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5-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乳牙的牙髓治疗
    王小竞
    2015, 8(9): 513-517.  DOI: 10.7504/kq.2015.09.001
    摘要 ( )   PDF(436KB) ( )  

    乳牙龋病是最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之一,当其继续发展时,可能造成牙髓感染。根据其牙髓感染程度不同,采用的牙髓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异。本文就乳牙的牙髓治疗进行综述。

    年轻恒牙活髓保存治疗
    汪 俊
    2015, 8(9): 518-521.  DOI: 10.7504/kq.2015.09.002
    摘要 ( )   PDF(427KB) ( )  

    年轻恒牙活髓保存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冠部或根部剩余牙髓组织的活性和功能,促进牙根生理性发育。传统观点认为,活髓保存只适用于牙髓正常或可逆性牙髓炎、无根尖病变的患牙,以保留患牙剩余未被感染的健康牙髓组织。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可靠的手段能准确判断牙髓状态。此外,多个研究显示龋源性露髓、伴有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感染的患牙活髓保存治疗成功。临床上应充分利用年轻恒牙牙髓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强的组织学特点,对年轻恒牙牙髓治疗采取更为保守的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预后。

    年轻恒牙牙髓血管再生治疗
    包志凡,陈 旭
    2015, 8(9): 522-526.  DOI: 10.7504/kq.2015.09.003
    摘要 ( )   PDF(481KB) ( )  

    牙髓血管再生治疗是一种以生物学为基础、生理性取代受损牙齿结构(包括牙本质、牙根以及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为目的的治疗技术,是牙髓病学最令人激动的新进展之一。牙髓血管再生治疗是年轻恒牙感染牙髓的治疗新选择,其是通过使用大量的药物冲洗根管并行根管封药控制炎症后,刺激根尖周组织引起出血,使血液进入根管中形成血凝块,然后使用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封闭根管口。经过治疗的年轻恒牙能够获得与生理性发育相似的牙根发育。

    论著
    高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环境下髁突软骨细胞死亡情况研究
    孙玉环1,赵 茜2,何冬梅1,张 萍3
    2015, 8(9): 527-531.  DOI: 10.7504/kq.2015.09.004
    摘要 ( )  

    目的    探讨高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境下髁突软骨细胞的死亡情况。方法    临床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髁突骨折患者无法复位的骨折片段上的软骨组织,体外培养人髁突软骨细胞,加入20 μg/L TNF-α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死亡情况(T组),分别与加入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ZT组)、特异性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NT组)和联合应用抑制剂(ZNT组)的细胞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T组细胞大量死亡,剩余活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升高;ZT、NT和ZNT组细胞死亡和ROS水平显著低于T组(P < 0.05),ZNT组细胞死亡和ROS水平最低。结论    高浓度TNF-α刺激下髁突软骨细胞的死亡类型有凋亡和程序性坏死,同时抑制二者可以显著提高软骨细胞的存活率。

    犬年轻恒牙根尖周炎和再生性牙髓治疗后组织学观察
    陈 敏1,2,刘雪梅1,包志凡1,刘 尧1,姜力铭1,陈 旭1
    2015, 8(9): 532-535.  DOI: 10.7504/kq.2015.09.005
    摘要 ( )  

    目的    应用比格犬制造年轻恒牙根尖周炎动物模型,并进行再生性牙髓治疗(regenerative endodontic treatment, RET),组织学观察治疗后牙根发育情况,为进一步探寻炎症与损伤修复的关系以及RET后组织修复的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3只6月龄的比格犬,每只犬双根前磨牙4颗,共12颗牙,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根尖周炎组、空根管组以及RET组,每组3颗牙。RET后3个月全麻下处死实验动物,颈静脉灌流固定,将上下颌骨取下后固定1周,pH 7.2的10%乙二胺四乙酸中脱钙3个月。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根尖周炎组根管内可见大量免疫细胞,无新组织修复;空根管组根管内仅有纤维性修复;RET组根管内、根管壁以及根尖部有新组织形成,使根管壁增厚,牙根增长,根尖孔闭合,牙根继续发育。结论    在有效根管消毒、控制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的基础上,机体即能发挥一定限度的组织修复能力;RET过程中刺破出血本身造成局部适度的损伤,可能进一步激发了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利于新组织的形成,使牙根继续发育。

    三种倒充填材料的X线和病理组织切片对比研究
    杜兴华1,申 静2
    2015, 8(9): 536-540.  DOI: 10.7504/kq.2015.09.006
    摘要 ( )  

    目的    通过比较在动物模型上完成的显微根尖手术后X线表现和病理组织切片,探讨氧化锌、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生物陶瓷(iRoot BP)作为根尖倒充填材料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于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在天津市口腔医院实验室完成。对形成实验性根尖周炎的4只Beagle犬的第二、第三、第四前磨牙(共24颗,48个根管)行常规根管治疗,术后1周行显微根尖手术,48个根管随机分为3组,每组16个,分别用氧化锌、MTA和iRoot BP作为根尖倒充填材料。术后1年,拍摄根尖X线片后处死实验动物获得标本,观察比较根尖组织的X线片和组织病理学切片,评价iRoot BP和MTA的疗效。结果    根据根尖X线片分析评价术后疗效,术后1年的成功率,氧化锌组为81.2%、MTA组为93.8%、iRoot BP组为93.8%,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MTA组和iRoot BP组与氧化锌组相比,炎症程度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A与iRoot 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锌、MTA和iRoot BP组根尖切除区牙本质表面牙骨质样组织沉积率分别为(50.2 ± 16.5)%、(80.2 ± 26.4) %、(78.6 ± 30.4)%,MTA组和iRoot BP组的骨样组织沉积高于于氧化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A组和iRoot B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仅MTA组材料表面有牙骨质样组织的直接沉积。结论    作为倒充填材料,氧化锌、MTA和iRoot BP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材料均可促进根尖周硬组织的再生,iRoot BP与MTA对根尖周组织的炎症刺激较轻,MTA有最佳的生物相容性。

    改良钯银合金双翼板粘接桥修复上颌单颗后牙缺失10例短期临床效果观察
    陈西文1,周进茹1,葛艳萍1,刘 伟3,赵 洁2,朱智敏1
    2015, 8(9): 541-545.  DOI: 10.7504/kq.2015.09.007
    摘要 ( )  

    目的    观察应用传统失蜡法铸造成型的改良钯银合金双翼板粘接桥修复上颌单颗后牙缺失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2—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10例上颌单颗后牙缺失患者,应用改良钯银合金双翼板粘接桥进行修复。患者于修复后3个月、半年、1年复诊,参照改良的美国公共健康部门制定的评定系统(USPHS标准及Ryge标准一),从牙体完整性、继发龋、邻接关系、邻边缘变色、术后敏感、修复体情况、边缘密合性、磨耗情况以及颜色满意程度等9个方面对粘接桥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0例患者随访期均满1年,观察期间,所有基牙牙体组织完整,无继发龋、无食物嵌塞。10件粘接桥无变色、折裂、松动、脱落等情况发生,修复体与基牙边缘密和性良好,10件修复体评价等级均为A级。结论    在1年的观察期内,改良钯银合金双翼板粘接桥修复上颌单颗后牙缺失获得了微创美观的修复效果。其粘接强度能否满足临床长期要求尚须进一步观察。

    激光与护牙素处理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牙周健康影响研究
    顾 敏1, 陈文静2,刘 艳1,赵 璐1,陈玉荣1,张 彦1
    2015, 8(9): 546-548.  DOI: 10.7504/kq.2015.09.0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矫治过程中应用激光与护牙素处理对其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 年10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的青少年患者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A组(20例),每次复诊时用Nd∶YAG激光照射牙龈;试验B组(20例),每次复诊时给予GC护牙素处理牙面和牙周;对照组(20例),每次复诊时医生不对患者牙面及牙周进行特别处理。常规向各组患者和家长详细讲解有关口腔卫生知识和指导正确刷牙方法。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和戴用矫治器6个月后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并进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3组各项牙周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矫治器6个月后,两试验组各项牙周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时间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配合使用激光照射牙龈或GC护牙素护理牙面和牙周,均有利于患者口腔卫生状况的维护,两者之间效果无明显差别。良好的牙周健康仍需要依赖患者自身在矫治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口腔保健措施。

    Spee曲线深度与颅颌面形态之间关系研究
    崔敏娟,胡晟奭,常 新
    2015, 8(9): 549-551.  DOI: 10.7504/kq.2015.09.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Spee曲线深度与颅颌面形态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2013—2014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88例14~32岁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及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将选取的13项头影测量指标与Spee曲线深度进行相关以及回归分析。结果    Spee曲线深度与性别因素无关。不同安氏分类间Spee曲线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安氏Ⅱ类明显高于安氏Ⅲ类。SNA、ANB、AO-BO、后前面高比、ODI、上下唇长比与Spee曲线深度呈正相关关系,APDI、IMPA、颏唇角与Spee曲线深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颅颌面形态与Spee曲线深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在正畸诊疗过程中应加以考虑。

    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79例临床分析
    柏全民1,倪 峰1,仙扎根2
    2015, 8(9): 552-555.  DOI: 10.7504/kq.2015.09.010
    摘要 ( )  

    目的    观察采用经牙槽嵴入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9—2012年南京军区机关医院数字口腔中心接诊的79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行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选择性植入人工骨或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同时植入种植体。结果    79例患者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3.8 mm(2.0~5.7 mm)。3例患者因上颌窦黏膜术中发生穿孔,遂关闭创口,未完成种植体植入。其余76例共植入87颗种植体,长度 10~13 mm。Ⅱ期手术时,3颗种植体松动拔除。义齿修复后追踪12~36个月,2颗种植牙松动拔除,1颗有进行性骨吸收,种植体存留率为93.1%(81/87)。所有病例均无上颌窦并发症。结论    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创伤小,操作简单,对窦底有适量剩余骨的上颌窦区种植是可行的;但由于窦底黏膜存在穿孔风险,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必须有专用的器械。

    3 shape Trios 口内扫描仪制作的全瓷冠修复体临床效果评价
    黄婉怡,战德松
    2015, 8(9): 556-562.  DOI: 10.7504/kq.2015.09.011
    摘要 ( )  

    目的    使用3shape Trios 口内扫描仪制作全瓷冠修复体,并评价其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行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的25例患者,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采集数字化模型并按照标准程序制作全瓷冠修复体,修复后1周复诊时,患者填写修复体满意度调查表。修复完成2个月时按照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结果    共制作全瓷冠修复体63个。患者总体满意率达到96%。87.3%的修复体各项检查标准均达到了USPHS标准的A类。结论    使用椅旁3shape口内扫描仪Trios进行全瓷冠修复早期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对口腔内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研究
    王 茜,张 英,关莉艳,姜艾佳,崔 丹
    2015, 8(9): 559-562.  DOI: 10.7504/kq.2015.09.0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对口腔内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综合急诊科就诊并行常规口腔内切口手术治疗的小唾液腺黏液囊肿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术后给予康复新液含漱,B组患者术后在给予康复新液的基础上加用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细菌感染情况、疼痛程度、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术后切口细菌检出量低、患者疼痛程度轻、切口愈合时间短、切口愈合质量好,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病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可促进口腔内手术切口的愈合、提高切口愈合质量。

    综述
    非常规拔牙矫治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杨 利 综述,冯云霞 审校
    2015, 8(9): 563-566.  DOI: 10.7504/kq.2015.09.013
    摘要 ( )  

    在正畸临床中,有很大比例的患者需要减数拔牙矫治,常见的减数方案为拔除上下左右的同名前磨牙,但当患者存在严重的龋坏牙、牙外伤、埋伏阻生牙或者畸形牙时,首先要考虑拔除这些牙齿。原则上,任何牙齿都可能成为减数对象,但在临床设计时, 应结合患者的错牙合类型、牙齿所能提供的间隙及牙齿的健康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本文对正畸临床中非常规拔牙矫治做一综述。

    牙龈卟啉单胞菌对慢性牙周炎致病作用研究进展
    赵 戬 综述,潘亚萍 审校
    2015, 8(9): 567-571.  DOI: 10.7504/kq.2015.09.014
    摘要 ( )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公认的牙周主要致病菌之一,是与慢性牙周炎密切相关的红色复合体的重要成员,在引发牙周组织破坏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毒力因子及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龈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自身在此过程中的改变做一综述。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研究进展
    唐 菲 综述,许 彪 审校
    2015, 8(9): 572-574.  DOI: 10.7504/kq.2015.09.015
    摘要 ( )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操作复杂,方法众多。随着新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患者对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有了更高要求。本文综述了可应用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新方法及新技术,并分析了其各自特点。

    病例报告
    根尖孔外分离器械取出1例报告
    王楚瑜,薛 明,仇 宁
    2015, 8(9): 575-576.  DOI: 10.7504/kq.2015.09.01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