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5-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牙周病正畸治疗与牙周维护
    张 扬
    2015, 8(8): 449-453.  DOI: 10.7504/kq.2015.08.001
    摘要 ( 428 )   PDF(449KB) ( 492 )  

    近年来成人正畸患者数量与日俱增,因成人正畸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患,因此牙周病治疗和口腔正畸治疗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鉴于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殊性,正畸医生应该对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及治疗后牙周维护两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正畸考量
    张 丹
    2015, 8(8): 453-457.  DOI: 10.7504/kq.2015.08.002
    摘要 ( 256 )   PDF(427KB) ( 428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s)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口腔疾病,表现为疼痛、弹响、开口受限和下颌运动异常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接受正畸治疗。近年来,关于能否通过正畸治疗改善患者咬合并进一步改善其关节症状,以及正畸治疗能否导致TMDs的发生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TMDs与很多类型的错牙合均有相关性。本文从咬合和颞下颌关节功能相关性的角度出发,分析错牙合畸形和TMDs的内在联系,探讨TMDs与正畸治疗以及正畸治疗后稳定性的关系,以期为正畸临床预防和治疗TMDs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论著
    miR-15b对口腔鳞癌细胞Cal27增殖与凋亡能力影响研究
    郭 艳a,尚 超b,任美思c,宋荣博a,钟 鸣a,c
    2015, 8(8): 458-460.  DOI: 10.7504/kq.2015.08.003
    摘要 ( 205 )  

    目的    研究口腔鳞癌(OSCC)中miR-15b的表达及其对OSCC Cal27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影响。 方法    实时定量PCR检测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外科50例住院患者OSCC组织中miR-15b基因的表达水平。培养OSCC Cal27细胞,将miR-15b的前体转染Cal27细胞,MTT法及双标流式法检测转染前后Cal27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能力。 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miR-15b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下调,且与OSCC的分级相关。miR-15b的前体能够使Cal27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且能够诱导Cal27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miR-15b的异常表达与OSCC相关,miR-15b能够抑制OSCC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在OSCC中发挥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

    远中移动上牙列三维有限元研究
    邓 怡1,张晓蓉1,姚 激2
    2015, 8(8): 461-464.  DOI: 10.7504/kq.2015.08.004
    摘要 ( 175 )  

    目的    探讨不同牵引方向和牵引力值作用下整体后牵引上牙列,牙弓中各牙及牙合平面变化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使用MIMICS和ANSYS软件建立人鼻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软件分析不同牵引角度和力值作用下,上牙列各标志点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和应力分布。结果    不同牵引角度远中移动上牙列,对牙合平面旋转牵引具有一定影响;当牵引力为2 N时,上颌骨各部分应力最小,分布最为均匀。结论    后牵引远中移动上牙列时,应注意牵引力值和牵引角度的使用,为控制牙合平面旋转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生长型正常牙合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厚度CBCT分析
    田海英1,施生根2,刘东旭3
    2015, 8(8): 465-469.  DOI: 10.7504/kq.2015.08.005
    摘要 ( 204 )  

    目的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数据,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正常牙合成人上颌第一磨牙颊腭侧不同高度平面牙槽骨厚度的差异。 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选取解放军第306医院口腔科普查得到的19 ~ 40岁中国汉族正常牙合成人82名,其中高角组32名,低角组50名。测量其CBCT片上的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颊侧、远颊根颊侧及腭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相应指标,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正常牙合成人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1/4区低角组大于高角组(P < 0.05);低角组近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在3/4、1/2和1/4牙根水平均远远小于远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均P < 0.05);高角组近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在3/4、1/2牙根水平远远小于远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P < 0.05)。结论    正常牙合成人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与垂直骨面型有关,临床上应考虑这一因素。

    单颗上前牙早期种植软组织效果临床研究
    刘薇丽1,张颖齐2,随丽娜1
    2015, 8(8): 470-472.  DOI: 10.7504/kq.2015.08.006
    摘要 ( 158 )  

    目的    对单颗上前牙早期种植后周围软组织美学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筛选2010 年2月至2012年4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行单颗上颌中切牙早期种植患者30例,记录并分析种植体初戴时以及戴入3、12、24个月时种植体留存率、红色美学指数(PES)、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牙周探诊深度(PD)和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0枚种植体存留率为100%,至24个月随访时骨吸收为(0.61 ± 0.16)mm,PES值从基线期(6.33 ± 1.42)分增加至24个月的(10.83 ± 2.10)分,MBI为0.98 ± 0.68,PD为(2.16 ± 0.27)mm,各时间点MBI及PD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非常满意率为86.6%。结论    单颗上颌前牙缺失采用早期种植,可获得较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Elements Obturation Unit热牙胶根管充填系统根尖封闭性能影响因素体外研究
    吴洪斌1,孙德刚1,陈 曦1,贾 婧2
    2015, 8(8): 473-477.  DOI: 10.7504/kq.2015.08.007
    摘要 ( 183 )  

    目的    对比研究Elements Obturation Unit热牙胶系统在不同加热温度下及使用两种不同糊剂时的根尖封闭能力。方法    本研究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青岛市口腔医院进行。收集120颗离体单根管牙,机用ProTaper镍钛锉采用冠向下技术预备至F3,然后随机分为8组,均使用连续波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根尖区充填所用的大锥度牙胶尖分别配合美松和AH-Plus 2种糊剂,Elements Obturation Unit热牙胶系统以150、160、180、200 ℃ 4组不同温度加热牙胶,进行根管冠方充填,根管充填后的各组实验牙行染色及透明化处理后,对染料渗入长度进行分析,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根尖区根管充填材料与根管壁之间的结合形态。 结果                    AH-Plus组的染料渗入长度明显小于美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lements Obturation Unit系统设定150 ℃时,微渗漏值相对较大,与其他温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lements Obturation Unit热牙胶系统在160、180、200 ℃的工作温度下进行根管充填的根尖封闭能力优于150 ℃。但考虑到设定温度越高越会对牙周组织造成热损伤,因此200 ℃的工作温度设定应谨慎选择,且在临床操作中建议使用AH-Plus糊剂,以提高根尖封闭性能。

    不同底板托槽拆除后底板残余粘接剂分析
    刘 洋1,邵 玶1,曹宇皎2
    2015, 8(8): 478-480.  DOI: 10.7504/kq.2015.08.008
    摘要 ( 180 )  

    目的    比较激光和铸造2种底板托槽的粘接强度,分析托槽底板残余物,探讨拆除托槽对釉质表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因正畸拔除的上颌前磨牙40颗,其中选择激光底板和铸造底板托槽各20颗,粘接于离体上颌前磨牙后进行剪切、拉伸实验。再选取正畸结束患者拆除的前磨牙激光底板、铸造底板托槽各71个,对所有托槽底板粘接剂残余指数(ARI)进行计分,并随机抽取托槽进行底板粘接剂电镜观察。结果    激光底板托槽抗剪切强度(SBS)和ARI高于铸造底板托槽,抗拉伸强度(TBS)低于铸造底板托槽(P < 0.05);托槽底板残余粘接剂中均可检测到钙元素。结论    激光和铸造两种底板托槽的粘接强度均能达到临床要求,拆除托槽对釉质表面有损伤。

    改良式横腭杆垂直向控制上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研究
    王海艳,何 琳,葛伶伶,肖 聪,李 新
    2015, 8(8): 481-484.  DOI: 10.7504/kq.2015.08.009
    摘要 ( 129 )  

    目的    探讨改良式横腭杆(MTPA)对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控制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2——2014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0例垂直生长型患者,应用MTPA压低上颌第一磨牙,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使用MTPA后,下颌平面角、U6近中尖-PP、面轴角、U6远中尖-PP均有明显变化(均P < 0.05),其中U6近中尖-PP、U6远中尖-PP的距离分别平均减小2.75和2.50 mm。U6-SN、U6近远中移位无明显变化(P > 0.05)。结论    MTPA可有效压低上颌第一磨牙。

    唇系带修整术中Er∶YAG激光临床应用研究
    曲伟栋1*,尚 将2*,杜平功1,宋 健2,柳忠豪1
    2015, 8(8): 485-488.  DOI: 10.7504/kq.2015.08.010
    摘要 ( 144 )  

    目的    比较唇系带激光与传统手术治疗后患者感觉与术后效果,探讨激光在唇系带修整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烟台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28例需要唇系带修整的患者随机分配到激光治疗组或传统的外科手术组接受唇系带修整术。比较评估2种治疗方法术后患者的反应,包括疼痛、肿胀、语言、出血、咀嚼功能和唇部运动状况等。结果    利用疼痛的VAS评分评价术后3h、3 d、1周、1个月的疼痛度,激光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h、3 d、1周、1个月的术后其他反应的各项分数,激光组也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唇系带异常患者,使用Er∶YAG激光进行唇系带修整术,患者术后感觉更好,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的疼痛和不良反应。

    喷砂洁治在正畸固定矫治期间临床应用研究
    刘玮健,唐晓琳,马春亮,张馥,赵钰莹,于 娜,刘 丹
    2015, 8(8): 489-492.  DOI: 10.7504/kq.2015.08.011
    摘要 ( 193 )  

    目的    观察甘氨酸喷砂和碳酸氢钠喷砂对佩戴正畸固定矫治器患者口腔卫生和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正畸期间出现菌斑性龈炎症状的固定矫治患者33例,共648颗牙,进行左右半口自身对照实验,左右半口内各324颗牙,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甘氨酸喷砂治疗,对照组用碳酸氢钠喷砂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检查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记录治疗所需时间、治疗后即刻牙龈出血牙数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后BI、GI、P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BI、GI、P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舒适度和即刻牙龈出血牙数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两种喷砂治疗均能有效改善固定正畸患者牙周状况,但甘氨酸喷砂舒适度更好、在治疗过程中对牙龈几乎无损伤。

    综述
    颜面部不对称评价研究进展
    李文艳,段义峰
    2015, 8(8): 493-496.  DOI: 10.7504/kq.2015.08.012
    摘要 ( 205 )  

    颜面部不对称在人群中很常见,于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对称。因此,评价颜面部不对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将从颜面部不对称的评价方法、研究成果、研究展望3个方面简要介绍目前关于颜面不对称评价的研究情况。

    牙本质过敏症治疗研究进展
    陈丽薇a 综述,贾兴亚b 审校
    2015, 8(8): 497-502.  DOI: 10.7504/kq.2015.08.013
    摘要 ( 140 )  

    牙本质过敏是一种常见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效果特别是远期效果多不理想,是临床上颇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对牙本质过敏症的发病机制、治疗原理及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第三磨牙与错牙合畸形的相关性研究
    陈 娟1,安 阳2 综述,冯云霞1 审校
    2015, 8(8): 503-507.  DOI: 10.7504/kq.2015.08.014
    摘要 ( 187 )  

    第三磨牙先天缺失和阻生是现代人肌肉、颌骨和牙齿不平衡退化的重要体现,出现在口腔各类错牙合畸形中。第三磨牙的存在和缺失是否会影响错牙合畸形的形成和矫治后的复发,正畸治疗是否会影响第三磨牙的萌出,临床上正畸医生如何对第三磨牙进行合理取舍,这些问题为正畸医生所关注。

    根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研究进展
    李 晓 综述,马 瑞 审校
    2015, 8(8): 508-512.  DOI: 10.7504/kq.2015.08.015
    摘要 ( 238 )  

    慢性根尖周炎(CAP)是一类常见的根尖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反应,在根管治疗或再治疗失败、根管解剖严重变异或需通过探查手术明确诊断等情况下,显微根管外科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CAP治疗中根尖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工作中对CAP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