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33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7-08-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诊治规范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人体微生态研究现状与展望
    廖秦平,牛小溪
    2017, 33(8): 777-778.  DOI: 10.19538/j.fk2017080101
    摘要 ( )  

            里德伯格于2000年提出,人体是由人的细胞和所有共生微生物构成的“超级生物体”,是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1]。寄生在人体体表和体腔内的微生物数量可以达到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有数百万亿之多,包括细菌、古细菌、病毒和真菌等,这些微生物的总重量可达2 kg左右,其编码的基因数量可达人体基因总数的100倍,这些微生物编码的所有基因统称为人体微生物组(human microbiome)[2]。人体微生物在与宿主共进化过程中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在调节宿主的代谢、内分泌和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阴道微生态评价对需氧菌性阴道炎的诊断作用
    王辰,薛凤霞
    2017, 33(8): 779-782.  DOI: 10.19538/j.fk2017080102
    摘要 ( )  

    阴道微生态评价对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及其混合感染的诊断具有一定优势,提高了AV的诊断率、减少了漏诊率。目前诊断方法仍以形态学湿片检测进行AV评分为主,功能学检测为辅。功能学检测仍需统一规范与临床验证,有待进一步开发更具特异性的预成酶,结合形态学优化不同指标组合,建立AV诊断标准评价体系。

    阴道微生态临床治疗策略探讨
    刘朝晖
    2017, 33(8): 782-785.  DOI: 10.19538/j.fk2017080103
    摘要 ( )  

    阴道微生态环境是一个独特的、动态的体系,它的破坏将会引发一系列阴道炎症等方面的问题。阴道微生态环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解剖结构、微生物菌群、局部免疫以及内分泌调节等方面。目前,阴道感染的治疗趋势,由原来的单纯的有效地杀灭各种病原微生物来治疗阴道炎症,逐步转到恢复阴道的防御功能及重建阴道微生态上来。对于阴道微生态异常状态的纠正方法,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处理,包括阴道pH值的纠正,阴道内优势菌群的建立,阴道黏膜的修复及内分泌调节,阴道局部免疫的恢复。重新认识阴道感染性疾病,全面评价感染及治疗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措施来帮助妇女恢复阴道的微生态环境,将是今后治疗阴道感染的重要方法。

    阴道微生态诊断评价的关键问题
    张岱
    2017, 33(8): 785-787.  DOI: 10.19538/j.fk2017080104
    摘要 ( )  

    女性阴道微生态是人体微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阴道感染的发病息息相关。阴道微生态诊断评价提供了分析了解阴道微生态变化的手段。阴道微生态评价有4个关键之处。首先,阴道微生态诊断评价系统应该包括形态学诊断平台和功能学诊断平台两大部分,并以形态学为主;其次,阴道微生态诊断评价的形态学诊断平台应包含对菌群的评价、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以及疾病状态评估3个部分;再次,功能学诊断平台包括阴道pH值的检测、乳杆菌功能的评估、微生物代谢产物及机体炎性反应的检测;最后,阴道微生态诊断评价需要做好质量控制。

    阴道微生态诊治的最新进展
    安瑞芳,曾宪玲
    2017, 33(8): 787-791.  DOI: 10.19538/j.fk2017080105
    摘要 ( )  

    阴道微生态平衡是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常的阴道微环境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有关阴道微生态的研究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比如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已建立,Donders评分和Nugent评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当前的治疗理念也从以往的杀菌理念过渡到补充益生菌、恢复阴道正常微环境为目的的新型治疗理念。

    中医药在阴道微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金哲
    2017, 33(8): 791-795.  DOI: 10.19538/j.fk2017080106
    摘要 ( )  

    阴道微生态失调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阴道正常菌群失衡,打破了菌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平衡关系,从而引起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目前,乳杆菌活菌制剂及中药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中药外治法、内治法及针灸疗法治疗是一种改善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较为有效和廉价的治疗方法。

    阴道微生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肖冰冰
    2017, 33(8): 795-800.  DOI: 10.19538/j.fk2017080107
    摘要 ( )  

    女性阴道是一个复杂、独特、动态变化的微生态体系。阴道微生态菌群(vaginal microbiota,VM)是微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阴道微生态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尤其是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学研究,使人们对阴道菌群的结构及基因功能的认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开启了阴道菌群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的新时代。

    阴道微生态的形态学诊断
    郭雪冬,樊尚荣
    2017, 33(8): 800-804.  DOI: 10.19538/j.fk2017080108
    摘要 ( )  

    文章综述正常和异常阴道微生态的显微镜诊断方法,包括细菌性阴道病、需氧性阴道炎、溶细胞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脱屑性炎性阴道炎的阴道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特征、盐水湿片下线索细胞和10%氢氧化钾湿片下真菌孢子和假菌丝特征。

    混合性阴道炎的诊治辨析
    张帝开,秦君璞
    2017, 33(8): 804-806.  DOI: 10.19538/j.fk2017080109
    摘要 ( )  

    混合性阴道炎指同时存在至少两种病原体分别或协同地造成阴道异常的局部环境,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对混合性阴道炎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诊断不确切,引发不同程度的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关于混合性阴道炎的诊断应紧扣各自阴道炎的诊断标准来综合判断,进而针对性用药。

    阴道微生态变化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相关病变的关系
    刘建华,王耀玲
    2017, 33(8): 807-809.  DOI: 10.19538/j.fk2017080110
    摘要 ( )  

    阴道微生态的变化或失调会导致阴道炎症的发生,阴道pH值是评价阴道微生态方便、快捷的指标。阴道pH升高时,宫颈HPV感染显著增加,多型别HPV感染率也增加,并且宫颈及阴道HPV感染引起的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发生率升高。BV是最常见的阴道感染,其明显增加了宫颈HPV的感染风险;性传播性疾病病原体引起的感染(STI)的女性宫颈HP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有研究提示,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阴道滴虫感染与HP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常见的阴道感染对宫颈病变的影响无肯定结论。

    诊治规范
    双胎妊娠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2017)
    刘彩霞
    2017, 33(8): 810-814.  DOI: 10.19538/j.fk2017080111
    摘要 ( )  

            中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之一,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出生缺陷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1]。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双胎妊娠发生率逐年升高。双胎妊娠死亡率、患病率、流产率、胎儿畸形率、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以及其特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2]。与单胎相比,双胎妊娠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复杂,准确性差并且咨询难度更大。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项目10家参加单位的统计结果,双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6.3%,远高于单胎。为降低双胎出生缺陷率,适时采用安全有效的双胎妊娠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主要包括开展双胎妊娠产前筛查与诊断的机构人员设置、设备条件、适应证、取样方法以及检测方法等内容。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双胎妊娠超声检查技术规范(2017)
    刘彩霞
    2017, 33(8): 815-818.  DOI: 10.19538/j.fk2017080112
    摘要 ( )  

            随着高龄孕妇增多、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双胎妊娠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双胎妊娠胎儿畸形发生率、围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单胎[1-4]。据《常见高危胎儿诊治技术标准及规范的建立与优化》项目组中国10家单位统计,2016年双胎发生率4.1%。双胎超声检查量亦呈上升趋势,据该项目组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统计:2016年双胎超声检查人次数(5235人次)是2013年(1917人次)的2.7倍。双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与胎盘绒毛膜性密切相关,单绒毛膜双胎可能发生特有的并发症,早期检出这些并发症,给予恰当的动态监测并进行适宜的处理有利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5]。超声检查对于双胎绒毛膜性与羊膜性的判定、胎儿结构异常的筛查、生长发育的监测、血流Doppler及羊水量的评估、双胎妊娠并发症的诊断等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监测及鉴别双胎不良妊娠结局。制定双胎妊娠超声检查技术规范的目的是使超声医生能够规范地进行双胎妊娠超声筛查、并发症诊断及监测随访,及时将可疑或确定有双胎妊娠并发症的孕妇转诊至产前诊断中心、母胎医学中心或胎儿医学中心进行专业的咨询与管理,为双胎妊娠规范化管理提供支持。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产科超声指南2016”要点解读
    赵雪婷,漆洪波
    2017, 33(8): 819-823.  DOI: 10.19538/j.fk2017080113
    摘要 ( )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性、无辐射的优势。随着二维、三维超声技术的提高,超声在产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之前只对胎儿生长情况的评估到现在的胎儿畸形诊断、宫内监测。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在2009年发布“产科超声”实践指南,2016年在美国放射学会和美国超声医学协会制定的“2013年超声指南”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ACOG第175号实践指南“产科超声指南2016”[1],目的是进一步规范产科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现针对其要点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2017 ACOG《良性疾病全子宫切除术的入路选择》解读
    李霞,黄文倩
    2017, 33(8): 824-826.  DOI: 10.19538/j.fk2017080114
    摘要 ( )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最常进行的手术之一,大部分患者因子宫良性疾病而需要行全子宫切除,常见的手术入路包括经阴、腹腔镜、开腹手术等,妇产科医师常需要针对患者自身状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做出最佳的选择。2017年3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颁布第701号委员意见,即《良性疾病全子宫切除术的入路选择》,该指南详述了各个手术入路的利弊,并作出了推荐意见。本文就该指南推荐意见进行简要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