周炎新分类概述
    潘亚萍,刘静波
    2021, 14(1): 2-4.  DOI: 10.19538/j.kq.2021.01.001
    摘要 ( )  
    牙周病和植体周病国际分类研讨会提出牙周炎分类的新框架,对牙周炎进行分期和分级,为牙周炎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Ⅰ期牙周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高靓,刘静波
    2021, 14(1): 5-9.  DOI: 10.19538/j.kq.2021.01.002
    摘要 ( )  
    Ⅰ期牙周炎为早期牙周炎,处于附着丧失的初始阶段,对本期牙周炎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开展积极有效的牙周治疗,更易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进而有效降低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对Ⅰ期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和阐述,旨在为口腔医生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Ⅱ期牙周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徐桐,张冬梅
    2021, 14(1): 10-15.  DOI: 10.19538/j.kq.2021.01.003
    摘要 ( )  
    2018年公布的牙周病和植体周病国际新分类对比1999年的牙周病分类系统有许多改变。旧分类系统中的“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被归于一个类别(即牙周炎),并进行多维的分期分级描述。目前这种新分类已引入临床以指导实践,但许多口腔医生尚不熟悉。其中Ⅱ期牙周炎是中度牙周炎,此阶段炎症已对牙周组织造成一定损坏,若能早诊断、早干预,可有效阻止炎症进一步发展,获得良好预后。文章通过结合国内外文献和笔者经验,对Ⅱ期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做一概述。
    Ⅲ期牙周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王佳岱,林莉
    2021, 14(1): 16-20.  DOI: 10.19538/j.kq.2021.01.004
    摘要 ( )  
    与1999年牙周病分类相比,2018年提出的牙周病新分类发生了许多改变,文章将简要介绍牙周炎新分类,阐述Ⅲ期牙周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并介绍Ⅲ期牙周炎的治疗计划和方法。
    Ⅳ期牙周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陈双双,唐晓琳
    2021, 14(1): 21-2510.19538/j.kq.2021.01.005.  DOI: 10.19538/j.kq.2021.01.005
    摘要 ( )  
    Ⅳ期牙周炎以严重的牙周破坏和咬合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通过病史回顾、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即可鉴别Ⅲ期与Ⅳ期牙周炎。针对Ⅳ期牙周炎的临床特点,应强调多学科合作,并且在各个牙周治疗阶段注重咬合调整和咬合重建,以达到消除炎症、修复缺失牙、稳定咬合的治疗目标。文章围绕Ⅳ期牙周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计划加以概述。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牙周骨切除术和骨成形术教学训练模型的设计制作及初步应用
    路瑞芳,王安琪,刘建,胡文杰,贾鹏程
    2021, 14(1): 26-30.  DOI: 10.19538/j.kq.2021.01.006
    摘要 ( )  
    牙周基础性手术训练是牙周专业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本研究设计一种模拟临床病损拟实施牙周骨切除术和骨成形术的教学训练石膏模型,并制定相关的手术训练流程。该训练模型直观地模拟了临床中常见的典型牙槽骨缺损类型,研究生和进修医生在手术训练过程中可以深刻理解牙周炎导致牙槽骨骨破坏的特点,熟练掌握牙槽骨修整的过程,并学会如何通过修整形态不佳的牙槽骨,形成生理性骨外形,取得了较好的手术训练效果。该训练模型有助于牙周专科手术训练学习、强化理论和实践体验,其设计模拟临床典型病损,制作简单,易于院校教学推广应用,可以为提高临床手术能力打下基础。
    针对牙周进修医生分阶段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思考与探索
    刘凯宁,赵亦兵,张艳玲,刘建,胡文杰
    2021, 14(1): 31-35.  DOI: 10.19538/j.kq.2021.01.007
    摘要 ( )  
    牙周进修医生教学是牙周病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牙周病诊治医患失衡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进修教学30余年的经验为基础,根据牙周系统治疗的专业特点,总结和探索牙周进修教学分阶段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一年期进修教学以3个月为界,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熟练掌握牙周专业理论知识并初步掌握基础治疗能力阶段,第二阶段为牙周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和规范及基础治疗再评估阶段,第三阶段为复杂患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设计及手术入门阶段,第四阶段为牙周临床诊治思维培养及特色手术能力提升阶段。通过设计一系列操作性强、可量化的考核标准,以使每一阶段训练内容落到实处。期望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广能够推动我国牙周进修医生教学事业的发展。
    论著
    氯化锂促进大鼠牙周组织缺损修复效果研究
    陈畅行1,徐丹2,罗彬艳1,闫福华1
    2021, 14(1): 36-40.  DOI: 10.19538/j.kq.2021.01.008
    摘要 ( )  
    目的 观察分析氯化锂促进大鼠牙周组织缺损修复的实验效果。方法 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构建大鼠急性牙周缺损模型。采取腹腔注射氯化锂及缺损处放置氯化锂明胶海绵两种给药方式,并在牙周缺损表面覆盖Guidor?可吸收基质膜。术后4周取材制作组织学切片,光镜下观察牙周组织缺损修复情况,测量各组缺损区域新生牙槽骨面积。结果 腹腔氯化锂组、明胶海绵氯化锂组相对于各自对照组(腹腔生理盐水组和明胶海绵生理盐水组),在缺损区域均可观察到明显较多的新生骨小梁组织形成及新生血管生成。各组间新生牙槽骨面积比较,腹腔氯化锂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仅覆盖Guidor?可吸收基质膜)及腹腔生理盐水组,明胶海绵氯化锂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及明胶海绵生理盐水组,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氯化锂组与明胶海绵氯化锂组之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氯化锂腹腔注射和局部给药两种方式均能在促进大鼠牙周组织缺损特别是牙槽骨缺损修复中取得显著效果,并能促进局部区域新生血管生成。
    软骨细胞外泌体在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软骨异常钙化中的作用研究
    侯淑洁1a,2a,王刘欣1b,2b,郭锋1b,2c,袁文轩1a,2a,叶涛1a,杨帆1b,张勉1a,王贺林1b
    2021, 14(1): 41-46.  DOI: 10.19538/j.kq.2021.01.009
    摘要 ( )  
    目的 探索软骨细胞外泌体在大鼠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退变软骨异常钙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48只6周龄雌性SD大鼠,根据实验时间点(2、4、8周)随机分为三大组,每大组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单侧前牙反牙合(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实验组,每组8只大鼠。对UAC实验组大鼠施加UAC刺激诱导TMJ OA,于2、4、8周后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对TMJ髁突软骨进行CD63、基质羧基谷氨酸蛋白(matrix gla protein,MGP)的免疫组化染色和mRNA含量检测,同时透射电镜观察软骨中钙化痕迹及外泌体结构。提取大鼠TMJ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并施加流体剪切力刺激,茜素红染色检测钙化结节形成情况,对软骨细胞和外泌体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UAC实验组大鼠TMJ髁突软骨内CD63分子高表达,同时在钙化痕迹周围存在大量外泌体样结构,而MGP含量则在4周和8周时显著减少。流体剪切力可显著促进TMJ髁突软骨细胞钙化结节形成,同时外泌体数目增多,但外泌体中MGP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对正常培养的软骨细胞施加外泌体后可显著促进钙化结节的生成。结论 大鼠TMJ OA软骨中外泌体数目增加,同时外泌体内MGP含量降低,两方面共同促进软骨异常钙化的发生。
    不同双膜透明矫治器戴用时间对正畸牙移动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诗哲,储沨婷,冯齐平,杨一鸣,潘晓岗,陈荣敬
    2021, 14(1): 47-52.  DOI: 10.19538/j.kq.2021.01.010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不同双膜透明矫治器戴用时间对正畸牙移动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9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对两个实验组动物采用薄膜(0.625 mm)和厚膜(0.750 mm)两种厚度膜片透明矫治器进行矫治,均设计为每一步矫治使左右下中切牙各远中移动0.33 mm,总矫治时长为12 d;其中实验1组(缩短薄膜矫治器戴用时间)的每步矫治时长为3 d(薄膜矫治器1 d、厚膜矫治器2 d),共进行4步矫治;实验2组的每步矫治时长为4 d(薄膜矫治器2 d、厚膜矫治器2 d),共进行3步矫治。对照组配戴厚膜矫治器,但不进行牙移动。测量矫治前及每步矫治结束后实验动物临床冠切点、中点、龈点的牙移动相关指标。对实验组每一步矫治前后及两个实验组之间的牙移动量、牙移动速率及牙移动表达精确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戴用双膜透明矫治器可有效完成牙移动,与矫治前比较,牙移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同一位点实验1组牙移动速率均高于实验2组(P < 0.05);(3)实验1组缩短薄膜佩戴时间,与实验2组的单步矫治牙移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在进行同一步骤矫治时,实验1组龈点牙移动表达精确度稍低于实验2组,在切点和中点两组的牙移动表达精确度无差异;(5)实验1组和实验2组的牙移动方式均为倾斜移动,且两组的倾斜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1)缩短薄膜戴用时间可有效提高牙移动速率,且牙移动量无明显差异,但龈点牙移动量表达精确度可能稍有降低;(2)临床可适当缩短薄膜戴用时间,以提高正畸牙移动速率,并可缩短疗程、优化患者感受,尤其适用于需要倾斜移动的病例。
    三维冠根整合数字化模型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李苏娜1,张怡2,魏青3,蔡鸿丹4
    2021, 14(1): 53-58.  DOI: 0.19538/j.kq.2021.01.011
    摘要 ( )  
    目的 建立牙齿三维冠根整合数字化模型并进行虚拟排牙,探讨其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获取15例患者锥形束CT(CBCT)的全牙列模型和结构光的牙冠模型,行迭代最近点算法对两种模型进行全局配准,在最佳匹配后截取CBCT牙根和基于结构光扫描的牙冠整合成新的牙齿模型。利用自行研发软件Teeth Arrangement对整合后的牙齿模型按照理想牙合标准进行排列并导入颌骨进行在线验证。最后采用同行评估等级(peer assessment rating,PAR)指数评价排牙效果。结果 15例患者的结构光扫描模型与CBCT配准偏差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上颌配准偏差为(0.135 ± 0.015)mm,下颌配准偏差为(0.130 ± 0.022)mm。15例患者的排牙模型导入颌骨中,全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牙根突出颌骨。采用PAR指数对排牙前数字化模型与石膏模型错牙合程度分析,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ICC > 0.800)。全部患者排牙前后模型PAR加权值减少90 % 以上,排牙前后效果比较为改善;2/3患者PAR加权值减少22分以上,排牙前后效果比较为极大改善。结论 将牙齿三维冠根整合数字化模型应用到口腔临床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
    浓缩生长因子在自体牙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李云逸,刘国良,热依沙·阿布都克依木,姜春雁,古丽·吾肉孜,阿地力·莫明,王玲
    2021, 14(1): 59-65.  DOI: 10.19538/j.kq.2021.01.012
    摘要 ( )  
    目的 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自体牙移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外科门诊行自体牙移植的82例患者,共有84颗患牙完成自体牙移植,并随机分为CGF组和单纯移植组,每组42颗。两组患者均在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并应用3D打印供牙模型指导牙槽窝预备。CGF组患者在受区牙槽窝内放置CGF后再将供牙植入;单纯移植组患者仅植入供牙,牙槽窝内不放置CGF。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供牙植入后的初期稳定性,以及术后第1、3、7天临床症状[包括疼痛程度(VAS评分)、肿胀度、开口度],并对术后1年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CGF组术中供牙初期稳定性优于单纯移植组(P < 0.05)。CGF组术后第1、3天疼痛程度低于单纯移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7天两组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第1、7天开口度及肿胀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3天CGF组开口度及肿胀度优于单纯移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随访1年,CGF组成功率和存留率分别为92.9%和97.6%,单纯移植组成功率和存留率分别为76.2%和90.5%;CGF组成功率高于单纯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存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GF应用于自体牙移植取得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减轻患者术后症状,有利于移植牙稳固,提高自体牙移植成功率。
    利用数字化导板取出骨内折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研究
    张翀,邓春富,赵宝红
    2021, 14(1): 66-69.  DOI: 10.19538/j.kq.2021.01.13
    摘要 ( )  
    目的 研究利用数字化导板取出骨内折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完成骨内折断种植体取出术患者11例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利用数字化导板取出的患者5例(导板组),利用常规环钻取出的患者6例(常规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种植体完整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疼痛程度。结果 导板组手术时间为(16.00 ± 0.71)min,与常规组手术时间[(23.00 ± 2.21)min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022,P = 0.023)。导板组均未出现种植体外壁损伤和周围骨组织的额外损伤,也无并发症发生;常规组中有2例种植体出现种植体外壁的损伤、二次断裂和周围骨组织的额外损伤,并有1例造成颏神经的损伤。术后即刻和术后3 d,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利用数字化导板取出骨内折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较好,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基于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形态和位置的研究
    周林曦1,张幸竹2,房兵1,张桂荣2
    2021, 14(1): 70-73.  DOI: 10.19538/j.kq.2021.01.014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对比分析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与个别正常牙合患者髁突的形态和位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患者40例,其中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20例(偏斜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0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的差异。结果 (1)偏斜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比较发现,在髁突形态方面,偏斜侧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突高度、髁顶高度均比非偏斜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髁突位置方面,偏斜侧髁突外间隙、上间隙和后间隙比非偏斜侧小;偏斜侧髁突前间隙、内间隙及髁突外突距比非偏斜侧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对照组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偏斜组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在髁突形态方面,偏斜组偏斜侧髁突高度比对照组大,最大轴面面积比对照组小;非偏斜侧髁突高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髁突位置方面,偏斜组偏斜侧髁突上间隙小于对照组,髁突内间隙、前间隙、髁突外突距及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的形态和位置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偏斜侧髁突形态较对侧小,并向后上外方向移位。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高度比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大。
    小檗碱对牙髓干细胞MAPK/ERK信号通路及成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研究
    毕磊,刘辉,武燃
    2021, 14(1): 74-80.  DOI: 10.19538/j.kq.2021.01.0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提取DPSCs,将培养鉴定的DPSCs传代培养至第3 ~ 5代,用于以下实验。实验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DPSCs)、矿化液组(加入矿化液)、小檗碱组(加入10 μmol/L小檗碱)、矿化液+MAPK抑制剂组(加入矿化液+10 μmol/L MAPK抑制剂SB203580)、小檗碱+MAPK抑制剂组(10 μmol/L小檗碱+10 μmol/L MAPK抑制剂SB203580)。CCK-8法检测各组培养1、7、10、14 d时的细胞增殖情况。各组处理14 d,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矿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P)、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骨桥蛋白(OPN)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ERK、磷酸化ERK(p-ER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5组细胞处理1、7、10、14 d,对照组、矿化液组、小檗碱组光密度(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3组的细胞增殖能力相似;分别与对照组、矿化液组、小檗碱组相比,矿化液+MAPK抑制剂组和小檗碱+MAPK抑制剂组的OD值升高(均P < 0.05),说明其细胞增殖能力增强。与对照组相比,矿化液组和小檗碱组的DPSCs矿化结节形成能力增强,细胞中ALP、DSPP、OPN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p-p38 MAPK/p38 MAPK、p-ERK/ERK蛋白表达水平比值升高(P < 0.05)。分别与矿化液组、小檗碱组相比,矿化液+MAPK抑制剂组、小檗碱+MAPK抑制剂组的DPSCs矿化结节形成能力减弱,细胞中ALP、DSPP、OPN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p-p38 MAPK/p38 MAPK、p-ERK/ERK蛋白表达水平比值降低(P < 0.05)。结论 小檗碱可促进DPSCs成牙本质向分化,可能是通过激活p38 MAPK/ERK信号通路实现的。
    口腔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评价与其早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王娜,谭丽双,李宇
    2021, 14(1): 81-84.  DOI: 10.19538/j.kq.2021.01.016
    摘要 ( )  
    目的 通过对口腔癌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的评价,观察其与口腔癌患者早期吞咽障碍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并手术治疗的口腔癌患者124例,经口腔修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及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VFSS)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评价吞咽障碍效果。根据成功随访3个月的95例患者是否能够完全经口进食,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4例)和预后不良组(31例)。通过VFSS检查记录相关观察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各VFSS参数与早期吞咽障碍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洼田饮水试验与VFSS检查检测效能比较,一致性较高(Kappa = 0.710,P < 0.05)。预后不良组患者3 mL液体、10 mL半固体、10 cm3固体检测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咽传送时间均长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患者3 mL液体、10 mL半固体检测舌骨上抬幅度大于预后良好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 mL液体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咽传送时间(OR值分别为1.466、1.743、4.315,P值分别为0.011、0.030、0.003)与吞咽障碍预后不良有关。结论 VFSS是观察口腔癌患者是否发生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口腔癌患者术后VFSS相关参数(如3 mL液体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咽传送时间)与其早期吞咽障碍预后不良相关。
    综述
    正畸后龈乳头退缩的研究进展
    夏梦姣,周鹂鹂,袁文琳,杨玉婷,陈莉丽
    2021, 14(1): 85-92.  DOI: 10.19538/j.kq.2021.01.017
    摘要 ( )  
    正畸患者龈乳头退缩所致的前牙“黑三角”是仅次于龋齿和修复体边缘暴露的第三大美学问题,发病率高达38.0% ~ 43.7%。龈乳头退缩的危险因素有正畸移动方式、牙列拥挤程度、牙槽骨高度和局部解剖结构等。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修复、正畸、膜龈手术以及注射透明质酸等。文章就正畸患者龈乳头退缩的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做一综述,以期制定合理的正畸治疗计划,为预防龈乳头退缩提供借鉴。
    植体周角化龈研究进展
    任洁,李淼,任秀云
    2021, 14(1): 93-97.  DOI: 10.19538/j.kq.2021.01.018
    摘要 ( )  
    种植牙周围角化龈对抵抗菌斑刺激及机械创伤起到屏障作用,无论从功能还是美观角度,对最终种植修复成功有着重要意义。早期研究表明,至少2 mm的角化龈(其中附着龈至少1 mm)才能维护牙周健康。角化龈的存在有利于植体周围菌斑控制及后期维护,但关于角化龈确切的量与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关系尚有争议。文章就近年来植体周角化龈的研究做一综述,为植体周软组织增量手术提供参考。
    新型抗菌物质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陈双双,庾靖君,唐晓琳
    2021, 14(1): 98-103.  DOI: 10.19538/j.kq.2021.01.019
    摘要 ( )  
    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是一种重要的牙周致病菌,研究和开发P. gingivalis的抗菌物质是牙周治疗的重要内容。传统抗生素类药物可诱发细菌耐药现象及菌群失调;化学类抗菌药物常引起着色、味觉改变等副反应。克服传统抗菌物质副反应的新型抗菌物质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植物提取物、脂类物质、人工合成抗菌肽、金属纳米粒子、群体感应抑制剂等新型抗菌物质对P. gingivalis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这些新型抗菌物质可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生物膜、毒力因子、群体感应系统等发挥其抗菌作用。文章就各种新型抗菌物质对P. gingivalis的抗菌作用及相关机制做一综述。
    全口义齿印模技术的发展现状
    徐敏,张燕,张玉梅
    2021, 14(1): 104-110.  DOI: 10.19538/j.kq.2021.01.020
    摘要 ( )  
    全口义齿修复前,需通过可塑性印模材料来复制无牙颌牙槽嵴和周围软硬组织的解剖形态,清晰准确的口腔印模不仅为后续技工制作义齿提供了良好的结构基础,而且是保证最终修复体固位、稳定及功能的关键。现有研究表明,除印模材料、印模托盘、印模操作和印模消毒外,印模技术也是无牙颌印模制取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类牙科材料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外学者对口颌系统功能、全口义齿固位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制取印模的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有效地提高了无牙颌的临床治疗效果。文章主要对全口义齿印模技术的发展现状加以综述,一方面对全口义齿不同印模技术的概念进行梳理,指出临床操作的利弊,为临床相关疑难病例制取合适印模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指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突破开辟新思路。
    树脂渗透技术治疗早期釉质脱矿的研究进展
    朱玫颖,毕静,韦瑜,杨蕾,张琳,罗胜,陈旭
    2021, 14(1): 111-114.  DOI: 10.19538/j.kq.2021.01.021
    摘要 ( )  
    早期釉质脱矿是龋病防治的有效阶段,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修复治疗。树脂渗透技术是一种采用特殊低黏度树脂渗透到早期龋齿多孔病变体层中的微创技术,为早期釉质脱矿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树脂渗透治疗无痛、微创、对患者依从性要求低,远期疗效好。文章就树脂渗透技术的原理、优势、适应证以及与其他牙科材料的联合应用做一综述。
    D-氨基酸对细菌生物膜分散作用的研究进展
    闫昱文1,许涛2,徐大可3,刘奕1
    2021, 14(1): 115-117.  DOI: 10.19538/j.kq.2021.01.022
    摘要 ( )  
    细菌是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来源,细菌分泌的胞外多糖等物质聚集可形成致密的生物膜,使抗生素难以对其发挥杀菌作用,甚至可产生耐药性。细菌生物膜的存在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口腔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因此,有效清除和控制牙菌斑生物膜是防治龋病的关键。D-氨基酸作为细菌生物膜信号分子,能促进生物膜分散,进而促进抗菌药物发挥杀菌作用。文章就D-氨基酸对细菌生物膜分散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上清除牙菌斑生物膜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讲座
    以剩余牙本质壁状况指导大面积牙体缺损修复方式的选择
    杨帆a,白向松a,b,王晓燕c,胡文杰d,刘云松a,周永胜a
    2021, 14(1): 118-123.  DOI: 10.19538/j.kq.2021.01.023
    摘要 ( )  
    大面积牙体缺损患牙的治疗往往涉及多个学科,是临床上常见的难题。口腔修复技术、牙周冠延长术和根管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面积牙体缺损患牙的治疗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更多的天然牙得以保留。尽管国内外学者逐渐认可剩余牙体组织状况影响修复方案这一理念,但大面积牙体缺损修复方式的临床选择仍缺乏系统的阐述。笔者作为口腔修复专科医生,通过与牙周科和牙体牙髓科专家共同探讨,提出一种以剩余牙本质壁状况为依据来选择修复方式的具体原则,并展示1例应用此原则完成治疗的临床病例,以期为临床上大面积牙体缺损患牙的诊治提供指导。
    病例报告
    大量根充糊剂进入下颌管10年观察1例报告
    孙毅1,林玉红2,何文胜3,侯本祥3
    2021, 14(1): 124-125.  DOI: 10.19538/j.kq.2021.01.024
    摘要 ( )  
    锥形束CT导航下应用显微超声技术治疗牙髓钙化1例报告
    王瑛瑛,薛明
    2021, 14(1): 126-128.  DOI: 10.19538/j.kq.2021.01.02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