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02
    上一期    下一期

    院士访谈
    述评
    专家论坛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访谈
    郎景和院士谈大数据时代医学
    谭先杰
    2018, 34(1): 1-4.  DOI: 10.19538/j.fk2018010101
    摘要 ( )  

            谭先杰教授:郎大夫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委托我对您的专访。听您讲过《从易经到数字医学》的课,您能简单谈谈数字与医学吗?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述评
    当生殖医学遇上大数据
    黄荷凤
    2018, 34(1): 5-9.  DOI: 10.19538/j.fk2018010102
    摘要 ( )  

            生殖是人类薪火相传的永恒主题,配子的正常发生、成熟、输送、结合,胚胎的种植和生长是人类得以繁衍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二胎生育政策的开放,生殖医学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生殖医学是一门研究生殖细胞(配子)的发生、成熟、受精以及胚胎发育早期事件的科学,涉及生殖生理学、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生殖遗传学、妇产科学、男科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2013年国际辅助生殖技术监控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Monitoring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ICMART)统计显示,自1978年首名试管婴儿诞生以来,全球已有超过500万试管婴儿降临人世,且该数值呈指数式递增[1]。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大数据时代临床医生应该做些什么
    夏恩兰
    2018, 34(1): 10-13.  DOI: 10.19538/j.fk2018010103
    摘要 ( )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海量存储和大数据的应用,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和大势所趋。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不断向传统医学发起挑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临床医生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模式,从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到精准医学,最后到整合医学,目标是实现精准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全过程,造福于全人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探讨大数据下的科研思路
    魏丽惠
    2018, 34(1): 14-17.  DOI: 10.19538/j.fk2018010104
    摘要 ( )  

            当前我们已处在从互联网发展到大数据时代的巨烈变革中。在信息飞快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几乎以瞬时速度在全球传播。习近平主席提出:在激烈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临床医生面对大数据,如何站在时代的潮流中去认识、去思考信息时代带来的对旧观念的冲击和理念更新,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正面临巨变时代,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影响,树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科研思路。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卵巢癌的大数据研究
    狄文,胡媛
    2018, 34(1): 18-22.  DOI: 10.19538/j.fk2018010105
    摘要 ( )  

            卵巢癌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大数据通常是指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具有数据容量大、种类多和较高的科学价值。本文将对卵巢癌大数据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女性盆底电生理大数据对盆底康复的意义
    朱兰
    2018, 34(1): 23-24.  DOI: 10.19538/j.fk2018010106
    摘要 (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导致的疾患,主要包括尿失禁(UI)、盆腔器官脱垂(POP),粪失禁,女性性功能障碍(FSD)和慢性盆腔疼痛等疾病。PFD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盆底解剖认识的深入、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新型修补材料的发明和应用,盆底重建手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部分盆底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及以盆底肌肉锻炼为主的盆底康复治疗仍有着重要地位。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中国宫颈癌临床诊疗与大数据
    陈春林
    2018, 34(1): 25-29.  DOI: 10.19538/j.fk2018010107
    摘要 ( )  

            在过去的50年中,宫颈癌筛查系统的开展,尤其是液基细胞学筛查的运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多数的宫颈病变患者都可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973—1987年的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及最终结果(SEER)大数据显示在此期间美国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71%为Ⅰ~ⅡA期[1],现其大多数宫颈病变已阻断在宫颈上皮内瘤变阶段,浸润癌的发病率已经很低。而我国由于经济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宫颈病变筛查率低,宫颈浸润癌,尤其是ⅠB1期以上宫颈癌,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宫颈癌诊疗的规范性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据报道,美国妇科肿瘤医生对宫颈癌的治疗方式与NCCN指南的符合率仅为60%左右。可见,在遵循最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宫颈癌的具体治疗方式存在多样化。在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更为复杂的中国,NCCN指南和FIGO指南的应用情况如何?中国宫颈癌患者的诊疗状况如何?尚缺乏大样本的数据调查。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大数据时代下的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
    杨慧霞,魏玉梅
    2018, 34(1): 30-32.  DOI: 10.19538/j.fk2018010108
    摘要 ( )  

            近年来,大数据(big data)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更处在“用数据说话”的时代。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作为一门研究证据的科学,其证据决策思想在大数据时代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临床工作中,大数据从临床中产生证据、经过总结加工整合证据、将证据应用于临床[1-2],使得诊治策略取之于临床,应用于临床,以进一步提升临床管理能力。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基于大数据的产后出血临床处理
    刘兴会,陈锰
    2018, 34(1): 33-37.  DOI: 10.19538/j.fk2018010109
    摘要 ( )  

            全球每年估计有10万孕产妇因产后出血而死亡,产后出血一直是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27.1%[1-2]。这一惊人数据相当于2016年全球空难死亡总人数的近400倍。实际上,绝大多数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3],这意味着通过提高产后出血的救治水平和改善医疗条件,每年将可挽救数以万计孕产妇的生命。截至2015年,全球孕产妇死亡率仍然高达216/10万,虽然较1990年的385/10万降低了43.9%,但是仍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降低75%的预期目标[4]。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中国大陆剖宫产状况大数据调查的启示
    张为远,侯磊
    2018, 34(1): 38-40.  DOI: 10.19538/j.fk2018010110
    摘要 ( )  

            所谓大数据,是指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具有科学价值大、数据容量大、产生和更新速度快、数据种类多、变异性大等特点。首先,由于大数据更为全面的洞悉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医疗健康大数据除了具有以上特点外,还具有时效性、不完整性、 隐私性、冗余性等特点。其次,由于各大医院硬件的不一致、诊断标准的不一致等问题,目前全国范围的医疗大数据研究尚未全面启动。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中国大陆13年宫颈癌临床流行病学大数据评价
    刘萍
    2018, 34(1): 41-45.  DOI: 10.19538/j.fk2018010111
    摘要 ( )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位居首位。宫颈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8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超过26万的妇女死于宫颈癌,主要在低、中收入国家[1]。中国每年新发病例达13.15万,宫颈癌死亡人数每年约5.3万,约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4%[2]。可见宫颈癌是危害我国女性健康与生命的重要疾病。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人工流产和避孕大数据对生育政策放宽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启示
    顾向应,车焱
    2018, 34(1): 46-51.  DOI: 10.19538/j.fk2018010112
    摘要 ( )  

            女性育龄期一般达35年(15~49岁),我国女性法定结婚年龄为20岁,如果1次妊娠加哺乳时间为2年,在女性20~44岁这段生育力旺盛期间可以生育12个孩子。我国1979—2013年实行 “一孩”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2014—2015年放宽至“单独二孩”,2016年始实施“全面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在不考虑婚前性行为的情况下,中国妇女避孕时间长达20年或以上。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大数据在妇产科微生态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廖秦平,陈锐
    2018, 34(1): 52-55.  DOI: 10.19538/j.fk2018010113
    摘要 ( )  

            据统计,我国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在女性人群中约占40%,每年有近7亿的女性就诊人群中,有3亿多人受到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困扰。而几乎所有的妇产科感染都伴随着女性生殖道微环境的改变。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论坛
    如何防范和减少产科的医疗错误
    戴钟英
    2018, 34(1): 56-61.  DOI: 10.19538/j.fk2018010114
    摘要 ( )  

            产科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它关系到母婴的安危。虽然近年来在广大产科工作者的努力下,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已明显降低,但随着各种产科疾病种类分布的变化和处理方法的改变以及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产科的医疗纠纷却有增无减,使产科工作者的思想压力无形增加。因此,如何减少医疗错误成为所有产科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妊娠期糖尿病指南(2017)”要点解读
    王昊,漆洪波
    2018, 34(1): 62-66.  DOI: 10.19538/j.fk2018010115
    摘要 ( )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育龄期女性在孕前糖代谢正常或存在潜在的糖耐量异常,直至孕期才出现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许多育龄期女性在孕前并未进行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将妊娠期糖尿病与孕前发生的糖尿病进行区分存在一定困难。据报道,约6%~9%的孕妇患有糖尿病,其中GDM占90%左右[1-2]。肥胖和高龄是GDM与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但以肥胖和久坐的生活习惯为主,因此GDM在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正不断上升[3]。GDM作为孕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尽管全球范围内关于该病已有许多大规模的研究,但目前对于该疾病的一些认识还存在一定争议[4]。2017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发布了最新的GDM指南[5],本文将对其中的要点进行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