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1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镍钛器械分离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
    冯瑞明,薛明
    2018, 11(4): 193-199.  DOI: 10.19538/j.kq.2018.04.001
    摘要 ( )  

    器械分离是根管治疗过程中最棘手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分离的器械会妨碍根管系统的清理和成形,进而影响根管治疗的预后,因此关于镍钛器械分离的问题一直都是临床讨论的热点。文章就镍钛器械分离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做一介绍。

    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原因与对策
    黄正蔚
    2018, 11(4): 200-203.  DOI: 10.19538/j.kq.2018.04.002
    摘要 ( )  

    术后疼痛是根管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体验,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治疗失败。文章就此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处理对策等做一介绍。

    微创牙髓治疗后的牙体修复界面处理细节考量
    冼雪红,李琛,蒋宏伟
    2018, 11(4): 204-208.  DOI: 10.19538/j.kq.2018.04.003
    摘要 ( )  

    冠部修复质量与患牙的长期正常功能发挥和远期存留密切相关。微创牙髓治疗后牙齿的牙体修复界面处理是现今牙体牙髓临床治疗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文章就根管治疗后牙齿、牙髓保存治疗或牙髓再生术后牙齿的修复界面处理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建议。

    数字化技术在牙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彭俐,王祖华
    2018, 11(4): 209-213.  DOI: 10.19538/j.kq.2018.04.004
    摘要 ( )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包括三维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等在内的各项技术已渗透到牙髓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各个方面,使得牙髓疾病的诊治更加直观、精准、微创。文章就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牙髓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做一总结。

    牙髓病与牙周病的内在联系
    赵鑫钰1,杜毅2
    2018, 11(4): 214-217.  DOI: 10.19538/j.kq.2018.04.005
    摘要 ( )  

    牙髓病与牙周病的鉴别诊断通常不是简单明了的,患牙同时罹患牙髓病损和牙周病损无疑大大增加疾病的诊断难度,需要通过诊断性检查收集大量临床数据来获得正确的诊断。当检查和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或单个病变时,必须牢记成功的治疗基于正确的诊断。

    论著
    人β防御素3基因转染及金纳米颗粒处理后的牙周膜细胞对大鼠牙周炎形成影响研究
    李凌俊1,周靓1,崔迪1,谢晓婷1,杨文荣2,闫福华1
    2018, 11(4): 218-223.  DOI: 10.19538/j.kq.2018.04.006
    摘要 ( )  

    目的    探讨人β防御素3基因转染大鼠牙周膜细胞,并经金纳米颗粒处理后,局部注射对SD大鼠慢性牙周炎形成的影响。方法    丝线结扎法构建SD大鼠慢性牙周炎模型,酶消化法提取大鼠牙周膜细胞并鉴定,用携带人β防御素3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细胞并经金纳米颗粒处理,在慢性牙周炎构建同期局部注射细胞悬液到腭侧牙龈,对照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空载体腺病毒转染后的细胞悬液。2周后处死大鼠取材。通过Micro-CT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牙周炎形成情况。结果    单纯结扎组第二磨牙周围牙槽骨明显吸收,牙龈上皮钉突向内增生,棘层增厚,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变性、局部断裂。局部注射经转染和金纳米颗粒处理的牙周膜细胞后,结扎区域牙槽骨吸收水平降低,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增加;牙龈上皮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钉突增生减少,胶原纤维断裂和排列紊乱等病理变化得到改善。结论    人β防御素3基因转染及金纳米颗粒处理后的大鼠牙周膜细胞局部注射后,可减轻SD大鼠的牙周组织炎症,降低牙周组织破坏,从而在牙周炎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

    天然煅烧骨粉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对牙周骨缺损修复作用研究
    陈铁楼a,张新海a,秦卫民a,王晓曼a,江一峰a,任正波a,王琦a,唐大海b
    2018, 11(4): 224-228.  DOI: 10.19538/j.kq.2018.04.00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天然煅烧骨粉(calcined natural bovine bone,CBB)植骨术和CBB植骨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牙周骨缺损修复作用和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2—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口腔中心就诊,符合纳入条件的重症牙周炎患者10例(8例慢性牙周炎和2例侵袭性牙周炎)作为研究对象。在完成牙周基础治疗1个月后,对10例牙周炎患者的20个骨下袋分别行CBB植骨术(CBB组)和CBB植骨联合bFGF治疗(CBBbF组),在术前及术后6、12个月分别测定两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周袋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并测定两组影像学差异。结果    CBBbF组术后1个月牙龈组织愈合良好者所占比率(90%)优于CBB组(40%),术后12个月时骨缺损区骨充盈明显增强者所占比率(90%)大于CBB组(60%)。两组在术后6、12个月时的BI、PD和CAL均比术前明显减少(P < 0.05),CBBbF组在术后6、12个月时BI、PD、CAL改善程度明显优于CBB组(P < 0.05)。两组在术后6、12个月时骨缺损区充盈程度均比术前明显增加,CBBbF组在术后6、12个月时骨充盈程度优于CBB组。结论    CBB骨移植与CBB植骨联合bFGF修复牙周骨缺损均有良好临床疗效,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及牙龈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徐秋芳,潘佳雨,侯敬雅,武运,潘亚萍,张冬梅
    2018, 11(4): 229-233.  DOI: 10.19538/j.kq.2018.04.008
    摘要 ( )  

    目的    观察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及牙龈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及口腔外科的患者,收集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组,18例)及牙周健康者(健康对照组,18例)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MIF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水平。收集未经治疗(CP组,8例)及牙周基础治疗后1个月(SRP组,11例)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者(H组,18例)的牙龈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IF及MCP-1在牙龈中的表达。采用SPSS 24.0软件t检验比较血清中MIF及MCP-1表达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P组、SRP组及H组牙龈组织中MIF及MCP-1表达的差异。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MIF及MCP-1浓度较牙周健康者明显升高(P < 0.05)。MIF在牙龈上皮呈阳性表达,且在未经治疗的CP组表达水平最高,经牙周基础治疗后的SRP组MIF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但仍高于H组(P < 0.05);MCP-1在牙龈组织的上皮层和结缔组织中均有弱表达,表达水平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IF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参与慢性牙周炎的发展进程,其表达水平可作为炎症指标辅助慢性牙周炎活动性及炎症程度的判断。

    全瓷嵌体修复MOD洞型对牙体组织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文成超,仇丽鸿
    2018, 11(4): 234-238.  DOI: 10.19538/j.kq.2018.04.009
    摘要 ( )  

    目的    分析下颌第一磨牙全瓷嵌体修复不同MOD洞型后,不同剩余颊侧壁厚度对牙体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建立下颌第一磨牙MOD洞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颊侧壁厚度所对应的MOD洞型模型,采用ANSYS Workbench15.0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分析不同剩余颊侧壁厚度对牙体组织应力的影响及应力变化趋势。结果    不同剩余颊侧壁厚度对牙体组织的应力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在2 mm时远中邻面颊侧牙颈部应力水平最低。单侧牙尖覆盖MOD洞型嵌体修复的应力水平高于MOD洞型嵌体修复。结论    尽量保留足够的健康牙本质,避免形成无基釉,是嵌体修复降低牙体折裂风险的有效手段;剩余牙体量越多,越不适合做单侧牙尖覆盖修复。

    钛合金种植体加载环形多肽生物涂层对早期骨结合影响研究
    王卓琳1,李德超1,李慕勤2,刘苗1,吴倩1,焦玉凤2,李翀乾1,韩旭1
    2018, 11(4): 239-243.  DOI: 10.19538/j.kq.2018.04.010
    摘要 ( )  

    目的    探讨超声微弧氧化技术与多巴胺化学偶联技术复合,在钛合金种植体表面构建环形多肽涂层对早期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钛合金种植体螺钉表面制备超声微弧氧化涂层(A组)、超声微弧氧化涂层表面多巴胺化学偶联(B组)及在B组基础上加载环形多肽涂层(C组),植入家兔下颌骨内,通过锥形束CT(CBCT)、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扭力实验来观察3组不同涂层种植体的早期成骨情况。结果    CBCT显示,植入8周时C组种植体周围骨密度明显高于A、B两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观察表明,C组种植体表面膜层变厚,新生骨明显增加,且C组种植体表面增加了利于骨生长的Ca、P元素。扭力实验表明,种植体植入8周时C组的扭力值明显高于A、B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钛合金种植体表面加载环形多肽的复合膜层对早期成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短篇论著
    iRoot SP用于直接盖髓术临床疗效观察
    朱爽
    2018, 11(4): 244-245.  DOI: 10.19538/j.kq.2018.04.011
    摘要 ( )  

    目的    观察iRoot SP用于直接盖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25 ~ 45岁患者深龋穿髓或意外穿髓的177颗患牙,随机分为iRoot SP组和氢氧化钙组,分别用iRoot SP和氢氧化钙进行直接盖髓术,于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后复查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6个月,iRoot SP组的成功率(93.2%)显著高于氢氧化钙组(81.8%)(χ2 = 5.321,P < 0.05)。结论    iRoot SP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盖髓剂。

    综述
    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相关研究进展
    陈龙,郭澍
    2018, 11(4): 246-249.  DOI: 10.19538/j.kq.2018.04.012
    摘要 ( )  

    在当今口腔颌面外科领域,颌骨缺损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实验发现有着多向分化能力的脂肪干细胞,其离体培养具有较高的稳定增殖性和较低的衰亡率,且具有广泛的来源和较易分离与培养的特点。有相关研究提示,锶不仅对脂肪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还可以加快骨基质蛋白的形成及沉淀。由此得出锶对成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再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为骨组织工程修复颌面骨缺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文章总结了锶离子及掺锶纳米羟基磷灰石对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对骨组织工程未来的研究与发展及口腔颌面外科骨缺损的治疗提供帮助。

    外伤及根管治疗后牙齿正畸移动研究进展
    张思诗1,张疆弢2
    2018, 11(4): 250-253.  DOI: 10.19538/j.kq.2018.04.013
    摘要 ( )  

    临床上,对病损患牙的正畸牙移动越来越多见,尤其是外伤及根管治疗术后的患牙,其牙髓坏死、牙根吸收等问题也受到重视。如何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安全、有效地移动患牙,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文章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外伤及根管治疗术后患牙的正畸牙移动时机、结果等做一综述,以期为患牙正畸移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病例报告
    种植义齿修复后头面部放射性疼痛1例报告
    张燕婷,谢艳婷,何晶,江鹭鹭,张翀,王丹宁,邓春富,赵宝红
    2018, 11(4): 254-256.  DOI: 10.19538/j.kq.2018.04.01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