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3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2-12-06
    上一期   

    指南解读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解读
    《中国儿童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快速指南(2020,西安)》解读
    王风范, 刘欢宇, 方 莹
    2022, 37(12): 881-885.  DOI: 10.19538/j.ek2022120601
    摘要 ( )  
    2020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儿科协作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儿科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制订《中国儿童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快速指南(2020,西安)》,该指南是国内第一个基于系统检索证据和应用GRADE分级系统制订的儿童消化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指南。该文旨在对《中国儿童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快速指南(2020,西安)》的要点,包括儿童肠道准备健康教育、饮食干预、实施方法、质量评估、补救措施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并分析儿童肠道准备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为儿科医师进行儿童消化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提供更多依据。
    专题笔谈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征
    马 昕, 钟雪梅
    2022, 37(12): 886-889.  DOI: 10.19538/j.ek2022120602
    摘要 ( )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常见病,是儿童无痛性便血的常见病因。随着儿童结肠镜检查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结直肠息肉患儿得到了诊断和治疗。结直肠息肉多在幼儿期、学龄前期出现症状,通过结肠镜检查,能够确认息肉的部位、大小、数量,能够进行病理检查确定其性质。儿童结直肠息肉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多种类型。儿科医生需要提高认识,对有症状或有相关家族史的患儿积极进行结肠镜检查。
    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肖 园, 许春娣
    2022, 37(12): 889-893.  DOI: 10.19538/j.ek2022120603
    摘要 ( )  
    对于疑似因结直肠息肉而造成下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使用结肠镜诊断及治疗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出血、电凝综合征和穿孔。与成人相比,儿童肠壁肌层薄、黏膜嫩、肠道屏障功能差,但合并症以及抗凝药使用少,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科内镜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及发生率与成人存在差别。儿科内镜医生需要根据患儿息肉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该文介绍了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出血、电凝综合征和穿孔的相关风险因素、预防及治疗措施。
    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方法选择原则
    葛库库, 方 莹
    2022, 37(12): 893-898.  DOI: 10.19538/j.ek2022120604
    摘要 ( )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切除是目前主要诊断及治疗方式。针对息肉分类选择适宜的切除方式对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该文主要围绕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
    儿童遗传性息肉的内镜微创治疗
    刘志峰
    2022, 37(12): 899-900.  DOI: 10.19538/j.ek2022120605
    摘要 ( )  
    儿童遗传性息肉多属于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与肠内外良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有关。基于临床及内镜下表现,儿童遗传性息肉大多可以确诊,在某些情况下,需进行基因检测协助诊断。该病一经确诊大多需要切除,术前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指导如何选择治疗方式,而且可减少漏诊和误诊。切除方法因息肉形态、大小及部位不同而不同。一旦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发现遗传性息肉,应每2~3年重复检查1次,有临床症状出现时应及时复查胃肠镜。
    肠道菌群与儿童结直肠息肉研究进展
    张 莹, 张 琳
    2022, 37(12): 901-905.  DOI: 10.19538/j.ek2022120606
    摘要 ( )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以幼年性息肉最常见,绝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但也存在恶变可能。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息肉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多种环境因素如高脂饮食、肥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而影响其发病。结直肠息肉患儿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且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息肉患儿其肠道微生态结构也存在差异,通过饮食干预、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及某些药物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可能成为防治儿童结直肠息肉的新策略。
    儿童结直肠息肉病理特征及术后随访
    戚伶俐, 庞晓丽, 焦许果, 王丽波
    2022, 37(12): 906-911.  DOI: 10.19538/j.ek2022120607
    摘要 ( )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便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病理类型可分为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锯齿状息肉。儿童结直肠息肉绝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但部分息肉体积大、数目多、生长快,甚至可癌变,引起肠梗阻、营养不良、贫血和消化道肿瘤等,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治疗除积极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外,根据不同息肉类型采取系统科学的随访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该文根据病理类型对儿童结直肠息肉进行系统归纳,并总结了相应的个体化、精准化随访策略。
    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护理配合
    杨 昭, 方 莹
    2022, 37(12): 912-915.  DOI: 10.19538/j.ek2022120608
    摘要 ( )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治疗主要包括内镜微创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微创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诊疗全流程的有效护理配合可明显提高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文就儿童结直肠息肉内镜微创治疗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随访等内容展开综述。
    小探头超声在儿童结直肠息肉诊治中的应用
    朱立平, 魏绪霞
    2022, 37(12): 915-919.  DOI: 10.19538/j.ek2022120609
    摘要 ( )  
    小探头超声(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在结直肠息肉病变诊治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前行MPS内镜检查可有效诊断儿童结直肠息肉,并准确了解结直肠息肉的来源,为其治疗方式提供重要依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该文对结直肠MPS检查的特点、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儿童无痛消化内镜诊疗的麻醉管理
    赵 哲, 缪 怡
    2022, 37(12): 919-924.  DOI: 10.19538/j.ek2022120610
    摘要 ( )  
    近年来,儿童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迅速发展。其中,儿童无痛消化内镜顺应现代舒适化医疗的需求,为越来越多的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儿童及婴幼儿具有特殊的生长发育特点,该文阐述了儿童无痛消化内镜诊疗时麻醉方法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策略要点、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处理等,有助于儿童无痛消化内镜诊疗的普及和安全开展。
    论著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患儿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李艺佩, 刘春峰
    2022, 37(12): 925-931.  DOI: 10.19538/j.ek20221206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我国2015版《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筛选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病房的脓毒症休克患儿104例。研究其发病现状、临床特点,同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与脓毒性休克预后转归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年间共有104 例患儿诊断脓毒性休克,占PICU同期住院患儿的2%(104/5201)。其中男60例,女44例,中位年龄为8月龄,婴幼儿占77.9% ( 81/104)。总病死率55.8% ( 58 /104);消化道是最常见原发感染部位( 48.1% ),其次是呼吸系统( 23.1% )。明确病原菌感染者47例(45.2%, 47/104);细菌感染患儿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排名前三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47例明确病原菌感染的标本中有42例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92.9% (39/42)。单因素分析提示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使用、呼吸心跳骤停、凝血功能、血糖、乳酸、白蛋白、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RISM评分)、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及氧合指数(P/F)≤300与脓毒症休克患儿死亡相关;多因素逐步 Logistic 回归显示:机械通气、呼吸心跳骤停和氧合指数≤300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30 g/L是保护因素。结论 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极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改善肺功能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强机械通气管理及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处理好这些预后影响因素可能是减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
    新生儿地中海贫血高通量测序分析及初筛方法探讨
    陈绍云a, 汪 君b, 陈明芳a, 于 燕a, 朱元方a
    2022, 37(12): 932-936.  DOI: 10.19538/j.ek2022120612
    摘要 ( )  
    目的 通过检测新生儿地中海贫血(地贫)发生情况、基因分型以及评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评估其在新生儿地贫初筛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的1127例新生儿的脐血干血片,通过缺口聚合酶链反应(GAP-PCR)、反向斑点杂交聚合酶链反应(RDB-PCR)、高通量测序(NGS)技术进行筛查;1127例新生儿中有392例在出生1周内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回顾性分析392例新生儿MCV、MCH等血液学指标。结果 (1)常规实验室GAP-PCR法、PCR-RDB法检测结果与NGS检测结果一致。NGS技术在1127例新生儿中检测出128例地贫阳性,其中α-地贫85例,β-地贫40例,α&β复合型地贫3例,其中HBA2:c.217_218insC基因型α-地贫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此外还发现异常血红蛋白突变5例。(2)地贫新生儿MCV、MC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93.50±8.38)fl vs. (103.00±4.59)fl,(31.10±3.29)pg vs. (35.20±1.68)pg],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α-地贫新生儿MCV、MCH均明显低于β-地贫新生儿[(89.70±7.57)fl vs. (101.00±4.76)fl,(29.50±3.01)pg vs.(34.00±1.42)pg](P<0.001);运用MCV、MCH筛选新生儿地贫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7和0.872,截断值分别为95.5fl和33.5pg。结论 经GAP-PCR法、PCR-RDB法验证,NGS技术可精准检测出新生儿地贫的类型,MCV和MCH指标在新生儿地贫初筛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儿童先天性肾性尿崩症18例临床特征分析
    朱万红, 杨 敏, 辛 颖
    2022, 37(12): 937-941.  DOI: 10.19538/j.ek20221206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ongenital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CNDI)的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8例CNDI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禁水-加压素试验结果、基因检测及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儿中男性占94.4%(17例);年龄7月龄至7岁,均在2岁以内发病。多数有多饮多尿症状,1岁以内就诊的3例症状缺乏特异性,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体重增长缓慢和间断发热,且伴有严重的高钠血症。14例(77.8%)身材矮小;4例(22.2%)有双肾积水;5例(27.8%)垂体增强磁共振成像提示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或未见确切显示;5例行基因检测,均为AVPR2基因突变;全部患儿用氢氯噻嗪治疗显示部分有效。结论 CNDI多自幼发病,婴幼儿患者症状可不典型。对厌食、恶心呕吐、便秘、身高及体重增长缓慢、间断发热的患儿,应仔细记录其饮水量和尿量,反复测尿相对密度,必要时行禁水-加压素试验及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避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现泌尿系积水和肾功能损伤。
    综述
    人腺病毒感染机制及抗腺病毒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丁 玮, 曹 玲
    2022, 37(12): 942-945.  DOI: 10.19538/j.ek2022120614
    摘要 (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作用研究进展
    苏 松, 邹昊辰, 乔红梅
    2022, 37(12): 946-951.  DOI: 10.19538/j.ek2022120615
    摘要 ( )  
    病例报告
    TMEM70基因新型复合杂合突变致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V缺乏症1例报告
    高海明, 刘晓亮
    2022, 37(12): 952-955.  DOI: 10.19538/j.ek2022120616
    摘要 ( )  
    以假性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胸腹腔巨大囊性肿瘤2例报告
    刘金荣, 李小丽, 张晓艳, 唐晓蕾, 赵顺英
    2022, 37(12): 956-960.  DOI: 10.19538/j.ek202212061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