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牙外伤的诊断及规范化应急处理
    陈永进,刘艳丽,张 旻,赵寅华
    2015, 8(6): 321-324.  DOI: 10.7504/kq.2015.06.001
    摘要 ( 241 )   PDF(461KB) ( 965 )  

    牙外伤是口腔急诊常见疾病。目前,国内在牙外伤诊治方面存在理念陈旧、临床处置不规范等问题。本文结合最新国际牙外伤协会指南,对牙外伤概念、临床特征、分类、规范化治疗理念以及各类型牙外伤应急处理原则进行系统阐述,以期规范我国牙外伤治疗,提高国内牙外伤诊治水平。

    牙齿折断性损伤分类和治疗原则
    张 昕,盛 迪,薛 亮
    2015, 8(6): 325-328.  DOI: 10.7504/kq.2015.06.002
    摘要 ( 174 )   PDF(487KB) ( 618 )  

    牙齿折断性损伤分为:冠折、根折和冠根折。冠折时建议采用断冠粘接,较年轻恒牙建议应用盖髓术或部分牙髓切断术以保持牙髓活性;根折时,建议尽早复位;冠根折时建议采取急诊处置,临时粘接断冠。在根中1/3根折、根颈1/3根折和冠根折时,序列治疗有助于保存断冠。

    恒牙外伤的牙髓保存和牙髓治疗
    白 洁,姬爱平
    2015, 8(6): 329-332.  DOI: 10.7504/kq.2015.06.003
    摘要 ( 192 )   PDF(529KB) ( 461 )  

    牙外伤造成牙体硬组织和牙周组织的损伤,可能会引起牙髓暴露、感染或影响牙髓组织的血液供应,继而对牙髓组织的预后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分类阐述恒牙外伤的牙髓组织预后和牙髓治疗方案,为临床及时准确判断外伤牙的牙髓状态、合理选择牙髓保存和治疗技术、提高恒牙外伤的远期疗效提供参考。

    恒前牙牙外伤微创美学治疗技术
    张 英
    2015, 8(6): 333-337.  DOI: 10.7504/kq.2015.06.004
    摘要 ( 290 )   PDF(678KB) ( 338 )  

    前牙创伤发生率占牙外伤的首位,由于所处解剖部位和对美学的影响,其治疗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恒前牙牙外伤实施微创美学治疗的重要前提、急诊牙外伤微创美学技术(包括:麻醉、保护性和代偿性治疗、复合树脂修复、根管预备及充填、断冠粘接、牙根牙槽窝移位、正畸牵引、即刻种植、牙齿美白、盖髓术、夹板固定、贴面修复、合并牙周疾病的前牙外伤的处理)以及陈旧性牙外伤的特点和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施行恒前牙牙外伤的微创美学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规范牙外伤诊疗  与国际接轨
    龚 怡
    2015, 8(6): 338-343.  DOI: 10.7504/kq.2015.06.005
    摘要 ( 333 )   PDF(701KB) ( )  

    牙外伤是指在突然的机械外力作用下,牙体硬组织、牙髓或牙周组织发生急性损伤的一种疾病。牙外伤可单独破坏一种组织,也可使多种组织同时受累。恒牙冠折和牙齿脱位性损伤是所有牙外伤中最常见的类型。牙外伤所涉及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以及牙外伤的研究范围与口腔医学的多个学科密切相关。所以,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计划、按时随诊观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牙外伤的预后效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口腔医生牙外伤认知水平和临床诊治能力的分析,阐述了牙外伤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国际牙外伤协会(IADT)向全世界推荐使用的牙外伤临床治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牙外伤的正确诊断与规范治疗,以及了解未来国内外牙外伤的临床研究方向。

    论著
    髁突良性病变继发偏颌畸形手术治疗顺序研究
    陆 川1,饶 坚2,何冬梅1,杨 驰1,黄 栋1
    2015, 8(6): 344-349.  DOI: 10.7504/kq.2015.06.006
    摘要 ( )  

    目的    探讨髁突良性病变继发偏颌畸形的最佳手术治疗顺序。方法    收集2014年5—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6例单侧髁突良性病变继发偏颌畸形患者的CT资料,采用ProPlan CMF 1.4软件分别模拟2种手术顺序:(1)先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再行髁突高位切除+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2)先行髁突高位切除+BSSRO后,再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比较两种不同手术顺序中间牙合板的厚度及宽度。结果    6例患者中,5例露齿正常(露齿2.0~3.0 mm)的患者,手术顺序(2)比(1)的中间牙合板厚度和宽度显著减小,其中厚度平均薄3.99 mm,宽度平均窄2.47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例露齿过多 (露齿5.5 mm) 的患者,上颌骨需要整体压缩抬高,手术顺序(1)比(2)的中间牙合板体积小,厚度薄3.09 mm,宽度窄1.99 mm。结论    髁突良性病变继发偏颌畸形的关节颌骨同期手术中,在露齿正常的情况下,采用先髁突高位切除+BSSRO再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的手术顺序比先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再髁突高位切除+BSSRO的手术顺序更准确。

    白色念珠菌对人口腔黏膜上皮角质细胞的黏附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富丽,张 英,闻 妍
    2015, 8(6): 350-354.  DOI: 10.7504/kq.2015.06.007
    摘要 ( )  

    目的    研究白色念珠菌对人口腔黏膜上皮角质细胞(human oral keratinocytes,HOK)的黏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于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体外培养白色念珠菌和HOK,在不同浓度、温度和pH值条件下,用白色念珠菌浊悬液感染HOK,并进行革兰染色,油镜下观察,计算黏附指数、黏附率。 结果    在同一浓度下,菌丝相的白色念珠菌黏附率明显高于孢子相的;随着白色念珠菌浓度的升高,黏附率也有所增加。另外,白色念珠菌浓度为107 CFU/mL与HOK的细胞浓度为105个/mL时黏附基本达到饱和,可作为后续试验的最佳浓度。随着温度升高,白色念珠菌的黏附率也随之增加。黏附的最适宜pH值范围是6.0~8.0。结论    白色念珠菌黏附率的增加与菌丝的形成有关,有利于菌丝形成和生长的条件均可提高黏附率。

    牙周塞治剂对拔牙创周围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小玲,赵 欣,李艳芬, 张思慧, 姜 醒
    2015, 8(6): 355-357.  DOI: 10.7504/kq.2015.06.008
    摘要 ( )  

    目的    观察牙周塞治剂对拔牙创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院比较医学科和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60只3 ~ 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6只,B组24只。所有大鼠分别拔除双侧上颌第一磨牙,A组大鼠一侧创口不处理(A1组),另一侧创口敷牙周塞治剂(A2组);B组大鼠一侧创口填塞明胶海绵(B1组),另一侧创口填塞明胶海绵后敷牙周塞治剂(B2组)。观察各组创口止血时间;于治疗后1、3、5、7 d后两组大鼠各处死6只,10、14 d后再处死A组大鼠各6只,观察拔牙创愈合情况;取上颌骨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观察拔牙创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结果    A1组创口出血时间较其他3组(A2、B1、B2组)时间长。所有大鼠创口愈合良好,未见明显感染。病理观察结果:1、3和5 d后所有的大鼠创口周围均有炎症细胞浸润,7、10和14 d后基本未见炎症细胞;3 d后, A2组炎症重于其余3组(A1、B1、B2组); 7 d后牙周塞治剂未脱落的创口炎症细胞浸润较已脱落创口明显。结论    拔牙创敷牙周塞治剂后能快速止血,7 d内不影响创口愈合,对拔牙创周围组织几无影响。

    四种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强度耐久性实验研究
    伊 哲a,朱琳琳b,李柯檬a
    2015, 8(6): 358-362.  DOI: 10.7504/kq.2015.06.009
    摘要 ( )  

    目的    评价4种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强度耐久性。方法    选择2012年1—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外科的患者因非龋源性原因拔除的无龋第三磨牙80颗,采用石膏打磨机去除牙釉质以充分暴露牙本质,600目砂纸在水环境中研磨去除表面玷污层。采用随机抽签的原则,每4颗牙为一组,共分为20组,在其表面分别涂布4种临床上使用的自酸蚀粘接剂[Easy Bond(EB)、G-Bond plus(GBp)、Clearfil Mega Bond(MB)、Clearfil Protect Bond(PB)]。每种粘接剂分为5组对应各个时间点(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粘接剂的使用严格按照各自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之后,在其表面堆砌约5 mm厚的复合树脂。将其置于无菌双蒸水中保存在37℃恒温箱内,分别于24 h和3、6、12、24个月后将其切割成截面为1.0 mm2的长柱状后进行微拉伸测试,比较4种粘接剂在不同时间点的粘接强度耐久性。结果    一步自酸蚀粘接剂EB和GBp在24个月后的粘接强度较24 h的粘接强度显著降低(P < 0.05)。二步自酸蚀粘接剂MB和PB在24个月后的粘接强度与24 h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含有亲水性成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的一步自酸蚀粘接剂24 h后的粘接力强于不含HEMA的粘接剂。与一步自酸蚀粘接剂相比,二步自酸蚀粘接剂在耐久性测试中表现更为稳定。

    机械热压充填技术三维充填效果体外实验研究
    李枚璘,廖维立,陈 焕,廖章嵩,张晨娇,郑琼丹,蔡华雄
    2015, 8(6): 363-367.  DOI: 10.7504/kq.2015.06.010
    摘要 ( )  

    目的    通过机械热压充填技术与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冷牙胶侧方加压充填技术的对比,评估机械热压充填技术的三维充填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6月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门诊拔除的新鲜离体前牙60颗进行根管预备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机械热压充填技术(A组,20颗)、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B组,20颗)和冷牙胶侧方加压充填技术(C组,20颗)进行根管充填后使用高分辨率的显微CT(micro-CT) 进行扫描。扫描后的离体牙分别自距根尖孔3、6、9mm处切片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使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计算空隙区域百分比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显微CT与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均显示A组与B组间空隙区域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B两组的空隙区域百分比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机械热压充填技术和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的三维充填效果优于冷牙胶侧方加压充填技术,而前两种充填技术的三维充填效果无明显差别。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患者下颌骨偏斜程度与下颌骨形态和肌功能不对称指数相关性研究
    朱 玉,马 嘉,阎秀林,金 婕,陈钰文,王 健
    2015, 8(6): 368-370.  DOI: 10.7504/kq.2015.06.0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患者下颌骨偏斜程度与下颌骨形态和肌功能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2007年 1 月至2012 年12 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患者30例,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其下颌骨形态学各指标的AI值和相关肌肉在下颌骨不同运动状态时的肌电AI值,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下颌骨偏斜程度与上述AI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下颌骨形态学指标中,髁状突长度AI值和下颌升支后缘长度AI值与下颌骨偏斜的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392和0.366,P值分别为0.031和0.043)。相关肌肉中,颞肌前束在下颌前伸牙合位和牙尖交错位紧咬时的肌电AI值和胸锁乳突肌在息止牙合位的肌电AI值均与下颌骨偏斜距离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9、0.351、0.339,P值分别为0.034、0.043、0.040)。结论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患者,既存在下颌骨形态不对称,也存在相关肌肉功能活动的不对称。

    综述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伴邻近第二磨牙病变临床治疗
    裴蕊琼,李 霞
    2015, 8(6): 371-373.  DOI: 10.7504/kq.2015.06.012
    摘要 ( )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常导致邻近第二磨牙发生病变,第二磨牙病变程度的不同决定了阻生的第三磨牙拔除与否。本文旨在对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伴邻近第二磨牙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牙体牙髓科医生的临床操作提供指导。

    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中作用研究进展
    史 爽 综述,陈 旭 审校
    2015, 8(6): 374-377.  DOI: 10.7504/kq.2015.06.013
    摘要 ( )  

    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可作为盖髓剂应用于直接盖髓术和牙髓切断术。牙髓组织对MTA反应优良,用其盖髓后形成的修复性牙本质较氢氧化钙更厚、更均质。本文对MTA作为盖髓剂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纯钛修复体黏结前表面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郭燕阳 综述,陈 蕾 审校
    2015, 8(6): 378-382.  DOI: 10.7504/kq.2015.06.014
    摘要 ( )  

    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种植修复已成为口腔牙列缺损修复的首选方案。纯钛因具有优越的机械和生物学性能而被广泛用作为口腔修复体的原材料,在种植领域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黏结性能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为获得纯钛修复体与黏结剂的最佳黏结效果(强度和黏结持久性),学者们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改进其表面性能,以达到提高修复体在口腔中使用寿命的目的。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纯钛修复体黏结前表面处理的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纯钛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病例报告
    舌黏液表皮样癌误诊为神经鞘瘤1例报告
    赵春阳,肖 迪,王 如
    2015, 8(6): 383-384.  DOI: 10.7504/kq.2015.06.01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