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 2022, Vol. 37 ›› Issue (12): 925-931.DOI: 10.19538/j.ek2022120611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我国2015版《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筛选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病房的脓毒症休克患儿104例。研究其发病现状、临床特点,同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与脓毒性休克预后转归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年间共有104 例患儿诊断脓毒性休克,占PICU同期住院患儿的2%(104/5201)。其中男60例,女44例,中位年龄为8月龄,婴幼儿占77.9% ( 81/104)。总病死率55.8% ( 58 /104);消化道是最常见原发感染部位( 48.1% ),其次是呼吸系统( 23.1% )。明确病原菌感染者47例(45.2%, 47/104);细菌感染患儿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排名前三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47例明确病原菌感染的标本中有42例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92.9% (39/42)。单因素分析提示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使用、呼吸心跳骤停、凝血功能、血糖、乳酸、白蛋白、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RISM评分)、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及氧合指数(P/F)≤300与脓毒症休克患儿死亡相关;多因素逐步 Logistic 回归显示:机械通气、呼吸心跳骤停和氧合指数≤300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30 g/L是保护因素。结论 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极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改善肺功能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强机械通气管理及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处理好这些预后影响因素可能是减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