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3-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早期诊治
    刘鹤
    2013, 5(12): 705-708. 
    摘要 ( 201 )   PDF(1948KB) ( 887 )  

    第一恒磨牙在萌出过程中过于偏近中可导致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常常造成间隙丧失和牙弓长度减少,严重者可导致第二乳磨牙早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对于不可逆性异位萌出应进行积极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主动治疗和被动治疗。前者常用的方法有分牙法以及采用推第一恒磨牙向后的装置;后者通常采用截冠或拔牙的方法。本文对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表现和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了阐述。

    儿童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必要性和方法
    李小兵
    2013, 5(12): 709-717. 
    摘要 ( 436 )   PDF(1103KB) ( 1342 )  

    儿童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是指预防、诱导和阻断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发展,达到儿童颅面牙合功能与美观的协调与平衡。儿童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概念提倡的是早期和及时,并且贯穿于乳牙列期、混合牙列早期和晚期、恒牙列期等各个颅面牙合的发育时期。儿童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遵循早期和阶段性的原则,通过预防错牙合的发生、辅助治疗与错牙合畸形形成有关的口腔疾病及牙外伤、纠正口腔不良习惯、诱导牙萌出建牙合、治疗牙发育不良造成的咬合紊乱、阻断能造成功能和健康损害的咬合障碍、矫正面颌发育不调的骨性畸形,以达到颅面牙合的美观及功能完美协调发展和儿童心理的健康发育。儿童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应用活动矫治、功能矫治及固定矫治等技术,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矫正错牙合,以达到临床阻断和预防的最大治疗效果,并简化错牙合的矫治,最终减轻患儿的治疗负担。儿童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是儿童口腔医学和口腔正畸学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儿童口腔医学和口腔正畸学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儿童时期牙颌畸形的早期防治
    汪隼
    2013, 5(12): 718-722. 
    摘要 ( 172 )   PDF(1539KB) ( 771 )  

    小儿从出生到建立完好的恒牙列,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常见的龋、牙齿发育异常、口腔不良习惯等,均会对牙、颌、面的生长产生影响,导致面型异常及各种错牙合畸形。如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儿童采取早期治疗,治疗效果最好,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常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比较简单的矫治方法和矫治器改正,及早地阻断错牙合畸形的发展,引导牙、颌、面正常发育。开展早期治疗,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依据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发育的顺序进行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能只是整个治疗计划的一部分,大多数的患儿常常需要到替牙期后再进行后期常规正畸治疗,所以要把乳牙、混合牙列期的早期治疗作为从乳牙、混合牙列期到恒牙列期的整体正畸治疗过程的一个环节来正确认识。

    论著
    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112例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孙宁宁,徐大朋,薛雷,等
    2013, 5(12): 723-726. 
    摘要 ( 134 )   PDF(1573KB) ( 507 )  

    目的 评价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12例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病变切除后直接拉拢缝合83例,邻近皮瓣转移修复19例,中厚皮片移植修复10例。随访观察术后效果。结果 术后病理进一步证实,静脉畸形67例、微静脉畸形8例、淋巴管畸形4例、淋巴-静脉畸形24例、动静脉畸形9例。术后1例患者发生皮片感染,化脓部分坏死,患区给予湿敷换药后创面二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5年,治愈105例,其余7例于术后3~10个月复发,其中1例淋巴-静脉畸形、4例动静脉畸形、2例静脉畸形。复发的静脉畸形患者,病变内注射平阳霉素后均治愈;其他复发患者均再次手术切除后治愈。结论 手术切除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在外形和功能上均可获得满意疗效,而且安全。

    6~18岁正常人群元音声学特点研究
    郭美玲,王予江
    2013, 5(12): 727-731. 
    摘要 ( 163 )   PDF(995KB) ( 563 )  

    目的 探讨6~18岁正常人群的元音声学特点,为腭裂患者语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初诊的6~18岁正常人60名(男、女各30名),按年龄段分为3组(A组:6~12岁;B组:13~15岁; C组:16~18岁),每组男、女各10名。采用VS-99语音工作站对各组研究对象发单元音/a:/、/i:/、/u:/时进行录音,并对其前3个共振峰(F1、F2、F3)及基频(F0)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组间比较,发单元音/a:/、/i:/、/u:/时,F1、F2、F3及F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内不同性别间比较,A组发各元音时的F1、F2、F3及F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除F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F1、F2、F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4)3组间相同性别比较,女性发各元音时的F1、F2、F3及F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F1、F2、F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单元音/a:/、/i:/、/u:/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F1、F2、F3及F0无明显变化;男性的F1、F2、F3无明显变化,但青春期前后,F0 变化明显。我们对腭裂语音进行评估时,可考虑建立共同的F1、F2、F3参考值体系,但应根据年龄、性别而使用不同的F0参考值。

    声波根管器械联合ProTaper锉治疗残髓炎临床疗效评价
    陈志宏,范邦梓,曾参,等
    2013, 5(12): 732-734. 
    摘要 ( 148 )   PDF(952KB) ( 485 )  

    目的 评价声波根管器械联合ProTaper锉治疗残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南平市妇幼保健院牙体牙髓科门诊就诊的残髓炎患者78例(共78颗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试验组采用声波根管器械联合ProTaper锉进行根管预备,对照组采用单纯的ProTaper锉进行根管预备。两组患者根管预备完成后均用氢氧化钙封药1周,然后行根管充填。比较两组患者根管预备后24 h、根管充填1周后的术后反应及1年后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患者根管预备后24 h、根管充填1周后的疼痛反应均较对照组轻;试验组1年后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声波根管器械联合ProTaper锉治疗残髓炎,可减少预备后的疼痛反应,同时提高根管充填的质量,保证根管治疗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锥形束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设计中的应用
    张士岩,刘秀富,王一博,等
    2013, 5(12): 735-737. 
    摘要 ( 179 )   PDF(953KB) ( 468 )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拔除术前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根尖片或曲面平展片检查显示下颌管(MC)与IMTM根尖相邻或相重叠的病例55例(60颗牙),行CBCT检查,根据CBCT所提供的影像资料,判断IMTM周围组织情况,采用涡轮钻分牙拔除IMTM。结果 55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情况。结论 CBCT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成像更清晰,定位更准确,尤其有利于颊舌向位置关系的显示。对于中低位的IMTM应行CBCT检查以避免拔牙过程中损伤相邻组织结构。

    不同状况阻生上颌尖牙临床处理策略分析
    冶录平,王影,王璐
    2013, 5(12): 738-744. 
    摘要 ( 166 )   PDF(4840KB) ( 587 )  

    目的 探讨阻生上颌尖牙合适的临床处理策略,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00—2012年期间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35例阻生上颌尖牙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尖牙阻生状况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和疗效。临床处理方法包括拔除、助萌和导萌。结果 拔除2例;只做正畸治疗的助萌法16例,留出足够间隙后等待阻生尖牙自行萌出,观察时间5~24个月,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矫治后阻生尖牙牙龈形态及牙根状况良好;正畸附加外科手术牵引的导萌法17例,除1例21岁男性患者外,其余16例均牵引到位,但矫治后部分阻生尖牙牙龈形态不如助萌法矫治后。结论 当阻生上颌尖牙牙体严重畸形、根弯曲短小及高位近远中向横位阻生时考虑拔除;阻生上颌尖牙近远中向错位不严重,扩弓或减数拔牙即可为阻生尖牙留出足够萌出间隙,判断其能自然萌出时首选助萌法;阻生上颌尖牙近远中向错位严重或阻生尖牙已伤及邻牙牙根、仅用正畸治疗无法去除阻生尖牙萌出障碍时采用导萌法,导萌术后的牵引需注意控制牵引方向及大小,要避免伤及邻牙牙根,尽量使阻生牙从附着龈萌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牙龈形态。

    口腔鳞状细胞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及其临床意义
    肖明明,孙晓菊,景士兵
    2013, 5(12): 745-748. 
    摘要 ( 203 )   PDF(1093KB) ( 480 )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并评估其在OSC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以石蜡包埋组织芯片为材料,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辽宁省人民医院2003年1—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OSCC存档石蜡包埋组织蜡块103例及3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EGFR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结果 EGFR蛋白在OSCC、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2.7%和3.3%;扩增阳性率分别为31.1%和0;OSCC中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OSCC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均无相关性(P > 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 < 0.05)。结论 EGFR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将其作为判断OSCC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短篇论著
    不同牙位即刻种植临床效果探讨
    李国平,林静
    2013, 5(12): 749-750. 
    摘要 ( 219 )   PDF(911KB) ( 481 )  

    目的 探讨前牙区、双尖牙区、磨牙区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湛江市第一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种植病例36例,微创拔除患牙后即刻植入CDIC种植体39枚,其中上颌前牙区18枚,下颌前牙区7枚,上颌双尖牙区11枚,下颌第一磨牙区3枚。除磨牙区延期修复外,其他牙位均在48 h内做临时冠修复。3~6个月后完成烤瓷冠永久修复。所有患者修复后追踪随访1~6年。结果 上颌前牙区、下颌前牙区、上颌双尖牙区种植体均有良好的骨结合,观察期内成功率均为100%;下颌第一磨牙区有1枚于18个月后发生松动而脱落,观察期内成功率为66.6%。结论 在适当选择病例的情况下,即刻种植可成功应用于临床,且在前牙区、双尖牙区成功率较高,磨牙区成功率略低。

    综述
    Spee曲线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
    毓天昊,张宁,王佟辉,等
    2013, 5(12): 751-755. 
    摘要 ( 274 )   PDF(997KB) ( 647 )  

    牙合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病因和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Spee曲线是评价牙合这一生物力学三维结构中垂直向位置关系的关键指标,该曲线与TMD相关性的研究与分析一直是口腔医学中常做常新的课题。本文从Spee曲线的基本功能、形态特点以及各类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该曲线与TMD的相关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关展望。

    稀土元素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胡颖,甄蕾,杜毅
    2013, 5(12): 756-759. 
    摘要 ( 203 )   PDF(977KB) ( 1125 )  

    稀土元素是一组金属元素的简称,包括镧系元素及化学性质与其相近的钪和钇2种元素。稀土元素具有拮抗内毒素、抑制炎症因子分泌、防龋、干预和调控骨的形成与再造、抗凝血、抑癌等生物学作用,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主要对稀土元素在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再生性牙髓治疗后新组织形成研究进展
    陈敏,张丹丹,陈旭
    2013, 5(12): 760-765. 
    摘要 ( 177 )   PDF(1225KB) ( 532 )  

    对于牙髓感染或坏死且根尖孔未闭合的年轻恒牙,采用再生性牙髓治疗,不仅能使根尖孔闭合,还能使牙根延长,根管壁增厚,从而减少患牙远期根折的风险。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再生性牙髓治疗后形成了新组织。本文就再生性牙髓治疗后新组织形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活髓病灶牙导致慢性上颌窦炎3例报告
    詹福良,刘策,刘香花
    2013, 5(12): 766-768. 
    摘要 ( 202 )   PDF(1225KB) ( 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