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2-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论坛
    专家共识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剖宫产术前咨询与并发症管理
    陈敦金,林琳
    2019, 35(2): 137-140.  DOI: 10.19538/j.fk2019020101
    摘要 ( )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剖宫产率在10%~15%时能够有效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剖宫产率过高或过低,其预防母胎严重并发症的保护作用减弱甚至消失[1]。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医院剖宫产率达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已达80%以上[2]。虽然剖宫产术在大部分情况下安全,但是,剖宫产可导致一系列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残疾或死亡。我国是一个分娩大国(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分娩活产数为1758万),因此,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以及减少剖宫产并发症应该引起中国产科医师的重视。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剖宫产手术中的子宫切除
    漆洪波,段然
    2019, 35(2): 141-144.  DOI: 10.19538/j.fk2019020102
    摘要 ( )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切除首次应用于19世纪70年代,曾经是处理难产的一大进展。随着母胎医学的发展和剖宫产技术的改良,剖宫产术中子宫切除已经成为不太常见的术式。但当发生严重产后出血且难以控制等一些特殊情况时,切除子宫仍是挽救生命的最后手段。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手术时机及并发症
    冯玲,王少帅
    2019, 35(2): 145-147.  DOI: 10.19538/j.fk2019020103
    摘要 ( )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及宫腹腔镜的广泛应用,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妊娠率逐年升高,多半患者仍选择剖宫产分娩。手术并发症、合并症随之增高。掌握适时终止妊娠的时机和分娩方式,减少并发症是产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就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的手术时机及并发症进行了综合分析。

    剖宫产术中麻醉意外并发症及处置
    武建利,陈思宇
    2019, 35(2): 148-151.  DOI: 10.19538/j.fk2019020104
    摘要 ( )  

    剖宫产手术麻醉不仅需要全面考虑妊娠妇女所出现的一系列特殊生理改变,同时也要考虑麻醉用药对胎儿的影响,所选用的麻醉方式应力求简单、安全、有效。文章就目前剖宫产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常见麻醉意外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置做一归纳总结,以期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降低因剖宫产麻醉而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母婴安全,达到舒适化医疗的目的。

    臀位剖宫产——新生儿骨折的预防
    梁琤,贺晶
    2019, 35(2): 151-153.  DOI: 10.19538/j.fk2019020105
    摘要 ( )  

    臀位为产科常见的异常胎位,单胎足月臀位发生率为3%~5%。臀位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头位,且臀位阴道分娩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亦显著高于剖宫产者。尽管普遍报道臀位剖宫产安全,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新生儿产伤,尤其是臀位新生儿骨折。文章重点阐述臀位剖宫产新生儿产伤焦点问题及可对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及处理,以达到尽可能降低新生儿损伤的目的。

    剖宫产术中输尿管损伤的识别与处理
    满全战,王谢桐
    2019, 35(2): 153-156.  DOI: 10.19538/j.fk2019020106
    摘要 ( )  

    输尿管损伤是剖宫产重要并发症之一,高危因素有急症剖宫产手术、剖宫产手术史、剖宫产术中子宫切除术、其他盆腹腔手术史以及盆腔感染史。损伤部位多发生在下段输尿管,尤其是距输尿管膀胱连接的1.5~3cm处,左侧多于右侧。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较困难,术后可通过超声、CT尿路造影(CTU)或逆行肾盂造影等检查诊断。早期发现并及时修复输尿管损伤对预后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如发现较晚且情况允许,也可在术后6周至3个月行延迟手术。避免剖宫产术中损伤输尿管,关键在于预防,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处理产程异常,避免长时间试产后转剖宫产,术中仔细操作,避免损伤输尿管。

    剖宫产手术中并发产后出血保守治疗
    尹宗智
    2019, 35(2): 156-162.  DOI: 10.19538/j.fk2019020107
    摘要 ( )  

    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常发生出血增多,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严重产后出血。术中根据出血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严重出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极其重要。文章从药物治疗、宫腔填塞、子宫压迫缝合、血管阻断等方面对剖宫产手术中各类止血方案的优缺点和使用时机展开论述,强调止血宜及时,尽早达到止血效果,减少大量出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凶险性前置胎盘球囊阻断术的应用与副损伤
    吴向伟,刘兴会
    2019, 35(2): 162-167.  DOI: 10.19538/j.fk2019020108
    摘要 ( )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率随之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并发症的增多。目前介入治疗在产科中尤其是产后出血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会导致相应的并发症,如穿刺部位损伤、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文章着重叙述球囊阻断术的并发症。

    剖宫产手术并发子宫切口感染
    陈娟娟,陈敦金
    2019, 35(2): 167-171.  DOI: 10.19538/j.fk2019020109
    摘要 ( )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剖宫产率上升,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产妇分娩后的身体恢复。文章从感染细菌的种类、高危因素、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强调及早识别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降低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相关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

    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及子宫憩室的防治
    徐焕,李笑天
    2019, 35(2): 171-174.  DOI: 10.19538/j.fk2019020110
    摘要 ( )  

    前次剖宫产瘢痕憩室(PCSD)作为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近10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PCSD增加了产科并发症:子宫破裂和胎盘粘连,而且也带来了术后疼痛、异常子宫出血、腹腔粘连及不孕等不良结局。文章从子宫切口的选择、缝合技术、缝合材料的选择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处理几方面探讨PCSD的预防措施。

    剖宫产手术中羊水栓塞的防治
    黄振宇,刘瑛
    2019, 35(2): 174-177.  DOI: 10.19538/j.fk2019020111
    摘要 ( )  

    羊水栓塞是产科罕见但却是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不仅是发达国家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也逐步成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前三位主要产科因素。文章回顾了近10年剖宫产手术与羊水栓塞的相关文献,对在剖宫产术中羊水栓塞的诊断、预防,尤其是包括产科、麻醉科等科室在内的多学科团队的联合救治进行了总结。

    剖宫产手术子宫瘘的诊治
    龚洵,曾万江
    2019, 35(2): 178-180.  DOI: 10.19538/j.fk2019020112
    摘要 ( )  

    剖宫产手术子宫瘘主要发生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降低,但是近年来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病率升高,术中损伤增加。因此,剖宫产后的子宫瘘仍需引起大家的重视。文章对剖宫产手术最常见的子宫瘘进行阐述,以期为其诊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剖宫产手术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黄佳明,姚书忠
    2019, 35(2): 180-183.  DOI: 10.19538/j.fk2019020113
    摘要 ( )  

    剖宫产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Cesarean section scar endometriosis,CSE)是指具有分泌功能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异位到剖宫产切口瘢痕处。CSE发生率为0.2%~0.45%,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超声及MRI是常用的诊断方法。CSE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尚有争议。

    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王丹
    2019, 35(2): 183-187.  DOI: 10.19538/j.fk2019020114
    摘要 ( )  

    目前,围产期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这多是继发于剖宫产术后形成的静脉血栓。剖宫产现已明确为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这不仅与手术因素相关,也与大多数剖宫产合并病理产科因素相关。目前,普遍认为剖宫产术后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大于收益,因此,术后多数并未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但随着高危产妇增多,为求最大程度降低不良结局,应权衡剖宫产术后出血及血栓风险,合理对高危产妇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文章从临床角度,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剖宫产术后如何评估血栓风险,并对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预防,以确定选择抗凝预防干预的最佳时机进行探讨。

    专家论坛
    中国专家“关于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相关问题”的几点意见
    陈春林,郎景和
    2019, 35(2): 188-193.  DOI: 10.19538/j.fk2019020115
    摘要 (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于2018年10月31日在线发表(11月15日正式发表)两项临床研究:安德森癌症中心Ramirez等[1]Laparoscopic Approach to Cervical Cancer(LACC)的RCT研究文章和美国哈佛医学院Melamed等[2]的回顾性文章,两篇文章比较了早期宫颈癌开腹和腹腔镜/机器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肿瘤学结局。两者的结论认为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传统腹腔镜/机器人组具有比开腹组较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较高的复发率以及较高的病死率。这对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是一个重要警示。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共识
    妇科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
    林仲秋
    2019, 35(2): 194-201.  DOI: 10.19538/j.fk2019020116
    摘要 ( )  

            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一种治疗腹腔内肿瘤的手段,自1980年被Spratt等首次报道后,一直用于消化道肿瘤发生腹膜腔转移的患者。目前已有Ⅰ级证据证实HIPEC在治疗和预防胃癌、结直肠癌、腹膜假黏液瘤、腹膜间皮瘤等恶性肿瘤的腹膜种植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对于腹膜假黏液瘤和恶性腹水的控制,HIPEC具有独特的优势[1-3]。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FIGO 2018癌症报告》——阴道癌诊治指南解读
    凌小婷,彭永排
    2019, 35(2): 202-205.  DOI: 10.19538/j.fk2019020117
    摘要 ( )  

            原发性阴道癌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2%,阴道恶性肿瘤的10%;癌灶严格局限于阴道,无宫颈癌、外阴癌的临床或组织学证据,或5年内无宫颈癌、外阴癌病史。阴道恶性肿瘤80%为转移癌,可来自宫颈、外阴或其他部位的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滋养细胞肿瘤、卵巢癌、淋巴瘤等。如阴道肿瘤蔓延到宫颈外口,应归类为宫颈癌。既往阴道癌常见于老年、绝经后女性,由于近年来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增多,年轻阴道癌患者日益增多,尤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高发地区。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实践指南解读:产时超声
    刘洪莉,张兰
    2019, 35(2): 206-209.  DOI: 10.19538/j.fk2019020118
    摘要 ( )  

            临床产程停滞的诊断、干预产程的时间和处理方法主要依据宫口扩张的大小与时间、阴道触诊胎头的位置及胎方位而定。但是,研究显示通过临床触诊判断胎头位置及胎方位往往比较主观且准确率不高。近年来,超声检查逐渐辅助临床进行产时管理,并起到一定作用。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ISUOG)指南通过回顾关于产时超声技术的研究表明,产时超声判断胎头位置、胎方位及预测产程停滞比临床触诊客观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阴道分娩的结局[1]。这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临床上产时超声何时适用及超声检查结果如何影响分娩处理的指南。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