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1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7-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旋股外侧动脉系统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及选择
    沈毅,孙坚
    2017, 10(11): 641-647.  DOI: 10.19538/j.kq.2017.11.001
    摘要 ( 122 )  

    旋股外侧动脉系统穿支皮瓣主要包括以旋股外侧动脉外侧降支和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以旋股外侧动脉内侧降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和以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为源动脉的阔筋膜张肌穿支皮瓣,具有供区隐蔽而并发症少、血管质量好、可切取组织量多、能够制备成携带多种组织的嵌合皮瓣、术区远离头颈部适合两组同时手术等优点,在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可根据缺损的不同情况灵活选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彭歆,章文博
    2017, 10(11): 648-651.  DOI: 10.19538/j.kq.2017.11.002
    摘要 ( 154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是一种以腹壁下动脉为血供来源的穿支皮瓣,仅包含下腹部皮肤和皮下组织,不破坏腹直肌及前鞘结构。与传统的腹直肌皮瓣相比,DIEP克服了皮瓣臃肿的缺点,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得以推广普及。由于具有组织量大、血供可靠、并发症少等优势,近年来,DIEP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尤其对于大型口腔颌面部缺损,该皮瓣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及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刘法昱,孙长伏,倪幼康,陆平
    2017, 10(11): 652-656.  DOI: 10.19538/j.kq.2017.11.003
    摘要 ( 160 )  

    颏下动脉岛状皮瓣被发现已经超过20余年,在修复重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颏下及颌下区清扫的彻底性一直是肿瘤科医生担忧的问题,近些年发现的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不但具备了颏下动脉岛状皮瓣的优点,而且有效避免了淋巴结转移的问题。文章就这两种皮瓣的历史进行简单回顾,介绍相关的解剖基础、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希望引起头颈科医生对这一皮瓣应用的重视。

    论著
    带蒂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临床研究
    李再晔,蒋灿华,陈洁,毛小荷,李宁,郭峰,黄龙,翦新春
    2017, 10(11): 657-661.  DOI: 10.19538/j.kq.2017.11.004
    摘要 ( 111 )  

    目的    探讨带蒂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采用5种带蒂穿支皮瓣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62例患者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其中颏下动脉穿支皮瓣34例、甲状腺上动脉穿支皮瓣16例、面动脉穿支皮瓣10例、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1例、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与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联合应用1例。缺损部位为舌26例、颊18例、口底9例、牙龈7例、颈根部2例。详细记录各种皮瓣的临床解剖学特征、制备要点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61例皮瓣成活,1例甲状腺上动脉穿支皮瓣坏死。术中发现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基本恒定,制作简单、耗时少。修复后皮瓣色泽、质地满意。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颈部活动未受影响。随访8个月至2年,所有患者均未见局部或颈部淋巴结复发。结论    带蒂穿支皮瓣制备简单,应用灵活,克服了传统局部带蒂皮瓣的长宽比例与转移角度受限的缺点,且无需血管吻合,手术时间短,可用于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研究
    崔秋菊1,2,毛驰1,彭歆1,张雷1
    2017, 10(11): 662-665.  DOI: 10.19538/j.kq.2017.11.005
    摘要 ( 97 )  

    目的    探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解剖规律和特点,为该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对10侧下肢标本的腓肠内外侧动脉穿支进行解剖测量。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手术14例患者的穿支位置和数目数据。结果    尸体解剖结果显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数目中位数为2.5支(1 ~ 6支);穿支距腘纹5.0 ~ 19.0 cm,距小腿后正中线1.0 ~ 6.0 cm;临床应用解剖显示,穿支数目中位数为2.0支(0 ~ 4支);穿支距腘纹线5.0 ~ 19.0 cm,距小腿后正中线0 ~ 5.8 cm。消除小腿长度影响发现,穿支多数分布于小腿上1/5 ~ 1/3之间。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数目较恒定,位置恒定,血管蒂长,适合临床设计穿支皮瓣使用。

    西地碘含片联合透明质酸凝胶辅助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观察
    潘春玲,赵海礁,宋佳,孙尚敏,常春荣,潘亚萍
    2017, 10(11): 666-669.  DOI: 10.19538/j.kq.2017.11.006
    摘要 ( 99 )  

    目的    评价西地碘含片联合透明质酸凝胶辅助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1—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就诊的60例临床诊断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用药组每次牙周基础治疗后牙周袋内置入腔治捷透明质酸凝胶并嘱患者使用西地碘含片,对照组每次牙周基础治疗后牙周袋内置入1%碘甘油。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和牙齿松动度(T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联合用药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PD、AL和TM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BI、PD、AL和TM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地碘含片联合腔治捷是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安全有效的局部辅助治疗药物。

    槟榔碱对Hacat及DOK细胞FHIT和SMAD4蛋白表达影响研究
    夏璐璐1,高义军1,尹晓敏2
    2017, 10(11): 670-673.  DOI: 10.19538/j.kq.2017.11.007
    摘要 ( 90 )  

    目的    通过研究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和异常增生角质形成细胞(DOK细胞)在不同浓度槟榔碱刺激下增殖活性的改变以及脆性组氨酸三聚体(FHIT)蛋白和胰腺癌缺失(SMAD4)蛋白的表达,探讨FHIT和SMAD4蛋白在口腔黏膜组织从正常到潜在恶性病变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槟榔碱(0、2.5、5、10、20、40、80、160 μg/mL)、不同作用时间(24、48、72 h)条件下,Hacat细胞和DOK细胞存活率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槟榔碱(0、20、40、60、80 μg/mL)作用24 h后,Hacat细胞和DOK细胞FHIT蛋白和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槟榔碱、不同时间干预后,Hacat细胞和DOK细胞的存活率均随槟榔碱浓度的增加、干预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在槟榔碱浓度相同、干预时间相同的情况下,DOK细胞的存活率高于Hacat细胞(P<0.05); 槟榔碱浓度为0时,Hacat细胞FHIT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高于DOK细胞(P<0.05);不同浓度槟榔碱干预24 h后,Hacat细胞和DOK细胞FHIT和SMAD4蛋白表达量随槟榔碱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结论    槟榔碱可导致Hacat细胞和DOK细胞存活率降低,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槟榔碱可诱导Hacat细胞和DOK细胞FHIT和SMAD4蛋白表达减少;FHIT蛋白和SMAD4蛋白表达减少可能是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发病机制之一。

    PAR指数与头影测量对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效果临床评价
    王庆琳,何永坚,周少云,马明玉,李荣霞
    2017, 10(11): 674-678.  DOI: 10.19538/j.kq.2017.11.008
    摘要 ( 90 )  

    目的    分析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7—2016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因龋病或根尖周病变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患者1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滑动法关闭间隙并配合颌间牵引完成矫治,对比正畸前后PAR指数和头影测量值。结果    19例患者平均疗程(33.47±7.93)个月,治疗前后PAR加权总分及各项PAR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疗效分析显示极大改善13例(68.42%),改善6例(31.58%),无治疗后变差或无改变病例。治疗前后U1-SN角、U1-NA、U1-NA角减少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拔牙间隙关闭,牙牙合关系良好;上切牙内收,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设计,严谨操作,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矫治效果。

    iRoot FS根尖封闭性研究
    欧海强1,林正梅2
    2017, 10(11): 679-682.  DOI: 10.19538/j.kq.2017.11.009
    摘要 ( 89 )  

    目的    利用Micro-CT三维重建和印度墨水渗入法配合透明牙技术,对iRoot FS的根尖封闭性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清远市人民医院口腔科2015年1—12月期间因外伤、牙周炎或正畸原因拔除的成人单根上颌前牙34颗,根管充填后制备根尖洞形,分别用iRoot FS、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进行倒充填,每组15颗牙齿,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各2颗。通过Micro-CT对样品进行扫描,使用Mimics医学影像分析软件对根尖段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倒充填材料与根管壁之间的空隙体积。利用印度墨水对上述样本进行浸泡染色,再将样本进行透明处理,显微镜下测量染料渗漏深度。结果    iRoot FS组与MTA组空隙体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oot FS组与MTA组渗漏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oot FS与MTA的根尖封闭性相当,适用于临床根尖倒充填。倒充填材料与根管壁之间间隙体积与染料渗漏深度结果具有一致性,均匀分布的间隙模型与染料分布不均匀具有不一致性。

    艾克刀联合平阳霉素在颌面部血管畸形治疗中周围神经保护作用临床研究
    席善龙1, 薛雷1, 郭忠军2,王绪凯1
    2017, 10(11): 683-686.  DOI: 10.19538/j.kq.2017.11.010
    摘要 ( 66 )  

    目的    探讨艾克刀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血管畸形过程中的周围神经保护作用,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神经损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接受电化学治疗的血管畸形患者31例,血管畸形均位于腮腺区、眶下区、颏孔区及舌根部等距离知名神经较近部位。治疗过程中控制艾克刀通电时间和平阳霉素使用浓度,评价治疗效果以及对神经是否造成损伤。结果    随访6 ~ 15个月,3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愈率74.2%。术后常发生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2例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1例术前面部运动不对称患者术后症状得到缓解,2例出现眶下区麻木,2例出现下唇麻木。术后给予抗炎和激素治疗,口服甲钴胺,术后1 ~ 6个月除1例患者外,神经损伤症状均得到恢复。结论    电化学治疗是治疗血管畸形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合理利用艾克刀和平阳霉素,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牙周炎龈沟液中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Meta分析
    冯萍珍a,保森竹b
    2017, 10(11): 687-691.  DOI: 10.19538/j.kq.2017.11.011
    摘要 ( 71 )  

    目的    通过文献评价探讨慢性牙周炎与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检索平台和Embase数据库, 收集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慢性牙周炎IL-8水平的研究性论文。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IL-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西方人群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洲人群慢性牙周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IL-8有显著差异,IL-8可能会增加慢性牙周炎的风险。

    综述
    可切削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刘丽杨,仇丽鸿
    2017, 10(11): 692-696.  DOI: 10.19538/j.kq.2017.11.012
    摘要 ( 97 )  

    玻璃陶瓷因具有优良的机械学性能和美学效果,成为目前临床上用于牙体修复的主要全瓷材料。但由于陶瓷属于脆性材料,在切削和临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微小裂纹及表面缺陷都可能会造成日后修复体的折断,且其对天然牙的磨耗较重,而树脂对应力则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复合材料由于兼具玻璃陶瓷优良的机械、美学性能以及树脂材料的韧性,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对复合材料各种性能的研究仍不充分,文章根据现有研究文献对可切削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
    上前牙美学修复1例报告
    李涛1,张振庭2a,高尚1,邓宏燕2b
    2017, 10(11): 697-700.  DOI: 10.19538/j.kq.2017.11.013
    摘要 ( 108 )  
    重度慢性牙周炎牙周与种植联合治疗1例报告
    张秀,苗磊,罗文琼,张芸嘉,潘亚萍
    2017, 10(11): 701-704.  DOI: 10.19538/j.kq.2017.11.014
    摘要 ( 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