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5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9-09-02
    上一期    下一期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共识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
    我眼中的中国妇科内镜技术发展40年
    杨清
    2019, 35(9): 961-962.  DOI: 10.19538/j.fk2019090101
    摘要 ( )  

            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不只从衣食住行到精神追求发生了变化,甚至生活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医疗卫生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当然也包括微创外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人们冲破了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激发出革新创造、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的精神;同样在临床医学领域,我们学习和接受了许多先进的手术方式、诊治方法,并紧跟国际微创手术技术的潮流,从传统腹腔镜技术的开展到单孔腹腔镜技术,并进入了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的时代。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述评
    产房规范化管理新要求
    刘铭,段涛
    2019, 35(9): 963-965.  DOI: 10.19538/j.fk2019090102
    摘要 ( )  

            2015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和美国母胎医学会(SMFM)联合发布了《产科医疗分级管理条例》[1],条例对4个级别的产科医疗机构进行了界定,对产房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美国的分娩数据已经证实,医院助产士分娩(Hospital midwife)的新生儿死亡率要明显低于独立的助产士负责的分娩中心(Freestanding BC midwife)和家庭分娩助产士接生者(Home midwife),分别为3.2/万、5.9/万和12.6/万[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WHO安全分娩核查表的实施及在安全分娩中的作用
    赵扬玉,陈练
    2019, 35(9): 966-968.  DOI: 10.19538/j.fk2019090103
    摘要 ( )  

            1990—2015年全世界约有1070万妇女因妊娠相关因素死亡。仅2013年,全球有289 000名孕产妇在妊娠期及围分娩期死亡,280万名新生儿在出生后28d内死亡。无法提供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这些可避免的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随着核查清单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其可将必要的任务及项目整合在一起,以此来弥补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帮助医务人员减少临床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风险防范
    唐宇平,周依露
    2019, 35(9): 969-971.  DOI: 10.19538/j.fk2019090104
    摘要 ( )  

    分娩疼痛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是我国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重要原因。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且不会增高剖宫产率,但仍有可能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镇痛不全、发热等并发症。加强对分娩镇痛的流程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开展教育培训、制定并发症处理预案是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分娩过程中应限制干预的措施
    张小松,杨慧霞
    2019, 35(9): 972-975.  DOI: 10.19538/j.fk2019090105
    摘要 ( )  

    我国实际临床工作中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避免过度干预,更加注重产妇分娩的体验,加强产程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措施。对于低危的自然临产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应限制的干预措施包括应用新产程标准,不建议为预防产程延长进行早期人工破膜和使用缩宫素,不建议持续使用胎心监护,鼓励产妇自由选择分娩体位,不建议常规开展会阴侧切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当根据每名产妇及胎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需要以保证母婴安全为前提,减少过度干预,从而降低剖宫产率,保证产妇有良好的分娩体验,改善母婴结局。

    新产程标准对产房工作的改变
    周莉,范玲
    2019, 35(9): 975-978.  DOI: 10.19538/j.fk2019090106
    摘要 ( )  

    在保障母儿健康的前提下,实施新产程标准是为了减少产程中人为干预,严密观察产程进展,给予自然分娩更多的时间机会。让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产程中,降低剖宫产率,促进阴道分娩,为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产后出血风险管理
    杨怡珂,漆洪波
    2019, 35(9): 978-982.  DOI: 10.19538/j.fk2019090107
    摘要 ( )  

    产后出血是我国和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产后出血抢救失败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低估出血量而导致治疗延误、缺乏血制品、缺乏治疗方案、缺乏知识和训练、多学科沟通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因此,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产后出血的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机制是减少不良结局的要点,而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精诚合作的抢救团队则是重中之重。文章基于各大权威机构发布的产后出血指南和推荐,就产后出血的管理、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的建立、团队合作等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减少严重产后出血、改善产后出血的预后提供参考。

    产时电子胎心监护
    吴琳琳,牛建民
    2019, 35(9): 982-985.  DOI: 10.19538/j.fk2019090108
    摘要 ( )  

    产时胎儿监护对于保障胎儿分娩期安全、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和减少新生儿近远期不良结局的发生至关重要。产时电子胎心监护是国际普遍推荐使用的产时胎儿监护措施。正确掌握产时电子胎心监护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胎心率基本波形的定义、胎心率波形的生理病理意义以及针对胎心率波形的临床处理原则3部分内容。文章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指南,对产时电子胎心监护做一阐述。

    超声在产房中的应用
    张晓菁,王谢桐
    2019, 35(9): 985-989.  DOI: 10.19538/j.fk2019090109
    摘要 ( )  

    超声进产房是现代产科规范化管理的新要求之一。在产科紧急情况下,超声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快速准确地对胎儿状况、胎儿胎盘位置、宫腔及腹腔情况做出判断;指导产程管理,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实施恰当的助产操作;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介入性操作。近年来超声在产房中的应用也有很多进展,如超声产程评估的新指标、超声引导辅助麻醉穿刺和插管、超声评估容量负荷等,这为母婴安全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产房内危重症的处理
    吴昊,徐先明
    2019, 35(9): 989-993.  DOI: 10.19538/j.fk2019090110
    摘要 ( )  

    日常工作中产房发生急救事件较多,其中肩难产、子宫破裂、产后出血、脐带脱垂、子痫、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是较常见的一些危重症。为了达到良好的救治效果,产房必须具备技术过硬、反应快速的团队以及随时可用的设备,平时危重症急救的演练是提高产房危重症急救能力的有效措施。

    紧急剖宫产流程建立与实践
    胡蓉,李笑天
    2019, 35(9): 993-996.  DOI: 10.19538/j.fk2019090111
    摘要 ( )  

    紧急剖宫产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的时间(DDI)必须尽可能迅速和安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防范措施对降低孕产妇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周期性的模拟演练对于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很有价值。

    产科快速反应团队的建立和演练
    王晓怡,陈晴晴
    2019, 35(9): 996-999.  DOI: 10.19538/j.fk2019090112
    摘要 ( )  

    鉴于产科病情突变、易变、多变,在孕产妇病情发展初期时即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而不是待其病情恶化后才进行复苏抢救的快速反应团队(RRT)尤为重要。产科RRT的建立需要医院、产科及其他科室的共同支持。RRT建成后的培训、演练及考核也需定期开展,使RRT团队能力不断提升。

    专家共识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
    2019, 35(9): 1000-1007.  DOI: 10.19538/j.fk2019090113
    摘要 ( )  

            交界性卵巢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的概念于1929年由Taylor[1]首次提出,认为该类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介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别于1961年和1973年正式将BOTs纳入卵巢肿瘤的分类[2]。经过近90余年的不断探索,于2003年8月27-28日在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召开1次全球性专题会议,旨在促成交界性卵巢肿瘤的共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对于交界性卵巢肿瘤的命名依然存有不同的看法。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晚期产后出血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
    2019, 35(9): 1008-1013.  DOI: 10.19538/j.fk2019090114
    摘要 ( )  

            晚期产后出血(late postpartum hemorrhage)是产褥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0.5%~2%,临床医生对其重视程度和处理方案与普通产后出血相比相差甚远[1-2]。如未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同样可能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国际上缺乏共识或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在参考国外晚期产后出血诊治文献的基础上[2-3],结合我国现状特制定本专家共识,由于缺乏高质量的证据,本文未对推荐意见进行分级,希望在尽快规范晚期产后出血临床处理的同时,推动良好设计的临床研究的开展。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ACOG“妊娠期慢性高血压指南(2019)”解读
    彭威,漆洪波
    2019, 35(9): 1014-1018.  DOI: 10.19538/j.fk2019090115
    摘要 ( )  

            妊娠期慢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为0.9%~1.5%,从2000年到2009年,妊娠期慢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增加了67%,其中非洲裔美国孕妇的增幅最大(87%),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孕妇肥胖和年龄增加所造成的。妊娠期慢性高血压导致孕产妇、胎儿和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2019年ACOG发布了“妊娠期慢性高血压指南(2019)”[1]。该指南的目的是澄清用于定义和诊断妊娠前或妊娠期间慢性高血压的标准,以回顾慢性高血压对妊娠的影响,并评估现有的管理证据。其修订的目的是基于新的研究数据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考虑,为妊娠期慢性高血压提供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现针对该指南解读如下。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