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种植体周围炎离我们有多远
    王 刃1,庄龙飞1,史俊宇2,周仲豪1,赖红昌2
    2016, 9(2): 65-68.  DOI: 10.7504/kq.2016.02.001
    摘要 ( 297 )  

    由于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和种植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牙种植体都能够获得可预期的骨结合。然而种植修复的远期失败仍然困扰着广大临床医生,其中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远期失败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本文结合文献详细介绍了种植体周围炎的定义、流行病学、诊断、病因学、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旨在提供种植体周围炎全面清晰的概念,时刻警醒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

    种植体周围炎诊断
    张 玺,宿玉成
    2016, 9(2): 69-74.  DOI: 10.7504/kq.2016.02.002
    摘要 ( 186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牙修复日益受到缺失牙患者的青睐,然而与种植相关的并发症也日趋增多。种植体周围炎是牙种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使支持骨丧失、骨结合失败以及黏膜退缩与美学并发症,甚至导致已经形成骨结合并行使功能的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周围炎临床表现多样,有时难以明确诊断,种植体周围炎的早期正确诊断将有助于其进一步的治疗。

    种植体周围炎病因、诊断、治疗与种植体周维护
    张杨珩1,Zhibin Du2, 闫福华1
    2016, 9(2): 75-79.  DOI: 10.7504/kq.2016.02.003
    摘要 ( 435 )  

    种植体周围炎是指发生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性损害,并伴有支持骨的丧失。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包括菌斑、牙周病史、吸烟、糖尿病等。临床诊断标准包括探诊出血、种植体周袋内有溢脓、探诊深度≥5 mm以及影像学显示边缘骨丧失≥2 mm。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包括机械清创联合药物治疗的非手术治疗,以及切除性和再生性手术等手术治疗。种植体周维护治疗可以保护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和提高种植成功率。因此,要重视种植体周的维护,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

    论著
    上颌扩弓前方牵引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效果评价
    姜洪涛,原工杰,于维娟,刘 琳
    2016, 9(2): 80-88.  DOI: 10.7504/kq.2016.02.004
    摘要 ( 178 )  

    目的    探讨上颌扩弓前方牵引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采用上颌扩弓前方牵引矫治器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2010—2015年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15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代偿性治疗,并对其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15例患者治疗后面型改善,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SNA角增加(2.87 ± 1.08)°,SNB角减小(0.61 ± 0.8)°,ANB角增加(3.47 ± 1.05)°,SN/MP增加(2.17 ± 1.34)°,OP/FH增加(2.97 ± 0.29)°,U1/SN增加(5.09 ± 3.43)°,L1/MP减小(2.29 ± 3.02)°,结论    上颌扩弓前方牵引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可有效治疗恒牙早期中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不同预备方式预备根管后牙本质裂纹产生状况分析
    陈 青1,郑向前1,王文清1,肖朋恂1,于静涛2
    2016, 9(2): 85-88.  DOI: 10.7504/kq.2016.02.005
    摘要 ( 193 )  

    目的    评价往复运动和旋转运动的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后牙本质裂纹产生的情况。方法    2015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选用人的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60颗,随机分为4组(每组15颗):A组采用手用不锈钢K锉进行根管预备,B组采用机用Protaper进行根管预备,C组采用Reciproc进行根管预备,D组采用单支锉Wave One进行根管预备。将预备完成的离体牙垂直于牙体长轴分别距离根尖3、6、9 mm水平截断,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牙本质裂纹产生情况。结果    使用Protaper预备根管产生的牙本质裂纹明显多于使用Reciproc和Wave One组(P < 0.05),后两组产生裂纹情况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旋转运动的镍钛锉比往复运转的镍钛锉产生的牙本质裂纹多,降低牙根的抗折性。

    沈阳市部分视力残疾学生口腔健康状况及其与龋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和 睦1,张 颖2,刘 璐1,雷 双1, 郭世博1,张瑜瑜1,路振富1
    2016, 9(2): 89-92.  DOI: 10.7504/kq.2016.02.006
    摘要 ( 141 )  

    目的    调查沈阳市盲校学生龋病、牙周病和错牙合畸形状况,探讨残疾学生患龋相关影响因素,为口腔疾病的综合干预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和方法,2014年对沈阳市盲校103名6 ~ 20岁视力残疾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状况临床检查及口腔相关知识和行为习惯的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龋病影响因素。结果    103名视力残疾学生患龋率为78.64%,龋均为2.43 ± 2.75;牙龈出血检出率和牙石检出率分别为44.66%和67.96%;49.51%视力残疾学生存在错牙合畸形。女生患龋状况明显比男生严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学历和牙疼经历是龋病的危险因素,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是预防龋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视力残疾学生患龋率高,牙周状况较差,错牙合畸形严重,学校应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口腔宣教,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鼻牙槽塑形术后3年临床效果分析
    孙炳丞a,寇雅楠a,吉玲玲a,任战平b,马思维b,侯玉霞a
    2016, 9(2): 93-100. 
    摘要 ( 228 )  

    目的    通过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鼻牙槽塑形(PNAM)治疗前及术后3年鼻部对称性的测量,分析PNAM治疗术后3年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PNAM治疗的1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从PNAM治疗前至治疗后3年分为4个时间点:初次就诊(T0)、PNAM治疗结束(T1)、唇裂修复术后(T2)和治疗后3年(T3);拍摄正位和仰90°面部照片,在照片中标记12个鼻部标志点,进行16项测量。结果    与T0进行相比,T1鼻背倾斜度和鼻小柱倾斜度明显减小(均P<0.05);与T1相比,T2鼻背倾斜度、鼻小柱倾斜度、患侧与健侧鼻翼高度比、患侧与健侧鼻底高度比、鼻底与内眦连线比均明显减小(均P<0.05),患侧鼻翼顶与鼻底高度比明显增大(均P<0.05);与T2相比,T3鼻小柱倾斜度有复发,其余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NAM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鼻部对称性,鼻部形态在术后3年仍保持稳定。

    氟化物对变色牙漂白效果影响临床对比研究
    潘利锋1,安建平2,周卫兵1
    2016, 9(2): 96-100.  DOI: 10.7504/kq.2016.02.008
    摘要 ( 204 )  

    目的    观察活髓牙漂白术前应用氟化物是否能降低牙齿敏感性,以及其对过氧化氢(HP)类漂白剂的漂白效果有无不良影响。方法    将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口腔科就诊4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35% HP漂白治疗30 min,漂白前两组受试牙分别用2%氟化钠(NaF)和双蒸水处理10 min,对比分析两组间漂白效果和牙齿敏感情况。结果    比色前试验组的平均比色值是12.4 ± 0.9,对照组为12.5 ± 0.84;治疗后经比色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9.03%和99.33%,经χ2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色阶提高分别为5.20 ± 1.29和5.32 ± 1.58,经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中33例(82.5%)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齿敏感,其中对照组17例(85.0%)、试验组16例(80.0%),两组牙齿敏感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牙齿敏感程度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变色牙漂白术前局部应用氟化物并不影响漂白效果和漂白深度,但能有效降低牙齿敏感程度。

    全口义齿修复中改良硅橡胶印模法临床应用研究
    林晓明1,郑 明2
    2016, 9(2): 101-103.  DOI: 10.7504/kq.2016.02.009
    摘要 ( 121 )  

    目的    比较应用改良硅橡胶印模法与传统藻酸盐印模法制作全口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口腔科要求制作全口义齿修复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改良硅橡胶印模法和传统藻酸盐印模法制作全口义齿,于试戴1周后记录压痛点数量,比较其舒适度。结果    改良硅橡胶印模法制作的全口义齿压痛点数量较少(P < 0.05)。结论    改良硅橡胶印模法可增加全口义齿的舒适度。

    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口腔舌侧正畸托槽粘接中应用研究
    林 泽a,陈 军a,李 雪b
    2016, 9(2): 104-107.  DOI: 10.7504/kq.2016.02.010
    摘要 ( 158 )  

    目的    利用3D打印技术探索一种个性化、精密度更高、底板更吻合的舌侧托槽设计和直接制造技术,为正畸临床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口腔正畸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患者通过CT 扫描获取牙模数据,导入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对图像进行数据处理,经反求技术(镜像方法)转化成牙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模拟牙齿移动,确定方案后用选区激光熔化快速成型口腔专用3D 打印设备制造个性化舌侧托槽粘接。对照组行常规口腔舌侧正畸托槽粘接。结果    6个月后复查,试验组个性化舌侧托槽临床远期效果为95%,对照组为7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结论    托槽粘接后底板和牙舌侧面的吻合程度的对比,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托槽明显吻合度高,粘接定位准确,操作简便,且从临床远期可行性来看,不容易脱落,大大简化了治疗程序。

    利用ABO-OGS指数评价个性化舌侧与传统唇侧系统疗效研究
    周林曦1,张桂荣2,姚政铎1,沈 刚1
    2016, 9(2): 108-112.  DOI: 10.7504/kq.2016.02.011
    摘要 ( 233 )  

    目的    通过ABO-OGS指数对个性化舌侧矫治系统以及传统的唇侧直丝弓矫治系统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2012—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20例接受正畸治疗的错畸形患者,个性化舌侧系统与传统唇侧系统矫治各10例,分别测量正畸治疗后模型的美国正畸协会客观评分系统(ABO-OGS)指数,计算各项所占比重,使用独立t检验比较评估两种矫治系统的差异。结果    个性化舌侧病例平均总计分为25.3分,传统唇侧直丝弓病例平均总计分为24.5分,两者相差0.8。个性化舌侧矫治系统在唇舌向倾斜度方面以及牙根倾斜度方面得分高于唇侧,分别相差1.3及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个性化舌侧矫治系统与传统唇侧直丝弓矫治系统各个项目的评分及总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述
    半导体激光在牙周病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王奕月, 林晓萍
    2016, 9(2): 113-116.  DOI: 10.7504/kq.2016.02.012
    摘要 ( 249 )  

    近年来,牙周病已成为影响口腔健康甚至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半导体激光作为治疗牙周病的一种辅助手段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半导体激光在牙周病治疗中可起到一定的杀菌消毒,促进愈合,减少出血等功效,日后在牙周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就半导体激光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单侧后牙缺失对髁突形态影响研究现状
    徐婉君,谷志远
    2016, 9(2): 117-120.  DOI: 10.7504/kq.2016.02.013
    摘要 ( 144 )  

    单侧后牙长期缺失不修复,不仅会影响咀嚼习惯,而且易引起继发性咬合紊乱。既往研究表明,后牙缺失与颞下颌关节(TMJ)形态改建相关。髁突作为承力的主要区域,是TMJ改建最为活跃的部分。下面就近年来单侧后牙缺失对髁突形态影响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Wnt5a调控牙源性干细胞作用研究进展
    李由由,梁文红
    2016, 9(2): 121-124.  DOI: 10.7504/kq.2016.02.014
    摘要 ( 164 )  

    Wnt5a是非经典Wnt蛋白中具有代表性的蛋白,其介导的非经典Wnt信号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极化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Wnt5a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调控牙源性干细胞方面起重要作用,其机制成为牙组织工程学研究热点,也为牙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下仅对Wnt5a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牙源性干细胞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正畸后上颌第一磨牙位置稳定性研究进展
    陈 昱,钱玉芬
    2016, 9(2): 125-128.  DOI: 10.7504/kq.2016.02.015
    摘要 ( 157 )  

    正畸治疗后的牙列稳定性是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保持治疗成果的前提。上颌第一磨牙是理想牙牙合关系的基石,其位置和轴倾度变化将会引起整体牙牙合关系的变化和牙齿排列的不稳定。保持期间受持续的生长发育、增龄性变化及正畸后复发趋势等因素影响,上颌第一磨牙位置在横向、矢状向和垂直向仍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以下就近年来针对保持期上颌第一磨牙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变化趋势及相关原因分析的研究结果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