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5-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讲座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口腔美学临床摄影细节上的几点思考
    李 祎,刘 峰
    2015, 8(7): 385-388.  DOI: 10.7504/kq.2015.07.001
    摘要 ( )   PDF(488KB) ( )  

    口腔临床摄影作为一项已被广泛接受的临床技术应用于口腔临床工作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口腔临床美学修复中尤为重要。本文从操作的具体细节出发,同大家分享在口腔美学修复摄影中的一些问题,包括摄影器材的调整、闪光灯的选择、拍摄的体位、拍摄辅助工具的选择、操作中的体会等,为临床医生更好地完成口腔摄影提供帮助。

    口腔正畸临床摄影技术要点和进展
    贾培增
    2015, 8(7): 389-393.  DOI: 10.7504/kq.2015.07.002
    摘要 ( )   PDF(691KB) ( )  

    影像资料是口腔正畸不可或缺的临床资料,与牙牙合模型以及X线片一样已在正畸医生的临床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口腔正畸学科是口腔学科中较早引入临床摄影的,这与口腔正畸不仅关注牙齿排列与咬合关系,而且在矫治设计与临床治疗中同样重视患者面部的美学特征密切相关。并且建立了比较公认的摄影内容和摄影技术。本文讨论了口腔正畸学科临床摄影的内容、特点、一般规律、规范性要求,以及与其他学科在摄影方面的不同之处,并且详细介绍了正畸患者面像和牙合像摄影的注意事项。

    口腔种植手术摄影的要求与基本流程
    吴庆庆,龚 婷,宫 苹,满 毅
    2015, 8(7): 394-400.  DOI: 10.7504/kq.2015.07.003
    摘要 ( )   PDF(1681KB) ( )  

    与文字记录相比,数码摄影能够更生动全面地记录病历,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载体。口腔种植手术过程复杂多变且无菌要求高,使得术中摄影成为难题,术中病历资料质量与完整性均受到影响。在正确使用数码单反相机的前提下,拍摄者与术者的默契配合是获得恰当拍摄视角与构图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拍摄经验,并总结出种植手术摄影的特殊性与基本拍摄流程将有助于国内种植学的发展。

    口腔显微摄影技术要点和进展
    田 宇
    2015, 8(7): 400-404.  DOI: 10.7504/kq.2015.07.004
    摘要 ( )   PDF(595KB) ( )  

    获得良好的临床病例照片是保存病历资料以及进行医患、同行和医技之间交流的有效手段。随着口腔显微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显微照片成为临床医生新的挑战。本文对口腔显微技术的发展史、显微摄影与传统口腔摄影的差异、显微摄影的硬件及技术要点等进行具体阐述,为临床进行口腔显微摄影提供参考。

    论著
    牙龈卟啉单胞菌唾液酸酶基因突变株黏附与侵入KB细胞能力研究
    李 琛a,杨 雪a,林 莉a,潘亚萍a,徐晓宇a,佟 彤a,郭 艳b
    2015, 8(7): 405-4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PG0352基因缺失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黏附和侵入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4年7—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组:将P. gingivalis W83菌株(W83菌株组)和PG0352基因突变株(PG0352突变株组)分别以100∶1的比例与KB细胞共培养2 h,制备P. gingivalis与KB细胞的黏附和侵入模型;对照组:单纯KB细胞培养。透射电镜观察KB细胞表面及细胞内是否有P. gingivalis存在;用PBS清除未黏附于KB细胞的细菌,裂解细胞后涂板检测P. gingivalis黏附和侵入KB细胞情况,抗生素保护法检测P. gingivalis侵入KB细胞情况。结果    透射电镜结果发现,W83菌株组和PG0352突变株组KB细胞内均有细菌侵入;通过涂板后菌落计数发现P. gingivalis W83菌株和PG0352基因突变株对KB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15.559 ± 2.020)%和(9.309 ± 1.750)%,侵入率分别为(0.651 ± 0.287)%和(1.517 ± 0.23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P. gingivalis W83菌株和PG0352基因突变株均能够黏附和侵入KB细胞;与W83菌株相比,PG0352基因突变株黏附上皮细胞的能力较弱而侵入能力较强。

    上颌前牙翻瓣与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岳 嵚,胡秀莲,林 野,崔宏燕,于海燕
    2015, 8(7): 410-414. 
    摘要 ( )  

    目的    评估翻瓣与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病例的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美学效果及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方法    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共41例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前牙区单牙即刻种植患者纳入本研究,分为不翻瓣组(20例)和翻瓣组(21例),两组均采用种植体支持暂时冠进行牙龈诱导塑形。评估两组修复后1、3年的骨吸收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美学评价指标包括牙间乳头外形指数及种植体唇侧牙龈丰满度。结果    41例患者共植入41枚ReplaceSpeedy®种植体,追踪时间24 ~ 67个月,平均42.4个月,至最后一次复查未见种植体脱落。不翻瓣组与翻瓣组修复后1、3年的牙间乳头外形指数和唇侧牙龈丰满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修复后1、3年,不翻瓣组骨吸收量分别为(0.50 ± 0.04)mm和(0.55 ± 0.04)mm,翻瓣组分别为(0.59 ± 0.03)mm和(0.67 ± 0.03)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对修复后美学效果满意,不翻瓣组患者对治疗过程舒适度的满意度高于翻瓣组。结论    上颌前牙翻瓣与不翻瓣即刻种植技术在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及采用适当的技术时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经种植体支持暂时冠牙龈诱导塑形,修复后牙龈稳定。两组种植体边缘骨水平稳定,不翻瓣组骨吸收低于翻瓣组。两组患者均对修复后美学效果满意,患者对不翻瓣即刻种植满意度更高。

    美学区基牙根尖病变冠桥再修复短期疗效观察
    吴王喜a,陈筑苏b,周 磊b,邱钧琦a
    2015, 8(7): 415-418. 
    摘要 ( )  

    目的    观察上颌前牙区冠桥修复继发根尖周病变患者,进行根尖外科手术同期联合冠延长术后冠桥再修复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广东省口腔医院门诊就诊的上颌前牙区冠桥修复后继发根尖周病患者6例,病灶局部行根尖外科手术(根尖刮治、根尖切除及根尖倒充填),同期采用冠延长术增加基牙临床冠高度,修整龈缘及牙槽嵴外形,术前术后暂时修复体成型牙龈,术后3个月软硬组织改建稳定,进行纤维桩树脂核、二硅酸锂铸瓷永久冠修复。每一治疗阶段采用锥形束CT(CBCT)评估骨组织愈合情况,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s score,PES)评价软组织转归情况。结果    根尖周病灶骨缺损区新骨充填,修复体周龈缘形态稳定,质地色泽协调,修复体正常行使功能。结论    根尖外科手术同期冠延长术治疗冠桥修复继发根尖周病临床可行,每阶段暂时修复体有利于再修复最终修复体的美学效果。

    声波手机与机用镍钛器械根管预备过程中根尖冲洗液及碎屑溢出比较研究
    刘昕阳,詹福良,王兴勃
    2015, 8(7): 419-422. 
    摘要 ( )  

    评价机用镍钛器械与声波手机根管预备过程中冲洗液及碎屑溢出根尖情况。 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因正畸治疗需要或牙周炎症拔除的单根管离体牙(长度与弯曲度相近)40颗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ProTaper组(使用机用ProTaper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和Sonic handpiece组(使用MM1500声波手机及其配套的Rispisonic和Shaper锉进行根管预备),并将离体牙安装到碎屑及液体收集装置。在根管预备过程中每换用一号器械时,用1 mL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根管冲洗,用EP管收集根尖溢出冲洗液及碎屑,称重;恒温箱内干燥5 d后再次称重。比较两组根尖冲洗液及碎屑溢出情况。 结果    根尖冲洗液溢出量的中位数:ProTaper组为116.24 mg,Sonic handpiece组为13.76 m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尖碎屑溢出量的中位数:ProTaper组为4.87 mg,Sonic handpiece组为0.63 m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使用声波手机在根管预备时产生的根尖冲洗液及碎屑溢出均明显少于使用机用镍钛器械;声波手机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两种镍钛根管再治疗器械与System B携热器联合应用去除根管内充填物效果评价
    吴洪斌,吴 迪,孙德刚
    2015, 8(7): 423-426.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两种镍钛根管再治疗器械与System B携热器联合使用去除根管内充填物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青岛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正畸减数拔除的单根下颌前磨牙80颗,采用K3机用镍钛锉冠向下法预备根管、连续波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充填后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用ProTaper Universal再治疗锉和Mtwo-R再治疗锉在不使用和使用System B携热器情况下去除根管内牙胶充填材料,记录到达工作长度的时间(T1)、预备完成所用总时间(T2);矢状劈开样本,体视显微镜下评价根管壁清洁度。结果    无论联合应用System B携热器与否,均为使用Mtwo-R再治疗锉的T1和T2短于ProTaper Universal再治疗锉(均P < 0.05);两种镍钛器械联合使用System B携热器的T1和T2明显短于不用System B携热器(均P < 0.05)。各组器械使用与不使用System B携热器根管壁清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根管再治疗时配合使用System B携热器可提高机用镍钛器械工作效率,但不能提高根管壁的清洁度。使用Mtwo-R再治疗锉工作效率优于ProTaper Universal再治疗锉。

    慢性牙周炎三壁骨下袋植骨术中生物膜应用与否临床疗效观察
    袁慧娟,段昌华,翟炜东
    2015, 8(7): 427-430. 
    摘要 ( )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三壁骨下袋植骨术中生物膜应用与否对牙周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佛山市禅城区向阳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三壁骨下袋且牙周袋探诊深度(PD)≥ 5 mm、骨吸收区角度≤60°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盖膜组(15例):在行牙周植骨术同时覆盖Bio-Gide生物膜;非盖膜组(15例):仅行牙周植骨术不覆盖Bio-Gide生物膜。术后6、12个月回访,检查PD、临床附着丧失(CAL)、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退缩(GR)等牙周观察指标的变化;通过X线检查测量植骨区骨密度和植骨区新生骨高度,比较两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6、12个月的PD、CAL、SBI和G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6、12个月的植骨区骨密度及新生骨高度均有明显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慢性牙周炎三壁骨下袋的患牙施行不覆盖生物膜的牙周植骨术,疗效确切,并且可简化术式,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费用。

    含硅再矿化液中硅含量对脱矿牙釉质再矿化影响研究
    李文娟1,程 敏1,童辉燕1,张凤兰1,张 颖2
    2015, 8(7): 431-434. 
    摘要 ( )  

    目的    观察不同质量分数含硅再矿化液对脱矿牙釉质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探讨其对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作用。方法    本研究于2014年4—8月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实验室进行。将牙釉质标本置于乳酸人工脱矿液中浸泡1周形成人工釉质龋,扫描电镜(SEM)观察确认人工釉质龋形成后,将脱矿釉质块随机分为5组,分别置于基础再矿化液(对照组)及含硅质量分数为0.5 × 10-6、1 × 10-6、8 × 10-6、16 × 10-6的再矿化液(实验组)中进行再矿化处理3周,SEM观察处理后人工釉质龋脱矿釉质表面的再矿化效果。结果    不同浓度含硅再矿化液都有促进脱矿釉质再矿化的作用,其中以含硅质量分数为8 × 10-6的再矿化液效果最为显著。当含硅质量分数为0.5 × 10-6  、1 × 10-6和8 × 10-6时,随着硅含量的增加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程度增高;当含硅质量分数上升为16 × 10-6时,其再矿化程度则有所下降。结论    硅能够促进脱矿牙釉质再矿化,并且以再矿化液含硅质量分数为8 × 10-6的再矿化效果最为显著。

    综述
    去龋技术研究进展
    倪佳文 综述,朱亚琴 审校
    2015, 8(7): 435-438. 
    摘要 ( )  

    去龋是龋病治疗中重要的一环。现今去龋技术的发展更多地注重保存牙体组织以及脱矿组织的再矿化,关注临床操作的效率以及改善患者的体验,本文将就此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寡核苷酸MT01及其在牙周炎方向的研究进展
    周 岳,于海蛟,高 涵,刘 引,任春霞 综述,林崇韬 审校
    2015, 8(7): 439-446. 
    摘要 ( )  

    MT01是依据人线粒体DNA序列设计的单链寡核苷酸,具有免疫负调节活性。多项研究显示,MT01在抑制由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有害、过度的免疫反应以及抑制牙槽骨吸收和促进成骨细胞活化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炎症和骨吸收是牙周疾病的本质。本文就MT01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牙周炎方向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讲座
    STA无痛麻醉仪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特点
    杨 霞,侯 锐,许广杰,薛 芃
    2015, 8(7): 442-446. 
    摘要 ( )  

    口腔局部麻醉可以减轻患者口腔治疗带来的疼痛,降低不适感,缓解其对口腔治疗的恐惧感,已经在口腔临床中被广泛应用。随着牙科器械的不断革新,STA无痛麻醉仪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STA无痛麻醉仪的构造、基本使用方法、注射技术以及口腔治疗中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工作者在口腔操作中如何使患者得到无痛、舒适、安全的治疗而提供帮助。

    病例报告
    上颌侧切牙牙内陷根管偏移1例报告
    文成超,仇丽鸿
    2015, 8(7): 447-448.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