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2-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37~38+6周择期终止妊娠的新生儿结局
    陈敦金,陈艳红
    2018, 34(2): 129-131.  DOI: 10.19538/j.fk2018020101
    摘要 ( )  

            小于37周的分娩为早产,其增加新生儿病率以及死亡率已经成为共识。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对正常妊娠者,37~38+6周择期分娩,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脑瘫(cerebral palsy)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孕39周后分娩的新生儿[1-2]。为引起中国同行关注,在此进行深入阐述。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重视早产的预测
    漆洪波,尹楠林
    2018, 34(2): 132-134.  DOI: 10.19538/j.fk2018020102
    摘要 ( )  

            2017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早产指南定义早产为妊娠不满37周的分娩,但因各国的新生儿治疗水平不同,所以对早产的下限设置各不相同[1]。我国早产的定义为孕28周至不足37周的分娩。2012-05-02 WHO发布的《全球早产儿行动报告》指出,每年出生的早产儿估计已达1500万,全球早产平均发生率约为10%,高居妊娠并发症榜首[2]。早产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继肺炎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2大原因。据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早产儿死亡率为0.5%~0.9%,发展中国家则更高,为12.7%~20.8%[3]。我国早产儿总数原本就位居全球第2,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早产儿的数量将进一步升高。出生的早产儿即使有幸存活下来,也将面临多种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炎、脑瘫、神经功能障碍和视听障碍等[4-6],昂贵的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近年来,各国政府及组织已经逐渐意识到早产是21世纪威胁下一代人口素质亟待攻克的妊娠期难题。2012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和全球预防早产-死产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Project Performanace Standards,GAPPS)均设立专门的研究基金,以促进对早产诊治的相关研究[7]。WHO将每年的11月17日定为“世界早产日”,呼吁人们对早产予以更多关注。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母胎界面微环境改变与早产
    孟楠,张思亚
    2018, 34(2): 135-140.  DOI: 10.19538/j.fk2018020103
    摘要 ( )  

    妊娠第37周前分娩的现象被称为早产。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其中100万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死亡。因此,早产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探索早产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围绕影响母胎界面微环境的3个主要因素即胎儿滋养层细胞、子宫蜕膜和母胎界面免疫细胞,详细阐述母胎界面微环境改变在早产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生殖道感染与早产
    孙雯,刘世良
    2018, 34(2): 140-143.  DOI: 10.19538/j.fk2018020104
    摘要 ( )  

    生殖道感染是早产的重要因素,两者的关系随着孕周而改变。除阴道外,宫颈和胎盘都有其独立的菌群定植,但宫颈和胎盘的微生物群与早产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对于抗生素的使用仍未有统一意见。

    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剩余羊水量测定与围产儿结局
    龚洵,邓东锐
    2018, 34(2): 143-146.  DOI: 10.19538/j.fk2018020105
    摘要 ( )  

    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较高,一旦剩余羊水量过少,常导致围产儿不良结局。文章重点介绍未足月胎膜早破导致的不良围产儿结局及其机制,根据国内外指南阐述未足月胎膜早破所致羊水过少时的处理原则,以引起对此疾病的关注及思考。

    宫颈机能不全环扎与早产
    李雪,张弘
    2018, 34(2): 146-150.  DOI: 10.19538/j.fk2018020106
    摘要 ( )  

    宫颈机能不全指宫颈无法保留其正常的形态及功能直至妊娠足月,表现为无痛性宫口扩张、胎儿娩出导致妊娠丢失,是引起妊娠中晚期流产及早产的常见原因。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近年来出现的获得性宫颈机能不全如宫颈锥切术后、保留子宫体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有所增多,临床实践中关于宫颈机能不全的筛查、诊断和处理没有统一的规范,宫颈环扎术与保守治疗相比是否获益更多一直存在争议。文章就宫颈环扎术的适应证、术式的改良与进展做一阐述。

    孕激素在预防早产中的作用
    费奎琳,张卫社
    2018, 34(2): 150-154.  DOI: 10.19538/j.fk2018020107
    摘要 ( )  

    早产的发生率仍持续不降,甚至逐年攀升,早产及由此出生的早产儿是导致围产儿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是早产的预防及治疗效果不佳。早产的预防和治疗中强调以综合方案为主,近年来孕激素在早产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就国内外相关的临床研究、专家共识等文献资料进行回顾,希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双胎妊娠早产的预防和治疗
    原鹏波,赵扬玉
    2018, 34(2): 154-158.  DOI: 10.19538/j.fk2018020108
    摘要 ( )  

    双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也是导致双胎妊娠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早产的预防和治疗有助于改善双胎妊娠的新生儿结局。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和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检测对双胎早产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阴道用孕酮治疗、宫颈托及宫颈环扎术对于双胎早产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既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仍有较大争议。

    早产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武建利,朱启英
    2018, 34(2): 158-160.  DOI: 10.19538/j.fk2018020109
    摘要 ( )  

    早产是全球范围内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和发病率高的主要问题。早产孕妇产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以有效降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的发生率。但世界各国关于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略有不同,文章就现有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做一总结,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未足月胎膜早破抗生素使用
    孙笑,时春艳
    2018, 34(2): 160-164.  DOI: 10.19538/j.fk2018020110
    摘要 ( )  

    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病因复杂,但感染是首要病因。PPROM与感染互为因果。PPROM应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母儿发病率及延长孕周。PPROM确诊后通过评估适宜期待保胎者应第一时间行阴道和肛周的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筛查和中段尿培养,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建议氨苄青霉素联合红霉素,开始为静脉滴注,48 h后口服,共用药7 d。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应单独使用红霉素类抗生素。但GBS(+),青霉素过敏者应启动其他敏感药物,孕周小于32周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益处更为明显。孕周≥34周者则建议积极引产。是否应用抗生素根据个体情况决定,GBS(+)者即使之前应用了抗生素治疗,在临产后仍应针对GBS应用青霉素类药物预防母胎感染。严重感染者,注意选用更广谱的抗生素。

    指南解读
    WHO“寨卡病毒暴露孕期管理指南”解读
    解珺淑,任梅宏
    2018, 34(2): 165-170.  DOI: 10.19538/j.fk2018020111
    摘要 ( )  

            寨卡病毒是通过埃及伊蚊传播的黄病毒。埃及伊蚊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WHO已发布寨卡病毒病的临时定义,可在WHO网站查询。尽管在1952年寨卡病毒已经被分离鉴定,但直到2015年寨卡病毒的感染才引发高度关注。人类寨卡病毒的感染多数无症状,即使有症状也较轻,并具有自限性。尽管人类感染寨卡病毒的一般特性并没有改变,但在一些流行地区发现的寨卡病毒感染和先天性小头畸形及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相关,使寨卡病毒感染上升为引发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对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3月2日发布的“寨卡病毒暴露孕期管理指南进行”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