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3-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临床快速指南
    诊治规范
    专家共识
    专家建议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中有争议的几个问题
    冷金花,李晓燕
    2021, 37(3): 273-276.  DOI: 10.19538/j.fk2021030101
    摘要 ( )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一种雌激素依赖的慢性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达10%~15%。其病因不明,保守治疗后容易复发,难以根治,有恶变的风险。因此,EM需要长期管理。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特点和治疗选择
    华克勤,易晓芳
    2021, 37(3): 277-281.  DOI: 10.19538/j.fk2021030102
    摘要 ( )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10~19岁,是引起青少年继发性痛经的最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合并梗阻性畸形。提高对该病的认知,有助于早期诊断,避免疾病进展。应围绕控制疼痛、保护生育、延缓进展以及预防复发的目标开展个体化药物或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力保护策略
    章婷婷,方小玲
    2021, 37(3): 281-285.  DOI: 10.19538/j.fk2021030103
    摘要 ( )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从病理性和医源性两个方面影响育龄期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患者的生育力。且该疾病对卵巢储备功能的损害是进行性发展的,可导致不孕或卵巢功能衰竭。因此,注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功能保护,制定合适的生育力保护策略十分重要。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相关问题
    徐萍,张信美
    2021, 37(3): 285-287.  DOI: 10.19538/j.fk2021030104
    摘要 ( )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内异症手术最常见的一种亚型,实施手术的时机以及术中卵巢功能保护备受关注。文章以卵巢型内异症患者是否有生育要求、是否复发为切入点,分层阐述临床诊治原则及手术相关问题,并强调根据手术难度分级决定由相应手术经验的医师实施,以获得手术的质控,兼顾生育力保护及手术彻底性。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相关问题
    王伟,姚书忠
    2021, 37(3): 287-290.  DOI: 10.19538/j.fk2021030105
    摘要 ( )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合并无症状的肾功能丢失,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至关重要。手术是治疗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需要根据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类型、病灶的大小、部位等决定相应的手术方式。手术方式有输尿管松解术、输尿管节段性切除端端吻合术、输尿管节段性切除输尿管膀胱种植术。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要注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并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
    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恶变问题
    郭红燕,刘露
    2021, 37(3): 290-292.  DOI: 10.19538/j.fk2021030106
    摘要 ( )  
    相较于绝经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由于发生率的降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内异症往往更易被忽视。绝经后内异症的恶变潜能目前已被广泛认可并取得临床证据支持。内异症恶变多数发生在卵巢,少数为卵巢外的内异症相关癌。内异症相关卵巢癌(EAOC)具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但其治疗方案仍然遵循普通上皮性卵巢癌治疗原则。近年来内异症恶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对卵巢内异症女性进行基因检测可用于预测恶变为卵巢癌的风险,其结果可能会影响临床决策。我们或许可以设计内异症恶变风险评估模型,针对内异症患者选择适当的个体化临床决策。
    患者教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长期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姬苗苗,袁明
    2021, 37(3): 292-296.  DOI: 10.19538/j.fk2021030107
    摘要 ( )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伴严重的疼痛、易复发、可恶变。目前内异症已经被视为一种花费高的慢性病,但是目前对内异症的公众认知程度较低。文章旨在通过对患者教育,帮助患者建立内异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的理念;帮助患者识别内异症疼痛、不孕等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让患者了解药物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术后辅助用药以减少或避免复发的必要性;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给予生育指导;适当告知患者内异症恶变的风险;识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帮助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最终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制定终身管理计划,促进内异症的长期管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断和早期治疗相关问题
    袁增,王立杰
    2021, 37(3): 296-301.  DOI: 10.19538/j.fk2021030108
    摘要 ( )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诊断困难,治疗欠佳。在成人及青少年女性中普遍存在诊断延迟的情况,相应会导致治疗延迟,引起疾病进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胸腔子宫内膜异位综合征诊治特点
    戴毅,冷金花
    2021, 37(3): 301-303.  DOI: 10.19538/j.fk2021030109
    摘要 ( )  
    肺和胸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被合称为胸腔子宫内膜异位综合征。临床特点具有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特点,可以表现为经期咯血、气胸、血性胸腔积液等。病理诊断具有一定困难性,通常依靠临床诊断,需要除外其他引起气胸、咯血、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试验性治疗有助于诊断。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多学科合作,尚无标准的治疗方式推荐,但药物治疗仍然被多数文献推荐为一线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存在禁忌证时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在子宫内膜异位症长期管理中的应用和选择
    彭超,周应芳
    2021, 37(3): 303-308.  DOI: 10.19538/j.fk2021030110
    摘要 ( )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单纯保守性手术难于治愈,药物治疗占据重要地位。治疗内异症疼痛常用而有效的药物除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外,还有口服避孕药、孕激素、雄激素衍生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和拮抗剂及中医中药等。术后药物维持治疗以控制疼痛和预防复发的长期管理方案已达成中国专家共识,内异症长期管理中的药物治疗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分年龄阶段选择药物,综合治疗。近年来,倡导对内异症早期预防,推荐对青春期有痛经及月经相关疼痛症状,或临床诊断为内异症但无手术适应证者,推荐经验性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症状,降低内异症发病率或延缓内异症进展。
    临床快速指南
    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卵巢适应证快速指南(2021年版)
    张师前,王建六
    2021, 37(3): 309-311.  DOI: 10.19538/j.fk2021030111
    摘要 ( )  
    子宫内膜癌的规范术式是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之所以在子宫切除的同时实施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是基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学结局。首先,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雌激素可刺激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并上调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手术保留卵巢将继续释放雌激素,增加术后复发风险;其次,卵巢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潜在的转移部位,抑或可能同时存在原发性卵巢癌[1]。
    诊治规范
    双胎妊娠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2021年更新版)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双胎妊娠专业委员会
    2021, 37(3): 312-316.  DOI: 10.19538/j.fk2021030112
    摘要 ( )  
            双胎妊娠流产、死亡、胎儿畸形及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随着双胎妊娠比例的增加也明显升高[1]。文献报道,双胎妊娠胎儿异常的比例为3.3%~3.8%[2-3]。与单胎相比,双胎妊娠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更加复杂,产前咨询也更为困难。为了对双胎妊娠群体进行安全有效的产前筛查及诊断,降低双胎出生缺陷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常见高危胎儿诊治技术标准及规范的建立与优化》项目组于2017年制定了《双胎妊娠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4]。随着无创产前筛查技术在双胎中的应用以及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水平的发展,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双胎妊娠专业委员会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更新了2017年的技术规范。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共识
    合并子宫颈疾病的早期妊娠人工流产专家共识
    顾向应
    2021, 37(3): 317-321.  DOI: 10.19538/j.fk2021030113
    摘要 ( )  
            早期妊娠人工流产是指女性因意外妊娠、疾病等原因在妊娠14周前采用人工方法终止妊娠[1]。子宫颈息肉、子宫颈肌瘤、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等良性疾病及既往子宫颈因病治疗史等,可能导致子宫颈形态和质地的改变;妊娠合并子宫颈癌虽不多见,但也有可能增加人工流产的难度。上述原因均可能导致在早期妊娠人工流产时出现子宫颈裂伤,从而发生大出血、子宫穿孔、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为加强合并子宫颈疾病的早期妊娠人工流产的规范与相关疾病的管理,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联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生育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控专业委员会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临床实践及专家经验,编写本共识,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人工流产术后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专家共识
    顾向应
    2021, 37(3): 322-326.  DOI: 10.19538/j.fk2021030114
    摘要 ( )  
            我国人工流产术具有3个特点:总数高,年轻、未婚未育比例高,重复流产率高[1]。2018年和2019年全国人工流产例数分别高达974万例和976万例[2]。及时采取高效避孕措施是预防人工流产的主要方法,人工流产术是避孕失败的重要补救方法之一。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建议
    基于革兰染色涂片结合临床特征的需氧菌性阴道炎联合诊断标准专家建议
    董梦婷,王辰
    2021, 37(3): 327-335.  DOI: 10.19538/j.fk2021030115
    摘要 ( )  
    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是一种以阴道内乳杆菌减少、需氧菌增多为主要特征的阴道炎症,占阴道感染的4.2%~25.8%[1-3],易合并其他阴道炎症。AV患者中混合感染占 55.0%~76.0%[4-6]。AV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外阴阴道烧灼感、黄色分泌物、阴道黏膜充血等[5,7]。AV除可引起患者外阴阴道不适外,还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3,8-9]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10-11],严重危害女性生殖健康。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2020 ESGO-ESTRO-ESP子宫内膜癌患者管理指南》解读
    林仲秋
    2021, 37(3): 336-341.  DOI: 10.19538/j.fk2021030116
    摘要 ( )  
            在欧洲,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5年患病率为34.7% (445 805例)。据估计,2018年欧洲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为121 578例,其中29 638例死亡。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肥胖率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