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经验交流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史密斯-马吉利氏综合征与颅面畸形的联系
    何佳,刘奕
    2020, 13(2): 65-69.  DOI: 10.19538/j.kq.2020.02.001
    摘要 ( )  
    史密斯-马吉利氏综合征(Smith-Magenis syndrome,SMS)是一种罕见而复杂的遗传综合征,由染色体17p11.2缺失或维甲酸诱导1(retinoic acid induced 1,RAI1)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SMS的临床特征包括颅面畸形、发育迟缓、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等。SMS患者的颅面发育具有典型的特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颅面畸形逐渐加重。文章就SMS的病因、颅面表型、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做一概述。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与牙齿先天缺失的联系
    蓝义亮,郑博文,刘奕
    2020, 13(2): 70-72.  DOI: 10.19538/j.kq.2020.02.002
    摘要 ( )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是一种具有典型口腔临床症状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因存在缺牙症状于口腔修复科或正畸科就诊。因此,了解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对于口腔医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文章就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做一概述。
    颅骨锁骨发育不全与牙齿发育异常的联系
    杨洁,刘奕
    2020, 13(2): 73-77.  DOI: 10.19538/j.kq.2020.02.003
    摘要 ( )  
    颅骨锁骨发育不全(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异常,如颅骨骨缝延迟闭合、锁骨发育不全或再生障碍、多生牙、乳牙滞留等,临床症状明显,需要临床医生早期干预治疗且治疗过程相对复杂。CCD的发生与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突变有关。文章就CCD的临床表现、病因与遗传学、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做一概述。
    Van der Woude综合征与牙颌面畸形的联系
    杨晓丰,刘奕
    2020, 13(2): 78-81.  DOI: 10.19538/j.kq.2020.02.004
    摘要 ( )  
    Van der Woude综合征(Van der Woude syndrome,VW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育障碍性疾病,伴有先天性唇腭裂、下唇窝或下唇瘘、牙发育不全、牙缺失、牛牙症等颌面部症状。文章通过文献回顾,归纳整理VWS的临床表现、分类、分子学基础、临床诊断、临床治疗和预防方案,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VWS提供依据。
    论著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钴铬合金及钛合金金瓷结合强度的研究
    顾慧,张颖,吴云兵,孟翔峰,骆小平
    2020, 13(2): 82-87.  DOI: 10.19538/j.kq.2020.02.005
    摘要 ( )  
    目的 比较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与传统方法制作的钴铬合金(Co-Cr)和钛合金(Ti6Al4V)在金瓷结合性能方面的差异。方法 分别采用传统方法(铸造法和锻造法)和SLM技术制作4组直径10 mm、厚1 mm的圆形片状试件,每组各10个,分别记为铸造Co-Cr(CC)组、锻造Ti6Al4V(DT)组、SLM Co-Cr(SC)组、SLM Ti6Al4V(ST)组。流水下打磨抛光试件,氧化铝喷砂剂喷砂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检测试件表面粗糙度。室温下干燥后分别烧结瓷粉,采用剪切强度测试法测定各组的金瓷结合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体视显微镜观察瓷层断裂模式。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金瓷结合界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试件表面粗糙度未见明显差异(P > 0.05)。CC组和SC组的剪切强度无明显差异,分别为(25.949 ± 2.708)MPa和(26.707 ± 1.559)MPa,均显著高于DT组[(18.259 ± 1.882)MPa]和ST组[(21.504 ± 3.019)MPa](P < 0.05),其中DT组低于ST组(P < 0.05)。各组剪切强度测试后金瓷断裂模式均为混合断裂。FE-SEM下观察显示SC组和CC组金瓷界面结合紧密,DT组和ST组金瓷界面偶见气孔和裂隙。结论 SLM技术制作的Co-Cr金瓷结合强度与传统铸造法相当,SLM技术制作的Ti6Al4V金瓷结合强度明显高于传统锻造法。SLM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激光3D打印技术,在口腔修复学领域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细菌脂多糖对人根尖牙乳头干细胞自噬作用研究
    雷双,毕静,庄雪莹,刘尧,陈旭
    2020, 13(2): 88-92.  DOI: 10.19538/j.kq.2020.02.006
    摘要 ( )  
    目的 研究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人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lilla,SCAP)自噬的作用及影响,以探讨年轻恒牙根尖周炎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人SCAP,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05、0.5、5 μg/mL)的细菌LPS处理SCAP记为LPS处理组,未加入细菌LPS的记为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自噬相关基因5(autophagy related gene 5,Atg5)及自噬调节蛋白P62的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LPS对SCAP自噬泡形态及数量的影响,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代培养的人SCAP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73、CD90、CD105,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5,体外诱导培养具有成骨向分化潜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组间Atg5和P62的表达总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8.227、74.144,P < 0.05)。Atg5的表达随处理组细菌LPS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其中0.05 μg/mL LPS处理组Atg5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5 μg/mL LPS处理组Atg5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对照组相比,0.5、5 μg/mL LPS处理组P62的表达降低,其中5 μg/mL LPS组P62相对表达量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PS处理组自噬泡数量显著增加。结论 细菌LPS能够促进人SCAP自噬的发生,提示在炎性环境下自噬可能对人SCAP生物学性能的调控发挥重要作用。
    应用数字化印模结合3D打印技术修复根管治疗后前牙的临床效果评价
    李颐颀,张桂荣
    2020, 13(2): 93-96.  DOI: 10.19538/j.kq.2020.02.007
    摘要 ( )  
    目的 评价数字化印模结合3D打印技术在根管治疗后前牙修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沈阳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前牙根管治疗后需行修复治疗的患者34例,根据制作修复体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2组,其中使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取模制作内冠并3D打印模型,手工上饰瓷制作氧化锆单冠患者17例(ZC组);使用CEREC Omnicam口内扫描仪取模制作玻璃陶瓷单冠患者17例(LD组)。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评价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修复后1个月嘱患者复诊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结果 两组修复体临床效果评价除颜色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修复后1个月,两组患者对修复体外形、舒适度、费用以及满意度的评价无明显区别(P > 0.05),且均评价较高。ZC组修复体颜色的评价优于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两种方式制作的修复体均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并获得患者满意,其中在3D打印模型上制作的修复体有更好的仿真效果和遮色能力。
    地佐辛联合利多卡因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效果评价
    王纯a,张雪迪a,白晓峰b,卢杨b,张子奇b,李静b,张霞a
    2020, 13(2): 97-99.  DOI: 10.19538/j.kq.2020.02.008
    摘要 ( )  
    目的 评价地佐辛联合利多卡因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5—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2组。研究组麻醉药物选用2%利多卡因4 mL+地佐辛0.2 mL(1 mg),对照组麻醉药物选用2%利多卡因4 mL+生理盐水0.2 mL。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术中镇痛效果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50.90 ± 24.92)s,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为(228.60 ± 28.47)s,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麻醉持续时间(3.49 ± 0.43)h,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2.39 ± 0.31)h,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中镇痛效果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均有1例出现一过性头晕症状。结论 地佐辛联合利多卡因应用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能够有效缩短利多卡因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并不会导致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基于锥形束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的研究
    朱俊贤,毛慧敏,李娇,雷浪
    2020, 13(2): 100-105.  DOI: 10.19538/j.kq.2020.02.00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2例(Ⅱ/1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72例(Ⅲ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45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拍摄CBCT影像并行三维重建,选取上颌切牙的正中矢状截面的影像,定点并测量上颌切牙区各牙齿在牙槽嵴顶、根中1/2和根尖处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槽骨的倾斜度和高度。结果 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在牙槽嵴顶处均较薄。(1)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1/2处,Ⅱ/1组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1.31 ± 0.39)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87 ± 0.34)mm ]和Ⅲ组[(0.87 ± 0.49)mm ](P < 0.05);而Ⅲ组的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0.62 ± 0.40)mm ]高于Ⅱ/1组[(0.50 ± 0.40)mm ]和对照组[(0.44 ± 0.23)mm ](P < 0.05)。(2)腭侧牙槽骨厚度:在牙槽嵴顶和根中1/2处,Ⅲ组上颌中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0.98 ± 0.32)mm、(3.27 ± 1.92)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69 ± 0.22)mm、(2.23 ± 0.90)mm ]和Ⅱ/1组[(0.87 ± 0.24)mm、(2.77 ± 0.87)mm ](P < 0.05),而Ⅱ/1组和Ⅲ组侧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P < 0.05)。(3)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Ⅱ/1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均大于Ⅲ组和对照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形态具有相关性,Ⅱ/1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唇腭侧牙槽骨倾斜度高度相关(P < 0.05)。结论 安氏Ⅱ/1分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具有不同的牙槽骨形态特征,因此在制定正畸治疗方案中要予以考虑不同错牙合畸形对上颌切牙区颌骨的影响。
    应用牙周再生技术预防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牙周缺损疗效的Meta分析
    张宇,薛洋,李元,刘平,张武阳,胡开进
    2020, 13(2): 106-111.  DOI: 10.19538/j.kq.2020.02.010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不同牙周再生技术预防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牙周缺损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采用牙周再生技术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牙周缺损的英文文献,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1篇相关文献,共13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包括生物制剂充填拔牙窝、仅可吸收生物膜覆盖拔牙创、仅骨移植材料充填拔牙窝、骨移植材料充填拔牙窝联合可吸收生物膜覆盖拔牙创4种牙周再生技术。Meta分析结果显示,4种牙周再生技术均能显著减少邻牙远中探诊深度(P < 0.05);除仅可吸收生物膜覆盖拔牙创外,其他3种技术均能显著促进邻牙远中临床附着水平的增长(P < 0.05);但仅有可吸收生物膜覆盖拔牙创能够显著促进邻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增长(P < 0.05)。结论 文章分析的4种牙周再生技术均可不同程度的预防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的牙周缺损,但均不能同时促进邻牙远中牙周附着水平增加、探诊深度减少和牙槽骨高度增加。
    综述
    牙周炎患者牙合创伤研究进展
    胡品利,潘亚萍
    2020, 13(2): 112-116.  DOI: 10.19538/j.kq.2020.02.011
    摘要 ( )  
    由于微生物感染,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组织被破坏,形成牙周袋,出现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引起咬合不适、创伤甚至松动移位。同时,牙合创伤是牙周炎的局部促进因素,过大的牙合力使牙周组织发生改变,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在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组织破坏与牙合创伤经常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文章就牙周炎患者牙合创伤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青少年唇腭裂上颌后缩畸形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王斌卿,宋涛
    2020, 13(2): 117-122.  DOI: 10.19538/j.kq.2020.02.012
    摘要 ( )  
    唇腭裂是常见的先天发育缺陷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先天畸形,在青春发育早期表现为特有的面中部上颌后缩畸形。由于唇腭裂患儿成年后才可进行正颌外科手术,这将对患儿生活、心理造成长期影响,因此低龄化的上颌后缩畸形治疗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就青少年唇腭裂上颌后缩畸形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经验交流
    眉弓下及口内联合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周晓霖,陈辉,马力强,王德亮
    2020, 13(2): 123-126.  DOI: 10.19538/j.kq.2020.02.0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眉弓下及口内联合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抚顺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取眉弓下及口内联合切口术式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冠状切口术式治疗。统计两组围术期情况、治疗优良率、切口瘢痕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面部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段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 < 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2.50%)与对照组(8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瘢痕隐蔽程度、瘢痕宽度、瘢痕隆起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开口功能、颌面部功能、咬合功能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治疗效果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取眉弓下及口内联合切口术式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创伤小、术后疼痛感轻、瘢痕美观情况较好,且安全性良好、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较高。
    病例报告
    窝洞固位的前牙单端全瓷树脂粘接桥修复1例报告
    霍静怡1,侯樱子2,吴效民1,赵继志1
    2020, 13(2): 127-128.  DOI: 10.19538/j.kq.2020.02.01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