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多学科联合治疗残根残冠专栏
    年轻患者磨牙残根牙冠延长术后桩核冠修复长期观察(附1例报告)
    韩子瑶a,胡文杰a,谭建国b
    2018, 11(10): 578-582. 
    摘要 ( )  

    因龋、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残根残冠是临床处置的难题,牙体组织大范围缺损给患牙修复带来一定困难,甚至不足以支持冠修复治疗。牙冠延长术通过暴露更多的牙体组织增加临床冠高度,为修复治疗创造条件,有助于提高残根残冠的保留率及修复质量。文章展示了年轻患者磨牙因龋坏导致的残根经多学科联合治疗后长期复查的全过程,并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牙冠延长术相关的临床要点进行了讨论。

    牙冠延长术结合桩核冠修复保留不良修复体拆除后残根残冠长期疗效观察(附1例14年随访报告)
    靳昕欣1a,2,甄 敏1a,胡文杰1a,周崇阳1b
    2018, 11(10): 583-587.  DOI: 10.19538/j.kq.2018.10.002
    摘要 ( )  

    不良修复体的长期存在有损口腔健康,为长期健康地保留患牙,使之发挥正常的咀嚼功能,维护牙列完整,需要拆除不良修复体后接受多学科联合治疗。文章展示了1例不良修复体拆除后应用牙冠延长术结合桩核冠修复方法保留患牙使其行使功能并观察至今长达14年的病例,以期为临床中残根残冠的处置和长期保留提供思路。

    藓患者前牙区运用牙冠延长术及冠修复恢复功能和改善美观(附1例报告)
    孙菲a,王翠a,胡文杰a,刘云松b,张豪b
    2018, 11(10): 588-591.  DOI: 10.19538/j.kq.2018.10.003
    摘要 ( )  

    前牙区的美学修复及相关治疗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一直备受关注,而罹患口腔黏膜病患者的不良软组织状态无疑会增加口腔治疗的难度,常需要多学科共同治疗。文章通过1例运用牙冠延长术结合全冠修复以恢复上前牙区功能并改善美观的病例,对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牙冠延长术及修复时机的选择进行探讨,并为多学科综合治疗上前牙美学区问题提供经验。

    应用多学科联合治疗解决前牙美学区复杂病例(附1例5年随访结果)
    梁凌智a, 胡文杰a, 张豪b, 王祖华c
    2018, 11(10): 592-597.  DOI: 10.19538/j.kq.2018.10.004
    摘要 ( )  

    上前牙美学区的二次修复及相关治疗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备受关注,此类病例常涉及既往修复体形态不佳、基牙医源性过度预备导致侵犯牙周正常解剖结构以及咬合关系紊乱等问题,进而产生前牙区美学缺陷,给再治疗带来挑战,往往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文章通过展示1例前牙美学区病例的诊疗全过程,包括病情分析、多学科参与治疗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和修复后效果等,以期为临床多学科联合治疗上前牙复杂病例提供经验。

    论著
    机械清洗与手工清洗对牙科手机清洗效果和损耗的系统评价
    韩欣欣a,马晓雯b,李雅瑾a
    2018, 11(10): 598-602. 
    摘要 ( )  

    目的    系统评价热清洗机机械清洗与手工清洗对牙科手机清洗效果和损耗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Embase、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手工清洗与机械清洗牙科手机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2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1140支牙科手机。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清洗组清洗不合格率(OR = 0.06,95%CI:0.01 ~ 0.72,P = 0.03)和细菌培养阳性率(OR = 0.04,95%CI:0.00 ~ 0.31,P = 0.002)显著低于手工清洗组;在手机损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 0.30,95%CI:0.09 ~ 0.99,P = 0.05)。结论    热清洗机机械清洗能够改善牙科手机的清洗质量,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但在维护牙科手机的使用性能以及降低手机损耗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证实。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牙合关系特征的Meta分析
    王青青,曹正飞,关慧娟,冯翠娟
    2018, 11(10): 603-607.  DOI: 10.19538/j.kq.2018.10.006
    摘要 ( )  

    目的    系统性分析及评价颞下颌关节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关节盘位置正常者的牙合关系间差异。方法    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收集有关研究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牙合关系特征的文章。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8年5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的提取,根据NOS量表对文章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相关文章,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双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255例(BDDR组),双侧关节盘位置正常者279例(BN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BDDR组患者较BN组的覆牙合、覆盖、L1-MP角大,L1-FH角、U1-L1角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间U1-FH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现有研究显示,与关节盘位置正常者相比,双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下颌中切牙较为唇倾,上下中切牙夹角较小,覆牙合、覆盖较大。

    锥形束CT与数字化X线片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任颂a,韩文利a,b,范崇巍a,孙江a
    2018, 11(10): 608-612.  DOI: 10.19538/j.kq.2018.10.007
    摘要 ( )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CBCT)和数字化X线片诊断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准确性,以期为CBCT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化抽样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牙周科被诊断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患者55例(患牙55颗),分别进行CBCT和数字化X线片扫描,同时行临床探诊检查,确定附着丧失水平及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比较3种方法对患牙牙槽骨缺损高度测量及根分叉病变诊断的差异。结果    CBCT和临床探诊均可对患牙进行近中、远中、唇(颊)侧和舌(腭)侧的牙槽骨缺损进行测量,而数字化X线牙片仅可以进行近中、远中牙槽骨缺损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化X线片、CBCT及临床探诊3种方法测量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近、远中牙槽骨缺损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近中:F = 3.56,远中:F = 5.37;均P < 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数字化X线片与CBCT、数字化X线片与临床探诊的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患牙各位点[近中、远中、唇(颊)侧、舌(腭)侧)]的牙槽骨缺损高度,采用CBCT与临床探诊的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诊断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的根分叉病变发生率方面,数字化X线片与CBCT、数字化X线片与临床探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而CBCT与临床探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BCT与临床探诊在评价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牙槽骨缺损程度和根分叉病变发生率方面具有一致性,均优于数字化X线片,CBCT准确性更高。

    不同牙槽嵴剩余骨高度行单纯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修复效果比较研究
    封伟,刘贺,郑海英,孙园园,耿进友
    2018, 11(10): 613-616.  DOI: 10.19538/j.kq.2018.10.0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上颌窦底不同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特别是RBH < 5 mm时采用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接受上颌后牙区单纯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患者30例,均同期植入4.5 mm × 8.0 mm型号Ankylos种植体。根据牙槽嵴RBH分为3 mm ≤ RBH < 5 mm组(15例)与5 mm ≤ RBH < 8 mm组(15例),在术后即刻、4个月(二期)、6个月(修复前)测量种植体稳定性,同时在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测量RBH变化。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在术后即刻、4个月、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RBH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单纯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在3 mm ≤ RBH < 5 mm时仍可获得良好的种植体稳定性,短期观察修复效果较为满意。

    两种机用镍钛器械预备老年人磨牙弯曲根管临床效果评价
    吴洪斌,丁秀娜,朱婷婷
    2018, 11(10): 617-620.  DOI: 10.19538/j.kq.2018.10.009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两种机用镍钛器械M3-Pro和Twisted File(TF)在老年人磨牙弯曲根管预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在青岛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门诊就诊的60 ~ 70岁因牙髓病需要行根管治疗的初诊患者215例,按Schneider测量法选择弯曲根管(25° ~ 30°)磨牙240颗,随机均分为M3-Pro组和TF组,分别用M3-Pro和TF机用镍钛器械进行根管预备,比较两组在根管预备时间、根管预备后疼痛反应、根管充填效果、器械分离和损伤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M3-Pro组的根管预备时间为(5.22 ± 1.12)min,TF组为(6.47 ± 0.93)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7.816,P < 0.05);M3-Pro组根管治疗期间急症发生率为3.3%,TF组为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47,P > 0.05);M3-Pro组根管恰填率为96.72%,TF组为95.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63,P > 0.05);两组各使用镍钛器械120支,均未发生器械分离,M3-Pro组发生10支器械损伤,TF组发生21支器械损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82,P < 0.05)。结论    M3-Pro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根管预备,可有效降低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发生,也能更好地保持根管解剖的原始走行,明显减少器械分离的发生,尤其适合弯曲根管的治疗,临床疗效较好。

    短篇论著
    自酸蚀法与磷酸酸蚀法应用于低龄儿童乳磨牙窝沟封闭术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王丽娜
    2018, 11(10): 621-623.  DOI: 10.19538/j.kq.2018.10.010
    摘要 ( )  

    目的    比较自酸蚀法与磷酸酸蚀法应用于低龄儿童乳磨牙窝沟封闭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来沈阳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4颗第二乳磨牙完全萌出且无龋病的3 ~ 5岁儿童39名,以其第二乳磨牙作为试验牙,共156颗。随机选择研究对象一侧试验牙采用自酸蚀法进行窝沟封闭术(观察组),另一侧采用磷酸酸蚀法进行窝沟封闭术(对照组)。术后随访3、6、12、18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封闭剂保留率。结果    术后3、6个月的封闭剂保留率,观察组(98.72%、96.15%)与对照组(97.44%、91.0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术后12、18个月时观察组封闭剂保留率(93.59%、87.18%)均高于同期对照组保留率(80.77%、6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自酸蚀法窝沟封闭术后封闭剂保留率较高,相较于磷酸酸蚀法具有更好的防龋效果。

    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专栏
    辽宁省35 ~ 74岁人群牙周及余留牙情况抽样调查报告(2015—2016年)
    张凯强1,程睿波2,李健1,路振富1
    2018, 11(10): 624-627.  DOI: 10.19538/j.kq.2018.10.011
    摘要 ( )  

    目的    了解辽宁省35 ~ 74岁人群牙周及余留牙状况,为辽宁省口腔健康保健工作及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依照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随机抽取4个县区,利用PPS方法抽取年龄段35 ~ 44岁、55 ~ 64岁、65 ~ 74岁城乡人群的常住人口各144人(调查过程中35 ~ 44岁年龄组失访1人),检查牙周及余留牙情况,并比较存在的差异。结果    辽宁省35 ~ 44岁、55 ~ 64岁、65 ~ 74岁人群牙周袋检出率分别为51.05%、57.64%、56.94%,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附着丧失检出率分别为46.15%、74.31%、75.69%,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农村检出率高于城市,仅35 ~ 44岁年龄组的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组城乡、男女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义齿修复方面,35 ~ 44岁年龄组农村人群的固定义齿修复率(34.72%)高于城市(1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农村可摘义齿修复率(4.17%)及非正规义齿修复率(1.39%)高于城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55 ~ 64岁年龄组缺失牙未修复情况比较,农村(22.22%)低于城市(34.72%),但农村的非正规义齿修复所占比例较高(9.72%)。65 ~ 74岁年龄组固定义齿修复率为39.58%,较2005年增加18.5%。结论     辽宁省中老年人群牙周疾病患病率较高,仍需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 

    综述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附件应用及进展
    陈文儿,钱玉芬
    2018, 11(10): 628-632.  DOI: 10.19538/j.kq.2018.10.012
    摘要 ( )  

    不同于传统的固定矫治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矫治力不仅来源于热压膜的形变力,而且在牙齿移动的控制方面,需要“附件”的帮助来实现牙齿三维空间的移动。附件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牙齿移动的效率,也让预期矫治目标更易实现。文章主要介绍附件的种类、材料、固位以及附件影响牙齿移动效率的相关研究。

    锥形束CT对牙周组织评估的应用进展
    张雪,潘亚萍
    2018, 11(10): 633-636.  DOI: 10.19538/j.kq.2018.10.013
    摘要 ( )  

    牙周组织是维持牙齿稳定、承担牙齿咬合力的重要结构,临床中常用影像学手段对其进行评估。相较于传统成像设备,锥形束CT(CBCT)具有成像精确、空间分辨率高、有效放射剂量小等优势。CBCT可对牙周组织进行精准评估,但其精准性具有组织特异性。文章从CBCT技术特点及其对牙周组织评估的应用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及其拔除导致邻牙牙周炎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治疗(附1例报告)
    侯敬雅,武运,刘艳青,李容,张冬梅
    2018, 11(10): 637-640.  DOI: 10.19538/j.kq.2018.10.01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