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3-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经验交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颞下颌关节强直及其继发牙颌面畸形的矫治
    李继华
    2013, 5(10): 577-583. 
    摘要 ( )   PDF(4691KB) ( )  

    颞下颌关节强直继发畸形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口腔颌面整复外科领域内颇具挑战的一类疾病。近年来,运用多种矫治方法来恢复关节功能,改善容貌缺陷,矫正咬合紊乱以期获得形态与功能俱佳的治疗效果是诊治此类严重畸形的终极目标。目前,临床上综合运用关节成形术、正颌外科与正畸联合、牵张成骨、轮廓整形外科、骨或骨替代材料移植等技术来矫治此类继发畸形,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肌功能训练和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
    李娟1,许桓溪2,黄瑾3
    2013, 5(10): 583-586. 
    摘要 ( )   PDF(957KB) ( )  

    口腔肌功能的平衡协调对于口腔复杂功能的正常执行至关重要。在正畸治疗中,牙弓、颌骨的位置改变必须与周围肌肉相协调,才能保证治疗的成功和疗效的稳定。本文初步分析了肌功能紊乱导致错牙合畸形的机制,并就肌功能异常的检查、诊断、预防和早期矫治进行了系统总结。

    牙颌面畸形正畸及正颌治疗选择
    张碧,许净雯,邓锋
    2013, 5(10): 587-591. 
    摘要 ( )   PDF(978KB) ( )  

    牙颌面畸形由于存在颌骨间、颅颌间三维方向上大小、形态或位置关系的不调,对于生长发育完成、颌骨关系严重不调的成人患者,单纯的正畸或正颌治疗均不能完美的同时解决颌骨及咬合关系问题,惟一的途径是正畸-正颌联合矫治。本文就牙颌面畸形患者生长发育过程中,正畸和正颌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时机以及联合治疗进行探讨。

    注射微整形技术在颌面部软组织缺陷修复中的应用
    刘策励
    2013, 5(10): 592-595. 
    摘要 ( )   PDF(932KB) ( )  

    注射微整形技术在美容外科的应用迅猛发展,在颌面部软组织缺陷的修复治疗中也逐渐显示出其创伤小、恢复快的独特优势。本文就近年来注射微整形所常用的材料、药物及其特性进行了重点介绍。无论单独使用还是作为正颌、正畸修复手术的补充,注射微创技术在颌面部软组织缺陷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著
    SHIP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研究
    黄绍辉,刘洁,刘法昱,等
    2013, 5(10): 596-599. 
    摘要 ( )   PDF(3634KB) ( )  

    目的 探讨含SH2结构域的肌醇磷酸酶(SHIP)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2011年间收治的36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其癌旁正常组织、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SHI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癌旁正常组织中SHIP呈中高强度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P < 0.05);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MMP-2和MMP-9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 < 0.01)。结论 SHIP基因可能通过负反馈作用来调节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苯妥英钠对内毒素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影响研究
    邱才卿,孙超,王宝彦,等
    2013, 5(10): 600-603. 
    摘要 ( )   PDF(1223KB) ( )  

    目的 研究苯妥英钠(PHT)对内毒素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增殖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滨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方法,测定体外培养的hPDLSCs分别在20 μg/mL PHT+ 100 ng/mL脂多糖(LPS)、5 μg/mL PHT+ 100 ng/mL LPS、20 μg/mL PHT和5 μg/mL PHT作用下的增殖活性。结果 20 μg/mL PHT和5 μg/mL PHT均能显著促进hPDLSCs的增殖,且20 μg/mL PHT促进增殖的能力显著强于5 μg/mL PHT;加入100 ng/mL LPS对20 μg/mL和5 μg/mL PHT促进增殖能力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低浓度PHT能促进hPDLSCs的增殖,少量内毒素的存在并不影响PHT促进hPDLCs增殖的生物学作用。

    西藏山南地区藏族高中毕业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侯锐,吴芳,肖高,等
    2013, 5(10): 604-607. 
    摘要 ( )   PDF(935KB) ( )  

    目的 了解西藏山南地区藏族高中毕业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为当地口腔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3年4月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的标准,对1907名西藏山南地区藏族高中毕业学生进行恒牙的龋病、牙周病、氟牙症以及口腔卫生情况检查,计算该人群的龋病指数、社区牙周指数(CPI)、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和社区氟牙症指数(CFI),并通过问卷调查其口腔卫生行为、口腔医疗服务现状和口腔保健服务要求,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所调查的藏族高中毕业学生恒牙患龋率为39.96%,龋均为0.97;CPI中,牙龈炎检出率为59.50%,牙石检出率为62.64%;OHI-S为0.69,其中简化软垢指数(DI-S)为0.36,简化牙石指数(CI-S)为0.33;CFI为0.29,氟牙症的患病率为8.13%。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口腔卫生行为和口腔医疗服务现状较差,学生对口腔保健服务要求较低。结论 西藏山南地区藏族高中毕业学生的口腔患病率较高,口腔健康意识较差,应加强对该地区学生的口腔卫生宣教和对当地口腔医生的技能培训,有效防治口腔疾病。

    排龈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赵静,葛久禹
    2013, 5(10): 608-610. 
    摘要 ( )   PDF(971KB) ( )  

    目的 评估排龈术对龈下楔状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双侧上颌前磨牙颈部楔状缺损患者40例,将同一患者的两侧患牙随机分为排龈组与对照组(各40颗牙),排龈组在排龈线排龈后用Z350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直接用Z350复合树脂充填。随访2年,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价修复体保存、边缘密合性以及继发龋发生情况。结果 充填1周后首次复查,排龈组悬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充填1年和2年后复查,排龈组修复体的脱落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排龈术可提高龈下楔状缺损修复的治疗效果。

    微创与传统拔牙法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愈合情况比较研究
    冷颖,邬琪,段昌华,等
    2013, 5(10): 611-613. 
    摘要 ( )   PDF(973KB) ( )  

    目的 评价微创与传统拔牙法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术后愈合情况,进一步验证微创拔牙法的优越性。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在佛山市禅城区向阳医院·禅城区口腔医院就诊,且需要拔除中位、前倾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男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微创拔牙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拔牙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发生水肿、疼痛、张口受限等情况的差异,并记录2组患者牙槽窝骨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曲线图。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水肿、疼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4、8、12周的牙槽窝骨密度变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 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张口受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微创拔牙术有利于牙槽窝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同牙本质黏结剂对Ceramage聚合瓷嵌体微渗漏影响研究
    张磊,曹琦
    2013, 5(10): 614-617. 
    摘要 ( )   PDF(909KB) ( )  

    目的 通过对比4种牙本质黏结剂处理牙面后Ceramage聚合瓷嵌体的微渗漏程度,为黏结剂的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7—9月在周口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因正畸需要拔除的牙体发育正常、无龋的前磨牙40颗,随机分为4组,每组10颗。40颗离体牙均按照嵌体备洞原则制备近中邻牙合Ⅱ类洞,Ceramage聚合瓷制作树脂嵌体,各组分别涂布牙本质黏结剂Prime & Bond NT、Adper Single Bond 2、Clearfil SE Bond、Clearfil S3 Bond,用Rely X ARC树脂水门汀黏结嵌体。所有试件经冷热循环500次及品红染色后,金刚砂片平行于牙体长轴沿近远中方向将修复体纵向剖开2次,在体视显微镜下测量染料渗入轴壁、龈壁的深度。结果 轴壁:4组的微渗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3125,P < 0.01);Clearfil S3 Bond组的微渗漏程度高于Clearfil SE Bond(q = 5.7708)、Adper Single Bond 2(q = 6.4032)和Prime & Bond NT组(q = 4.0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其他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龈壁:不同黏结剂之间的微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5897,P > 0.05)。同种黏结剂的龈壁微渗漏程度均显著高于轴壁,配对t 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Clearfil S3 Bond对牙釉质的封闭效果较差;从微渗漏深度大小和操作方法上进行评价,Clearfil SE Bond是黏结树脂嵌体较理想的牙本质黏结剂。

    唾液溶菌酶含量与大学生龋病关系研究
    高景,张凌
    2013, 5(10): 618-620. 
    摘要 ( )   PDF(885KB) ( )  

    目的 探讨唾液溶菌酶含量与大学生患龋的关系,为大学生龋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2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随机选取65名(男 32名,女 33名),按龋失补牙数(DMFT)将研究对象分为无龋组(DMFT = 0)22名、低龋组(DMFT = 1 ~ 4)20名、高龋组(DMFT ≥ 5)23名。用吐唾法收集受试者非刺激性全唾液3 mL作为样本,采用人溶菌酶ELISA试剂盒测定唾液溶菌酶含量,比较3组大学生唾液溶菌酶含量的差异。结果 高龋组非刺激性全唾液采集成功率(65.2%)虽然低于无龋组(9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非刺激性全唾液中溶菌酶含量无龋组[(10.15 ± 2.60)μg/mL]显著高于高龋组[(8.52 ± 2.03)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大学生不同性别间唾液溶菌酶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唾液溶菌酶含量与大学生龋病有关。

    窝沟封闭术酸蚀方法研究
    黄诺蓓,刘丽君,陈志斌,等
    2013, 5(10): 621-623. 
    摘要 ( )   PDF(907KB) ( )  

    目的 评价不同酸蚀方法应用于窝沟封闭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12 年3月在佛山市禅城区口腔医院就诊的6 ~ 8岁儿童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共240颗第一恒磨牙),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自酸蚀黏结剂(A组)、窝沟釉质成形术结合自酸蚀黏结剂(B组)以及磷酸酸蚀剂(C组)处理牙面后行窝沟封闭术,术后随诊3、6和12个月,比较3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3组的窝沟封闭剂保留率和患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2个月时,A组的窝沟封闭剂保留率最低,患龋率最高,与其他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自酸蚀黏结剂法行窝沟封闭术的效果不及磷酸酸蚀法,结合使用窝沟釉质成形术可提高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磷酸酸蚀法与窝沟釉质成形术结合自酸蚀黏结剂法的效果相当。

    综述
    茶黄素防治口腔疾病研究进展
    黄诗言,程远,赵蕾
    2013, 5(10): 624-628. 
    摘要 ( )   PDF(952KB) ( )  

    茶黄素(theaflavins,TFs)是一类含有多个羟基或酚羟基的苯骈卓酚酮类化合物的总称。由于TFs具有抑菌、抗病毒、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及显著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使其在龋病、牙周炎、口腔黏膜病和口腔癌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TFs在口腔疾病防治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锌对成骨细胞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商亚微,赵宝红
    2013, 5(10): 629-633. 
    摘要 ( )   PDF(970KB) ( )  

    在骨代谢过程中,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适量的锌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锌对成骨细胞生物学作用方面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锥形束CT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刘萌萌,刘琳
    2013, 5(10): 634-638. 
    摘要 ( )   PDF(945KB) ( )  

    口腔影像学是口腔正畸学诊断的重要依据。锥形束CT(CBCT)的临床应用使正畸诊断从二维时代走向了三维时代。CBCT对于正畸治疗方案设计、治疗后的预测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验交流
    种植义齿修复3年失败原因分析
    夏炜,彭国光,沈琳,等
    2013, 5(10): 639-640. 
    摘要 ( )   PDF(848KB) ( )  

    目的 分析种植义齿修复3年失败的原因。方法 收集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种植中心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种植牙病例200例,共植入种植体534枚,随访3年,分析种植失败病例原因。结果 经3年随访,失败27枚,失败率为5.1%。其中种植体松动、脱落22枚,种植材料折断2枚,下颌神经管损伤3枚(1例)。结论 了解引起种植失败的各种原因,是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与成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