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6-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老年人群口腔疾病治疗进展
    郭 斌1,付 敏2, 郭吴双2,王一株1,梁乙然1,
    2016, 9(8): 449-455.  DOI: 10.7504/kq.2016.08.001
    摘要 ( )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口腔疾病患病率和复杂程度大幅提高,老年人群口内病情复杂、疾病风险增加、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社保、经济状况特殊,言语行动不便、复杂药物治疗情况等为口腔保健及临床治疗工作带来新挑战。因此,口腔疾病治疗时需要采用不同的理念和策略。本文将对老年人常见口腔疾病中的龋病、牙髓根尖周病和牙周病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我国老年口腔疾病诊疗模式现状与发展
    吴补领,房付春
    2016, 9(8): 456-458.  DOI: 10.7504/kq.2016.08.002
    摘要 ( )  

    近年来,作为老年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老年口腔医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口腔疾病作为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不仅影响了局部健康,还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在我国老年人群中,往往多种口腔疾病并存,如龋病、牙周病、牙体或牙列缺失等,问题的多样性使疾病的解决难度加大。同时,伴随老年人特有的机能衰退,口腔在生理功能和解剖形态方面发生了变化,如何解决老年口腔患者的多种口腔问题,提高老年人口腔健康水平,科学、合理的诊疗模式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单端树脂黏结桥修复老年单个牙缺失
    吴双燕,邱海燕
    2016, 9(8): 459-462.  DOI: 10.7504/kq.2016.08.003
    摘要 ( )  

    单端树脂黏结桥是一种微创的固定修复方法,近年来随着黏结剂和固位型设计的发展,其临床成功率不断提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利用单端树脂黏结桥修复老年单个牙缺失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老年口腔疾病治疗中微创技术应用
    刘兴容
    2016, 9(8): 463-467.  DOI: 10.7504/kq.2016.08.004
    摘要 ( )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步升高。近年来,随着老年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我国老年人口内存留牙数不断增多。老年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口腔疾病谱、诊疗方法、合并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均有其特殊性,口腔医生在老年口腔疾病防治工作中面临新的挑战。微创技术力求以最小的切口路径和最少的组织损伤,完成对体内病灶的观察诊断及治疗。具有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瘢痕细微或无瘢痕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微创技术在老年口腔疾病,包括龋病治疗、牙周治疗、修复、拔牙及种植等方面的应用。

    论著
    对牙合牙伸长致种植义齿修复间隙不足不同处理方法疗效评价
    王敏雅,马 凯,李 悦,张馨文,何 晶,江鹭鹭,赵宝红,邓春富
    2016, 9(8): 468-471.  DOI: 10.7504/kq.2016.08.005
    摘要 ( )  

    目的    探讨种植修复病例中,由于长期缺牙导致的对牙合牙伸长修复空间不足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33例对牙合牙不同程度伸长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别采用调磨法、局部正畸压低法、去骨法和拔除法等各学科联合治疗方法获得较为理想的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空间,并比较种植修复1年后种植牙骨吸收量。结果    33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达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为种植牙提供了足够的义齿修复空间,牙齿咀嚼功能得到改善。种植修复1年后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对牙合牙伸长导致的修复空间不足的病例,通过不同临床处理方法可以进一步扩大种植体修复的适应证,能最大限度地完善种植修复效果。

    正畸牵引术后上颌唇侧阻生中切牙牙周及美观效果评价
    周 航a,刘 莉b,柯华峰b,王洪宁b,秦行林b
    2016, 9(8): 472-475.  DOI: 10.7504/kq.2016.08.006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上颌唇侧阻生中切牙行外科开窗及正畸闭合式牵引术后的牙周及美观效果。方法    选择烟台市口腔医院2011—2015年18例单侧上颌唇侧阻生中切牙患者,行外科开窗及正畸闭合式牵引术,拆除矫治器后3个月,分别对阻生牙及对照中切牙进行牙周指数、临床指数及X线指数的测量评价,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牙相比,受试牙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附着龈宽度、牙周袋深度无明显差异;但受试牙的临床冠长度增加,远中面骨支持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牙中4例出现牙龈炎症(或)牙龈增生堆积现象。结论    上颌唇侧阻生中切牙经过外科开窗及正畸闭合式牵引治疗后,获得的美观及牙周状况结果令人满意,但远期效果尚须进行长期追踪和评价。

    罗哌卡因用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麻醉效果观察
    耿雪霏,高润涛
    2016, 9(8): 476-479.  DOI: 10.7504/kq.2016.08.007
    摘要 ( )  

    目的    观察评价罗哌卡因应用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2016年1—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50例需要拔除下颌阻生智齿且无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71例)采用0.75%罗哌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对照组(79例)则采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拔牙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VAS分级)、术后患者是否主动要求服用止痛药、麻醉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血压及脉搏,并对麻醉并发症进行监测记录,从而比较两种药物的麻醉效果。结果    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分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术后主动要求服用止痛药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血压及脉搏在麻药注射结束后各个时间点较注射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血压在麻药注射后各个时间点较注射前无明显变化(P>0.05),脉搏在注射后30 min有小幅度下降(P<0.05);两组患者注射麻药后均未产生麻醉并发症。结论    罗哌卡因因其麻醉起效时间短,麻醉持续时间长,术后阵痛效果好,心血管系统风险小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时间较长的复杂口腔专业操作。

    下颌骨偏斜畸形颏孔区锥形束CT观察分析
    曲卫国,绳兰兰,李 阳,岳 柏,王 吉,马卫东
    2016, 9(8): 480-483.  DOI: 10.7504/kq.2016.08.008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测量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颏孔区牙槽骨形态,为正颌外科手术中颏成形术提供参考,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大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下颌骨偏斜畸形成人患者84例,进行CBCT扫描,用InVivo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观察、测量和分析下颌骨颏孔位置及颏管形态,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颏孔大部分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下方(39.29%),位于第一前磨牙下方(11.90%)者最少。各测量值在偏斜侧和偏斜对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颏管角度外,性别差异较显著,均为男性大于女性。结论    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颏孔位置较正常人有一定差异,男女性之间也有所不同,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颏管的三维结构、走向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

    Ceramage聚合瓷嵌体修复牙体缺损疗效观察
    何 滨,李秋红,张凤鸣
    2016, 9(8): 484-487.  DOI: 10.7504/kq.2016.08.009
    摘要 ( )  

    目的    对Cermage聚合瓷高嵌体和多面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大面积缺损的磨牙与前磨牙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13年3—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52例患者的54颗患牙,完善根管治疗后,按照嵌体预备原则行Ceramage聚合瓷高嵌体和多面嵌体修复,患者戴入修复体后即刻和1年后随访,参照美国公共健康协会(USPHS)的修正标准制定此次研究的嵌体评估标准。结果    修复后即刻检查修复体固位、边缘密合性、牙龈邻接关系以及修复体颜色匹配程度等,44颗聚合瓷嵌体试戴后参照各项嵌体评估标准均达到A级,修复效果满意;10颗修复体颜色与牙齿稍有差异,颜色匹配程度达到B级,修复体颜色的匹配性达81.5%。修复后1年随访率94.2%,失访3例;1年后再次检查评估,51颗修复体表面视诊、探诊均光滑,未出现粗糙面,边缘密合度好,未出现继发龋、牙体折裂,修复效果达到A级;3例修复体边缘有轻微着色,修复效果达到B级;9例修复体与牙体颜色和透明性有差异但不明显,修复效果达到B级;3例修复体与邻牙出现轻微食物嵌塞,但牙线可清除,牙龈稍有红肿,修复效果达到B级;36例修复体各项评估标准满意程度与可接受程度均达到100%。结论    Ceramage聚合瓷高嵌体和多面嵌体修复是用于后牙根管治疗后牙体缺损的一个优先考虑的选择。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与蝶鞍的相关性研究
    郑博文a,安 娜b,陈艳娜b,刘 奕b,张 扬a
    2016, 9(8): 488-490.  DOI: 10.7504/kq.2016.08.010
    摘要 ( )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与蝶鞍大小、形态以及鞍桥发生率的相关性,为制定正确的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2—2015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49例为试验组,其中男120例,女性129例;仅接受正畸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者患者29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50例,女146例;所有患者年龄18 ~ 36岁。Winceph 8.0软件定位蝶鞍相关标记点,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记录蝶鞍形态(椭圆形、圆形、扁平状)以及鞍桥类型(无鞍桥、部分鞍桥、完全鞍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蝶鞍长度和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蝶鞍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男性与女性蝶鞍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蝶鞍深度和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试验组蝶鞍各形状所占比例从大至小依次为扁平状、圆形和椭圆形,对照组依次为圆形、扁平状和椭圆形,两组男性与女性蝶鞍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鞍桥发生率为68.27%,对照组为1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与女性鞍桥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与蝶鞍大小和形态显著相关,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鞍桥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新型通用型牙本质粘接剂修复Ⅴ类洞微渗漏疗效研究
    米长江,米方林,喻 洁,郭 黎,朱万春
    2016, 9(8): 491-494.  DOI: 10.7504/kq.2016.08.011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通用型牙本质粘接剂All Bond Universal对Ⅴ类洞边缘的封闭效果。方法    120颗新拔除的正常双尖牙随机分为4组(30例),分别在颊舌侧颈缘上1 mm处制备标准的Ⅴ类洞(2 mm × 2 mm × 2 mm),分别用新型通用型粘接剂All Bond Universal(全酸蚀和自酸蚀两种方法)、全酸蚀粘接剂Prime& Bond NT和自酸蚀结剂G Bond进行粘接和样本制备,经50 %氨化硝酸银染色后,体式显微镜下观察边缘微渗漏的染色情况,记录评分结果,数据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种粘接剂均存在微渗漏现象,使用All Bond Universal的微渗漏评分低于同种使用方法的其他两组(P<0.05),All Bond Universal两种使用方法的微渗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龈方微渗漏评分整体高于牙合方(P<0.05)。结论    新型通用型牙本质粘接剂All Bond Universal是一种临床应用方便、有效的牙本质粘接剂,全酸蚀和自酸蚀两种方法对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无差异,但其远期效果须进一步实验研究。

    综述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相关研究进展
    刘荩文,潘亚萍
    2016, 9(8): 495-500.  DOI: 10.7504/kq.2016.08.012
    摘要 ( )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拔牙术中或术后为减少牙槽骨吸收,促进牙槽窝内新骨形成所采取的一系列临床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中多将引导性组织再生术与引导性骨组织再生术联合应用,结合即刻种植、微创拔牙等方法,同时提高骨组织和软组织的修复及再生效果。本文就拔牙后牙周组织的生理变化,位点保存的概念、方法及相关生物材料及其研究进展等进行论述。

    微种植体支抗研究进展
    陈 圆1,王学金2,马宗民3
    2016, 9(8): 501-505.  DOI: 10.7504/kq.2016.08.013
    摘要 ( )  

    有效的支抗控制是正畸矫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装置的一种,因具有可实现“绝对支抗”控制、植入操作过程简单、易于取出、成本低、依从性小等优点,而得到了广大正畸医生的青睐。然而在临床运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微种植体折断、松动、脱落,微种植体周围组织感染、皮下气肿及牙根损伤等情况。如何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提高微种植体临床应用的成功率,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微种植体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形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微种植体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氧化锆陶瓷表面处理对锆-树脂粘接强度影响
    徐 艺,黄 慧
    2016, 9(8): 506-508.  DOI: 10.7504/kq.2016.08.014
    摘要 ( )  

    氧化锆因其稳定的生物特性和物理性质及良好的美学修复特点受到广泛青睐。然而其稳定的表面性质使得传统的硅陶瓷粘接技术对氧化锆无作用,故临床上开始使用一些新的技术实现氧化锆的粘接,以期解决这一难题。这些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氧化锆的表面性质来增加粘接强度。本文就不同表面处理技术对氧化锆陶瓷及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
    青年女性正畸治疗后无症状多发性髓石1例报告
    李向宇
    2016, 9(8): 509-510.  DOI: 10.7504/kq.2016.08.015
    摘要 ( )  
    CBCT诊断上颌第二磨牙双腭根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张 雪,陈 亮,魏俨培,樊红霞,于静涛
    2016, 9(8): 511-512.  DOI: 10.7504/kq.2016.08.01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