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全身性因素导致的拔牙术后出血
    王静娟,吴迪,丁宇翔,周宏志,胡开进
    2014, 7(12): 705-707.  DOI: 10.7504/kq.2014.12.001
    摘要 ( 183 )   PDF(966KB) ( 734 )  

    拔牙后出血是牙拔除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局部和全身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该并发症的发生。由患者全身因素引起的拔牙术后出血比较少见,但如不及时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作为临床医生,除需关注口腔局部因素外,还应了解全身性因素对拔牙术后出血的影响。本文将对可能引起拔牙术后出血的全身性因素进行阐述,为临床医生如何预防及处理该并发症提供帮助。

    拔牙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李大鲁,吴迪,胡开进,丁宇翔,周宏志
    2014, 7(12): 708-711.  DOI: 10.7504/kq.2014.12.002
    摘要 ( 191 )   PDF(1012KB) ( 647 )  

    拔牙术是口腔外科最常见、最基本的手术,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口腔有着独有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环境,如果医生在拔牙围手术期的问诊、术中操作、术后处理等各个环节未加以重视,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出血,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本文通过介绍局部因素导致拔牙出血的原因及其防治,帮助医生认识到拔牙出血的重要性并能正确处理此类并发症,使其临床手术过程更加规范和具有可预见性。

    拔牙术后感染和皮下气肿的原因与防治
    马洋,吴迪,胡开进,丁宇翔,周宏志,侯锐
    2014, 7(12): 711-714.  DOI: 10.7504/kq.2014.12.003
    摘要 ( 245 )   PDF(992KB) ( 1368 )  

    牙拔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口腔外科手术,在术中、术后均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感染和皮下气肿就是其中的两种。本文针对拔牙术后感染和皮下气肿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和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上避免或减少该类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干槽症的原因及预防
    孙湘钊,吴迪,胡开进,周宏志,丁宇翔
    2014, 7(12): 715-717.  DOI: 10.7504/kq.2014.12。004
    摘要 ( 297 )   PDF(960KB) ( 1661 )  

    干槽症是一类较为常见的拔牙术后并发症,典型表现为剧烈疼痛,如未能及时正确处理,疼痛可持续数日甚至更长时间,同时造成拔牙创口愈合时间延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对该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及预防进行具体阐述,为临床预防及处理该并发症提供参考。

    论著
    牙龈卟啉单胞菌PG0839基因对小鼠肝细胞和血清中IL-1β与IL-6表达影响研究
    刘静波a,林莉a,张冬梅a,李琛a,潘亚萍a,郭艳b
    2014, 7(12): 718-720.  DOI: 10.7504/kq.2014.12.005
    摘要 ( 205 )   PDF(970KB) ( 491 )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PG0839基因对小鼠肝细胞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明确该基因的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6—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18~22 g SPF级昆明小鼠18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组1为接种P.gingivalis W83菌株组,组2为接种P.gingivalis PG0839基因突变菌株组,组3为对照组。在组1、组2的每只小鼠背部皮下2个位点各注射浓度为1×109 CFU/mL的细菌悬液0.1 mL,组3的每只小鼠注射等量无菌PBS缓冲液。在细菌接种后5 d处死各组小鼠,留存肝组织及血清。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和血清中IL-1β与IL-6水平。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组2小鼠肝组织和血清中的IL-1β与IL-6表达显著低于组1小鼠(P<0.05);与组3小鼠相比,组1和组2小鼠肝组织和血清中IL-1β与IL-6表达均显著增加( P < 0. 05)。结论 PG0839基因可能参与P.gingivalis引发小鼠全身炎症的过程。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数与放疗后急性放射性损伤程度相关性研究
    梅君1,陈勃2,付刚3
    2014, 7(12): 721-725.  DOI: 10.7504/kq.2014.12.006
    摘要 ( 201 )   PDF(1052KB) ( 544 )  

    目的 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数与放疗后急性放射性黏膜和皮肤反应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初诊患者,采集其外周血进行1Gy的6MV-X线照射,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淋巴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数;同时追踪观察所有患者放疗后出现急性放射性黏膜和皮肤反应的情况,探寻其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4例患者中,出现急性放射性黏膜反应Ⅰ级6例(占17.65%),Ⅱ级19例(占55.88%),Ⅲ级8例(占23.53%),Ⅳ级1例(占2.94%);出现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Ⅰ级9例(占26.47%),Ⅱ级12例(占35.29%),Ⅲ级13例(占38.24%)。急性放射性黏膜和皮肤反应程度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数的水平均呈正相关(r = 0.815,P < 0.05;r = 0.888,P < 0.05)。结论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数的水平可作为预测放疗后急性放射性黏膜和皮肤反应发生风险大小及严重程度的客观生物学指标。

    国产纯钛和Ti-6Al-4V合金铸造性能研究
    刘洋,穆文玲,李振春,陈小冬
    2014, 7(12): 726-730.  DOI: 10.7504/kq.2014.12.007
    摘要 ( 187 )   PDF(1525KB) ( 542 )  

    目的 探讨国产纯钛和Ti-6Al-4V合金的铸造性能。方法 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和大连理工大学完成。选择国产纯钛与Ti-6Al-4V合金为2个处理组,进口纯钛为对照组。制作规格为20 mm ×20 mm × 0.76 mm、具有7 × 6格栅网的网状蜡型18个;制作直径3.5 mm、长度10 mm的棒状蜡型6个。将2种蜡型随机分配到2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中,每组网状蜡型6个,棒状蜡型2个。所有蜡型经包埋、焙烧、铸造过程最终得到相应的铸件。分别从铸件表面性状、铸流率、内部气孔情况、表面反应层情况等方面评价国产纯钛、Ti-6Al-4V合金与进口纯钛铸造性能的差异。结果 (1)表面性状:进口纯钛组网状铸件表面均无残缺不全,没有缩孔、粘砂及铸造缺陷现象,外观为银灰色;国产纯钛组有2个网状试件表面结构不够完整,Ti-6Al-4V合金组有1个网状试件结构不够完整,所有试件均无缩孔,无明显粘砂,表面呈银灰色。(2)铸流率:国产纯钛、Ti-6Al-4V合金和进口纯钛3种钛材在同等条件下的铸流率分别为95%、94%和100%,进口纯钛比国产纯钛和Ti-6Al-4V合金的铸流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28,P<0.05)。(3)内部气孔:X线检查显示,国产纯钛、Ti-6Al-4V合金和进口纯钛3种钛材铸件的内部均有少量小气孔,且都位于铸件的远心端,其大小和数量无明显差别。(4)表面反应层:3种钛材铸件在500倍扫描电镜(SEM)下观察,均可见表面存在大量孔隙,微观结构较为疏松,放大2000倍后可发现大量相互交错的孔隙,形态不规则;表面反应层主要成分线分析结果均显示在表层显微组织结构中除了Ti元素以外,有其他杂质元素存在;表面显微硬度值均随着测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直至慢慢平缓,提示铸件表面硬度较内部硬度高。结论 国产纯钛和Ti-6Al-4V合金的铸流率与进口纯钛有差异,但均符合临床使用的要求。二者铸件内部气孔和表面反应层情况与进口纯钛近似。国产纯钛和Ti-6Al-4V合金在铸造性能方面可以应用于临床。

    高糖环境对MG63细胞增殖周期及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研究
    张桂荣,洪洋,王雪
    2014, 7(12): 731-735.  DOI: 10.7504/kq.2014.12.008
    摘要 ( 177 )   PDF(1434KB) ( 455 )  

    目的 研究高糖环境对具有人类成骨细胞表型特征的MG63细胞增殖周期以及相关因子(TRAIL、OPG、OPGL)表达的影响,以期确定高浓度的葡萄糖是否影响人类成骨细胞的生理功能,进一步探讨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本实验于2012年2—5月在药物基因与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完成。采用含不同浓度葡萄糖(5.5、8、11、20、30 mmol/L) 的培养基分别培养MG63细胞24 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TRAIL、OPG、OPGL mRNA的表达。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低浓度的葡萄糖对MG63细胞增殖及其他生物学活性无显著影响;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高,其能够浓度依赖性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2)葡萄糖以浓度依赖方式影响细胞周期,高浓度葡萄糖可明显将细胞阻滞在G1期,S期细胞差异不显著,G2期细胞显著减少。(3)葡萄糖对 MG63细胞中TRAIL和OPGL mRNA表达的作用随浓度增加依次递增(P < 0. 05),而对OPG mRNA表达的作用随浓度增加依次递减(P < 0. 05)。结论 高糖环境可抑制MG63细胞增殖,可能导致成骨细胞TRAIL和OPGL表达增多、 OPG表达减少。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诊断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临床价值研究
    李艳杰,彭川洋,张英,王贤辐
    2014, 7(12): 736-739.  DOI: 10.7504/kq.2014.12.009
    摘要 ( 177 )   PDF(1720KB) ( 559 )  

    目的 探讨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DIF)检查在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确诊的73例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患者的DIF检查结果,总结各类型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的DIF表现特点,并与组织病理检查对该类疾病诊断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 (1)各类型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的DIF表现各具特征性,其中天疱疮可见表皮细胞间IgG和(或)C3呈弥漫网状沉积,偶有IgM、IgA及纤维蛋白原沉积;类天疱疮可见基底膜带C3和(或)IgG呈线状沉积,少有IgM、IgA及纤维蛋白原沉积。(2)DIF检查诊断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的敏感性为76.7%,与组织病理检查敏感性(75.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38 ,P >0.05)。结论 DIF检查是诊断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当临床与组织病理诊断困难时,DIF技术极有价值。

    Hyrax快速与慢速扩弓矫治替牙晚期上颌狭窄疗效对比研究
    冶录平1,陈菁菁2,丰鑫1
    2014, 7(12): 740-743.  DOI: 10.7504/kq.2014.12.010
    摘要 ( 247 )   PDF(1082KB) ( 729 )  

    目的 比较Hyrax快速与慢速扩弓矫治替牙晚期上颌狭窄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替牙晚期上颌基骨狭窄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Hyrax快速扩弓与Hyrax慢速扩弓进行矫治,扩弓前后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BCT),通过Invivo5牙科软件三维重建,分别测量扩弓前后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前磨牙冠状位硬腭水平基骨宽度、颊侧牙弓宽度、双侧牙槽骨倾斜角度的交角、双侧牙齿倾斜角度的交角,轴位颊、舌侧骨质厚度。扩弓前后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位:Hyrax快速扩弓与Hyrax慢速扩弓在骨性开展和牙弓总宽度变化上无差别,扩弓后牙弓总宽度增加,第一前磨牙平面的骨开展量大于第一磨牙平面,牙齿和牙槽嵴颊向倾斜,牙槽嵴倾斜的角度慢速扩弓组大于快速扩弓组,牙齿倾斜的角度快速扩弓组大于慢速扩弓组;轴位:颊侧骨质厚度减少,舌侧骨质厚度增加,但Hyrax慢速扩弓组颊侧的减少量小于Hyrax快速扩弓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替牙晚期患者,与Hyrax快速扩弓相比,Hyrax慢速扩弓慢速轻力的特点更符合生理特性,并且对颊侧的骨质厚度影响小,是一种有效的扩弓方式。

    COX-2和Survivin在人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李乐a,张兴乐a,王鹏a,刘雨b
    2014, 7(12): 744-746.  DOI: 10.7504/kq.2014.12.011
    摘要 ( 168 )   PDF(972KB) ( 480 )  

    目的 探讨COX-2和Survivin在人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2 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行手术治疗的20例AB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以及20例唇裂患者的正常唇红黏膜组织标本,采用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其中COX-2和Survivin的表达。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B中COX-2和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COX-2和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778 , P < 0.05)。结论 COX-2和Survivin在AB中高表达,呈现一致性,且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COX-2和Survivin可能与AB的发生发展有关。

    可切削氧化铝基体制备及其玻璃渗透性能扫描电镜观察
    康晓燕1,孙强2,艾红军2
    2014, 7(12): 747-750.  DOI: 10.7504/kq.2014.12.012
    摘要 ( 161 )   PDF(1555KB) ( 510 )  

    目的 探讨通过硫酸铝铵两步煅烧法及控制烧结工艺制作可切削氧化铝基体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硫酸铝铵两步煅烧法制备α-氧化铝粉体。将α-氧化铝粉体和含氧化镁添加剂的氧化铝粉体分别放入模具中模压成型,然后进行控温烧结形成可切削的多孔氧化铝基体。在多孔氧化铝基体的上表面涂塑VTIA In-Ceram玻璃渗透粉体,然后烧结制备氧化铝玻璃渗透陶瓷复合体。采用扫描电镜并结合X线衍射分析分别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 扫描电镜可见含氧化镁添加剂的氧化铝基体为连续多孔立体网状结构,开孔结构分布均匀;渗透复合体为致密的陶瓷复合体;X线衍射分析表明主晶相为α-Al2O3。结论 硫酸铝铵经过两步煅烧工艺能够生成α-氧化铝粉体,通过控制烧结工艺能够制得渗透性能良好的可切削多孔氧化铝渗透基体。该烧结工艺过程简单、价格低廉,产品进一步完善有望临床使用并实现产业化。

    短篇论著
    IPS Empress 2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牙牙体缺损30例临床疗效研究
    张悦
    2014, 7(12): 751-752.  DOI: 10.7504/kq.2014.12.013
    摘要 ( 168 )   PDF(896KB) ( 485 )  

    目的 探讨IPS Empress 2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沈阳市和平区牙病防治所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接受治疗的后牙牙体缺损患者30例(48颗患牙),采用IPS Empress 2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随访观察6个月至2年,参照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服务(USPHS)评价标准对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外形、颜色匹配、继发龋发生以及磨损与折裂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IPS Empress可铸玻璃陶瓷嵌体具有良好的边缘适应性及外形,色泽稳定,强度较高,未发现继发龋。结论 IPS Empress 2可铸玻璃陶瓷嵌体是一种修复后牙牙体缺损效果较好的修复体。

    综述
    牙外伤后根管闭锁研究进展
    李畅,包志凡综述,陈旭审校
    2014, 7(12): 753-756. 
    摘要 ( 229 )   PDF(958KB) ( 542 )  

    根管闭锁(pulp canal obliteration, PCO)是牙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于青少年,多见于年轻恒牙。PCO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外伤后受损的牙髓出现血管再生和(或)神经再生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外伤本身或者复位固定外伤牙后牙髓血液流量的改变导致。对于牙外伤后出现PCO的患牙,一些学者认为根管治疗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根尖周炎症,而且有利于患牙的美容修复。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可对患牙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只有伴有PCO的外伤牙出现牙髓坏死或者发展为根尖周炎时才考虑根管治疗,而且根管治疗对PCO的患牙是一项挑战,在技术上是复杂的。总之,为了及时检测到PCO的发生,对外伤牙定期随访和密切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骨组织工程中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佟爽综述,王绪凯审校
    2014, 7(12): 757-761.  DOI: 10.7504/kq.2014.12.015
    摘要 ( 197 )   PDF(984KB) ( 729 )  

    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迅速发展,寻求能够作为细胞移植及引导新骨生长的支架,以充当细胞外基质的替代物成为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尝试利用生物材料复合技术,通过调节复合材料的比例及相应的组合方式使其发挥各自的优点,进而制作出理想的支架材料。本文分别就丝素蛋白、壳聚糖以及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生物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在骨组织工程的应用做一综述。

    椅旁数字化修复系统的历史和发展
    刘欣然1,郭航2,刘峰1
    2014, 7(12): 762-766.  DOI: 10.7504/kq.2014.12.016
    摘要 ( 313 )   PDF(966KB) ( 839 )  

    目前,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的数字化修复已成为口腔修复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多种口腔修复体已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工制作。椅旁数字化修复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快速、高效、椅旁一次完成的临床治疗手段。椅旁数字化修复系统从问世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本文就椅旁数字化修复系统的历史演变、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根管治疗失败1例分析
    曲柳,仇丽鸿,薛明
    2014, 7(12): 767-768.  DOI: 10.7504/kq.2014.12.017
    摘要 ( 164 )   PDF(1405KB) ( 587 )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随着根管治疗术在临床中的逐步推广和完善,使许多患牙得以保留。然而,根管治疗有6%~34%的失败率,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对临床中1例由根管治疗失败而导致患牙被拔除的病例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临床中如何避免医方因素导致根管治疗失败及根管治疗失败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