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病例报告
    对称性上颌第四磨牙埋伏阻生1例报告
    张肖雅,花超超,郭玉静,张荣和
    2019, 12(10): 538-540.  DOI: 10.19538/j.kq.2019.10.013
    摘要 ( )  
    软硬组织增量技术辅助种植修复专栏
    实施微创拔牙及位点保存术改善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对应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初步研究(附1例报告)
    徐涛a,b,张波a,韩子瑶a,胡文杰a,刘云松c
    2019, 12(10): 578-583.  DOI: 10.19538/j.kq.2019.10.001
    摘要 ( )  

    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磨牙常伴有深牙周袋与严重的牙槽骨吸收,同时累及上颌磨牙根尖区的炎性病变亦可扩散至上颌窦内引起上颌窦黏膜出现增厚样改变。这不仅会影响患者鼻窦正常功能,还会为对应上颌磨牙丧失后的种植治疗设计和实施增加难度和风险。对待拔上颌磨牙进行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同期行位点保存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拔牙位点的感染,保存牙槽嵴轮廓,同时可减轻上颌窦黏膜炎症反应性增厚。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上颌磨牙实施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完成种植修复治疗后定期随访的全过程,并对拔牙前后对应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变化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此类病例的临床处置提供了一定依据与参考意义。

    下前牙区即刻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结合帐篷式植骨术实施种植修复临床观察(附1例报告)
    危伊萍a,甄敏a,赵丽萍b,胡文杰a,刘云松c
    2019, 12(10): 584-588.  DOI: 10.19538/j.kq.2019.10.002
    摘要 ( )  

    随着生活水平及治疗技术的提高,种植修复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良好的牙槽嵴和牙龈解剖形态的保存或重建是修复体获得满意美学效果和长期稳定性的先决条件。下前牙是牙周炎的好发牙位,下前牙松动脱落伴随下颌骨的吸收势必会造成软硬组织缺陷。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下前牙即刻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结合帐篷式植骨术创造良好硬组织三维条件,获得最终较好种植修复效果的具体实施步骤,积累了针对此类问题的临床经验。

    应用引导骨再生及游离龈移植术改善种植失败区域软硬组织条件后再次种植修复的临床观察(附1例报告)
    孙菲a,王翠a,徐涛a,胡文杰a,刘云松b
    2019, 12(10): 589-593.  DOI: 10.19538/j.kq.2019.10.003
    摘要 ( )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上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是种植体常见的生物学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种植体周围骨丧失甚或种植失败,软硬组织缺损往往是种植失败区域再次种植修复所面临的难点。如何重建种植体失败区域软硬组织条件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展示了1例罹患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在取出无法保存的种植体后采用引导骨再生结合游离龈移植技术进行种植失败区域的软硬组织增量,创造再次种植修复所需的条件,以期为再次种植修复的成功,包括种植体的健康、稳定及正常行使功能提供先决条件。本病例亦可为类似病例的临床处置提供一定经验的积累。

    双侧上下后牙种植修复后应用游离龈移植术改善软组织条件利于健康维护(附1例2年随访报告)
    李丽曼,杨刚,胡文杰
    2019, 12(10): 594-599.  DOI: 10.19538/j.kq.2019.10.004
    摘要 ( )  

    随着种植技术的日益成熟,种植修复已经成为缺失牙修复首要考虑的方案。种植修复后常因软组织轮廓欠佳、角化组织不足而导致患者出现食物嵌塞、清洁难度大等问题,长期的菌斑堆积成为最终导致植体周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反之,充足的角化组织有利于患者口腔卫生的维护,消除清洁时的不适感。游离龈移植(free gingival graft,FGG)可增加角化组织宽度和改善植体周软组织轮廓且临床效果稳定,但在种植修复后进行此手术面临诸多难题。文章展示了1例种植修复治疗后实施游离龈移植术来改善种植修复效果的诊疗过程,为临床医生处置此类病例提供指导。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专栏
    中国牙及牙槽外科的现状与未来
    薛洋,胡开进
    2019, 12(10): 600-603.  DOI: 10.19538/j.kq.2019.10.005
    摘要 ( )  
    论著
    慢性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后5年临床疗效分析
    田思睿,赵宁宁,谢艳婷,顾舒扬,江鹭鹭,张翀,尚德浩,邓春富,赵宝红
    2019, 12(10): 604-607.  DOI: 10.19538/j.kq.2019.10.006
    摘要 ( )  

    目的 观察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后5年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2013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120例,共计患牙232颗,其中慢性牙周炎患者67例为牙周炎组,种植修复患牙112颗;牙周健康患者53例为对照组,种植修复患牙120颗。上部结构修复5年后,比较两组种植体的牙周情况及边缘骨吸收情况。在牙周炎组中,比较种植体与相邻天然牙及吸烟与非吸烟患者的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上部结构修复5年后,牙周炎组和对照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牙周炎组种植体牙周探诊深度、牙龈指数及牙菌斑指数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牙周炎组和对照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9 ± 0.68)mm和(0.56 ± 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338,P < 0.05);牙周炎组种植体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明显大于相邻天然牙边缘骨吸收量[(0.45 ± 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72,P < 0.05);牙周炎组吸烟患者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1.23 ± 0.75)mm]大于非吸烟患者[(0.62 ± 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763,P < 0.05)。结论 与牙周健康患者相比,慢性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后5年的种植体成功率和牙周情况无差异,但边缘骨吸收量明显增加,且吸烟可增加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

    可切削复合瓷修复对青少年恒磨牙萌出及建牙合过程影响研究
    孙浩,邢文忠
    2019, 12(10): 608-611.  DOI: 10.19538/j.kq.2019.10.007
    摘要 ( )  

    目的    研究可切削复合瓷修复对青少年恒磨牙萌出、建牙合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0—12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及儿童口腔科就诊的14 ~ 17岁单侧第一磨牙大面积龋坏并累及牙髓且其他3颗第一磨牙无龋坏的患者60例,完成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复合树脂充填修复术(树脂充填组)、聚合瓷嵌体或高嵌体修复术(聚合瓷组)及可切削复合瓷嵌体或高嵌体修复术(CAD/CAM组)。完成修复即刻及1年后分别制取数字化印模,复查并测量患牙、对颌牙及对侧同名牙牙尖至龈缘顶点高度变化。结果 与同名对照牙相比,树脂充填组牙尖高度变化最大,聚合瓷组次之,CAD/CAM组变化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采用可切削复合瓷修复青少年恒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对牙齿萌出及建牙合过程的影响小于传统的修复方式。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高娟娟1,罗妍彦2,孙晓菊1,谢洪1,邓巍1
    2019, 12(10): 612-616.  DOI: 10.19538/j.kq.2019.10.0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基因的174位点(IL-6-174位点)单核酸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的健康种植体周围组织患者(健康种植体组)和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组)各80例,刮取患者口腔颊黏膜拭子,采用PCR-Sanger基因测序方法分析两组IL-6-174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探讨其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IL-6-174位点的3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组与健康种植体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χ2 = 6.262,P = 0.044;等位基因:χ2 =5.033,P = 0.025);其中,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的OR值分别为4.03(95%CI为2.861 ~ 5.677)和1.823(95%CI为1.706 ~ 1.967)。进一步分析显示,3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种植体周围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χ2 = 7.741,P = 0.021;等位基因:χ2 = 6.711,P = 0.010),但在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患者之间不存在IL-6-174G/C基因多态性的差异(基因型χ2 = 2.008,P = 0.366;等位基因χ2 =0.817,P = 0.366)。结论    IL-6-174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易感性具有相关性。

    综述
    牙龈卟啉单胞菌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鲁泽,潘亚萍
    2019, 12(10): 617-621.  DOI: 10.19538/j.kq.2019.10.009
    摘要 ( )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存活率低、预后不良的特点。近年来在针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联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癌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牙周炎主要致病菌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了较强的致癌潜力。文章就牙龈卟啉单胞菌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牙周病与慢性肾病关系研究进展
    周万航1,李嫣斐1,郭留云1,许日聪2,万启军2
    2019, 12(10): 622-627.  DOI: 10.19538/j.kq.2019.10.010
    摘要 ( )  

    慢性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 ≥ 3个月,伴或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不明原因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60 mL/min/1.73 m2)超过3个月。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许多研究发现,慢性肾病患者牙周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牙周病亦可增加慢性肾病的发病率与严重程度,且与后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目前关于牙周病诱发或加重慢性肾病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牙周致病菌、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等途径有关。文章就近年关于牙周病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可能的关联机制以及牙周治疗对慢性肾病预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展二者的联合防治提供借鉴。

    口腔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非编码RNA作用的研究进展
    朱珊珊,闫明,高飞,王蔚
    2019, 12(10): 628-632.  DOI: 10.19538/j.kq.2019.10.011
    摘要 ( )  

    应用口腔种植技术能够有效修复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种植体更加美观、固位力强、咀嚼效率高、异物感小,并且可延缓牙槽骨的吸收。参与种植修复过程的口腔特有的干细胞具有快速增殖、迁移、成骨分化及矿化能力,其中成骨分化能力是影响种植体骨结合稳定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口腔修复进程。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一类不具备编码功能的RNA,其可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控多种细胞的成骨分化。目前报道较多的ncRNA主要有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文章对成骨分化过程中ncRNA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专科培养探索
    牙周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手术参与情况3年观察和分析
    冯向辉,钟金晟,赵亦兵,康军,路瑞芳,胡文杰
    2019, 12(10): 633-637.  DOI: 10.19538/j.kq.2019.10.012
    摘要 ( )  

    目的 规范化、制度化地管理牙周专业学位型研究生的牙周手术参与情况,并分析规律以针对性地加强其手术能力培养。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读的所有专业学位型研究生51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生完成牙周手术后进行规范化记录,教师每6个月进行手术参与情况的汇总、分析,并定期组织召开全体研究生临床工作会议公布所有研究生的手术完成情况。结果  一年级研究生主刀完成的手术量较少,且以基础性手术为主。二、三年级是积累手术的关键期,除基础性手术外可以主刀完成牙冠延长术、植骨术、引导性组织再生术以及简单的种植手术。对于继续攻读博士的专业学位型研究生,第四年和第五年主刀完成的手术量最多,手术种类也增加了膜龈手术、引导性骨再生术、上颌窦提升术等复杂手术。结论 该研究的实施有助于教师定期了解不同研究生的手术参与情况,从而辅助进行临床胜任力评估;同时通过定期公布研究生手术完成整体情况有助于研究生归纳自己的手术参与情况,知己知彼产生激励自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