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牙周软硬组织特色手术专栏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牙周软硬组织特色手术专栏
    运用软硬组织特色手术改善天然牙和种植牙周围组织条件
    胡文杰
    2020, 13(3): 129-129. 
    摘要 ( )  
    运用牙周再生性手术及翻瓣骨成形术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观察(附1例报告)
    石宇彤1,王翠1,胡文杰1,王浩杰1,2
    2020, 13(3): 130-138.  DOI: 10.19538/j.kq.2020.03.001
    摘要 ( )  
    牙周炎是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口腔健康、功能及美观。牙周基础治疗是牙周治疗的第一阶段,对于中重度牙周炎,单纯的基础治疗控制炎症的效果有限,需要借助手术治疗手段,在直视下彻底清创并纠正软硬组织缺陷和不良外形,同时争取一定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文章展示了1例牙周炎病例的系统治疗过程,通过对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引导性组织再生术联合植骨术、翻瓣联合骨成形术等治疗控制牙周炎症,并进行定期牙周维护治疗,总体上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积累了针对此类问题的临床经验。
    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采取微创拔牙和微翻瓣位点保存术后种植修复效果观察(附1例3年随访报告)
    李丽曼a,赵丽萍a,b,徐涛a,b,胡文杰a,刘云松c
    2020, 13(3): 139-145.  DOI: 10.19538/j.kq.2020.03.002
    摘要 ( )  
    种植治疗因其临床长期效果稳定,逐渐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后的常规修复方法,而充足的骨量和良好的软组织条件对种植治疗方案的实施至关重要。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磨牙不但在拔牙之前已经存在牙槽骨吸收,而且在拔牙窝愈合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均会增加种植治疗的难度。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磨牙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病例从病情分析、采取微创拔牙和微翻瓣技术在拔牙窝实施位点保存创造良好硬组织条件、按照标准化流程完成种植修复到追踪观察3年的具体实施过程,为评价此类病例微创拔牙和微翻瓣位点保存术后种植修复的长期效果提供了依据。
    种植体周围炎再生治疗临床效果观察(附1例33个月随访报告)
    释栋,胡文杰
    2020, 13(3): 146-150.  DOI: 10.19538/j.kq.2020.03.003
    摘要 ( )  
    口腔种植治疗目前已成为缺失牙修复的首选方案之一,种植体周围炎则是种植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可造成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并最终导致种植治疗失败。有证据表明,再生手术可应用于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并获得一定程度的探诊深度降低和骨高度增加。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经过再生手术后纵向观察33个月,结果显示探诊深度从9 mm降低为3 mm,探诊出血消失,X线片显示一定的骨密度增加,疗效稳定。同时,文章对种植体周围炎再生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证据支持。
    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多牙Miller Ⅰ度牙龈退缩的初步探索(附1例报告)
    韦宁,王翠,杨刚,胡文杰
    2020, 13(3): 151-156.  DOI: 10.19538/j.kq.2020.03.004
    摘要 ( )  
    牙龈退缩作为牙周炎最常见的伴发病变,可导致根面敏感及美学区的粉色美学缺陷,影响患者口腔相关生活质量。如何微创、有效地恢复牙龈形态,改善美观,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牙龈冠向复位瓣(CAF)结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SCTG)可较好地改善牙龈退缩、覆盖裸露根面,是临床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提出的一种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隧道技术(VISTA),与SCTG联合应用,在有效覆盖根面的同时,可减少术区范围及术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文章展示了1例尖牙及前磨牙区域多牙Miller Ⅰ度牙龈退缩病例的临床处置过程,详细介绍了VISTA与SCTG联合应用解决牙龈退缩并获得完全根面覆盖效果的操作流程与技术要点,经过19~20个月的观察,临床效果保持稳定。
    论著
    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润瓷与树脂水门汀黏结强度的影响研究
    杜亚鑫a,王强b,仇丽鸿a
    2020, 13(3): 157-161.  DOI: 10.19538/j.kq.2020.03.005
    摘要 ( )  
    目的 研究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润瓷与树脂水门汀黏结强度的影响。方法 将润瓷切割成12 mm × 14 mm × 8 mm和12 mm × 14 mm × 3 mm两种尺寸的试件,每种尺寸的试件随机分成6组,分别进行不同的表面预处理:未处理组(NT组)、硅烷化处理组(Si组)、氢氟酸组(HF组)、氢氟酸联合硅烷化处理组(HF+Si组)、喷砂组(SB组)、喷砂联合硅烷化处理组(SB+Si组)。使用树脂水门汀将各组12 mm × 14 mm × 8 mm的试件两两黏结,制作微拉伸试件,37℃去离子水中水浴24 h后进行微拉伸强度测试。12 mm × 14 mm × 3 mm的试件用于测量预处理后的试件表面粗糙度,并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将微拉伸黏结强度及粗糙度测量结果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润瓷的黏结强度和粗糙度均有明显影响(F值分别为7.228、551.032,P < 0.05)。HF组和SB组黏结强度和粗糙度均大于N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SB组的粗糙度明显高于HF组(P < 0.05),但两者黏结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i组黏结强度大于NT组(P < 0.05),但两组粗糙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F+Si组黏结强度明显低于HF组(P < 0.05)。SB+Si组黏结强度和粗糙度与S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氢氟酸处理、喷砂处理和硅烷化处理的单独应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润瓷的黏结强度,而氢氟酸处理不适合与硅烷化处理联合应用。
    生理和药理浓度下1,25(OH)2D3对软骨细胞增殖、成熟和钙化的影响研究
    徐凡,周青
    2020, 13(3): 162-168.  DOI: 10.19538/j.kq.2020.03.006
    摘要 ( )  
    目的 体外观察生理和不同药理浓度的1,25(OH)2D3对原发性股骨头软骨细胞(femoral chondrocytes,FCs)和继发性髁突软骨细胞(condylar chondrocytes,CCs)增殖、成熟和钙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分离培养1周龄雌性SD仔鼠的FCs和CCs,体外分为6组:(1)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2)溶剂组(0.01%酒精处理);(3)~(6)分别为0.1、1、10、100 nmol/L 1,25(OH)2D3处理组。各组按相应处理因素处理24 h后通过CCK8检测对2种软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Ⅱ型胶原(collagenⅡ,COLⅡ)以及X型胶原(collagen X,COL X)进行 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1)CCK8检测结果显示,1,25(OH)2D3呈浓度依赖性抑制2种软骨细胞的增殖,且CCs的抑制率较FCs明显;PCNA的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之基本一致。(2)相对于空白对照组,体外生理浓度(0.1 nmol/L)的1,25(OH)2D3对2种软骨细胞COLⅡ的表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理浓度(1、10、100 nmol/L)的1,25(OH)2D3可上调2种软骨细胞COLⅡ的表达,其中FCs最佳浓度在10 nmol/L,而CCs呈浓度依赖性上升。(3)相对于空白对照组,1,25(OH)2D3对2种软骨细胞COL X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1,25(OH)2D3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软骨细胞增殖,药理浓度的1,25(OH)2D3可促进软骨细胞成熟,且其对CCs的影响较FCs显著;而其对2种软骨细胞的钙化无影响。
    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与颅颌面骨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马瑜泽1,王小琴1,2
    2020, 13(3): 169-173.  DOI: 10.19538/j.kq.2020.03.007
    摘要 ( )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探究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与颅颌面骨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2016—2019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的60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并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和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每组20例。应用Dolphin11.95软件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测量颌骨形态、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A(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ANS-PNS距(前后鼻棘点间距)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上颌越前突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大。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B(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Go-Gn(下颌体长度)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下颌越后缩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小。舌骨位置的测量指标H-VPS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气道各段的形态与其周围的颅颌面骨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上气道、颌骨及舌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综述
    生物陶瓷材料应用于颌面部骨缺损修复与再生的研究进展
    曾鉴鸿,刘尧,陈旭
    2020, 13(3): 174-177.  DOI: 10.19538/j.kq.2020.03.008
    摘要 ( )  
    生物陶瓷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较强的抗压缩性、耐腐蚀性及抗微生物活性等优点的陶瓷材料或金属氧化物。骨组织工程技术是一种应用骨源性细胞、骨传导支架、生长因子修复受损骨组织的技术手段,为颌面部骨组织缺损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文章就近年来生物陶瓷材料在颌面部骨缺损修复与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铒激光在龋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杜晴1,王霄1,张笋2
    2020, 13(3): 178-183.  DOI: 10.19538/j.kq.2020.03.009
    摘要 ( )  
    随着技术的进展,激光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在龋病治疗中,最常应用的是铒激光,其能实现选择性去腐,且过程温和、无振动,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诊体验。近年来,对于铒激光在龋病治疗中作用原理和临床疗效的探讨有了新的进展,不同能量参数下,铒激光可进行组织切割和组织处理,实现不同疗效。文章对近年来铒激光在龋病治疗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设计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颊脂垫及其在口腔临床中应用研究进展
    罗磊,许彪
    2020, 13(3): 184-189.  DOI: 10.19538/j.kq.2020.03.010
    摘要 ( )  
    颊脂垫是一块位于颊部深层间隙、具有完整包膜的脂肪三角体,也是口腔颌面部解剖中相对容易获取的脂肪组织块。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组织,具有填充、保护、滑动和缓冲的作用。尽管距离“颊脂垫”的首次描述已经过去200多年,但是外科医生们对其研究从未停止。目前,颊脂垫已普遍应用于口腔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如黏膜缺损、口腔上颌窦瘘、慢性颊瘘、腭裂等,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有关颊脂垫的研究和新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文章就颊脂垫及其在口腔临床中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乳牙根管治疗后继承恒牙大型含牙囊肿1例报告
    聂娟,丁桂聪,张莉,陈婵婵
    2020, 13(3): 190-192.  DOI: 10.19538/j.kq.2020.03.011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