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5-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牙槽骨功能性保存与重建
    王静娟,周宏志,丁宇翔,胡开进
    2015, 8(10): 577-581.  DOI: 10.7504/kq.2015.10. 001
    摘要 ( )   PDF(433KB) ( )  

    牙槽骨是颌骨中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一旦缺损或缺失,将会导致牙齿的松动或丧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对口腔及全身健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牙槽骨缺损或缺失的原因包括全身因素及口腔局部因素。本文主要对导致牙槽骨缺损或缺失的口腔局部原因及如何避免因局部原因引起的牙槽骨缺损或缺失进行阐述,并对牙槽骨缺损后的修复及再生方法加以说明,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提供帮助。

    微创技术  保护牙槽骨
    李 元,胡开进,薛 洋
    2015, 8(10): 581-585.  DOI: 10.7504/kq.2015.10. 002
    摘要 ( )   PDF(548KB) ( )  

    造成牙槽骨不可逆性损伤及缺失的原因包括全身因素及局部因素,而因牙槽外科手术导致的牙槽骨缺损和缺失是常见的局部因素之一。本文就牙槽外科手术导致的牙槽骨缺损及缺失的原因、如何预防牙槽外科手术造成的牙槽骨及软组织过度或意外损伤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来避免牙槽骨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进行叙述,为临床医生实施正确的牙槽外科操作提供参考。

    即刻功能刺激与牙槽位点保存
    王天珏,胡开进,李永锋
    2015, 8(10): 585-588.  DOI: 10.7504/kq.2015.10. 003
    摘要 ( )   PDF(465KB) ( )  

    拔牙后牙槽骨会发生生理性和病理性吸收,导致牙槽位点丧失,影响后期修复。牙槽骨吸收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及全身因素,而缺少即刻功能刺激是导致拔牙后牙槽骨吸收的重要局部因素。本文就拔牙后牙槽骨吸收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等问题进行阐述,为临床上拔牙后牙槽位点保存进而实现良好的修复效果提供依据。

    减压技术 再生牙槽骨
    莫静珍,张述寅,胡开进,周宏志
    2015, 8(10): 589-592.  DOI: 10.7504/kq.2015.10. 004
    摘要 ( )   PDF(439KB) ( )  

    造成牙槽骨不可逆性缺损及缺失的原因包括全身因素及局部因素,而颌骨良性肿物是导致牙槽骨乃至颌骨缺损的常见局部因素。本文就颌骨良性肿物特别是囊肿导致的牙槽骨缺损及缺失原因、如何预防因传统手术造成的牙槽骨及软组织过度或意外损伤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来引导再生牙槽骨及保留并恢复牙齿功能进行叙述,为临床医生实施正确的牙槽外科操作提供参考。

    改良式牙槽嵴保存术
    陈江浩,胡开进,周宏志,丁宇翔
    2015, 8(10): 592-595.  DOI: 10.7504/kq.2015.10. 005
    摘要 ( )   PDF(488KB) ( )  

    引起牙槽骨缺损或缺失的口腔局部原因主要包括在牙槽突部位实施外科手术时引起局部组织过度或意外损伤、拔牙后牙槽骨废用性吸收、牙源性炎症及牙外伤、颌骨囊肿及肿瘤。其中,牙外伤及牙源性炎症是引起牙槽骨缺损或缺失的最常见口腔局部因素。本文将对牙外伤及牙源性炎症引起牙槽骨缺损或缺失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对已造成牙槽骨缺损或缺失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提供帮助。

    论著
    牙周膜龈手术结合冠修复重建缺失龈乳头(附1例报告)
    王浩杰a,徐 涛b,胡文杰a,刘云松c,卜 颖d
    2015, 8(10): 596-600.  DOI: 10.7504/kq.2015.10. 006
    摘要 ( )  

    口腔软组织美学及相关治疗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备受关注。上前牙区龈乳头缺失导致的“黑三角”是临床常见的美学缺陷,其临床处置受局部解剖结构及病变破坏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常需多学科共同治疗。本文通过1例应用牙周膜龈手术结合全冠修复,重建上前牙缺失龈乳头,并解决“黑三角”的美学治疗病例,为临床多学科治疗上前牙龈乳头缺失的美学问题提供经验。

    改良式压膜间隙保持器与传统丝圈保持器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黄 优1,陆史俊1,王 林2
    2015, 8(10): 601-604.  DOI: 10.7504/kq.2015.10. 007
    摘要 ( )  

    目的    评价单个乳磨牙早失儿童戴用改良式压膜间隙保持器与传统丝圈保持器的间隙保持效果。方法        选择2011—2013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单侧或双侧下颌第二乳磨牙早失患儿54例(患牙60颗),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例(患牙20颗)。A组:全天戴用传统带环丝圈间隙保持器;B组:全天戴用改良式压膜间隙保持器;C组:仅在夜间戴用改良式压膜间隙保持器,戴用12 ~ 14 h。在戴用前和戴用后3、6、12个月后分别取精确模型。利用游标卡尺对缺牙间隙两侧邻牙近远中外形高点进行测量,观察间隙保持情况。结果    戴用两种间隙保持器3、6、12个月后,3组患儿的缺牙间隙较戴用前均无明显改变或略有增宽。戴用间隙保持器12个月后与戴用前比较,缺牙间隙改变量分别为:A组(0.23 ± 0.11)mm;B组(0.20 ± 0.09)mm;C组(0.04 ± 0.07)mm。A组与B组的缺牙间隙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C组与A、B组的缺牙间隙改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改良式压膜间隙保持器与传统丝圈保持器有类似的间隙保持效果,其制作简便,安全卫生,舒适美观,并能恢复一定的口腔咀嚼功能,为缺牙间隙保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不同投照角度数字X线片对下颌第一前磨牙非单根管牙检出率影响研究
    田 锐1,曹晓明1,詹福良2
    2015, 8(10): 605-611.  DOI: 10.7504/kq.2015.10. 0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数字X线片对下颌第一前磨牙非单根管检出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投照角度。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盘锦市中心医院口腔治疗矫形科因正畸需要拔除的下颌第一前磨牙46颗,分别灌注白蜡牙列模型,对模型采取正位、近中投照(10、20°)、远中投照(10、20°)拍摄X线片,采集的数码图像存入电脑,阅片后评定出非单根管的牙齿数。横断所有牙的牙根,分为牙根颈部(距根尖> 6 mm)、牙根中部(距根尖3 ~ 6 mm)、根尖部(距根尖< 3 mm),在8倍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记录每个断面的根管数作为金标准。采用SPSS13.0软件对5个投照角度的非单根管检出率与金标准进行一致性统计分析,并进行诊断试验,确定最佳投照角度。结果    下颌第一前磨牙近中20°和远中20°投照的X线片判读结果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的一致性相对较好,近中20°投照比远中20°投照的敏感度高。结论    下颌第一前磨牙近中20°投照更有利于发现非单根管牙。

    臭氧水对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表达影响研究
    于 静1,苏 涛2,赵 刚1,李京玲1,李长胜3
    2015, 8(10): 608-611.  DOI: 10.7504/kq.2015.10. 009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不同质量浓度臭氧水对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4—8月在佳木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选用7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抽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颈椎脱臼法处死),其余大鼠均建立牙周炎模型。牙周炎模型建立后,随机抽取5只作为牙周炎未治疗组(颈椎脱臼法处死),其余牙周炎大鼠随机分为臭氧水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进行牙周袋冲洗。运用一般组织学方法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牙周组织中IL-6含量的变化。结果    牙周炎未治疗组的牙周组织中IL-6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各治疗组的牙周组织中IL-6表达均不同程度低于牙周炎未治疗组(P < 0.05);在各牙周袋冲洗时间段,15 mg/L臭氧水治疗组的牙周组织中IL-6表达均低于5、10 mg/L臭氧水治疗组(P < 0.05),但与对照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臭氧水能降低炎性牙周组织中IL-6的表达,其中质量浓度为15mg/L的臭氧水对其影响更加明显,对牙周炎有一定治疗效果。

    高血压患者拔牙过程中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研究
    钱付民1,马 洋2
    2015, 8(10): 612-615.  DOI: 10.7504/kq.2015.10. 010
    摘要 ( )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拔牙过程中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上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牙术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需要进行拔牙操作的不同年龄段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在心电监护下进行牙拔除术,分别在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拔牙术中、拔牙术后记录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在血压变化方面,麻醉中7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最为明显,尤其以收缩压升高更为显著;在心率变化方面,拔牙术中心率升高最为明显,其次是麻醉中及麻醉前;血氧饱和度监测方面,不同年龄段患者在各个阶段并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高血压患者在拔牙过程中血压与心率的波动较大,尤其以麻醉中最为明显,其次是拔牙术中及麻醉前,因此要在以上几个阶段提高警惕,做好预防,避免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不同镍钛预备器械对根尖溢出碎屑影响的体外研究
    张 凌1,石 飞2,朱琳琳1,张梦龙1
    2015, 8(10): 616-618.  DOI: 10.7504/kq.2015.10. 011
    摘要 ( )  

    目的    比较3种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对根尖溢出碎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15 ~ 25岁患者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单根管前磨牙68颗,随机分为对照组、机用ProTaper组、Waveone组和Mtwo组,每组17颗。分别采用手用ProTaper镍钛锉、ProTaper机用镍钛锉、Waveone机用镍钛锉及Mtwo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并冲洗根管,收集器械预备过程中的根尖溢出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冲洗后根尖溢出液的光密度(OD)值,相对比较其根尖溢出碎屑的含量,分析不同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对根尖溢出碎屑产生的影响。结果    各组根尖溢出液OD值:对照组为68.65 ± 11.47;机用ProTaper组为62.66 ± 11.17、Waveone组为58.49 ± 12.96、Mtwo组为47.70 ± 10.28。除了机用ProTaper组与对照组间以及Waveone组与机用ProTape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使用Mtwo镍钛器械预备根管产生的根尖溢出碎屑明显少于ProTaper和Waveone镍钛器械。

    短篇论著
    三种应急治疗方法对急性牙髓炎止痛效果比较分析
    李素卿1,童新文2
    2015, 8(10): 619-620.  DOI: 10.7504/kq.2015.10. 012
    摘要 ( )  

    目的    比较分析3种应急治疗方法对急性牙髓炎的止痛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首诊就诊于泉州市石狮市医院口腔科的急性牙髓炎(包括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患者189例(患牙189颗,均为前磨牙或磨牙),分别采取开髓失活法(A组)、开髓后去冠髓失活法(B组)及牙髓摘除术(C组)进行应急治疗。5 ~ 7 d后复诊,评价各组的止痛效果并进行根管治疗。结果    3种急性牙髓炎应急治疗方法止痛有效率:A组为71.4%(40/56);B组为89.2%(58/65);C组为92.6%(63/68)。B、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B组与C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应急治疗后A组有3例发生急性根尖周炎,B组和C组各有1例。结论    开髓后去冠髓失活法与牙髓摘除术的止痛效果较好,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锥形束CT用于颌下腺涎石病诊断价值研究
    曲昌锋,杨 建,汪 崇
    2015, 8(10): 621-622.  DOI: 10.7504/kq.2015.10. 013
    摘要 ( )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CBCT)用于诊断颌下腺涎石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颌下腺涎石病患者26例,进行下颌横断牙合片、颌下腺侧位片和CBCT检查并定位涎石位置,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或颌下腺切除术。结果    4例为多发涎石,22例为单发涎石。8例涎石位于导管口,6例位于前磨牙区,5例位于磨牙区,3例位于腺门部,4例位于颌下腺内。涎石最大直径12 mm,最小直径5 mm,平均8.4 mm。距下颌骨内侧缘的平均距离为(8.5 ± 2.7)mm。有3例在下颌横断牙合片和颌下腺侧位片中未显影而在CBCT中显影。19例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7例行颌下腺切除术。结论    CBCT可作为诊断颌下腺涎石病的常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一些涎石较小、钙化不全病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综述
    骨组织植入用压电材料研究进展
    王立威 综述,吴 琳 审校
    2015, 8(10): 623-628.  DOI: 10.7504/kq.2015.10. 014
    摘要 ( )  

    早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已发现,在应力作用下生物骨表面的电荷会发生重排,产生电信号,具有压电效应。骨的这种压电特性提示,如果将电活性成分加入移植材料,可能会有助于提高骨的形成速度和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工业用压电材料已被作为骨替代材料引入医疗领域,模仿生成骨表面电荷从而促进骨愈合。本文就骨压电效应以及压电材料促进成骨机制等方面做简要说明,并对骨组织植入用压电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锥形束CT在颞下颌关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崔 燕a,b 综述,刘 琳a 审校
    2015, 8(10): 629-633.  DOI: 10.7504/kq.2015.10. 015
    摘要 ( )  

    颞下颌关节是人体最复杂关节之一,其位置深在,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方法加以研究。传统的二维影像检查方法由于影像重叠及失真,影响其准确性,而锥形束CT克服了这些缺点,能够在三维方向上对颞下颌关节进行分析,对临床诊断及病理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镍钛合金根管器械表面改性及对其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钱 鑫,康国鹏,樊红霞,魏俨培,于静涛
    2015, 8(10): 634-637.  DOI: 10.7504/kq.2015.10. 016
    摘要 ( )  

    镍钛合金根管器械因其具有超弹性及形状记忆能力已在根管预备中广泛应用,但因镍离子释放致癌及易发生器械分离、易腐蚀等缺点,近年来表面改性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表面改性可使材料表面形成生物活性薄膜,有效抑制镍离子析出,增强其抗腐蚀性,改善其生物相容性。表面改性方法包括机械去除法、表面氧化法及表面涂层技术等。本文对镍钛合金根管器械表面改性方法及改性后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
    上颌侧切牙无预备瓷贴面1例报告
    倪涧钊,张长源,程 辉
    2015, 8(10): 638-640.  DOI: 10.7504/kq.2015.10. 01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