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3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2-09-02
    上一期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专栏
    专题笔谈
    专家共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专栏
    子宫内膜损伤与修复存在的问题和规范化管理
    段 华, 甘 露
    2022, 38(9): 865-868.  DOI: 10.19538/j.fk2022090101
    摘要 ( )  

            子宫是维持女性月经生理和生育功能的重要器官,子宫内膜具有高度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解剖学上讲,子宫内膜基底层的损伤,特别是大面积基底层和浅肌层损伤后,由于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分化异常所导致的内膜再生修复障碍,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瘢痕形成,谓之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其严重危害育龄女性的生理健康与生殖功能。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子宫内膜损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蔡慧华, 何援利
    2022, 38(9): 869-873.  DOI: 10.19538/j.fk2022090102
    摘要 ( )  
    创伤和感染是子宫内膜损伤的重要病因,子宫内膜损伤严重、深达子宫内膜基底层可引起子宫内膜修复障碍,表现为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导致月经量减少、闭经、复发性流产和不孕等。IUA分离术后易复发、高复发已成为临床瓶颈,因此针对其病因机制的防治问题亟待解决。文章阐述了子宫内膜损伤尤其是IU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损伤宫腔粘连评价指标的临床应用
    彭燕蓁, 段 华
    2022, 38(9): 873-877.  DOI: 10.19538/j.fk2022090103
    摘要 ( )  
    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可导致子宫内膜纤维化及宫腔形态学破坏。临床上最常见的子宫内膜损伤代表性疾病是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损伤宫腔粘连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减少、闭经、不孕;临床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宫腔镜形态学及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镜学组制定的宫腔粘连评分分级标准纳入了更全面有效的评价指标,对于子宫内膜损伤的精准评估、诊断及生殖预后结局的有效预测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子宫腔整复手术规范操作与子宫内膜保护
    高 婷
    2022, 38(9): 878-881.  DOI: 10.19538/j.fk2022090104
    摘要 ( )  
    子宫腔整复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子宫异常和获得性子宫异常的重要方式。手术目的是保护器官,促进和改善生理和生育功能。规范手术操作,保护子宫内膜才能实现从解剖恢复到功能恢复。手术规范操作涉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完善术前评估、术者规范化培训、术中安全监护及保护子宫内膜的相关措施等内容。
    子宫腔整复手术后再粘连的防治
    林 凤
    2022, 38(9): 881-885.  DOI: 10.19538/j.fk2022090105
    摘要 ( )  
    宫腔粘连是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所引起的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生理健康和生育功能。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作为子宫腔整复手术的首选治疗方法,以恢复子宫正常解剖结构及功能为目的,但术后复发仍是妇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防治术后再粘连的方法主要有屏障治疗、激素治疗和羊膜疗法等,其他的治疗选择,如干细胞疗法、阿司匹林、富血小板血浆、西地那非等治疗尚处于研究当中。目前尚无防治术后再粘连的最佳治疗方案,如何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同方法对子宫内膜损伤修复的治疗结局探讨#br#
    王素敏, 花向东
    2022, 38(9): 885-891.  DOI: 10.19538/j.fk2022090106
    摘要 ( )  
    宫腔粘连术后目前临床常用雌激素等药物来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改善子宫血流;用羊膜、透明质酸等生物屏障或材料、宫内节育器或球囊等物理屏障来预防再粘连,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粘连复发,改善了生殖预后,但对重度宫腔粘连的治疗效果有限;一些促进子宫内膜损伤修复的新型治疗方法如干细胞、外泌体结合生物材料、组织工程和物理治疗等尚在研究阶段,其常规应用于临床尚需深入研究以明确其效果和安全性。
    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的助孕策略与孕产期管理
    况 燕, 覃桂荣, 莫小亮, 植枝福, 赵芳芳
    2022, 38(9): 891-895.  DOI: 10.19538/j.fk2022090107
    摘要 ( )  
    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与不孕和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临床常表现为宫腔粘连,恢复宫腔形态、促进子宫内膜功能重建是治疗的主要目的。文章通过分析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的主要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妊娠的关系,探讨有效治疗方案,为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提供妊娠指导和管理策略,希望有助于实现对女性生育力的保护,最终提高患者妊娠率及活产率。

    胞外囊泡对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与研究现状
    金晓莹, 辛廖冰, 张松英
    2022, 38(9): 895-899.  DOI: 10.19538/j.fk2022090108
    摘要 ( )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胚胎顺利植入的关键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将导致胚胎着床失败和胎盘发育异常。胚胎植入过程中,母体和胚胎的胞外囊泡的有序产生和精确协调确保了胚胎的顺利植入。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可改善病理状态下的子宫内膜容受性。
    专家共识
    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
    2022, 38(9): 900-906.  DOI: 10.19538/j.fk2022090109
    摘要 ( )  

            卵巢畸胎瘤(ovarian teratomas,OT)是最常见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ovarian germ cell tumors,GCTs),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是OT罕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的一种,是OT引起的副肿瘤神经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的最常见类型。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前庭大腺囊肿/脓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 中国医院协会妇产医院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学组
    2022, 38(9): 907-911.  DOI: 10.19538/j.fk2022090110
    摘要 ( )  

            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Bartholin’s gland),位于阴道口两侧并开口于阴道前庭,主要功能为分泌黏液,润滑阴道和外阴[1]。腺体开口因各种原因阻塞,形成前庭大腺囊肿/脓肿(Bartholin’s cyst or Bartholin’s abscess)。前庭大腺囊肿发病率约为2%[2],多见于20~29岁的育龄期女性,其中单身、未生育、初产妇和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妇女更为多见[3]。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穿刺活检与腹水细胞学检查用于晚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前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2022, 38(9): 912-919.  DOI: 10.19538/j.fk2022090111
    摘要 ( )  

            约75%的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在就诊时已是临床晚期[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Ⅲ~Ⅳ期]。目前,晚期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以下简称为卵巢癌)]的初始治疗方式有两种[1-4]:(1)首选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primary debulking surgery,PDS)。(2)当评估PDS不能达到满意肿瘤减灭水平和(或)患者有围术期高风险因素时,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interval debulking surgery,IDS)是替代选择。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