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低能量激光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张 英
    2015, 8(5): 257-261.  DOI: 10.7504/kq.2015.05.001
    摘要 ( )   PDF(540KB) ( )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目前尚无根治RAU的特效方法,均以减轻症状为首选。局部治疗发现低能量激光照射对治疗RAU有明显效果,具有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缓解疼痛和生物刺激效应等一系列作用。目前低能量激光疗法(LLLT)作为一种替代传统用药的方法被国内外共识。

    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激光治疗
    赵继志,孔亚群
    2015, 8(5): 262-265.  DOI: 10.7504/kq.2015.05.002
    摘要 ( )   PDF(399KB) ( )  

    激光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按照激光对组织产生的作用是否可逆可分为高能量激光应用和低能量激光应用。高能量激光应用包括软组织切除、硬组织手术、血管瘤和静脉畸形治疗、口腔肿瘤的光动力疗法等;低能量激光应用包括炎症控制、止痛、促进创伤愈合和缓解肌肉疲劳等。

    激光在口腔美学的临床应用
    王左敏
    2015, 8(5): 266-270.  DOI: 10.7504/kq.2015.05.003
    摘要 ( )   PDF(435KB) ( )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在疾病治疗中所具有的精确、微创、无痛等优越性及其产生的多种生物学效应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其在口腔医学,特别是口腔美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了口腔医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和领域,包括牙体、牙周、口腔黏膜病、口腔正畸、口腔修复以及口腔颌面部美容等。不同种类的激光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作用,其在口腔美学中的应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本文将对激光在口腔美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使广大口腔医生对激光在口腔美学中的应用有所了解,并能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论著
    牙槽骨缺损修复后正畸牙齿移动时机探讨
    郑敏谦,黄鹏程,张端强
    2015, 8(5): 271-273.  DOI: 10.7504/kq.2015.05.004
    摘要 ( )  

    目的    探讨牙槽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机进行牙齿移动的时机。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选择40只大白兔,建立一侧下颌牙槽骨缺损模型,植入骨粉,置Bio-Gide膜,另一侧正常拔牙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和1、2、3个月牵引两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加力1个月后,取实验侧和对照侧下颌骨组织块,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的距离;组织块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选取第二磨牙牙根根中1/3处牙周膜,每个部位随机选择3个视野计数破骨细胞数目总和。1周组、1个月组、2个月组、3个月组的实验侧与对照侧的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同一时间点压力区的破骨细胞数均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1周组、1个月组实验侧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小于对照侧,压力区破骨细胞少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个月组、3个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牙槽骨缺损修复2个月后适合进行正畸牙移动。

    AngleⅡ1错牙合非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变化临床研究
    姜子茜,郑博文,安 娜,曹 杉,包 扬,刘 奕
    2015, 8(5): 274-277.  DOI: 10.7504/kq.2015.05.005
    摘要 ( )  

    目的    研究分析直丝弓技术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对AngleⅡ1错牙合非拔牙矫治患者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2013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恒牙牙合AngleⅡ1错牙合深覆盖(Ⅰ、Ⅱ度)患者60例,应用固定直丝弓技术配合口外弓、Ⅱ类牵引进行非拔牙矫治。A组30例患者使用口外弓配合Ⅱ类牵引治疗,B组30例患者只使用Ⅱ类牵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气道及舌骨位置26个相关测量项目,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A组:V-LPW、PNS-V、PNS-U、T-V、AH-SN、AH-FH、AH-PP、AH-OP、AH-PNS、AH-C3、AH-NPo、AH-CVP、C3-Me治疗后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V-LPW、PNS-V、PNS-U、T-V、AH-SN、AH-FH、AH-PP、AH-PNS、AH-NPo、AH-CVP、C3-Me治疗后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应用口外弓治疗Ⅰ、Ⅱ度深覆盖患者,不会使上气道矢状径减小;Ⅱ类牵引可使舌骨位置发生向下、向前的变化。

    平面导板配合种植钉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深覆牙合临床观察
    温兴涛1,缪耀强2,蔡少彬1,李东健1,缪慧婷1
    2015, 8(5): 278-282.  DOI: 10.7504/kq.2015.05.006
    摘要 ( )  

    目的    应用固定式平面导板配合种植钉牵引,采用非减数方法矫治安氏Ⅱ类深覆牙合,探讨其临床要点。方法    2009—2012年在广州市荔湾区口腔医院就诊的安氏Ⅱ类错牙合伴有轻度上颌前突或下颌轻度后缩患者41例,其中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21例,Ⅱ2错牙合患者20例。采用上颌选择性拔除第三恒磨牙,下颌不拔牙或拔除第三磨牙,矫正器采用Smart-clip系列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选用A1自攻型不锈钢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区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交界区植入;制作固定式平面导板打开咬合,排齐整平后利用种植钉整体内收前牙,竖直磨牙或推磨牙向后,调整覆牙合覆盖及尖、磨牙关系至正常。结果    41例患者除2例种植体松动脱落,其余患者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患者颜面侧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安氏Ⅱ1患者SNA角、U6-Y距、覆牙合及覆盖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2患者U1-Y距、U1-X距及覆牙合明显减少,覆盖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面导板配合种植钉能够有效治疗安氏Ⅱ1和Ⅱ2错牙合患者,并达到竖直磨牙或推磨牙向后效果;对安氏Ⅱ类错牙合伴有轻度上颌前突或下颌轻度后缩患者,可选择非减数矫治。

    上下颌后牙区单颗SLA和SLActive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比较
    黄 辉,魏雅芹,刘 艳
    2015, 8(5): 283-285.  DOI: 10.7504/kq.2015.05.007
    摘要 ( )  

    目的    应用共振频率分析法使用共振频率分析仪Osstell ISQ对比大颗粒喷砂酸蚀(SLA)和亲水性大颗粒喷砂酸蚀(SLActive)2种表面种植体的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变化趋势,评价SLActive种植体临床预期性。方法    2011年1—9月就诊于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修复中心的上下颌后牙区部分牙缺失患者55例,后牙区被植入33颗SLA种植体(SLA组)和34颗SLActive种植体(SLActive组),对比测量术后即刻、2周、4周、6周、12周种植体稳定性。结果    2组对比ISQ在术后2、4、6及12周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Active能促进骨结合,缩短愈合时间,增加临床预期性。

    粘接固位与改良粘接固位修复后牙种植义齿单冠临床效果比较
    周程远a,刘 杰b,夏俊男a,秦红伟a,孙明旭a,杨建军a
    2015, 8(5): 286-289.  DOI: 10.7504/kq.2015.05.008
    摘要 ( )  

    目的    比较粘接固位和改良粘接固位在后牙种植义齿单冠修复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牙种植修复体固位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已实施牙种植待单冠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8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改良组行改良粘接固位,对照组行粘接固位。修复1年后,通过检测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等临床指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2种固位方式在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患者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LI、mS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粘接固位的种植义齿短期修复效果优于传统粘接固位。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颅颌面结构三维形态分析
    徐 静1,朱双林2,潘 昱1,彭文波1,王 洋1
    2015, 8(5): 290-293.  DOI: 10.7504/kq.2015.05.009
    摘要 ( )  

    目的    从三维影像分析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颅颌面结构,阐明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为制定临床矫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7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在校大学生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6名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测量软件Mimics10.01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下颌骨、牙牙合相关项目测量。结果    (1)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下颌骨除髁突高度外,其余测量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中性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高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远中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下颌角点宽度、乙状切迹点宽度、髁突内外径、髁突顶点高度、髁突顶点宽度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研究组两侧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远中关系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且该侧磨牙位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除乙状切迹点位置外,下颌骨左右侧对称,其升支长度和体部长度较正常牙合偏短。远中关系侧的升支有向内旋转的趋势,牙牙合表现为该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

    青少年恒前牙外伤冠折后不同处理方法对牙牙合系统影响研究
    郑淑珍,赵佩端
    2015, 8(5): 294-296.  DOI: 10.7504/kq.2015.05.010
    摘要 ( )  

    目的    探讨青少年恒前牙外伤后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牙牙合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在南阳市口腔医院就诊的56例青少年恒前牙外伤冠折患者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的72颗患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纤维桩树脂核联合树脂冠修复(A组)、纤维桩树脂核联合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B组)和根管治疗后待成人后再修复(C组)。随访观察5年后3组在龈炎、牙周炎、尖周病变、间隙改变、咬合改变、龈上边缘、邻面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3组均无牙周炎和尖周病变出现。随着时间推移,无论何种修复,与修复初期对比,修复体颈缘终将变为龈上边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不引起间隙及咬合改变,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引起邻面龋现象,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桩树脂核联合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是青少年恒前牙冠折后一种较好的过渡性修复方法,不会引起牙间隙及咬合关系的改变,不会出现邻面龋,在适宜的年龄将形成龈上边缘的外冠,去除重新更换外冠即可。

    氯化锂对老龄大鼠口腔颌面部外科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研究
    张伦强,李书涛,何晓帆,金玄玉,张 倩
    2015, 8(5): 297-301.  DOI: 10.7504/kq.2015.05.011
    摘要 ( )  

    目的    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对老龄大鼠口腔颌面外科术后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实验室及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老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包括正常对照组(C组)、手术麻醉组(O组)、氯化锂预处理组(L组)。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2组:8只用于术后3 d 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其行为学特征;另外8只于术后24 h行断头处理,同时提取脑组织并分离海马组织。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ser9)]的表达。结果    Morris水迷宫试验表明,术后第1天L组及O组都较C组潜伏期明显延长,游泳距离也较C组长,L组潜伏期及游泳距离都较O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天L组及O组均较第1天稍有缩短,术后第3天较第2天也有所改善。大鼠对空间探索实验表明:C组较L组和O组在平台所在象限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平台的频率也增多。另外,L组及O组IL-β含量都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组明显低于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GSK-3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组及O组p-GSK-3β(ser9)含量较C组显著降低;L组较O组含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氯化锂预处理对老龄大鼠术后炎性因子表达有抑制作用,同时也能增加海马内GSK-3β磷酸化,使p-GSK-3β(ser9)表达上调,抑制脑细胞凋亡,从而改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认知能力。

    糖尿病对大鼠牙齿磨耗影响研究
    闫 露a,付 越b,孙尚敏c,潘亚萍c
    2015, 8(5): 302-304.  DOI: 10.7504/kq.2015.05.012
    摘要 ( )  

    目的    研究糖尿病对大鼠牙齿磨耗程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4—5月在沈阳药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和中国医科大学实验设备处进行。将6 ~ 8周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糖尿病组采用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两组大鼠相同条件下饲养,8周后处死后取上下颌骨,水浴干燥后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磨牙磨耗情况,数字显微成像仪相同观察条件下采集图像,观察牙齿磨损情况。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每个磨牙各个牙尖的高度,即沿牙尖至对应牙根的牙体长轴上牙尖至釉牙骨质界的长度,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形态学观察可见糖尿病大鼠牙本质暴露面积更大,牙尖高度有所降低,第三磨牙更为显著,牙尖相对尖锐陡峭。牙尖高度测量结果显示糖尿病组较对照组磨牙牙尖高度有所降低,相对而言上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第一磨牙降低更为明显,上颌牙舌尖与下颌牙颊尖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在相同饮食条件下,牙齿磨耗较正常大鼠更为明显,糖尿病可促进大鼠牙齿磨耗。

    安氏Ⅱ1错牙合与垂直型牙槽骨吸收关系研究
    季娟娟,姚 霜,周 治,刘晓君,杨 鹴,沈 勇
    2015, 8(5): 305-308.  DOI: 10.7504/kq.2015.05.0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牙槽骨垂直吸收发生情况及好发牙位。方法    筛选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行正畸治疗病例1351例,按年龄将其分为15 ~ 19岁组和35 ~ 44岁组。对患者治疗前的石膏模型、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牙槽骨垂直吸收患病率:两组患者均高于正常牙合人群(P < 0.05);35 ~ 44岁组高于15 ~ 19岁组(P < 0.05);同年龄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P < 0.05)。(2)牙槽骨垂直吸收好发牙位: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组,15 ~ 19岁组是[76    67]  ,35 ~ 44岁组是[76    67]  ;正常牙合组:两年龄组均为[321   123]  和[321   123]  。结论    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较正常牙合人群更易发生牙槽骨的垂直吸收,且牙槽骨垂直吸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提示正畸临床治疗中,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尤其是成年患者,更应关注其牙周健康及定期进行牙周维护性治疗。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氧化锆表面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研究
    张 冉1,任光辉1,李 蕾2,滕 腾1,柳忠豪1
    2015, 8(5): 309-312.  DOI: 10.7504/kq.2015.05.0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在氧化锆(Zirconia Zr)片表面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为氧化锆材料在口腔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MC3T3-E1分为4组进行培养,即TGF-β1组、Zr组、Zr+ TGF-β1组、对照组。分别使用MTT法检测各组0、1、2、3、4、5、6、7 d细胞增殖活性;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成骨细胞中3、7 d后成骨相关蛋白OPG,Runx2,BGP,BMP2 mRNA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3、5、7 h后各组细胞骨架及微观结构。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增长,各组细胞数目均逐渐增加。其中,1~3 d各组细胞数目未见明显差异(P > 0.05),3~7 d Zr+ TGF-β1组与TGF-β1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组(P < 0.05),而Zr组的细胞数目略高于对照组(P < 0.05);PCR结果显示,3 d 后可见Zr+TGF-β1组细胞的OPG、BMP-2、Runx2、BGP mRNA表达相对明显,高于其余组(P<0.05),同时TGF-β1组细胞的OPG、BMP-2、Runx2 mRNA的表达水平也略高于Zr组及对照组(P<0.05);7 d后氧化锆+TGF组相较其余组升高不显著,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各个实验组细胞的细胞骨架较对照组有明显铺展,且形态多不规则,肌动蛋白纤维交错排列,形态更加伸展。结论    TGFβ-1可能对成骨细胞在氧化锆片表面的贴附、增殖及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述
    镍钛根管预备器械研究进展
    仇 宁 综述,薛 明 审校
    2015, 8(5): 313-316.  DOI: 10.7504/kq.2015.05.015
    摘要 ( )  

    根管预备是根管治疗过程中的难点之一。镍钛合金制成的根管预备器械简称(“镍钛器械”)与不锈钢器械相比具有良好的成形能力和抗腐蚀性能,在根管预备中,能取得更满意的成形和清理效果,临床应用前景良好。本文从镍钛器械的种类、镍钛合金相变与性能以及镍钛器械折断的有关因素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纳米陶瓷特性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
    李 昊 综述,廖红兵 审校
    2015, 8(5): 317-320.  DOI: 10.7504/kq.2015.05.016
    摘要 ( )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纳米陶瓷对陶瓷材料性能的改善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陶瓷材料的利用开拓了新的领域。本文介绍纳米陶瓷的特性,阐述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并展望其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