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影响成年女性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拔牙掩饰治疗后软组织颏部突度变化的软硬组织因素以及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规律,为其疗效评估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拔牙掩饰治疗的成年女性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48例,依据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软组织颏前点(Pos)矢状向的位移量将患者分为Pos后移组和Pos前移组,测量2组治疗前后的牙性、骨性及软组织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以及各组治疗前后的硬组织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下颌中切牙矢状向位置(L1-H)、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L6-MP)、上下唇及软组织颏部矢状向位置(UL-H、LL-H、Pos-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Pos前移组治疗前后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ANB)、下颌平面角(MP-SN)、上下颌中切牙矢状向位置(U1-H、L1-H)及上下颌第一磨牙矢状向位置(U6-H、L6-H)、上下颌中切牙唇舌向转矩(U1-SN、L1-MP)、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L6-MP)、上颌中切牙和上颌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垂直向位置(U1-V′、U6d-V′、U6m-V′、L6m-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治疗前后上下牙槽座角(SNA、SNB)及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U6-S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Pos后移组治疗前后SNA、SNB、U1-H、L1-H、U1-SN、L1-MP、上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U6-SN、L6-MP)及下颌中切牙垂直向位置(L1-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治疗前后ANB、MP-SN、U6-H及L6-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在成年女性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中,下颌中切牙、上下唇及软组织颏部更前突,以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倾斜程度更大者,可能更难通过拔牙掩饰治疗获得软组织颏部的前移。成年女性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拔牙掩饰治疗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前牙内收量、磨牙近移量、前牙唇舌向转矩、磨牙近远中倾斜度以及上下颌前、后牙的压低量,从而尽可能达到软组织颏部的前移,更大程度改善患者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